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 《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导语】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决,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

作者高中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助你成功!【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爽、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人烈火奔放的感情和豪爽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曲折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同时,也必定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画的秦蜀道路上的娟秀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解题。

1、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奠,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诗文体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

他诞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邻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5岁出蜀,漫游十余年,希望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阿Q正传》的 文学背景和历史地位 。
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和文学思想。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 节,了解阿Q的形象 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导入
介绍作者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 和社会地位,为学生理解作品背 景做铺垫。
背景介绍
阐述《阿Q正传》所反映的辛亥 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历史意义。
课文讲解
梳理情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人物
通过对阿Q、赵太爷等人物的性格特 点、行为方式的分析,探讨作品的主 题和思想内涵。
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当时的 服饰、建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 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网络资源
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 和评论,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 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小组讨论 的表现,以此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总结词
教学方法有效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点,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阿Q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阿Q的形象分析。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3.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2.鲁迅先生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2.提问: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指导同学们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

2.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势利、逃避现实等。

3.讨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阿Q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胜利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二、课文阅读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讽刺性对话等。

三、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何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民众的愚昧。

2.分析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阿Q的悲剧命运。

3.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

2.提问:同学们认为《阿Q正传》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分析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2.探讨如何从小说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享同学们对《阿Q正传》的读后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等。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高二语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阿Q正传》教学设计(最新3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店铺最大的快乐。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现实。

二、教学内容1. 精讲《阿Q正传》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3.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形象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阿Q正传》。

2. 参考资料:有关《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精讲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1) 阿Q的名字由来及其性格特点。

2)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思想观念。

3) 阿Q与吴妈的感情纠葛。

3.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1) 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束缚。

2) 阿Q的自卑与自尊。

3) 阿Q的逃避现实与自我安慰。

4.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1) 讽刺手法的运用:对比、夸张等。

2)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封建思想、人性的丑恶等。

3) 作品对现实的启示:自我反省、敢于面对现实等。

5.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阿Q的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Q形象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以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和思想的理解。

阿Q正传优秀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

篇一:阿q正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语文)《阿q正传》【重点】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2 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制作提示】添加教学重点,指完成该教学点的主要环节,可以参照资源库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中所列的素材,可以点击添加要注明的内容,也可以直接选择资源添加到该栏目中。

【难点】1 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制作提示】添加教学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环境,完成教学难点的分析,可以参考资源库中相应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的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制作提示】教学设计示例(语文)添加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特色、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概况、作者所属流派、涉及到作者的相关文化资料。

1.链接《阿q正传与鲁迅》:2.链接视频资料__鲁迅及作品简介:(本图链接视频资料)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意舂来(chōng)鄙薄(bǐ)犯忌(jì)抵触(chù)....出豸(zhì)擎起手(qíng)鼾声(hān)...2.解释加点的字素不相能(向来)(和睦)..咸与维新(都)(参与)..初隽秀才(考取).茶坊酒肆(店铺).秋行夏令(时令).【制作提示】为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可以添加本文的视频授课资料教学设计示例(语文)(本图链接视频资料)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案设计《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一起来学习下!阿Q正传教案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

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

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 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

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

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

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

埠(bù):停船的码头。

魆(xū):暗。

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

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

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

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

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

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

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

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

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

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

“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

“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

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

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

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

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

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

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

“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

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

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

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

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

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

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

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

叙述者请女同学读。

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

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

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

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

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

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

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4.请两位学生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

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

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

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

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

释疑: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bèng,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

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

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