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再次是用于祭祀、朝拜的寺院彩塑,也是中国泥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缘由。寺院泥塑属大型泥塑,有直接用粘土塑雕的,也有内置架构、外敷粘土的,多为佛教、道教、神话及民间崇拜名家造像,沿用发展至今,并且还在起着一定的观赏、传承和教化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三》有记述《苏秦谏阻孟尝君》的故事云: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其中桃梗与土偶对话,揭示了土偶之奉献精神,也就成为泥塑得以存在和繁荣的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泥塑制品在寺院彩塑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据寺院彩塑资料,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彩塑佛像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吸取外来雕塑艺术精华,使中国造像艺术更具东方文化艺术神韵。南北朝时期,甘肃省麦积山和敦煌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均属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描、涂等方法施彩的泥塑精品。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鼎盛时期。画家吴道子、周昉的彩塑造像,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分别突出佛像的庄严与典雅、菩萨的亲切与端详、弟子的容忍与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与威严、供养者的虔诚与唯诺,描绘着佛国的理想境界。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彩塑,形体写实沉厚,栩栩如生。敦煌莫高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最为精美优雅,姿态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充分地显示着佛像的温柔与妩媚,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有宫女塑像40余尊,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维护彩绘。宫女塑像平均高度1.6米左右,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山西大同华严寺内有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双手合掌,露齿含笑,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腰束长裙,色彩华丽,金碧辉煌,造型生动传神,增加了菩萨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神采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造像,由于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更为丰富多彩,出现许多刻意求精的宗教彩塑造像,形成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新高峰。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著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似丝绸,近看才知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的500罗汉和“十神王”像,众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构思精巧,塑工细致。

随着宗教寺院大型佛像泥塑的普及应用,小型玩具泥塑也蓬勃发展,并且有着许多传奇故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混沌天地,只有日月山川;人是伏羲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生。也有传说人是女娲用黄泥塑捏出来的(《辞海》1979年版,第1096页),是天地哺育的精灵。据说有一天,女娲来到黄河岸边(今河南淮阳地方),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用岸边河泥捏成泥人,放在地上,竟都成为活人,并在世上繁衍后代。当地人崇拜女娲,称她“人祖姑姑”,建筑“人祖庙”,仿制泥人,以示祭祀。

淮阳,曾称“宛丘”、“淮宁”,是古“陈州”府治,是中国历史传说“三皇五帝”——伏羲氏建

都之地。淮阳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人祖庙会”,庙会上叫卖一种“泥泥狗”泥塑。这种泥塑造型奇异,古色古香,称是女娲留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造型与上古的图腾崇拜有关,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信仰制品,是中原早期文化的艺术结晶。

“泥泥狗”,又称“陵狗”,是淮阳泥塑玩具的俗称,当地说它是看守伏羲、女娲陵庙的“神狗”。淮阳泥塑用胶泥(黄土高原粘土)捏制而成,有孔可吹,声音悠扬远亮;造型古拙、怪诞,色彩沉稳,以黑色垫底,再施五彩纹饰,多为奇禽异兽和人兽同体,如“人面猴”、“人面兽”、“猴头燕”、“九头鸟”和“多头怪”等。其中“人面猴”又称“人祖猴”,造型神圣、肃穆,充满虚幻和超脱的神秘,散发着浓烈的乡土芬芳,可见所谓原始图腾的“人祖”、“神狗”,无论是“人面猴”还是“人祖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的特征,体现着人类进化的实质。

北宋时东京盛行泥塑玩具,著名的有“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平民百姓祈求“乞巧”,达官贵人也竞相供奉玩耍。“磨喝乐”是指一种塑捏的泥娃,也称“泥孩”、“泥偶”,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以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为最佳,姿态各异,名扬天下。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在《跋嵩山景迂集》中有诗云,鄜州泥偶“莫言无妙丽,土雏(指‘磨喝乐泥娃’)动金门”。还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可见当时追捧之极。

有史料记载,宋代杭州也是捏塑泥孩盛行的地方,泥塑制作集中于“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砖街巷由于盛产泥娃,后来改名为“孩儿巷”,沿用至今。杭州泥娃,当时称“摩睺罗”,据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农历七月初七,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童稚时的泥塑形象,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耍。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捏塑泥孩,但人们还依然留恋着手持“泥娃”玩耍游乐的美好记忆之中。

宋代之后,小型泥塑制品盛传不衰,遍及全国各省,其中著名的是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和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等泥塑产品。目前,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行誉称“中国三大泥人”的还有“浙江泥人”。

