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9讲 细胞的增殖精练(含解析)

(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9讲 细胞的增殖精练(含解析)
(北京)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9讲 细胞的增殖精练(含解析)

第9讲细胞的增殖

一、选择题

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

A.染色体复制和核膜核仁的重建

B.着丝点分裂和同源染色体分离

C.核DNA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D.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 C 染色体复制发生在间期,核膜核仁的重建发生在末期,A错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核DNA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都发生在间期,C正确;细胞板出现于末期,而纺锤体形成于前期,D错误。

2.(2018天津一模)如图表示人的细胞周期中周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间期包括DNA 复制前期、DNA复制期和DNA复制后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周期蛋白A的主要作用是调控DNA分子复制

B.细胞周期蛋白在分裂间期结束时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

C.细胞周期蛋白可参与中心体的构成

D.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只与原癌基因有关

答案 B 据图分析细胞周期蛋白在分裂间期结束时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B正确,其中蛋白A作用于DNA复制后期,A错误、B正确;细胞周期蛋白参与细胞周

期的调控,为调节蛋白,构成中心体的蛋白是微管蛋白,C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进行不正常的增殖,故可推测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有关,D错误。

3.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赤道板,进而形成细胞壁

B.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的数目加倍

C.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D.除了不出现纺锤体外,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过程都相同

答案 C 细胞中不存在赤道板结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A 错误;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数目加倍,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所以没有细胞周期,C正确;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相比,除了不出现纺锤体外,还不会出现染色体的变化,D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③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④二倍体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B 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均含有同源染色体,①正确,②错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平均地分配,但细胞质DNA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5.图中哪条曲线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与发出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答案 D 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点位于细胞中央“赤道板”上,与发出纺锤丝的相应极距离为1。从后期开始,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着丝点与发出纺锤丝的相应极的距离逐渐缩短。故选项D正确。

6.(2019首都师范大学高三开学考)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G1期、

S期和G2期。下表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

细胞周期G1S G2M 合计

时长(h) 10 7 3.5 1.5 22

A.M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C.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要15小时后

D.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要22小时后

答案 B M期细胞至少需要10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A错误;G2期细胞至少需要10+1.5=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的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所需时间不同,C、D错误。

7.(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

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

B.每个DNA 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含3H

C.每个 DNA 分子中均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D.每条染色单体均只有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

答案 A 若将处于G1期的胡萝卜愈伤组织细胞置于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在间期的S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培养至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均含3H标记,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

8.(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哺乳动物受精卵的前几次分裂异常可能导致子细胞出现多核现象,进而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科研人员利用小鼠(2n=40)受精卵对此进行研究。

(1)正常情况下,小鼠受精卵细胞以分裂方式,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从而保证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科研人员利用荧光蛋白研究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变化,得到图1所示结果。

图1

①据图1可知,第一次分裂开始时,受精卵细胞内首先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纺锤体,两个纺锤体主轴间的夹角(锐角)逐渐,形成“双纺锤体”。

②来自的两组染色体在处于分裂时会排在同一平面。分裂后期, 随着丝粒的分离而分开,染色体平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

(3)为研究多核形成原因,科研人员用药物N(可使双纺锤体相对位置关系异常)处理部分小鼠受精卵,观察受精卵第一次分裂,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在药物N处理组中,发现两种典型细胞图像A和B,它们继续完成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内细胞核和染色体数应分别为(选填下列字母):细胞A: ;细胞B: 。

a.一个子细胞单核,另一个子细胞双核

b.两个子细胞均单核

c.两个子细胞均双核

d.单核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条

e.双核子细胞的每个核内染色体数为20条

f.双核子细胞的每个核内染色体数为40条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时,若

,

则会形成多核细胞。

答案(1)有丝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

(2)①减小至零②双亲(或“精子和卵细胞”;“父本和母本”)中期姐妹染色单体

(3)a、d、e c、e

(4)来自双亲的纺锤体不能正常形成“双纺锤体”,受精卵的染色体可能会被拉至多个方向解析(1)小鼠受精卵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并平均分到子细胞中。(2)分析图示,两个纺锤体主轴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最后减小至零,形成双纺锤体。受精卵中两组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分裂后期,染色单体随着着丝粒的分离而分开,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3)分析图示,细胞A继续分裂会形成一个单核子细胞,一个双核子细胞,单核子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而双核子细胞染色体共有40条,每个核内有染色体20条;细胞B中有两组纺锤体,继续分裂会形

