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塑资料

合集下载

泥塑课件讲课资料

泥塑课件讲课资料
•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 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 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 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 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 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二.地区与分布
• 泥塑艺术,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南北及各地的泥 塑也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格流派。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 文化特色。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 色。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 实传神、趣美结韵;嵊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 体。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 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 得瑰丽多姿。
• 1.北方泥塑艺术代表——天津“泥人张”
•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 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 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 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 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 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三百六十行之打铁》
• 泥人张代表作 《三百六十行之补壶》
《黛玉葬花》 《渔樵问答》
2.南方泥塑艺术代表——无锡彩塑
•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 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 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 两大类。
• 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 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 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 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

技术悠久的中国泥玩具,世代相传、分布极广,几乎
遍及全国各省。许多县、乡、村都曾经或正在成为泥玩具
的产地——即一般所说的“泥人之乡”。据不完全统计,

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

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

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民间美术是指中国各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艺术作品。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中不断创造了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

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还记录了历史、展示了风俗习惯,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民间美术起源于上古时期。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生活中创造艺术品。

最早的表现就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动物骨骼上刻划出各种神秘的图形,这些作品被称为“原始绘画”。

这些图形不但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而且表现出一种象形和符号的意义,是人类视觉艺术的起点。

原始绘画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在陶器上刻画出的图案,后来逐渐演变为在石壁上绘制,比如著名的敦煌壁画。

民间美术可以分为六大类:绘画、雕塑、建筑、陶瓷、纺织和民族服装。

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扇面绘画、楼板花画、楹联绘画和山水画等。

扇面绘画以其独特风格和精致工艺而闻名,主题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楼板花画是指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楼板上绘制的彩绘,内容多为吉祥的花卉纹样,形式美观大方。

楹联绘画是指在门楣上绘制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内容包括对联、对仗文、描金字等。

山水画是民间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表现中国山水景色为主题,多采用写意或写实的手法。

雕塑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木雕、石雕和泥塑等。

木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塑形式之一,可以追溯到史前原始社会。

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常见的题材有仙人、神兽、名人像等。

石雕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刀法娴熟、形象逼真而闻名于世。

石雕多见于山寨、城墙和庙宇等建筑上。

泥塑是中国先民创造的一种造型艺术,常见的主题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生动、饱含情感。

民间美术的建筑方面,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其中北京的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以其整齐划一的布局、精细的装饰和独特的建筑特点而闻名于世。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

关于当地的风俗资料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地文化风俗各异,其中涵盖了民间艺术、建筑、服装、音乐、戏剧、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在此,笔者将以山东省为例,介绍当地的风俗资料。

山东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山东省的风俗资料。

一、民俗传统1、探寻敬祖文化。

山东的敬祖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发扬光大,且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许多民众前往祭祀祖先,并在莒县的窦岭、胶州市的韩家庄、青岛市的八大关等地的祖庙内,聚集数以千计的人群,瞻仰古老的木构建筑和石刻碑文,祭拜山东名垂千古的先贤、英雄、诗人等。

2、搭建观音亭。

在山东的南部沿海一带,盛传着用竹篾和芋头秧架搭建观音亭的民间文化。

观音亭是一种道地的民居建筑,它承载着山东人的信仰和愿望。

每年夏季,当荷花开放的时候,漫步于观音亭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洁白的莲花,可以想象出清代山东的乡野生活景象。

3、用泥在墙上鏒贺字。

在山东农村的许多农民家中,都会用泥在墙上鏒贺字,以庆祝新婚夫妇的美好生活。

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已延续至今,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二、传统节日1、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年节,它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山东过年的传统食品有饺子、糖花、花生糖、糖葫芦、糖豆腐、面条等。

此外,春节还有燃放爆竹、扫尘、挂红等民俗习惯。

春节期间,人们会拜年、换新衣、搓年糕、赏灯、放烟花等。

2、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是中国尊重祖先的重要节日。

山东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去敬祖、扫墓、植树、烧纸、扎花等。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青团、吃清明鸡、用柳枝编“清明花”等习俗。

3、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山东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蒸饭团、佩香包、挂艾叶等。