“泥人张”是指天津泥人张长林开创的泥人流派。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强调神似。其子孙张兆荣、张景桔传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祖籍浙江,清道光六年出生于天津民间泥塑人家。张明山爱好传统艺术,对寺庙神像、碑文、石刻、楹联及陶瓷器皿上的装饰图案和古籍中的绣像有深刻的研究与比较;他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运用到泥塑创作中。张明山擅长塑造戏剧人物,经常携带泥巴,深入剧场观察演员动作和表情,抓住瞬间,即时成型。他塑捏的戏剧人物,比例匀称得体,曾为当时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等塑捏戏装肖像,展放于“同升号”菊坛,被人们誉为“泥坛

绝艺”。

长期的彩塑艺术生涯,形成张明山的泥塑风格: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结构写实准确,性格特征展示明朗。他塑造的古代仕女,生活气息浓厚,造型健康、鲜活。在彩塑用色上,简雅明快,将粉色和重色结合使用,以重色衬托粉色,使作品产生端庄厚重的艺术效果。他强调运用固有色,以鲜丽而又和谐的色彩使作品产生“胜如真人,强于真人”的鲜活效果。

张明山中年成立“塑古斋”彩塑作坊,从事泥人的专门研究和创作,许多外国人慕名远道来天津,用重金购买他的作品,带到国外,陈列在异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提高了张明山以及中国民间彩塑的国际知名度。

“泥人张”的第二代传人是张玉亭。张玉亭(1863—1954),名兆荣,排行老五。10岁从父学艺,早期作品工整写实,和父相似,中年以后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造型上强调总体效果,揉进夸张手法,重点刻画人物的社会与性格特征,给作品注入人的深刻内蕴。彩塑《老渔翁》,充分反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脸部刻画细腻,衣纹起伏概括,敷色朴素简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张玉亭有许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泥塑作品,他为名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创作的戏装像,他的《花木兰》,塑造了一个整装待命的巾帼英雄,神形毕肖;他的《花袭人》身穿浅色花袄,披黑色坎肩,围红花腰裙,系刺绣飘带,面目娟秀,体态俏丽,较好地体现了袭人的身份和性格。

张明山去世,“塑古斋”由张玉亭主持,出现了祖孙六人同坊创作的盛况。张氏父子泥塑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艺术大师徐悲鸿在《对泥人感言》一文中写道:“泥人张”彩塑“色雅而简”,“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有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

“泥人张”的第三、四代传人有张景祜、张铭和张钺等多人,在作品选题上更为广泛,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风格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蒸蒸日上,创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泥人张”泥塑的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日本、法国、德国都有销售,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其中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生活彩塑,获巴拿马赛会一等金奖,在南洋各地展览上,“泥人张”作品获奖状、奖牌多达20多次。

无锡惠山泥人,源于明,盛于清,至今己有400余年,是江南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惠山泥人以市区龙山脚下最为正宗。数百年来,代代相传泥塑作坊多达数百家。

惠山泥人兴盛期,著名的彩塑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王春林以捏塑泥孩闻名,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乾隆皇帝弘历南巡到无锡惠山,见王春林制作泥人,精致传神,颇感兴趣,龙心大悦,命他塑制泥孩数盘,装饰锦片、金箔,带回北京,存放在颐和园佛香阁,与内宫嫔妃玩赏。遗憾的是清光绪年间,庚子之乱,被八国联军劫走。

无锡惠山泥人在制作工艺上有两种类型,一为“粗货”,二为“细货”。粗货以胖娃娃及变

形动物为主,形体丰满,色彩鲜明,制作简洁,是惠山泥人的重点,其中《大阿福》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大阿福》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儿童形象,造型概括洗练,脸部祥瑞可爱,装饰味浓郁,颇具观赏意趣。