成两个双核子细胞,每个细胞核内染色体有20条。(4)根据上述结果,在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时,如果来自双亲的纺锤体不能正常形成双纺锤体,受精卵的染色体可能会拉至多个方向,从而形成多核细胞。

2020年北京市高考试卷物理试卷

机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以下现象不属于干涉的是 A.白光经过杨氏双缝得到彩色图样 B.白光照射肥皂膜呈现彩色图样 C.白光经过三棱镜得到彩色图样 D.白光照射水面油膜呈现彩色图样 2.氢原子能级示意如图。现有大量氢原子处于3n =能级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些原子跃迁过程中最多可辐射出2种频率的光子 B.从3n =能级跃迁到1n =能级比跃迁到2n =能级辐射的光子频率低 C.从3n =能级跃迁到4n =能级需吸收0.66eV 的能量 D.3n =能级的氢原子电离至少需要吸收13.6eV 的能量 3.随着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线通信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更高,频率资源更丰富,在相同时间内能够传输的信息量 更大。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意味着更快的网速和更大的网络容载能力,“4G 改变生活,5G 改变社会”。与4G 相比,5G 使用的电磁波 A.光子能量更大 B.衍射更明显 C.传播速度更大 D.波长更长 4.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开始,经历两个过程,先后到达状态B 和C 。有关A、B 和C 三个状态温度A B T T 、和C T 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B B C T T T T ==, B.A B B C T T T T <<,C.A C B C T T T T =>, D.A C B C T T T T =<,

2019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生物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考试内容。 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 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 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 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卷--及答案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4 1417278He + N O + X →中,X 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α粒子 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 A .干涉条纹消失 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 C .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 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 、Q 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 。当P 运动到上方 最大位移处时,Q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0.60 m B .0.30 m C .0.20 m D .0.15 m 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 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 Q P v

2019高考生物全国卷考试说明

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生物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二、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三、试卷结构 1.试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理科综合试卷结构表 结构试题类型题量赋分组成①78分题选择题(一)13 第一部分②48分8选择题(二)题

129分题必考题11 第二部分③45分6选选考题3 注:①选择题(一)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②选择题(二)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 ③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化学题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生物科考试内容。 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增殖 知识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生长的原因 (1)细胞的生长 (2)细胞数目的增多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2)细胞核所控制的细胞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生长。 3.模拟实验 (1)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2)NaOH的扩散速率(深度):随琼脂块的体积增大保持不变。 (3)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随琼脂块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2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周期

1.细胞的增殖状态 (1)能持续分裂的细胞:红骨髓造血细胞、形成层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等; (2)暂时停止分裂的细胞:肝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 (3)不能持续分裂的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精子等。 3.细胞周期的判断方法 (1)细胞周期以分裂间期为起点,而不能以分裂期为起点。 (2)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知识点3有丝分裂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过程(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1)分裂间期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分裂期

3.有丝分裂中规律性变化规律 (1)有丝分裂相关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3)核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 数量变化: 曲线变化模型: (4)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当无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DNA=1∶1。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5.有丝分裂的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了细胞的亲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021高中生物细胞增殖知识点带答案

专题四细胞增殖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①模拟实验 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受细胞核 控制能力的制约。 ③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就越大,越有利于物质交换 2.细胞周期 ①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真核生物细胞进行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分裂方式为二分裂。能够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备细胞周期,如果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皮肤的生发层等。细胞周期以分裂间期为起点,而不能以分裂期为起点;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②一般情况下,如果细胞高度分化就丧失分裂能力,也就没有细胞周期,但是像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也能增殖分化;细胞如果变成癌细胞,就会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周期变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因为分裂结束后就不再进行分裂了。当然不管进行哪种分裂都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如果用某种方法抑制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也就不再进行分裂,临床上用某些化学物质控制肿瘤的发展,还有抑制细菌的增殖等都是利用这种机制。 3.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前,一条染色质上1个DNA,复制后一条染色质上2个DNA,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分裂间期核膜核仁仍然存在。 ②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时。 ③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是:间期:动物细胞中心体倍增;前期: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末期:动物细胞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为两部分。 ④秋水仙素和低温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 细胞的增殖教案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能力方面: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⑵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解决方法: ⑴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⑵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2、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 化。 解决方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表格、曲线图呈现变化。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启发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问题探讨]出示教材P110图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让学生明确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导言: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讨之。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先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然后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实验按教材P110——111提供的方案。 1、据测量结果计算后填入教材P111表中。 2、写出实验结论。 3、讨论回答教材P111的讨论题。 4、教师总结: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 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有丝分裂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引言: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学生阅读教材P112)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细胞周期? 2、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 3、什么是分裂间期,什么是分裂期?哪个时期长? 4、细胞分裂间期有什么特点? 5、新的细胞周期从什么开始? 6、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采用什么样的细胞比较好?分裂期细胞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 们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来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师可先用吹塑板做成细胞和染色体模型,边讲解边在黑板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1、前期:⑴染色质成为染色体(特点见教材P113)⑵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⑶纺缍体形成⑷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缍体的中央(两失两现一散乱)

