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其对农业产业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而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全球粮食供应。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减轻其负面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影响植物生长周期和产量。
例如,高温使得作物花期提前,导致受粉率下降,从而降低收获量。
温度升高还增加了干旱和水分蒸发的风险,使得作物更加容易受到干旱和缺水的影响。
2. 干旱和缺水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干旱和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这对农业产量和农民生计造成威胁。
干旱和缺水导致土地退化,降低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病害和虫害的风险,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稳定的降水模式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变得不稳定,出现了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和干旱。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明显的影响。
洪水和暴雨会造成农田内的水泡,导致作物根系受到氧气不足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植株的生长。
干旱则会导致植物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4. 气候变化引发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从而改变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
某些农作物所依赖的传粉昆虫的数量和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额外的困难,因为作物传粉的成功与否与其受精和产量密切相关。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1. 选育抗旱、抗病虫害的品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选育抗旱、抗病虫害的品种是解决农业面临的挑战的一种重要举措。
科学家和农业机构应加强品种改良研究,培育出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农业是全球最大的水资源消耗者之一。
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
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可显著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加强雨水收集和储存的设施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模式不稳定性。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温度升高、降水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会对农作物生长、收成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绝收。
2. 温度升高全球温度的升高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变短,同时也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温度条件的农作物,其种植和生长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3. 降水分布不均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降水分布不均。
在某些地区,降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过量的降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而降雨量不足则会导致土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三、应对措施1. 农业技术创新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农业技术创新是应对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研发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灌溉系统、温室种植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2. 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在降水充足的地区,可以种植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农作物,并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3. 农业保险与市场调节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当遭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时,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降低其损失。
同时,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推广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之计。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2024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范文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其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凸显。
气候变化不仅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还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农作物生长周期改变气候变化导致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例如,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2. 农作物分布范围变化气候变化使得某些地区的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改变。
例如,某些作物因无法适应新的气候条件而逐渐退化,而另一些作物则因气候条件改善而得以扩展种植范围。
这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3. 农业病虫害问题加剧气候变化使得农业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
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率和范围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三、应对措施1. 优化种植结构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的影响,应优化种植结构。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同时,应积极推广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生产效率。
3. 培育抗逆品种针对农业病虫害问题,应加强育种工作,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出适应气候变化、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发展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体系为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发展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同时,建立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影响一:降水模式的改变由于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降雨量分布不均的现象。
一些地区遭受到持续干旱的困扰,农作物生长周期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降雨量过大的地区也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风险,农田被淹没导致农作物减产。
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灌溉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方法,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作物的利用效率。
2. 种植抗旱作物: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即使遭受干旱,也能减少作物受灾的程度。
3. 发展节水农业:利用节水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滴灌、喷灌等,减少用水量,提高农田的耐旱性。
影响二:温度升高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地区的气温上升,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物容易遭受热害和干旱,产量减少。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适应高温的作物品种:培育出耐高温的作物品种,在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生长,减少作物受热害的程度。
2. 加强农田的保护:适时进行农田覆盖,利用覆盖物来降低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轻高温对农作物的伤害。
3. 防止水资源的蒸发:通过建立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影响三: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洪涝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灾害: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气象灾害,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让农民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时间。
2. 提高抗灾能力:培育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农田重建和农作物恢复工作,尽快将农业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农业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雨模式的改变: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的改变,农作物的灌溉和生长周期受到了影响。
降雨不均匀或过少会导致作物干旱,而降雨过多则会造成水涝。
2. 高温和干旱: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了高温和干旱的频繁发生。
高温会加剧蒸发,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而干旱则会减少水资源供应,造成作物干旱死亡。
3.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风雨、洪水、飓风等)的增加,这些事件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应对措施1. 改进灌溉系统: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如滴灌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以应对干旱问题。