《大阿福》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无锡惠山脚下住着一对老夫妇,在太湖边以张网捕鱼为生,常为夜晚撒网,次晨拉网收渔。老夫妇生活平静和美,但无子嗣,十分寂寞。一天夜晚,老俩口梦中见有神仙飘然而至,欣喜地对他们说:“你们在太湖边张网捕鱼,已网住一个可爱小孩,快去把他打捞上来。”说毕,款款而去。次晨,老俩口将信将疑来到湖边,果闻网中有喊叫之声。老夫妻赶紧收网,只闻声从沙球而来。掀开沙球,活泼小孩破球而出。他头扎菱角小辫,身穿皂底白星滚边彩衫,外罩蝙蝠花纹背心,下穿朱红短裤,手捧着青色瑞兽,跳跃地来到俩老身边,亲切地喊着“爷爷!奶奶!”老俩口面如满月,喜得合不拢嘴,拉着小孩回家,取名为“沙孩儿”。不久,沙孩儿长大成英俊、淳厚、可爱的胖小子。白天骑着瑞兽奔跃练武;夜晚依偎俩老,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尽享天伦之乐。隆冬季节的某一天,惠山出现一只怪兽,青面獠牙,体壮如牛,头长狰狞双角,张血盆大口,专吞小孩,闹得人心惶惶,提心吊胆。由于怪兽常发“念、念”刺耳叫声,人们称它为“年”。“年”的扰乱,惠山脚下沉沦下来,没有一点新春将临的节日气氛。可是沙孩儿毫不畏惧,决心要驱逐妖孽。新春前夜,沙孩儿骑着瑞兽,跃上星空,与“年”搏斗,征服了“年”。

在喜庆的春节里,家家户户为表感激之情,纷纷邀请沙孩儿前去做客去邪。沙孩儿应接不暇。惠山艺人用智慧把沙孩儿捏成泥塑,送给家家户户,一表彰沙孩儿为民除害,二为用他避邪纳福。从此,人们也把泥塑称为“大阿福”。现在无锡泥人博物馆里,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制作的《大阿福》彩塑。《大阿福》身穿五福衣衫,头梳菱形发髻,面型饱满,眉弯目秀,鼻直唇翘,双耳垂肩,怀抱张口吐舌狮子,下垂双臂,盘膝而坐,憨厚慈祥。说明只有降服邪恶,才能“福”到人间。

《大阿福》的特定形态,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惠山泥人中有许多反映人们美好意愿的泥塑作品,如《蚕花猫》,是为保护蚕农们饲养蚕宝宝不为老鼠所害而塑造的。

无锡惠山泥人名闻遐迩,2006年5月20日,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泥人”是绽放在浙江东部四明山麓的泥人之花,她以夸张的造型、得体的装饰、俊雅的色彩,与天津泥人和惠山泥人媲美。浙江泥人原产地嵊州,是中国当代国家级泥塑工艺美术大师,原无锡泥人研究所所长杨家奎和他的侄子高级工艺美术师柳成荫的故乡。20世纪70年代,柳成荫从无锡回到家乡嵊县,看到剡溪岸边的“乌黑泥”细腻洁净,砂子少,黏性好,可塑性极佳,很适宜泥塑造型,就带领年轻人进行泥塑生产的实践与研究,其中有极具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的张立人、宓风光和裘粤若,在柳成荫的指导下,进行乌黑泥的揉碾加工,增强泥土的黏性和韧性,或捏塑,或制石膏坯模,上色彩绘,逐步形成了嵊州泥人的制作产业。1988年9月14日经嵊县科委批准由泥塑艺术家宓风光创办成立“浙江泥人宓研究所”,开拓嵊州泥塑的新领域,而汇于泥塑艺术永久的长河。

嵊州泥塑在艺术创作上,吸取了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彩塑之长,融会贯通,另辟蹊径,形成了嵊州泥塑自己的艺术风格。概括地说,嵊州泥塑造型简洁洗练,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泥人小巧雅致,便于生产携带。小的只有黄豆般大,但描绘精细,眼角分明,生动传神;大的不超过20厘米,表现技法精炼,造型雅致,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在服饰描绘上,俊雅得体,富于装饰感和韵律美,令人称道的是笔墨勾勒,左右两笔,就画出两道清秀对称的眉毛;彩笔一转,就描绘出女孩红润的面颊,使泥人的“塑”和“彩”巧妙地浑然一体。

嵊州泥塑大多取材于戏曲人物,兼有古典名著、历史人物和民间传统题材。作品有单个的,有两个以上人物连塑在一起的,也有数个人物合为一套的。鲁莽憨直的李逵,情意绵绵的白娘子,恢谐传神的乔太守,双目喷火的太阳神……许多喜闻乐见的人物都在艺人们的手下栩栩如生。近年来,艺人们把视线瞄向近现代人物,创作了秋瑾、拉琴阿炳、补鞋匠、文化名人、陕北老农、少数民族及世界首脑人物等作品系列,为泥塑艺术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推崇的是泥塑艺术家宓风光创作的“中国戏剧百脸谱”、“中华民族”、“中国千人脸谱”、“二泉映月”、“藏民系列”、“老北京人”、“屈原”等古典、民族代表人物100余件,曾参加日本、美国、香港、巴基斯坦及省市、全国工艺作品展,并分别获奖。其中盈不过半瓣黄豆大的“中国千人脸谱”属稀世绝品,“中国戏剧百脸”由中国轻工业部列为珍品收藏。(汪漩)