北京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北京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2019北京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解读 2019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差不多公布。1月13日上午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对《考试说明》作了解析,并表示与往年相比,北京卷《考试说明》稳中有变。 “教学大缸”第一时间为各位考生带来解析。今年的《考试说明》各科目样题均调整替换进了部分2019年高考的真题。此外语文增加了12部中外文学与文化经典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这些篇目将在明后两年的高考中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此外,英语注重考察书信等应用文写作,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色彩。政治调整了考试范围。 物理:调整3道样题 物理学科《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与“考试内容与要求"均无变化。参考样题有所调整、将3道考题调整为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卷中的物理试题。 将2019年《考试说明》中第50、53题分别替换为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第19、20题。 将2019年《考试说明》中第86题替换为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第21题。 2019年北京物理高考大纲解读 一、大纲变化

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19年考试大纲与2019年没有变化。考核目标、考试能力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都与2019年一致。参考样题删掉了2019年的16题与2019年的23题,同时增加了4道2019年的新题,分别是18题、19题、23题与24题。 二、考试分析 从北京2019、2019两年试卷来看,北京高考试卷特别强调基础性,同时注重探究能力与学科思想的考查,真正将大纲 中考核目标下的“3个注意"、“4个有利于”落到实处。具体从大纲样题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如每年试卷中的热学、光学、近代物理、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交流电部分,以及每年的22题(16分),这些题目难度不大,能力要求不高,只考察理解 能力与简单的推理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同学必得分的部分、 (2)注重实验的考察、如大纲样题45题(2019年第19题)、大纲样题46题(2019年第19题)、大纲样题54题(2019年第19题)等都是在以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为背景进行命题,这就要求同学特别要重视实验的复习,不仅是学生 实验,还要重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另一方面,同学也能够依照以上几道例题发现,北京卷几乎每年的19题都会出现一道以实验为背景的题目,这也体现了北京卷的延续性规律。

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2020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2020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2016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出炉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近期将公布。今天上午北京教 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对《考试说明》作了解析,并表示与往年相比,北京卷《考试说明》稳中有变。记者注意到,各科目样题均调整替 换进了部分去年高考的真题。此外语文增加了12部中外文学和文化 经典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这些篇目将在明后两年的高考中 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语文 《论语》、《红楼梦》等将入高考题 2016年语文学科在总体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为更好地适应当前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在考试内容等方面略有调整。其中现代 文阅读,在以往要求考生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基础上,增加信息的“运用”“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同时增加 对阅读经典的要求。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提出“对中外 文学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具体调整:“附录”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增加“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学和文化经典, 分别是:《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 《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据介绍,经典阅读篇目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例举”二字, 旨在鼓励考生在阅读这些篇目的基础上,能够更广泛地阅读。 记者了解到,阅读经典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在2015年 高考“微写作”选作题中,就涉及了《三国演义》、《平凡的世

界》、《四世同堂》和《巴黎圣母院》。但考虑到本届毕业生在高 中三年的学习及复习的实际情况,2016年这12部经典阅读篇目暂 不列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2017年、2018年逐步将这些篇目纳入 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此外,《考试说明》还调整了参考样题。删除考查点、题型有重复的样题,将旧的高考试题或测试题替换为2015年的高考题,增加2015年出现的新题,如散文《说起梅花》,作文“二选一”试题等。调整后,参考样题由2015年的70个小题变为73个小题。 英语 写作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色彩 英语“参考试卷”更换2道题,总分值为35分。新换试题均选 自2015年高考北京卷,新换试题位置均在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据了解,新换试题不突破考试范围,在题型结构、分值设定、能力要求上保持稳定。此外注重基础考查,试题任务具体,要求明确,对考生完成写作所需要的词汇、句式等要求均比较基础,题目中还 给出了关键的提示词以帮助考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和稿件是 考生比较熟悉的写作体裁,考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应该有过类似 的写作经历,有利于考生发挥自身真实的语言水平。 书面表达部分第一节的写作任务涉及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划龙舟,第二节通过写稿件的形式,宣传优秀民间艺术。试题要求运用英语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 其他学科 数学:理科数学更换4道参考样题,文科数学更换2道参考样题,均选自2015年高考北京卷。 物理:物理学科《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与要求”均无变化。参考样题将3道考题调整为2015年北京高考理综 卷中的物理试题。