端午节还有煮五味水、插儿童节、猜谜语等传统风俗。

三、民间艺术1、山东大鼓。

六年级美术下册《泥塑人物》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下册《泥塑人物》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塑人物创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3.学生反思: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泥塑艺术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泥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历史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示范:现场演示泥塑技法的操作步骤,如揉、捏、刻、挖等,同时讲解人物比例、结构和动态表现。
3.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泥塑人物创作的全过程。
4.学生学习:学生认真聆听、观察,跟随教师的示范,初步掌握泥塑技法。
(2)新知学习:讲解泥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历史,让学生了解泥塑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技能训练:示范泥塑技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逐步掌握基本技能。
(4)创作实践:布置创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独立完成泥塑人物作品。
(5)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独立进行泥塑人物创作。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学生创作: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泥塑人物作品。
4.教学评价:在创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
(2)作品评价:从比例、结构、动态、表情等方面评价学生的泥塑作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面塑资料

面塑资料

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

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

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泥塑校本课程

泥塑校本课程

第二中学校本教材《泥塑》前言前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经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慎重考虑下,决定将“泥塑”溶入我校校本课程,把它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构建艺术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泥塑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有很活跃的生命力。

特别是学生泥塑创作,以其生动、活泼、趣味的艺术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为学生实践创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每天与大自然接触,与泥为伴,这些都是学生走进“泥塑”校本课艺术殿堂的外在环境,同时,学校的美术教师就是泥塑艺术的爱好者,内部条件也十分成熟,让学生从小学泥塑,可以促进这一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情境学习和拓展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情操,融实践性、趣味性、创作性为一体的泥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泥塑的创作过程中,学生更自由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现力。

同时,泥塑立体造型的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的艺术整体把握,在实践过程中内容表现的自由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泥塑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我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在校本课程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编写了这本教材,忠诚希望这本书能成这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对编写提供指导意见的教师,在这里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二中学“泥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中国近现代雕塑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雕塑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雕塑史复习资料一、背景中国近现代雕塑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时期内,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雕塑艺术形式。

此时期的中国雕塑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二、重要时期1. 清末民初时期:- 彩绘泥塑:以面目全非的泥塑形式表现人物形象,寓意深刻。

- 曹锟雕塑:曹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其雕塑作品刻画了他聪明睿智的形象。

- 中西合璧:雕塑艺术开始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民国时期:- 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想开始影响中国雕塑艺术,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 抗战题材:以抵抗日本侵略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表达了人民对抗战的支持和坚决抵抗的决心。

3.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作品以人民和工农兵等劳动人民为主题,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

- 抽象雕塑:开始出现了抽象化的雕塑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注重形式的独立性和表达力。

三、著名艺术家1. 吕振羽: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人类之路》等。

2. 吴为山:以抽象雕塑为主,代表作有《生命之树》等。

3. 王佩硕:以表现人体形象为主,作品有《昨夜星辰》等。

四、影响和意义中国近现代雕塑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命运。

它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参考资料:- 张群:《中国雕塑史》,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年。

- 王春:《中国雕塑与造园艺术发展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泥塑教学大纲

泥塑教学大纲

《泥塑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0410481中文名称:泥塑基础英文名称:Clay Sculpture适用专业:美术学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时间:第4学期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 3.5学分二、课程简介泥塑课是公共艺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传统雕塑语言训练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立体和空间的造型能力。

以人体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让学生集中学习以增加的方式塑造形体。

逐步理解塑造形体对建构空间的作用、整体的结构力和形体张力的作用以及形体的生长感和流动感。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素描1A(00400011)并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泥塑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解决学生立体三维的观察基础训练,而这种立体三维的观察能力的训练一方面:是有助于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平面到立体的基础训练教育的完整性;一方面:通过立体三维观察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相应创作(二)教学要求1介绍泥塑艺术的概念与本质特征;2理解泥塑课程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

3基本掌握泥塑艺术的成型原理,主要是立体三维观察方法。

(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法、实例教学法为主,辅以适当的图片资料讲析。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人头骨模型、石膏头像临摹(12学时)1.1 人头骨模型临摹1.2 石膏头像临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头部基本形的把握。

第2章头像写生(24学时)2.1 男子头像写生2.2 女子头像写生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头像内在性格特点的把握。

第3章胸像写生(24学时)3.1男子胸像写生3.2女子胸像写生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头、颈、胸三者之间的形体和解剖结构。

实践学时(4学时)课程作业展示、参观六、作业男子头像、胸像各一件,女子头像、胸像各一件七、课程考核本课程属于考核课程果,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评定综合成绩。

平时成绩占30%、考核成绩占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

泥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风俗通义》)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各地蓬勃发展,具有浓郁的中国地方特色。

