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决,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

作者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助你成功!【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爽、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人烈火奔放的感情和豪爽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曲折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同时,也必定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画的秦蜀道路上的娟秀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解题。

1、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奠,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诗文体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

他诞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邻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望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

《阿Q正传》高中三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阿Q正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背景。

2.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3.探讨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幽默的方式介绍阿Q这一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阿Q吗?他在小说中是怎样的一个人?2.阅读与感知分组让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部分章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与讨论(1)阿Q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阿Q的主要特点,如自卑、自尊、自私等。

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

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2)小说的社会背景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包括旧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矛盾等。

分析小说对旧社会风俗习惯的讽刺和批判,如对科举制度的调侃、对封建礼教的揭露等。

4.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经典案例,如阿Q的“革命梦”、“被打事件”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阿Q人物形象的影响。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2.搜集其他关于鲁迅的作品,阅读并简要介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阿Q正传》这部经典作品,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和精神胜利法,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阿Q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阿Q的自卑与自尊交织,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感觉。

阿Q正传 教案教学设计

阿Q正传 教案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案教学设计八、阿Q正传课堂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明确选文地位。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

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

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二)讲明写作意图。

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三)梳理课文内容。

第1部分:革命(1)未庄风传革命①未庄闭塞落后②全村人心摇动③反动势力勾结(2)阿Q宣布革命①阿Q对革命的态度②阿Q对革命的认识A革命纲领B革命对象C.革命目的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①样样都照旧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第2部分:不准革命(1)未庄没有革命①城里剪辫子②未庄盘辫子③阿Q学盘辫(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阿Q正传》语言的重要特点。

能力目标: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能力,能熟练赏析文章语言。

能“学以自用”,能在写作中运用“幽默”,写出个性。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热情,有进取心,情趣十足的人,活出真我个性,活出洒脱自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哪些方面分析语言中的“幽默”。

教学难点:如何在写作中创作出“幽默”风格。

【教具准备】软黑板,收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引:学生:希望今天的三分钟成为大家永生永世,刻骨铭心的回忆。

给大家带来一则幽默:《绝食》,伦敦皮尔德利大街有个小型杂技团上演一个节目:“30天关在玻璃箱内绝食之男子。

“新闻记者凯西前去采访,他隔着玻璃箱壁问那绝食的男子:“你为什么要演这个节目?”那男子答道:“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

”(二)、导:大家捧腹大笑之余,我们颇感意兴阑珊,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

这就是幽默―――含泪的笑。

而我们在《阿Q正传》中早就有了这种体验。

板书:幽默喜(外表)思(内质)大家虽不明了“幽默是什么”,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效用。

语言文字要生动有趣,就必须运用幽默。

假若我们写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干燥,晦涩,无趣是唯一的致命伤。

那么能克服这致命伤的就只有幽默了。

老舍认为“假如正言厉色教育人,就失去了讽刺的意蕴,必须幽默的去袭击他,使之笑几声,后琢磨一下,脸就红起来了。

”而鲁迅则把幽默看作是对生活含笑的批评,是含笑的讽刺,即幽默中含讽刺。

笑看古今中外名流,周恩来,老舍,马克吐温,鲁迅,钱钟书……哪一位不是语言王国中的幽默大师。

(三)、赏:让我们来痛痛快快地享受一把“幽默”,欣赏两个节目:(1)《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朗读带。

(学生听完神情,感受:平静—————安宁,祥和)(2)《阿Q正传》(序优胜纪略)快板表演。

由班上具有此方面特长同学上台。

(注:穿着:破布衫,腰系一根麻绳,戴一顶破帽(歪戴),右手拿一快板。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阿Q正传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鄙薄(bǐ)犯忌(jì)抵触(chù)
出豸(zhì)擎起手(qíng)鼾声(hān)
怃然(wǔ)托庇(bì)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

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

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

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

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尊自大欺弱怕强自我陶醉。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传闻来源船上载物使命结果
1 茶坊酒肆举人老爷逃难不详
2 邹七嫂破衣箱寄存退回
3 谣言箱子长信排亲寄存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

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

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 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

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阿Q正传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阿Q正传》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义
探究活动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