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决,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
作者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助你成功!【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爽、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人烈火奔放的感情和豪爽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曲折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同时,也必定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画的秦蜀道路上的娟秀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解题。
1、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奠,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诗文体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
他诞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邻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望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
2.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探讨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幽默的方式介绍阿Q这一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Q吗?他在小说中是怎样的一个人?2.阅读与感知分组让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部分章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与讨论(1)阿Q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阿Q的主要特点,如自卑、自尊、自私等。
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2)小说的社会背景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旧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矛盾等。
分析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如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对封建礼教的揭露等。
4.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案例,如阿Q的“革命梦”、“被打事件”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阿Q人物形象的影响。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2.搜集其他关于鲁迅的作品,阅读并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和精神胜利法,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阿Q的自卑与自尊交织,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感觉。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能力目标: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
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哪些方面分析语言中的“幽默”。
教学难点:如何在写作中创作出“幽默”风格。
【教具准备】软黑板,收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学生:希望今天的三分钟成为大家永生永世,刻骨铭心的回忆。
给大家带来一则幽默:《绝食》,伦敦皮尔德利大街有个小型杂技团上演一个节目:“30天关在玻璃箱内绝食之男子。
“新闻记者凯西前去采访,他隔着玻璃箱壁问那绝食的男子:“你为什么要演这个节目?”那男子答道:“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
”(二)、导:大家捧腹大笑之余,我们颇感意兴阑珊,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
这就是幽默―――含泪的笑。
而我们在《阿Q正传》中早就有了这种体验。
板书:幽默喜(外表)思(内质)大家虽不明了“幽默是什么”,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效用。
语言文字要生动有趣,就必须运用幽默。
假若我们写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干燥,晦涩,无趣是唯一的致命伤。
那么能克服这致命伤的就只有幽默了。
老舍认为“假如正言厉色教育人,就失去了讽刺的意蕴,必须幽默的去袭击他,使之笑几声,后琢磨一下,脸就红起来了。
”而鲁迅则把幽默看作是对生活含笑的批评,是含笑的讽刺,即幽默中含讽刺。
笑看古今中外名流,周恩来,老舍,马克吐温,鲁迅,钱钟书……哪一位不是语言王国中的幽默大师。
(三)、赏: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享受一把“幽默”,欣赏两个节目:(1)《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朗读带。
(学生听完神情,感受:平静—————安宁,祥和)(2)《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快板表演。
由班上具有此方面特长同学上台。
(注:穿着:破布衫,腰系一根麻绳,戴一顶破帽(歪戴),右手拿一快板。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引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先生创作。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阿Q正传》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阿Q正传》的背景与创作动机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初衷是为了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心态的扭曲。
他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以此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无奈。
二、阿Q的形象与内心世界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普遍特征。
他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然而,他的自尊心常常受到他人的侮辱和打击,导致他的内心世界逐渐扭曲。
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遭受挫折和侮辱时,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即“精神胜利法”。
他通过自我安慰和幻想,将自己视为胜利者,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暂时满足了阿Q的自尊心,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他的现实处境。
四、社会对阿Q的影响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的扭曲,使得阿Q往往成为他人欺凌和嘲笑的对象。
他的懦弱和软弱也与社会对他的压迫和剥削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的思想启示通过对《阿Q正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思。
他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现实,不要沉溺于自我安慰和幻想中。
六、《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尽管《阿Q正传》描绘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形象,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尊心的重要性,但也要认识到自尊心不能建立在虚幻的幻想之上。
只有通过自我奋斗和改变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结语:《阿Q正传》是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对阿Q这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它也对当代社会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案教案: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鲁迅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三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1、背景介绍:《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
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
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
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3、写作动机:"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 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结构梳理:小说共九章: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
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布置作业: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1、讨论问题: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优胜记略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 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2、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恋爱的悲剧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2、在这一章中,描写阿Q挨打时,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麻木健忘。
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3、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生计问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质朴霸道,圆滑无赖)从中兴到末路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
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1、阿Q的被抓,被审,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
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
细节描写、双关语;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
细节描写)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
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十年又是一个。
",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
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1、关于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观点,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
理由是:A、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
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
(2)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
理由是:A、阿Q是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雇农,他具有一般农民朴素、憨厚的特点。
B、在阿Q身上显示了被当时社会所扭曲了的性格--精神胜利法,这正是他精神奴役的创伤。
C、但他不是完全驯顺的奴隶:对赵太爷他"独不表格外的尊敬";他神往"革命",在黑暗重重的未庄,第一个喊出了"造反"的呼声;自认为和"白盔白甲"的人是一伙,只是他们"不来打招呼"。
所以认为阿Q有改变屈辱地位的要求,这便是他革命的一面,并且是他性格中主要的一面。
(3)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理由是:A、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在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之中,是一个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破产农民。
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具有这个阶级共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物。
B、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去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实际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绊脚石。
C、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觉醒是极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胧的。
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