原载《越乡集邮》总第133、134期)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了解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了解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 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并通过氧化镁、氯化钠的形成初步了解钠与氯、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知识梳理] 1.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 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末,科学家_______________ 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于1904年提出了__________ 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结构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轨道模型,认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26年,科学家又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现在人们可以近似认为,多电子 原子中,核外电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布的。 2.由课本给出的H、He、0、Ne、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你能归纳出哪些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很稳定,与此相关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被评为“纪念西方文明发展的十八座里程碑”奖章的第十七位荣膺者,也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博弈论有可能成为研究所有社会科学的统一方法。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 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 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的联系。从此,博弈论开始被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对博弈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的初步形成,但是这个时候的博弈论还是比较幼稚的,研究的范围也较小,总体影响也很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类型的合作博弈和零和博弈。 20世纪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博弈论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博弈理论的研究。1950年,纳什(John Nash)在他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中,将博弈论扩展到了非零和博弈,最终形成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思想源泉,纳什均衡概念的提出以及纳什均衡存在性的纳什定理的证明,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3627677.html,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房元霞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8年第03期 美国数学史家卡约利(F.Cajori)认为十进小数是近代数学史上关于计算基础方面的三大发明之一,所以,小数(文中“小数”均指“十进小数”)的出现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了解小数的发 展历史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的国家. 这种计数法使得我国古代在数值计算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 小数是在实际度量和整数运算(如除法、开方)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度量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要求的提高. 开始,人类只能用整数表示数量,继而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注“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比较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衡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衡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我国古代较早地形成了占主流的十进制单位系统. 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在计算中他把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就是小数,刘徽称作“徽数”,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分数,或者用十进分数表达.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目 前所知最早应用小数的数学家. 可惜的是他没有对计数法稍加改进,把小数推到现代的水平,反而把十进分数作为一般的分数进行通分约分. 刘徽以后,有些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也采用了这种科学的小数计数法. 南朝刘宋著名科学家何承天编著的《宋书》律历志部分,大量地记述了如 十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48296.25) 九万四千三百五十七(94305.17) 这样的数,用附在整数位后面的小字来表明小数,这大概是数学史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了. 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不仅有大量的小数的运算,而且他对小数的记法也十分先进:用有关文字标明一个筹算数码的个位数,清楚地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区分开来. 如在卷6“环田三积”的运算中,得出数“三十二万四千五百六步二分五厘”(324506.25步),他在演算中用筹算记为 用“余”字明确表示该位以后皆是小数,“余”字无疑起着现代小数点同样的作用. 他还在卷12和卷13中使用了0.8,0.5等纯小数.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雕塑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游尽名山大川,走遍大城小镇,我们虽站在历史的截面上,但流逝的历史却留下了无尽的痕迹,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石刻群雕、玉躯佛像、狮子园玉像、敦煌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大足石刻、泥彩塑千手观音、孙中山立像...... 欣赏艺术精品,推测雕塑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都是依据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其具有极强装饰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是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个时期的雕塑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隋唐时代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代时期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元朝之前,蒙古族统治者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为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此时期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

关于博弈论和纳什均衡你应该知道这些 美股腾讯财经[微博]2015-05-25 10:05 我要分享 139 [摘要]纳什在与命运的博弈中找到均衡,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了解博弈论。 腾讯财经综合报道(风生)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主角原型、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日前与妻子在美国新泽西州乘搭的士时遇上车祸,两人均不幸遇难。事发当时,这辆出租车失控撞向栏杆,两人均被抛出车外。 约翰-纳什因发表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 不均衡人生中孕育出均衡论 纳什于1928年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出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晚年为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死前与82岁妻子艾丽西亚在普林斯顿居住。纳什以研究博弈论闻名,1994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多个领域。 纳什在数学领域上取得多项突破,但他同时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其生平故事在2001年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赢得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项。 尽管西维亚-纳萨斯(Sylvia Nasars)广为人知的小说《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和改编自该书的、由拉塞尔-克罗(Russell Crowe)主演的