2019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发布

2019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发布。新版《考试说明》继续强调立德树人,突出能力、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和去年相比,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基础上有微调。其中,英语学科单项填空题调整为语篇填空题,政治学科和生物学科调整“考试范围与要求”内容,所有学科的“参考样题”都用2018年北京卷部分试题进行相应替换。 下面即《关于2019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修订的说明》,让我们先睹为快~

【语文】 2019年北京卷《考试说明》(语文)的修订,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同时结合北京市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体稳定,局部调整。 新版《考试说明》中,“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附录1古诗文背诵篇目”“附录2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均保持不变。“参考样题”略有调整,删去个别往年旧题或试测题,将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部分试题纳入,具体调整如下: 调整后,参考样题总数由2018年的69道增至71道。从整体看,2019年参考样题体现出对语文基础、经典阅读、思维品质的重视,反映高考语文北京卷的命题思想和考查思路。 1.重视语文基础,突出综合与运用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的素养形成、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样题强调在阅读、表达等语文活动中,重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贯通,突出以特定情境为依托进行综合考查的思路。如2018年第15题,在阅读情境中考查对古代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第17题第④题,用校庆致辞的现实生活场景引出古诗文默写,表现出积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征。 2.重视经典阅读,强调理解和感悟 经典著作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传承文化、塑造品格的重要载体。样题强调阅读经典文学和文化著作,应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形象、主旨及思想内涵等。如2018年第13题考查儒学经典《论语》,

高一生物 细胞的增殖 第2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一生物 细胞的增殖 第 2 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变化的模型剪贴图。如图 6—1-2。
图 6—1-1 染色体的复制
图 6—1-2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两条染色体
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的模型,以供上课用。
[情境创设]
教师:上节课我们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的还是活的?为什么?
学生:是死的,解离的时候已经把细胞杀死了。
教师:为什么要对视野中的细胞进行计数?
学生:因为细胞已经被杀死,我们不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只能用看到的视野中细胞的多少
来说明细胞分裂的某个时期的长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掌声鼓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师生互动]
教师演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画课件。
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
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
间期和分裂期。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的实验结果怎样呢?
学生:根据实验的计数,我们发现: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大约是其他各期细胞的 8 倍。
教师:非常好!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P112 表 6—1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t/h)。在细胞周期里,
哪一个时期长?
学生:细胞分裂间期。
教师:细胞分裂间期有什么特点呢?
1

北京市高考物理大纲

2011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大纲版) (一)能力要求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说明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理工类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 (1)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考生不但能够分别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还要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要求考生能够用生物学术语、图表、图解等表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例如,用文字表述生物学概念、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用系谱图表述遗传关系,画出细胞失水后状态的简图等。 (3)在理解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题目可能是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如说明“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等。 例1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 答案 ] C [ 说明 ] 本题以“DNA双链不能解开”为关键点,考查考生对“DNA的状态”和“DNA 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

