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5篇》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
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
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xx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
”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
xx年,m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maathews,xx)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
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
科斯的遗产——开放思想市场,发展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 斯 的 遗 产
开放思想市场 ,发展真实世界 的经济 学
■ 冯兴 元
【 提
要】对罗纳德 ・ 科斯其人其事、重大学术贡献及其与 中国的学术联 系做 了简要 的总结和分析。科斯
因 为对 生产 的制 度 结 构 取得 突破 性 研 究成 果 ,荣 获 1 9 9 1 年 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 他 的 杰 出贡献 是 “ 发现并澄清 了
法仍然是继续发展科斯 的交易成本思想 ,甚至提 出替
个世界 的巨大损失 。那是因为新 制度经 济学理论不仅
1 9 1 0 年出生在英 国伦敦 ,1 9 3 2 年大学毕业 ,后赴丹迪 经 济暨商业 专校 、利物浦 大学 、伦敦经 济学 院任教 。 1 9 5 0 年 ,科斯移 民美 国,先后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 亚大学任 教 ,之后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 《 法律 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直至 1 9 8 2 年退休。其后 ,他任 芝 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荣誉教授及法律与经济 学资深研究员 。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 、产权理论 的奠基 人 。与此相关 、交叉或包含 的学科包括交易成本经济 学 、产权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法律 与经济学 、宪政 经济学等 。他在新制度经济学 的开创性研究 以及新制 度经济学研究群体的后续研究 ,把制度 和企业引入 了
及其扩展规模 的界限问题 ,并创造 了 “ 交易成本”这
一
重要概念来予 以解 释。所谓交易成本 ,即 “ 利用价
格机制 的费用 ”或 “ 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 的
量
经 济观察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周其仁: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

失。 金 位 代, 济 条 f 0 年 入 贸 织 后 出 发 很 f2 7 , 国 动 过 了 开 通 在 本 时 经 萧 0 加 世 组 以 , 口 展 o ̄ 中 流 性 剩 , 始 货 21 o-
了 ,政 府 不 会 去 管 。 但 现 代 社 会 经 不 起 萧 条 ,现 代 社 会 ‘ ‘ 。 ” 。 正 是 这 种 怕疼 快 ,还 调 整 了 体 制 ,大 量 的 国 有 企 业 重 组 。 国 内 的 需 求 和 供 给 也 在 增 加 , 中国 膨 胀 。股 市 升 温 ,一 年 半 之 内 ,, o 0 Xlo 点 涨 到 了6 0 点 ,房 价 翻 了 好 几 倍 。连 0o
f产能过剩 ,2 0  ̄ ,中国的钢产量约 }价格就跟着大起大落。 04
中国经济 :大起 大落的火 山g l 经济萧条之所以会出现 ,是因
为 萧 条之前 有 一 波繁 荣 。 中国 经 济有
为2 亿吨, 08 到20年大概5 亿吨, 市场 2 0 年初,随 部 的 08 还在,钢价一直没有下降。N ̄20 1软,中国出口首先受影响, 2 08 9 1 接着, 股
国 经济 增 长开 始放 缓 ,以至 于 政 府拿
济 目标 定 为 “ 8 。 对 于 经 济 的 大起 保 ”
策 ?如 果 人 民 币汇 率不 变 ,出 口就 降
不 下 去 ,那 就调 整 国 内 的政 策 ,抑 制
个 时 候 出 事 了 。 内 需 不 足 的 时 候 ,常
Hale Waihona Puke 外 汇 顺 差进 入 中 国 ,换 成 人 民 币
周其仁 ●
学 中 闲 经 济 巾心 主 任 。
就地权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
关 于“ 死 寂 逻辑 "
周其 仁 教授 在引 用《 地 权 的逻辑 》 一 书关 于成 都 土 改 的 2个 评论后 展 开他 的批 评 , 他 的述 评 如下 l _ 3 ] : 耐 心翻 找 , 发 现 在 我 们 这位 成 都 模 式 的批 判 者
下 。先看 作者 怎样批 判 成都 建设 用地 的运 作 。开
更 不 懂 得 真 度 素 少研 究 , 就 不 笔 者不 懂经 济学 的常识 ,
而是 所 谓 “ 死寂逻辑 ” ; 二 是 对 笔 者 书 中所 讲 自信 , 写 作 目的似 乎 只 是 为 了恢 复社 会 关 于土 地 的 逻 辑 , 给农 民更 多 的土地权 利 , 其结 果 可能恰 恰会 损 害农 常识 。因为在 笔者 看来 , 学 界 和政策 部 门 ( 更 不用 说 “
农村巨变的描述其中尤其对当前中国农村的分化成都土改或成都模式虽然笔者只是应邀参观农民利益的多元化等等都有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现个村走马观花都谈不上但关于成都市的报道在很难再用一个笼统的农民农村或农民土地来抽可谓是铺天盖地且正是因为报道的铺天盖地让笔象讨论农民的权利问题包括地权问题而必须具体者认为应对成都土改进行研究成都城乡统筹改革地有针对性地讨论哪一部分农村的哪一部分农民的当然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各种好与坏的方面笔者哪一部分土地权利
经 济 教 授 的设计 。笔 者 则是农 村 土地 制度 研究 领域 的新 笔者 唯一 愿意 回应 的就 是 周 其 仁教 授 发 表 在 《 上 的长文 “ 给农 民更 多 的 土地 权 利 , 真会 损 兵, 过 去主 要研究 村 民 自治 和乡村 治理 , 在 全 国农村 观察 报 》 成 都模 式 的批 判者 ” , 到 处跑 。1 0 多 年来 , 不 断 与 农 民接 触 , 不 可 能 不 对 害农 民 的利益 吗 ?— — 致 ‘ 0 0 0字 。本 文 旨在 回应 周 其 仁 教 授 的批 作 为 中国农 村基 本 制 度 的 土地 制 度 有 所 接 触 , 便 在 全 文 近 8 进 行相 关学 术 问题 的讨论 。 2 0 0 9年写 了一 本 专 业 以外 的关 于 中 国土 地 制 度 的 评 , 周 其 仁教 授 的批 评集 中在 3个 方 面 , 一是 认 为 书, 取名 《 地权 的逻 辑— — 中国农村 土地 制度 向何 处
从铅笔入手经济学

从铅笔入手学经济---周其仁暑期的时候,克成来信,说他和几位年轻同道,以铅笔之名结社研究经济。
铅笔不过是平常之物,远离经世济民之道,从来不是热门话题。
研究经济,为什么要从铅笔入手?他们的《成立辞》说,“从真实世界的一支铅笔出发,解释经济,这是源自亚当•斯密的传统”,“我们谨以铅笔为名,成立经济研究社,来表示对这种伟大传统的致意和学习”。