同名奥斯卡电影探究了纳什错综复杂的生平,但都没有深入挖掘他的数学思想。他的数学成果依然不被大众所熟知。在当今科学界,人们普遍认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数学理论相比,纳什的数学理论触及到的学科更多。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数学旨在处理物理问题,而纳什的数学却可以应用在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 如若不是精神疾病的困扰,纳什今天可能已与那些科学伟人齐名。尽管如此,他在几个数学领域的重要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他最大的成就来自于经济学方面。由于他在博弈论上的开创性成就,他与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和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一起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什么是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博弈论 :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人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波雷尔及冯-诺伊曼。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

数的起源与发展

数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数,从我们懂事开始,就天天和我们打交道的对象,但是你知道数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模样的吗?数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数。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数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到现在数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旨在介绍数的起源,数的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数的衍生。 关键词:数起源发展远古时期罗马时期筹算0的引进阿拉伯数字 正文: (一)数的起源 数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人类最初对数并没有概念。但是,生活方面的需要,让人类脑海中逐渐有了“数量”的影子。 数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于其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数的概念和计数的方法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根据考古学家提供的证据,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某种计数方法。 1.数的概念的产生 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必须每天外出狩猎和采集果实。有时他们满载而归,有时却一无所获;带回的食物有时有富余,有时却不足果腹。生活中这种数与量上的变化,使人类逐渐产生了数的意识。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了解有与无,多与少的差别,进而知道了一和多的区别。然后又从多到二、三等单个数目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小的飞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简单的计数就是必须的了,一个部落集体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或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必须知道他的羊群里的羊是不是少了。这样,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艰难搏斗中,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逐步由事件的直观思维走向形式或抽象思维。

但当代科学界多称为数量的形式思维,标志着人们的思维由朴素的“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无疑,由此就形成了认识的差别性。实际上,形式思维在于笼统性,事件的直观思维在于事件的具体性。显然,“低级、高级”的区分,是将“事件的具体性”深层次性贬低的错误认识。因为任何将物质或事件的深层次性揭示清楚的分析,无疑具有本质性;而形式的笼统性,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一般性。所以,将形式的数量分析称为“高级”性,是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观,尔后流行的“量化可比性是科学的唯一标准”的由来。无疑,“数或数量”来自物质或事件的计量,尔后扩展为计时、编序或丈量土地面积、计算财富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最早发明的数是自然数。但也局限于分辨一、二等数量的增多。当人们用自己的十个手指记数不敷应用时,便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等记数方法。 2.计数方法 考古证据表明,虽然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在采用计数方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关于这个方法,在我国还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从前,有个目不识丁的大财主,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识字。第一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一横,说,这是“一”。第二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两横,说:,这是‘二’。第三天,先生在纸上画了三横,说,这是‘三’。财主的儿子学到这儿,便把笔一扔,跑过去对他爹说:“识字真是太容易了,我已经全学会了”。财主自然十分高兴,便把先生辞退了。过了几天,财主要请一位姓万的亲戚到家里做客,就让儿子写一份请帖。谁知财主左等右等,从早上一直等到晌午,还不见请帖送来,他只好亲自上房去催。儿子看见父亲来了,便埋怨地说“天下姓氏那么多,偏偏拣个姓‘万’的。从早上到现在,我才画了五百多划,离一万还远着呢……。”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种画杠的方法曾经被多个民族所采用。关于这个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举出许多别的例证,如一些美洲的印第安人通过收集每个被猎杀者的头皮来计数他们杀敌的数目;一些非洲的原始猎人通过积累野猪的牙齿来计数他们所捕野猪的数目;居住在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马萨伊游牧部落的少女,习惯在颈上佩戴铜环,其个数等于自己的年龄。几乎所有的人都常常扳着指头计数较小的数目。1937年,人们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现了一根大约三万

原子模型发展史

原子结构理论模型发展史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1]: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④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者消失。 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由汤姆生提出,是第一个存在着亚原子结构的原子模型。 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认为[11]: ①正电荷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散布在正电荷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 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 土星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16]。 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1]: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为了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这一事实,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是[12]: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值依n(1,2,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而不同的轨道则分别被命名为K(n=1)、L(n=2)、N(n=3)、O(n=4)、P(n=5)。 ③当且仅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经过13年的艰苦论证,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在玻尔原子

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今天的数学大厦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是世界数代数学家不断建设完善的结果,伴随着数学思想的发展,函数概念由模糊逐渐严密,对于数学和科学来说,函数是一个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数学概念,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标志。 ——引言 众所周知,函数概念是在集合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设A,B是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 数,记作??或?。