其中,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中国三大泥塑。

今特介绍七大泥塑。

一、潮州大吴泥塑具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雅称的古郡潮州,僻处南国一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川灵秀、风物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贴塑(别称潮州泥偶、潮州泥塑、潮州大吴彩塑、大吴…安仔‟)便诞生在这文化底蕴深厚的潮汕平原,它始于南宋末年,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有400多人。

岁末年初,村头巷尾到处走动着各地采购“大吴安仔(玩具)”的商贩。

在这个时期,大吴村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吴潘强,他开创了大吴泥塑制作的新纪元:“贴塑”艺术。

捏制泥人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这就是“贴塑”艺术。

做“安仔头”、“纱灯头”虽然都是大吴泥塑的传统,但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贴塑”,出名也是靠“贴塑”。

大吴村也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大吴泥塑种类齐全,制作工艺形成固定模式。

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

从捏塑成形到煅烧直至上彩,一个泥人起码要五天才能完成,数量有限。

加上制作的时候只能用原始焙烤方式,成品率也低。

或许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无奈。

潮州贴塑主要以脸谱、贺丁喜童、戏剧典故为题材,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尤其以手工贴塑技艺为主(这也是潮州贴塑别于其它泥塑的最大特点)。

其作品写实者细腻、逼真、呼之欲出,形象生动逼真;夸张者神情毕肖、体态回旋,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体现民众的心态和审美观,是优秀的艺术品、观赏品、收藏品。

二、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第二代张玉亭(1863一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

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

“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

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

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

艺术风格: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

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都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工艺特点: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

它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

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

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

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三、大阿福——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

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又称耍货,用模具翻制,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

主要供儿童玩耍。

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

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

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在清代,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

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

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

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

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

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

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

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

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四、凤翔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凤祥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

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

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

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艺术特色: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

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使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

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五、咕咕哨———河南浚县泥塑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

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

传说始于北宋。

泥塑与地方风俗也有关,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沽沽”(中间圆,两头细尖,可吹出海螺号声的泥玩具。

艺人在制作泥玩具时,习惯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礼上通孔,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还可以当哨子吹,“咕咕咕”的哨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响遍村庄和田野,这种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泥咕咕”或“咕咕哨儿”)是农村大娘媳妇爱购的玩具。

赶会时买上一篮泥玩具,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就给一个,图个吉利。

孩子们看见赶会归来的妇女,就前簇后拥地尾随在后,一边嬉闹,一边吟唱:“给个泥咕咕,回家抱孙孙。

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

中原民间有一种崇尚童贞的心理,认为孩子嘴里说实话,当求子或求孙的妇女们听了孩子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她们会毫不吝惜地把大把大把的泥玩具撒给孩子。

这种活动意寓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

浚县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黄胶泥。

人们将黄泥晒干,碾碎过筛,加上棉花或纸浆,再掺水和匀,用木头捶打数通,使胶泥变得柔软细腻。

然后,经过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块黄泥,玩笑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刚刚捏好的泥玩具容易变形,人们把它放在锅台上,待供热冒烟时,赶忙用黑或棕色颜料打底。

之后,再在晾干的泥玩具上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使它与动物的造型协调一致。

经过彩绘的泥塑,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红绿黄蓝等色彩把胶泥的本色完全覆盖了,不知道底细的人,还真不知道这栩栩如生的玩具竞取材于泥土。

浚县泥塑以小件为主,有战马、骑马武士、独角兽、辟邪、狮子、鸡、鸭、羊、猪等,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兔二妞。

雕造工具仅一根竹筷子,方的一端刻眼睛模子,另一头削尖,用来修饰雕花。

施彩以锅烟黑或深综色做底,上描玫红、鲜黄、粉绿、白色花纹。

对比十分强烈。

浚县泥塑的狮子,个头大,模样凶,它威武雄壮的体魄,使一切邪恶都不敢抬头。

所以人们买它去朝拜神灵,祭奠祖宗。

六、泥泥狗——河南淮阳泥塑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

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

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

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

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

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淮阳泥塑题材广泛,可分传统和现代造型两大类,作为大手笔的艺术创造,淮阳泥塑不求形似,但求整体造型的独特和大胆夸张。

其风格简约概括,泥塑人物粗壮敦实,充满力度,面部表情静止凝重,单纯肃穆,凸显了中原农民亲切、憨厚、质朴的气质,具有浓郁的中原地域风格和乡土气息。

太昊伏羲氏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首先被征服,为人守户、报警、保护畜群。

这时,人的思想认识是图腾崇拜的,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

后来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