实在说得好,忍不住要谈谈我的感受。
不记得斯密研究过铅笔。
不过从真实世界里最平常的现象出发,却的确是源自斯密的伟大传统。
翻开《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开首就是一家英国扣针制造业的小工厂。
斯密的实地观察入细入微:10个工人,稍加分工,配以简陋的设备,日产扣针48000枚;要是不分工,“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就是说,生产率因简单的分工而上升了240倍甚至4800倍!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就是这样开篇的。
不是概念,不是思辨,也不是真假难辨的奇闻,而是任何人都不难观察到的普通现象。
没有深奥的术语,更没有花拳绣腿,就是用明晰优雅的英语——而不是当时英国的饱学之士喜欢的拉丁语言——娓娓道来。
斯密抓住的现象是如此平实,以至于根本无须交代“我见过的这样一个小工厂”的种种细节,而是单刀直入,直面真实而又高度简化的分工现象。
是的,只有最普遍的现象才可以这样处理,在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的英国,这样的小工厂随处可见。
然后才开始阐释。
为什么分工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升生产率?为什么妙不可言的分工本身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究竟是怎样运转的?为什么要货币?商品到底是怎样成交的?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市场之价如何形成,又如何分配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然后是资本与资本的积累,然后才是……不容易相信,如此洋洋大观、被称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心灵,同时也是整个时代的一部呕心之作”的划时代经济学著作,就是从一个简单现象出发的。
后人讲到斯密,不是“看不见的手”,就是“自利和理性”。
周其仁简介_周其仁简历_中国讲师网

经纪学家周其仁简介
擅长领域:
经济学
擅长行业:
教育培训
讲师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
中国人民大学。
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
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
1996年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
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大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
详细介绍:
自1996年以来,为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
1999年后,并为北京大学国际MBA开设“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环境”。
生于1950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曾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代表作品:
《改革的逻辑》、《城乡中国》、《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数网竞争》、《产权与制度变迁》
个人履历
1950年出生上海。
1968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插队落户到东北农场。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北大国发院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作品

书中还提到的一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在服务业中,个人的能力如笑和亲 切的语言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一点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刻的体验。无论 是去餐厅用餐,还是在超市购物,我总是会被那些笑容可掬语言亲切的服务员 所吸引。他们的服务让我感到舒适和愉悦,从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这 些服务上。
周其仁教授在书中还探讨了经济体制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力这一问题。 他指出,经济体制的设计和运作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启动 和发展。在一个良好的经济体制中,人的能力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而不 是被抑制或忽视。
我想说,《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是一本值得所有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阅读的 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展示了真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逻 辑。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录分析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的 一本著作。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经济 现象背后的真实逻辑。通过对其目录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 主题和内容。
这本书的目录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为核心,将周其仁教授在书中探讨的 众多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每个章节的标题都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例如 “机会不平等”、“成本问题”、“制度转型”等等。这些标题不仅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周其仁教授在目录中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简洁明了的概述。例如,“机 会不平等”一章,教授通过大量实例和数据,深入探讨了机会不平等的原因、影 响和解决方案。而“成本问题”一章,则从企业成本、环境成本、制度成本等多 个角度,阐述了成本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些概述使读者在阅读目录时, 便能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周其仁简介_周其仁简历_中国讲师网

经纪学家周其仁简介擅长领域:经济学擅长行业:教育培训讲师简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