仍然是未知的。(定义?5)这实际是“列表定义”,好像有一个“表格”,其中一栏是?x值,另一栏是与它相对应的?y值。这个定义指出了对应关系(条件)的必要性,把函数的“对应”思想表现出来,而“对应”概念正是函数概念的本质与核心。 十九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更明确的给出定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变量,一个变量的数值可以在某一范围内任意变化,这样的变量叫做自变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自变量的数值而变化,这个变量称为因变量,并且称因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 直到1930年,现代的函数概念才“出炉”,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 函数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下面来看一道千古谜题。 题目要求相当简单: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 要作正十七边形,还只能用尺规,谈何容易。然而一个数学天才只用一个晚上就解决了,他的名字就是高斯。 作图方法: 步骤一:?? ?给一圆O,作两垂直的半径OA、OB,????作C点使OC=1/4OB,????作D点使∠OCD=1/4∠OCA,?? ?作AO延长线上E点使得∠DCE= ???步骤二:?? ?作AE中点M,并以M F 点,此圆交直线OA于G4和G6两点。 ?步骤三:?? ??过G4作OA垂直线交圆O于P4 有2(cosa+cos2a+…+cos8a)=-1?? 注意到 cos15a=cos2a,cos12a=cos5a, 令x=cosa+cos2a+cos4a+cos8№a?? y=cos3a+cos5a+cos6a+cos7a???? 有:x+y=-1/2?? 又xy=(cosa+cos2a+cos4a+cos8a)(cos3a+cos5a+cos6a+cos7a)???? =1/2(cos2a+cos4a+cos4a+cos6a+…+cosa+cos15a)???? 经计算知xy=-1又有?? x=(-1+根号17)/4,y=(-1-根号17)/4?? 其次再设 x1=cosa+cos4a,x2=cos2a+cos8a??? ?y1=cos3a+cos5a,y2=cos6a+cos7a???? 故有x1+x2=(-1+根号17)/4????y1+y2=(-1-根号17)/4?? 最后,由cosa+cos4a=x1,cosacos4a=(y1)/2??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第一讲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史 2.熟悉相应化学用语表示方法 3.掌握微粒计算方法、概念差异的比较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及其相关理论 教学过程: 1.发展历史与实验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⑴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⑵为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⑶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⑷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⑸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⑴⑶⑵⑸⑷ B.⑴⑵⑶⑷⑸ C.⑴⑸⑶⑵⑷ D.⑴⑶⑸⑷⑵ 2.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_________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________的种类 (2)A Z 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_______,质子数为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的原子 (3)质量数==_________ + ___________,对任一原子,核电荷数==_________;对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____ (4)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__, Z X n+中核外电子数==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根据量子论的观点,首先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轨道上运动并较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B.卢瑟福C.道尔顿 D.玻尔

2.两种微粒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等,它们不可能是 A.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 B.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C.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D.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 2.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 核外电子以极高的速度、在极小的空间作应不停止的运转。不遵循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能测出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即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可用统计(图示)的方法研究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大小,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的称为电子云。电子云图中小黑点的疏密表示___________,成______________关系。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一)电子层(又称能层):分层依据:能量的较大差别; 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或离核远近的不同。 (二)原子轨道——电子亚层 轨道的类型不同,轨道的形状也不同。 用s、p、d、f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 原子轨道表示方法:表示为ns,np,nd,nf等。 原子轨道种类数与电子层序数_______。 (三)轨道的伸展方向 思考: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提高是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 ①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 ___np____ nd _____ n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 ____ 2s______3s______ 4s…… ③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2px____2py______2pz 巩固练习: 1.下列轨道含有轨道数目为3的是()

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刘楠楠 泥对孩子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是他们的天性,很少有孩子视而不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手工材料之一。同时,泥塑是个体自我认知与创造性的表现途径,它是通过黏土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它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幼儿喜欢捏捏、搓搓、拼拼,可以说,泥塑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尤其体现出泥塑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形象逼真、容易操作的活动之一,并且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他们的小肌肉发展不是很灵活,创作意识也不是很强,但对可塑性强、变化多的泥塑材料却十分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玩泥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不仅能手脑并用,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配合协调,更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你给幼儿一团泥时,他们会很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几经拿捏,活脱脱便跳跃出一个个可爱、童趣的造型来,宛若一群伶伶俐俐的小精灵,呼之欲出,好像随时会起来跟你热闹一番,是孩子们的小手和想象赋予了它们生命。如何在泥塑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搓搓捏捏的玩耍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呢? 一、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观察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对幼儿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益处。在泥塑活动中,观察是幼儿创作的基础,他们在活动中所能表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而相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事物,就难以操作了。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势必要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的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学会必要的观察技巧。在泥塑活动中我运用较多的是观察比较法,如:选择典型的形象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形象的不同,掌握泥塑的要领。例如:圆球和圆桶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掌握圆形和圆柱体,团、搓技巧的差别。在《小鸭子》活动设计中,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塑造造型,而是向幼儿展示了许多不同造型的鸭子玩具和鸭子图片,让幼儿先看一看、玩一玩,接着在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比一比、看一看,飞的、跑的、游的小鸭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由于观察的仔细,幼儿自然就捏得顺手。又如在捏《月季花》时,我课前准备了一盆真的月季花,引导幼儿首先从花的造型入手;接着再让幼儿观察花、茎、叶的形状如何以及大小的区别、花朵的形状和生长的位置。等到幼儿捏时,自然而然就捏出了盆花的主要特征。有的花瓣用圆形来捏,有的用半圆形、