(完整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增殖》练习题

细胞的增殖练习 一.选择题 1.高等动物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 A.细胞体积的大小,B.细胞数量的多少 C.细胞体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D.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别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只能适度增大,不能无限增大B.细胞越小越好 C.生物细胞的大小可以各种各样D.细胞越大越好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 A、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长 B、分裂间期占有的时间短 C、分裂期占有的时间长 D、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占有的时间相当 4.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形态较稳定,数目较清晰 B.每条染色体都有两条染色单体 C.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位置上 D.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个DNA分子 5.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两个,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的时期是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 6.植物有丝分裂期中,不具有姐妹染色体的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7.动物细胞中心粒倍增的时期是( ) A.分裂间期 B.分裂前期 C.中期 D.后期 8.生物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这是因为 ( ) A.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NA不变 B.分裂间期染色体和DNA自我复制一次 C.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分子平均分配了一次 D.分裂期细胞平均分裂了一次 9.动物细胞的无丝分裂中( ) A.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核 B.一般是整个细胞先延长,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C.有纺锤丝的出现 D.也有染色体的出现 10.人体皮肤受伤后,伤口处细胞分裂促使伤口愈合,这种细胞分裂是( ) A.无丝分裂B.有丝分裂C.减数分裂D.分裂生殖11.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你观察时,处于哪一个时期的细胞最多A.分裂中期B.分裂后期C.分裂前期或分裂末期D.分裂间期( ) 12.洋葱根尖细胞染色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主要是因为 A.易使细胞染色 B.细胞质着色( ) C.细胞壁着色 D.染色体着色 13.有丝分裂中“丝”指的是( ) A.染色质丝 B.染色体 C.姐妹染色体 D.纺锤丝 14.细胞既不能无限长大,也不能无限小,细胞最小的限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 A.生物的种类所决定 B.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卷--及答案完美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He + 17N+ X中,X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C.电子 D ? 粒子 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 A ?干涉条纹消失 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 C?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 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Q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当P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Q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 0.60 m B ? 0.30 m v ----- ■------------ ■ ------ C. 0.20 m P Q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1页(共9页)

D ?0.15 m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2页(共9页)

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 B .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 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 D .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 18. 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 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两类运动无.关.的是 A .磁场和电场的方向 B .磁场和电场的强弱 C.粒子的电性和电量 D .粒子入射时的速度 19. 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 B .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实验中, 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 D .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 20.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 上方200 m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 6 cm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 水平向西,则小球 A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B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 C.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 D .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页(共9页)

2018江苏高考生物考试说明

2017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考试说明(最新)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择优录取。高考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江苏卷)生物科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从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反映高校的选拔要求,同时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具体表现在:1.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查。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考试内容及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对知识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 A.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并使用它们。 B.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对实验内容考查的要求依次为a、b、c三个等级,具体含义如下: a.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b.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c.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

高考生物复习:细胞的增殖

第三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专题7 细胞的增殖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考向考题示例素养要素难度预测热度 1 有丝分裂和无 丝分裂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016海南单科,6,2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易★☆☆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2017课标全国Ⅲ,29, 8分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中★★☆有丝分裂过程中的 相关数量变化 2015北京理综,3,6分科学思维、生命观念中★☆☆ 2 观察细胞的有 丝分裂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2017北京理综,1,6分科学探究、生命观念易★★☆ 丝分裂的区别,常常以模型(分裂图、曲线图、柱状图等)的形式与减数分裂相联系,通过分析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考查细胞增殖的过程和实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则重点考查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复习本专题时应在归纳比较有丝分裂各时期物质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对细胞图像、坐标图等的识别,更深入地理解变化实质、掌握变化规律。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集训】 考向1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2018山西运城期中调研测试,14)下列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解释错误的是( ) A.体积越大,物质的运输效率越低 B.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长大 C.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长大而增加 D.酶促反应和核糖体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 答案 D 2.(2019黑龙江哈师大附中开学考,30)图1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 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 ...的是( ) A.图1中的a、图2中B→A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图1中的b、图2中A→B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图1中染色单体形成发生在b段 D.图2中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B→B 答案 C 考向2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2019届山东德州上学期11月月考,10)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数目不变 B.在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C.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NA含量加倍 D.在分裂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进入两个子细胞 答案 C 4.(2019届云南玉溪第二次调研,26)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 B.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甲时期 C.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丁;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丙 D.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作用于丙图 答案 D 5.(2019届广西南宁三中开学考,11)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北京高考《考试说明》

北京市高考考试说明新课标版-化学卷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考试科目、时长和分值 理科综合 I.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和题型 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单选),第II卷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科目。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 三、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组卷 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化学思想方法是对化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反映化学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哲学思想。 在中学阶段,化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比如“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分类与比较;假说、模型与实验;以及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分与合等相结合”的哲学方法始终贯穿于中学化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对化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必须与化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 2.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①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②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③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的知识,采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能够将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结论,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模型、图形、图表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①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北京卷)化学考试范围涵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5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将上述内容按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分为: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部分。详细内容和要求列在“化学知识内容表”中。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在“化学知识内容表”中分别用罗马数字I、II、III标出,高层次的要求涵盖低层次的要求。I、II、III的含义分别为: I—了解:对化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II—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III—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