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
1996年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
2001年起,每年春季在浙大任教,秋季在北大任教。
详细介绍:自1996年以来,为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
1999年后,并为北京大学国际MBA开设“中国商务活动的制度环境”。
生于1950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曾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代表作品:《改革的逻辑》、《城乡中国》、《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数网竞争》、《产权与制度变迁》个人履历1950年出生上海。
1968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插队落户到东北农场。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工作。
1985年7月,随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建制划归到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为中央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中长期背景研究。
其间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农村和国民经济结构变化、土地制度和乡镇企业发展,主要的成果包括著作两本,重要论文若干篇,并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等奖励。
1989年至1995年在英美访问求学。
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学习,获得博士资格。
1996年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
任教期间为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周其仁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
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
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
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
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
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
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
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
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
“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
“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
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科斯的研究方法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问题就少有人问了。
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科斯简白的“散文”式论述中,似乎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深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潮流好像就是宁肯为崇拜“高深”而误入歧途。
也许需要另一个40年,科斯“研究真实世界”的质朴手法才会引起应有的注意。
其实,科斯1937年的论文恰恰是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开篇的。
他在一开卷就指出,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并批评许多经济学家在建立一种经济理论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在开篇第一段落里,科斯中心阐明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性假设(assumption),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manageable)”,而且必须是“真实的(realistic)”。
据科斯自己在1987年的一次讲演中推测,多数读者都忽略了他的这个方法论的意见,以致在阅读时会跳过这个段落(而一位叫Putterman的编辑果然在一次再版此文时将这一段落全部删去)。
我们当然不得而知,有多少中国读者在阅读此文时跳过了这一段。
我自己的经验是,虽然读了这一段,但还是忽略了科斯的独到见地。
因为我曾经误认为,科斯的这段话无非是客气地引用并同意20世纪30年代伦敦经济学院赫赫有名的罗宾逊夫人(Mrs. Robbins)的论点。
后来,当我读了科斯在1987年的讲演稿,才知道科斯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意见基本上与罗氏相左!因为罗宾逊夫人在《经济学是一个严肃的主题》(1932)中的主要论点是,经济学的前提性假设必须是易于处理的,如果我们能处理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只能别无选择地用这些不真实的假设。
而科斯当时就反对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为了其“易于处理性”而牺牲前提的“真实性”。
科斯明言,他的目标是发现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这里所谓“易于处理”,就是指易于运用经济学累计的知识和分析技巧来处理要研究的问题。
这一点当然是重要的。
因为在一个分工的知识结构中,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巧的累积对于提高认识的效率有重大意义。
如果每一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创制性地”选择一些完全无法运用经济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作为前提性假设,并在这些假设下开展研究工作,那么经济学根本不能形成任何可累积的传统,也无法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
科斯并不反对假设的“易于处理性”。
他反对的只是把“易于处理”作为选择前提性假设的惟一条件,特别是反对为了“易于在经济学上处理”而不惜牺牲前提的真实性。
在科斯看来,这种为了易于处理而放弃真实的倾向,已经导致如下不良倾向:“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他们不能分析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用一个他们把握得了的想像世界来替代”(Coase, 1987, 52)。