2. 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培育耐旱、耐热和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通过基因改良或遗传育种,开发出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3. 保护土壤质量: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方法,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的下降。
此外,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4. 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提高农民的农业管理水平。
通过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
5. 推行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构建综合农业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多种作物、养殖多种动物和种植林木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改进灌溉系统、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保护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和推行综合农业生态系统都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措施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适应措施来应对这种挑战。
一、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和干旱条件给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了巨大挑战。
高温和干旱导致土壤水分流失和植物的蒸腾加剧,使得作物的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例如,在非洲一些地区,干旱使得粮食作物产量锐减,导致食品短缺和饥荒。
其次,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和飓风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暴雨和洪涝会冲刷土壤中的养分,破坏农田的结构,导致作物损失。
而飓风则不仅会摧毁农作物,还会使得农民失去种植和收获的能力。
二、气候变化对农民生计的影响气候变化不仅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经济状况。
农民因作物减产而面临收入的压力。
大规模的作物歉收导致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使得他们的生计陷入困境。
此外,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使得贫困农民更加难以摆脱困境。
三、适应措施之科技创新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科技创新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适应措施。
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改进农作物的品种,提高作物对高温和干旱的抗性。
例如,基因工程的技术可以使作物具备更好的耐旱能力,抵抗干旱的影响。
另外,精确农业技术也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精确农业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等,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民可以更高效地种植和收获作物,减少劳动力成本。
四、适应措施之农业多样化农业多样化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由于不同作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农业多样化可以使农民降低风险,减轻对某一作物的依赖。
通过种植多种作物,农民可以在气候不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收入。
此外,农业多样化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土地退化和资源的枯竭。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同时还会增加农业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增加了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暴雨、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率和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损失和破坏,而且对气候影响周期也有很长的时间。
农作物生长情况受天气影响的情况也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2. 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气候,而且对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的分布也有影响。
因此,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品质都可能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还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使得农业生产难以预测,从而增加了风险。
3. 影响农业生产成本气候变化还会对农业生产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增加种植、施肥、排水等费用。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需要进行更高强度的投入或设备升级等工作,这也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 提供气象预警政府和农业机构,应该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
这样可让农民更及时地预测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2. 推广农业防灾和抗灾技术积极推广灾害防范和应对技术,例如改进农业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抗风、抗旱、抗霜冻的能力等。
同时,引导农民采用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种植、育苗技术,如多年生作物,栽培技术等,从而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应对,减少农业损失。
3. 推广科技支持农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园建设和科技服务,以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持,包括建立温室采暖空调装备系统,人工养殖技术和饲料等,降低农业成本和增加农业产量。
4. 稳定农村经济通过稳定农村经济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相关工作机会。
这样的措施,包括提高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减少针对大型生产单位的颠簸。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措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适应措施展开论述。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变化,降雨量和降雨分布不均,引发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2. 气温上升: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缩短,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高温还容易引发作物病虫害的爆发,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洋膨胀,海平面上升。
这将对沿海地区的农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盐水入侵,土壤盐碱化等,影响该地区的种植和养殖业。
二、适应措施1. 调整耕作方式:针对降水变化,应合理规划耕作方式,采取积水田、水分保持措施等,以应对洪涝和干旱影响。
2. 科学选种和改良品种:利用科技手段,选培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和逆境能力。
培育高产、耐旱、耐寒、耐盐碱等特性的新品种,以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环境。
3.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提高用水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确保农业生产的需水量。
4. 生态农业的推广:倡导和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提高农业系统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建设气象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6. 建立保险机制:建立气候变化适应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7.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享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结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但通过适应措施的采取,我们可以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周曙东周文魁朱红根王传星王艳摘要: 阐述气候变化的特点, 分析农作物对温度、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探讨了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干旱及洪涝灾害的脆弱性。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选择包括选育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调整耕作制度, 提高指数; 完善江河湖泊防洪工程和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土地合理利用; 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订减灾应急预案; 积极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脆弱性一、引言气候变化被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 到目前为止, 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 有待在2010年墨西哥城的第16 次缔约方会议上继续协商, 但气候变化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 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敏感性、脆弱性方面来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二、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 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1.气候变化的特点( 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 达到015~ 018度, 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
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 。
