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气候】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模式的不可预测性正在对农业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其稳定性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解决方案。

一、降雨模式变化1. 频繁的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地区正面临着愈发频繁的干旱,这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破坏农作物生长的稳定性。

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很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源,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2. 强烈的降雨事件与干旱相反,全球气候变化也导致了强烈降雨事件的增多。

极端的降雨会引发洪水,给农作物带来灾害性的影响。

洪水会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导致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

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1. 温度对种植区域选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这对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能使得一些传统上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变得不再适宜。

例如,一些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上升,无法再种植需要低温环境的作物,从而导致种植结构的变化。

2. 生长季节的变化温度升高还会导致种植的生长季节发生变化。

温度升高使得地区的冬季变短,春季来得更早,夏季更炎热。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破坏作物的生长节律和生产力。

例如,春季来得太早可能导致作物的花粉散布时间不合适,从而减少受精率和产量。

3. 病虫害的爆发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

一方面,温度升高可能改变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季节性。

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也可能改变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损害,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海平面上升与农田淹没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的农业带来了巨大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质量都面临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改变气候变暖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了变化。

温度升高使得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从而导致了生长周期的缩短。

例如,一些农作物的成熟期提前,可能导致农民无法及时收获和销售农产品。

此外,高温还会对农作物的开花、授粉和果实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产量。

因此,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和预防生长周期的变化。

比如,选择适应快速生长的耐热作物品种,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时期和栽培技术。

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风暴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干旱天气导致土壤水分紧缺,限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降低了产量。

洪涝和风暴使农田受损,可破坏作物的根系和茎秆,导致植物的死亡或减产。

此外,极端高温和低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如改善土壤排水条件、加强灌溉系统、采用覆盖物保护作物等,以减轻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区域布局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还对农业区域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一些传统的农业区域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气候变暖也给一些原本不适宜农业的地区提供了发展机会。

例如,某些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而逐渐变得适宜农业种植,农民可以考虑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的转移。

然而,这种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条件、水资源、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为了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减轻损失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降水模式改变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时段和降水分布等方面。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直接影响。

一方面,降水量的减少或增加都会导致土壤湿度不稳定,给作物生长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降水时段和分布的改变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

2. 温度升高全球气温上升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减弱、蒸腾作用增加,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作物易受病虫害侵袭,增加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风暴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燥,作物生长受限;洪涝会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根系通气和养分吸收;风暴则会摧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

4.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同时,缺乏足够的传粉昆虫也会影响作物的结实率和产量。

应对措施1. 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农民可以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选择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以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改善水资源管理由于降水模式改变,农民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水土保持措施也能有效减少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破坏。

3. 推广科学耕作技术科学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不均、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些都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温升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成为显著的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一些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导致冬季虫害、病害难以消退,造成作物减产。

同时,夏季高温也会使一些作物受到影响,例如大豆、稻谷和玉米等。

长时间高温给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收获量下降。

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升高也会导致土壤干旱,造成植物生长困难。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因为气温升高,导致许多作物死亡或减产,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计上的影响。

二、降雨不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雨不均,使得某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而另外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洪涝灾害会导致作物死亡,而干旱则会减少作物生长。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干旱和洪涝,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农作物的生长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气候变化导致降雨不均,导致作物生长环境逐渐变得不适宜,也会导致收成减少。

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如台风、洪涝、旱灾、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强台风袭击面积广,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淹没和强风吹倒的作物造成的损失,会导致作物减产或甚至作物灭亡。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2、鼓励种植抗旱、抗病虫的品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作物种植,这有助于提高作物生长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干旱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通过灾后农业援助等方式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以减少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它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也对农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影响一:温度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作物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才能生长良好,而气温的变化可能导致这些作物的产量下降。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作物的胁迫。

影响二: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短缺问题。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快,水源供应不稳定。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灾,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长,因此缺水可能导致农作物死亡和产量下降。

影响三:病虫害暴发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变化增加了一些病虫害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从而导致病虫害暴发。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使产量下降,还可能导致作物品质下降,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影响四:生态系统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气候变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了农作物的自然授粉和有益动物的生存。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土壤质量的变化,使农田的肥力降低。

结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温度变化、水资源短缺、病虫害暴发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抗虫害品种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障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一方面,高温会导致农作物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土壤干旱程度加剧,从而减少了作物的生长期。

另一方面,高温还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因此,温度升高对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冲击气候变化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洪涝、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干旱天气导致土壤水分极度匮乏,严重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洪涝则会淹没农田,摧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不仅对农作物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还会危及农民及其家庭的生命安全。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和损失。

三、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规律和水资源供应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困境。

降水不规律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难以得到保证。

一方面,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农田收成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暴雨和洪涝事件导致水资源过剩,造成农田排水不畅,进而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大面积暴发。

因此,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减轻农业的负面影响。

首先,可以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推广耐旱、抗洪、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以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

此外,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通知农民并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冲击。

另外,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和适应气候变化,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田监测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效率。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直接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降雨不均导致了干旱和水涝,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每年给农业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因此,农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农业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做好农作物的防灾减损工作。

其次,农业需要推广耐旱、耐涝和耐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此外,农业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最后,农业需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四、结语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中稳步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介绍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气候变化趋势的加剧,农业生产将面临更多不确定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1.温度上升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农田的土壤温度也会上升。

这对一些作物的生长有着负面影响。

例如,若高温引起作物开花授粉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低收入国家尤其困难,因为它们通常更加依赖农业。