分数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分数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我们知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真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因0在除法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例10/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0份,取10份,完全没有意义))相反除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然而,说分数的历史,得从3000多年前的埃及说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2000多年前,中国有了分数,但是,秦汉时期的分数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1/ 3,中等的不得超过1/5 ,小的不得超过1/9。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 《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着,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 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么灿烂的分数的文化啊! 最简分数化小数是先看分母的素因数有哪些,如果只有2和5,那么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是,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约分方可判断。 有限小数化分数,小数部分有几个零就有几位分母。例:0.45=45/100=9/20 如是纯循环小数,循环节有几位,分母就有几个9。例:0.3(3循环)=3/9=1/3 如是混循环小数,循环节有几位,分母就有几个9;不循环的数字有几位,9后面就有几个0,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组成的数与小数部分中不循环部分组成的数的差。例:0.12(2循环)=(12-1)/90=11/90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传承到今天,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人类最古老的元艺术品种之一——泥塑,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捏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记载了民俗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而且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本文试图从泥塑的审美性、写意性去解读泥塑的魅力。 关键词:泥塑艺术写意审美魅力 一、泥塑的审美性 泥塑艺术是生活的文化,它存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现实功能,但又超越现实成为审美艺术。也就是说泥塑始终不脱离生活,只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泥塑艺人对泥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源于他们驾驭泥土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活的直接需求,精神的审美需求。例如,为了求子而到娘娘庙请回“白泥娃娃”寓意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了护佑外孙健康成长,外婆在其孙子周岁时送“坐虎”,寓意孩子像老虎生龙活虎。这些泥塑品,融入了艺人的生活理念,包含了艺人的生活元素和生命思考。 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性来实现。泥塑的直观性决定了泥塑艺术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写意而非在写实。在泥塑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造型都浓缩或沉淀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

教或一种信仰最基本的意义。泥塑艺术透露着生活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两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用泥土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泥塑艺术,而泥土是最具地方的文化传统,表现一方民众的生活和感情,也看出一方的泥土情况。凤翔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色彩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大胆,典雅秀丽。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据说,人是女娲用泥土捏造出来了的,淮阳人就用祖传下来的泥土做成各种神狗的形状,给人家看家护凌,所以,“泥泥狗”常