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 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 导致水循环加剧, 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虽然降水量很大, 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
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 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 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 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 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 , 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 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 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 引发复杂的大气) ) ) 海洋) ) ) 陆面相互作用, 大气水分循环加剧, 气候变化幅度加大, 不稳定因素增多, 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2] 。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水入侵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 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 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侵内河、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 一些地势较低沿海城市及村落可能面临淹没的危险。
海水入侵还会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 土壤盐渍化, 灌溉机井报废, 农田减产。
三、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11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是指某个系统受到与气候有关的刺激因素影响的程度。
所谓刺激因素是指气候变化因素, 包括平均气候状况、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5] , 这些影响可能是直接的影响, 也可能是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发生较大变化。
气候变暖将使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尤其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开始的日期提早、终止的日期延后, 潜在的生长季延长; 还将使多熟种植的北界向北推移[3] 。
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在水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
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2度, 大部分两熟制地区将会被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 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km 之多, 三熟制面积可能扩大115倍, 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 一熟制地区的南界将北移250~ 500km, 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 [4] 。
这些敏感区域将会面临种植制度、产业结构和作物品种的重大改变。
(1)农作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一些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很敏感, 每一种作物都有适合生长的温度区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平均温度上升会导致生育期缩短与早熟, 有效分蘖减少, 穗重下降、产量降低。
以水稻为例, 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 8天, 在温度为24~ 27度的南部地区, 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14~ 15天; 在温度低于24度的北部和高原部地区, 生育期缩短4~10天。
在当前的品种条件下, 生育期缩短使有效分蘖减少, 导致总干重和穗重下降、产量降低, 双季稻早稻平均减产约为16% ~ 17% 左右, 晚稻平均减产约为14% ~ 15%。
对冬小麦来说, 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目前品种的冬小麦生育日数平均缩短17天左右, 减产幅度大约为10% ~ 12% 。
对玉米来说, 平均气温每升高1度, 生育期缩短7天左右,产量平均下降5% ~ 6%。
[4]根据谢云(1999)论文中提出的喜温作物的温度影响函数[ 12] , 笔者绘制出喜温作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敏感临界点, 第1个敏感临界点a 为6度, 当温度低于6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温度在6~ 21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开始生长发育但生长速度缓慢; 第2个敏感临界点b为21度, 温度在21~ 28度之间时, 作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第3个敏感临界点c为28度,28~ 32度之间温度最适合喜温作物的生长; 第4个敏感临界点d为32度, 当温度超过32度时, 随着温度的上升, 作物生长明显受到影响; 第5个敏感临界点e为44度, 当温度超过44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2)农作物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农作物对降水存在类似倒U 型曲线的敏感性关系。
当降水严重不足时,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会出现干旱症状, 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范围内, 加上温度及光照的配合, 作物得以茁壮成长; 当出现连续大雨、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 又会对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开花期出现阴雨会影响作物授粉, 造成落花落果; 长期阴雨还会诱发病害; 降水量过多会造成农田渍害, 严重时作物会被淹死。
农作物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水分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敏感临界点和敏感性曲线的峰度都会发生变动。
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 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显著的时期, 称为作物水分临界期。
以冬小麦为例, 拔节到抽穗阶段为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 在拔节) 抽穗阶段,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 耗水量急剧增加, 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 这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日耗水为4213立方米/公顷,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6%, 而在抽穗) 成熟阶段, 日耗水量激增, 达到4518立方米/公顷, 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8%以上。
(3)昆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气候变暖会使农业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气温升高后, 某些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 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
昆虫的生长发育有一个适宜温区, 即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温带地区适宜温区一般为8~ 40度。
温带地区的许多昆虫对温度的第1个敏感临界点为- 10度, 如果冬季温度低于- 10度以下, 昆虫长期处于冷昏迷状态, 会引起死亡。
第2个敏感临界点为8度, 8 ~ 15度是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下的一定温度范围内( - 0度到8度)并不死亡, 而是呈现为休眠状态, 当温度恢复到适宜温区时, 昆虫仍可恢复生长发育。
第3个敏感临界点为22度, 最适合于昆虫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称为适宜温区, 一般为22~ 30 度。
第4 个敏感临界点为35 度, 称临界高温, 一般为35~ 45度, 这时昆虫因高温而生长发育被抑制[ 7] 。
第5个敏感临界点为45 度, 由于温度过热, 昆虫停止生长。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虫害的暴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严寒的冬季可以有效地冻死害虫, 而暖冬往往会给来年带来虫害大暴发。
2.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则是指农业系统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 且无法应对不利影响的程度, 是农业系统经受的气候变异特征、程度、速率以及系统自身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反应[2] 。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往往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关, 当生物遭遇到所能承受的阈值时呈现出脆弱性, 导致一个系统从某一主要状态转变为另一个主要状态。
未来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急剧变化, 可能使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 造成大范围的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产生破坏性影响。
脆弱性往往仅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指标, 并可能存在一个阈值, 从图1显示的作物对温度的敏感折线图也可以看到, 当温度低于6度时, 喜温作物停止生长, 当温度低于0度时, 则可能产生冻害; 而当温度超过44度时, 作物生长明显受到影响。
0度与44度这二个温度敏感临界点表明了喜温作物所能承受的温度最低阈值与最高阈值, 当温度一旦突破阈值时, 作物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1)农业生产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脆弱性分析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对冬季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表现脆弱,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作物品种不耐低温, 很多果树、蔬菜品种在零度以下就会冻伤;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面对暴雪和冰冻, 畜禽栏、蔬菜大棚会严重倒塌; 三是面对严重积雪的适应性差, 缺少清雪除冰的有效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