此外,高温还可能导致一些作物失去抵抗力,容易被病虫害攻击,进一步减少了产量。

2.降雨不足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降雨不稳定或缺乏。

这对种植在干旱地区的作物显得尤为困难。

干旱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停滞,枯萎甚至死亡。

但是,在另一方面,降雨过多也会使作物受灾,因为它可能导致洪水灾害和土壤侵蚀。

3.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将导致沿海地区的农田受到威胁。

海水侵蚀可能会破坏土地,导致土地水分盐化,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海平面上升也可能导致海水淡化,因为海水淡化会影响水稻种植区的盐分情况,使受影响的农作物的产量下降。

三、解决方案1.适应气候变化农民需要适应气候变化,调整自己的种植方法。

例如,在干旱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使用节水灌溉系统或使用防护措施来扩展雨季。

这将降低依赖于自然降水,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还可以选择多样化种植,减轻单一农作物或单一养殖模式对气候变化的依赖。

多样化种植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对某些作物的过度采摘,这将对土壤保持和生态恢复有益。

2.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和技术目前,有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和技术。

例如,有一些新的种植方法和改良的品种已经开发出来,以适应更加不确定的气候。

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系统,可提供更加精准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此外,研究机构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调查来加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在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趋势,对农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温度降水病虫害
引言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而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业是对天气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因为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变化对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的自然灾害将造成农业生产的波动、危及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及早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采取适应性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气候变化是气候平均状态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 年或更长时间)的变动,具体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1.气候变化的特点
(1)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变化。

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44~0.80℃。

中国近100 年来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 ~0.8度,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

如果年平均温度上升1度,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这对于农作物生产来讲具有重大影响。

(2)降水出现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提高会加快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的概率增加,虽然降水量很大,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显著改变。

降水既会出现区域性不均衡,
也会出现季节性不均衡,即在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季节性干旱,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过去的概念是中国西北部缺水,今后在中国南方也可能出现季节性干旱,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3)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趋强
极端气候现象指一些在特定地区和时间的罕见事件,极端气候现象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察
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这些极端气候现象包括干旱、洪涝、低温暴雪、飓风、致命热浪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全球变暖有关,也是气候变化的表现方面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下,大气的环流特征和要素发生了改变,引发复杂的大气——海洋——陆面相互作用,大气水分循环加剧,气候变化幅度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导致这些小概率、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机会增加。

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系统的影响往往大于气候平均变率所带来的影响。

(4)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
在内陆地区增温造成冰川退缩导致雪线上升,在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而北极冰帽正在持续消融中,漂浮在北冰洋上的成年厚冰块不断融化,这些因素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将会使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入
侵内河、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一些地势较低沿海城市及村落可能面临淹没的危险。

海水入侵还会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农田减产。

2.气候变化的趋势
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这一增温值将是20世纪内增温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显著的速率。

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将会增加,北半球中高危地区降水也将继续增加,北半球血钙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

一些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如高温、强降水、热带气旋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许多地区的干旱将加剧,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m,冰川继续后退。

未来100年中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以东半年、北方最为明显。

到2100年将可能增加11~17%,但地区差异较大,其中西北、东北和华南可能增加10~25%,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干。

北方降水日数增加,南方大于日数增加,局地尺度降水事件可能增加。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一些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很敏感,每一种作物都有适合生长的温度区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平均温度上升会导致生育期缩短与早熟,有效分蘖减少,穗重下降、产量降低。

以水稻为例,平均气温每升高1 度,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 ~8 天,在温度为24 ~27 度的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每升高1 度,生育期缩短14 ~15 天;在温度低于24 度的北部和高原部地区,生育期缩短4 ~10 天。

在当前的品种条件下,生育期缩短使有效分蘖减少,导致总干重和穗重下降、产量降低,双季稻早稻平均减产约为16% ~ 17% 左右,晚稻平均减产约为14% ~ 15%。

对冬小麦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 度,目前品种的冬小麦生育日数平均缩短17 天左右,减产幅度大约为10% ~ 12%。

对玉米来说,平均气温每升高1 度,生育期缩短7 天左右,产量平均下降5% ~6%。

(2)降水量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作物对降水存在类似倒U 型曲线的敏感性关系。

当降水严重不足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出现干旱症状,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范围内,加上温度及光照的配合,作物得以茁壮成长;当出现连续大雨、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又会对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开花期出现阴雨会影响作物授粉,造成落花落果;长期阴雨还会诱发病害;降水量过多会造成农田渍害,严重时作物会被淹死。

2.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CO2 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植的北界向北推移。

根据FAO的报告(1997),在温带,温度每升高1.0℃将使气候带移动 200~300km。

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200~300km ,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北推移 500 km左右。

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

这种变化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

3.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 2100~2133 亿km²,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 9 %,气候变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

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

病虫越冬状况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变暖,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世代增多。

按照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气候变暖的幅度将随纬度增加,这将导致南北温差减小,使夏季风于当前相对加强,秋季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的速度将相对缓慢。

在大气环流改变之后,粘虫等迁飞
性害虫春秋往返迁飞的路径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害虫集中危害的地区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气候变化既可能给一些地区带来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可能给另一些地区带来严峻的挑战。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得当,则可以有效利用气候变暖所
带来的有利条件,或者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破坏程度;相反,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包括以下方面:
⑴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粮食生产的趋势与前景、水资源的农业调配与利用、气候变化后的土地生产力等,以确定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农业技术的政策与导向。

⑵根据气候条件的可能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和田间试验,以确定其对农业影响的程度。

⑶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方案,以确定适应各种变化的农业生产形式与内容。

⑷研究高温热害、干旱等农业灾害的机制和规律,提出适应、抗御的途径与措施。

⑸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系统抗逆性,以适应气候可能变干的不利影响。

⑹培育耐旱、耐湿、耐热性作物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以适应变暖、变干、变湿的气候环境,提高抗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⑺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总结过去我们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是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现在还要加一个,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在以后的农业科学研究中都要加入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未来的气候变化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对农业生产影响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