数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当主人公奥德修斯刺瞎了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仅有的一只眼睛以后,那个不幸的盲老人每天都坐在自己的山洞里照料他的羊群,早晨羊儿外出吃草,每出来一只,波吕菲修斯就从一堆石子里捡出一颗,晚上羊儿返回山洞,每进去一只,他就扔掉一颗石子,当他把早晨捡起的石子全部扔掉时,他确信所有的羊都回来了山洞。 数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数,从我们懂事开始,就天天和我们打交道的对象,但是你知道数是 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这个模样的吗?数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数。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数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到现在数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旨在介绍数的起源,数的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数的衍生。 (一)数的起源 数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人类最初对数并没有概念。但是,生活方面的需要,让人类脑海中逐渐有了“数量”的影子。 数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于其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数的概念和计数的方法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根据考古学家提供的证据,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采用了某种计数方法。 1.数的概念的产生 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必须每天外出狩猎和采集果实。有时他们满载而归,有时却一无所获;带回的食物有时有富余,有时却不足果腹。生活中这种数与量上的变化,使人类逐渐产生了数的意识。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了解有与无,多与少的差别,进而知道了一和多的区别。然后又从多到二、三等单个数目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小的飞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简单的计数就是必须的了,一个部落集体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或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必须知道他的羊群里的羊是不是少了。这样,人类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艰难搏斗中,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 数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逐步由事件的直观思维走向形式或抽象思维。但当代科学界多称为数量的形式思维,标志着人们的思维由朴素的“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无疑,由此就形成了认识的差别性。实际上,形式思维在于笼统性,事件的直观思维在于事件的具体性。显然,“低级、高级”的区分,是将“事件的具体性”深层次性贬低的错误认识。因为任何将物质或事件的深层次性揭示清楚的分析,无疑具有本质性;而形式的笼统性,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一般性。所以,将形式的数量分析称为“高级”性,是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认识观,尔后流行的“量化可比性是科学的唯一标准”的由来。无疑,“数或数量”来自物质或事件的计量,尔后扩展为计时、编序或丈量土地面积、计算财富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最早发明的数是自然数。但也局限于分辨一、二等数量的增多。当人们用自己的十个手指记数不敷应用时,便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等记数方法。 2.计数方法 考古证据表明,虽然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在采用计数方法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过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差,当然。也许两个参与者之间不能被看做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特点的分析,从而对每个人理性策略选择所构成的集体后果关联从而对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利己主义 [正文] 一、运筹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分支概括 运筹学的起源 运筹学(英国用operational research,美国用operations research,简称OR),从它的英文名称和中文翻译可以看出它与作战相关。中文“运筹”一词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夸奖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翻译不但传达了运筹学的渊源,而且反映了它的内涵,是翻译“信、达、雅”的最高境界。运筹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仿生学等众多的学科。有些分支的起源,如图论这一重要的分支的起源甚 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即使是在现代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排队论,也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确实要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样一个时期,科学发展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向学科交叉发展,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向系统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 科学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这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大量的科 学家为了国家利益投入到了为战争服务之中。在德国一方,科学家更多地投人各种杀伤 武器的研究;而在英美一方,科学家被组织成为作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作战中的一些 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解决。如雷达的部署问题、运输船队的护航 问题、反潜深水炸弹投掷问题、飞行员长机僚机配对问题、太平洋岛屿军事物资存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保障了英伦三岛免遭德军的蹂躏、美军在太平战争的 胜利。

第一讲: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数学史研究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史? 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对于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及全面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庞加莱(法,1854-1912 年)语录: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萨顿(比——美,1884-1956 年):学习数学史倒不一定产生更出色的数学家,但它产生更温雅的数学家,学习数学史能丰富他们的思想,抚慰他们的心灵,并且培植他们高雅的质量。 二、关于数学的论述 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恩格斯说:“要辩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著名数学家霍格说:“如果一个学生要成为完全合格的、多方面武装的科学家,他在其发展初期就必定来到一扇大门并且通过这扇门。在这扇大门上用每一种人类语言刻着同样一句话:‘这里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通过运用数学推导出了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有人把数学对于人类的意义比作生活中不能缺少盐。 数学是盐,所以,离开了数学,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数学是盐,所以,它将自己融化在生活的水里,让人们很难一眼看出它的存在,但是细细品味和体会,数学又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潜在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用思维来实现的。 数学有一个美誉叫做“思维体操” ,多做一些“枯燥”的数学题, 能够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生活工具,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科学。

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民间泥塑的艺术魅力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传承到今天,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人类最古老的元艺术品种之一——泥塑,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简单,原始的材料“泥土”捏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记载了民俗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绚丽世界,而且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本文试图从泥塑的审美性、写意性去解读泥塑的魅力。 关键词:泥塑艺术写意审美魅力 一、泥塑的审美性 泥塑艺术是生活的文化,它存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现实功能,但又超越现实成为审美艺术。也就是说泥塑始终不脱离生活,只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泥塑艺人对泥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源于他们驾驭泥土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活的直接需求,精神的审美需求。例如,为了求子而到娘娘庙请回“白泥娃娃”寓意生个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了护佑外孙健康成长,外婆在其孙子周岁时送“坐虎”,寓意孩子像老虎生龙活虎。这些泥塑品,融入了艺人的生活理念,包含了艺人的生活元素和生命思考。 泥塑艺人往往采用或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生命和幸福的向往,均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泥塑造性来实现。泥塑的直观性决定了泥

塑艺术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写意而非在写实。在泥塑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造型都浓缩或沉淀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教或一种信仰最基本的意义。泥塑艺术透露着生活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两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顺应自然,用泥土表达思想和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泥塑艺术,而泥土是最具地方的文化传统,表现一方民众的生活和感情,也看出一方的泥土情况。凤翔泥塑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色彩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为有关专家所瞩目。 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大胆,典雅秀丽。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