如果经济学家都如此“经济”地生产论文和著作,他们会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里的问题和关系吗?科斯选择的是一个相反的替代:用真实的前提替代想像的世界。
他要的是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
科斯自己的工作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
在科斯之前,经济学已经累积了关于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的大量知识和分析技巧。
但是,以往的经济学的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性假设是,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本身是没有费用的。
在这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下,人们无从理解真实市场里一些复杂的组织和合约(如企业),甚至对此视而不见。
科斯首先修订了“市场交易的零成本”假设,代之以一个“交易费用为正”的真实前提,然后将组织(企业)同(交易)成本分析连接起来。
到了这一步,真实世界里的企业和其他复杂合约,就变得在经济学上“易于处理”了,因为经济学以往累积的知识和分析技巧(特别是边际分析),都可能用来分析被以往经济学忽略、但在真实世界里却存在的组织和合约。
二、如何做到“真实而又易于处理”?欣赏科斯贡献的我们不免进一步要问:怎样得到一个“既真实又易于处理”的前提性假设呢?对此,科斯在1937年可是半点天机也不曾泄露。
要到50年后,科斯详尽交代了写作那篇论文的起源、含义和影响,我们才可以从中领悟到科斯所取方法的由来。
以下三点是我体会到的关键:第一,在真实世界里找学问。
据科斯自己讲,他的经济学训练主要是在商学院里完成的。
商学院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实例研究(case study),也就是通过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来研究理论。
因此科斯一边跟着Plant教授学习价格机制,一边对英国的公用事业下功夫,并且累积了研究真实的企业所必要的知识(如商法、产业组织、金融和会计)。
可能正是这种“两线学习法”(一线理论,一线实例),使年轻的科斯一上手就“碰”到问题:如果价格机制可以自动配置资源,为什么还有不同的产业组织?后人可以看得清楚,科斯能够“碰上”这个问题是经济学发展的大幸。
当时也许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起了作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是科斯没有对真实的企业下过功夫,他断然“碰”不到问题,或者“碰”上了也会擦肩而过。
事实上,科斯的使命感使他不但“碰上”问题,而且碰上就抓住不放,尽管当时“著名经济学家”们根本不讨论这个问题,已有的文献也不把这个问题当作经济学的问题。
那么,如何寻找“在价格机制起作用的现实世界里企业存在的原因”?下面这句话我认为可圈可点:“我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 (Coase, 1987, 52)。
这就是科斯的态度。
他为此在1932年利用伦敦经济学院提供的旅游奖学金,安排了一次远渡大西洋的游历,去考察美国的企业和产业组织。
科斯在美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访问工厂和公司的主管,通过与“真实家伙们”的交谈来发现他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的答案。
科斯为此可不吝啬时间,也不怕因为刨根揪底式的收集实际资料而“弄脏了自己的手”。
作为年轻学人,科斯当然也访问了美国的学院和书斋,不过他只用“很少的时间去听课”。
即便是鼎鼎大名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奈特教授的课程,科斯也不过旁听几次而已。
科斯关注的问题不是从先辈学者的著作里找到的,因此他也不指望从现成的著作里找到现成答案。
1932年的美国之行,使科斯果然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里发现了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的理由。
回到英国后,科斯在1934年写下了他的草稿。
三年后,这篇几乎未经修改就发表的草稿,就是今天举世皆知的“企业的性质”。
第二,重点调查问题的约束条件。
真实世界五光十色,因此到真实世界里求学问并非一件易事。
科斯的法门是,着重调查问题的现实约束条件。
他到美国调查企业时,心中想的是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但问出口去的却并不是“贵企业为什么存在”这样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科斯到处发问:“企业在什么条件下购买产品,在什么条件下购买生产这些产品的要素来自己制造?”这其实就是在调查企业存在于市场的约束条件。
我们知道,科斯不用“虚例”而偏爱用实例。
“虚例”是想像世界的简化,比如在经济学著作里屡屡出现的“孤岛上的鲁宾逊”之类,其好处是“易于处理”,用得好可以有助于说明复杂的理论。
但虚例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完全不反映问题的现实条件。
试想问题都“虚”掉了,答案怎么可能增加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呢?在这一点上,“实例”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
实例是真实世界的简化,因此实例中总是包含着现实约束。
不过,在简化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时,也有可能将一部分重要的真实约束简化掉。
所以科斯不但偏爱用实例,而且偏爱用经过他本人下功夫调查的实例。
比如英国历史上的灯塔究竟是政府还是私人修建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通过分配频道资源集中了权力,福特汽车公司与其零配件厂的一体化程度,在这些著名的问题中,科斯都是一面利用大量一手或二手的材料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一面自己来对事实“简化”,从而得到可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够格的”实例。
这很好地表明了科斯工作的重点。
第三,把从实例中得到的认识一般化。
实例包含了回答问题的要素,但是实例本身并不能自动回答问题。
从实例的研究到得出对真实世界里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解,中间还需完成一个思想的跳跃,这就是把实例一般化。
回到科斯的企业研究:他不但调查了一批美国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在什么情况下制造”的实例,而且从中把各个不同的现实情况一般化为如下这样一个判定:“如果企业为购入要素自己制造而支付的费用低于它直接从事产品买卖的费用,企业就制造;反之,企业则购买”。
这个一般性判定是思维上惊险的一跃,因为科斯从中提炼出一个更为一般的经济学概念——交易费用。
经此,“企业”和各种复杂合约就如同“产品和劳务”一样,变得“易于处理”了。
以往的经济学忽略了交易费用,或者不言自明地“假设”交易费用为零,所以无法分析市场里的各种组织;科斯从实例中一般化出交易费用,扩充、而不是抛弃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使之可以“处理”企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