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人

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

导语: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国人对1942年大饥荒的空前关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饥荒很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的大规模饥荒就有11起。国民党统

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国人对1942年大饥荒的空前关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饥荒很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的大规模饥荒就有11起。国民党统治期,中国到底饿死多少人?这些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多起大规模饥荒现人吃人惨象

《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了11起大规模饥荒。

1921年华北发生大饥荒,受灾人数3000万。1921年5月19日《申报》报道说,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据不完全统计,至5月中旬为止,儿童死于饥饿者已达12377人。人价低廉,每一儿童最少只一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1929年,23岁的斯诺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方农村,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1936年春夏到1937年夏一年多时间,四川各地频频传来饥民吃人肉充饥的可怕消息。1936年4月10日《重庆快报》上说:“近有桐木洞贫妇邱氏因迫于饥饿,将其3岁小女杀而食之。”

1942年中原大饥荒,“1千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Ⅰ.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Ⅱ.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②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中国传给铁器、铜器、丝帛等。Ⅲ.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牛、珍珠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Ⅳ.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少量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汉与西域联系渐频,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入中国。③汉武帝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西至孟加拉湾沿岸,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Ⅴ.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丝绸,大获其利。 Ⅵ.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海上间接地与汉进行丝绸贸易。《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166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 ②政策:汉 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通。 ④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Ⅰ.隋唐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Ⅱ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如崔致远。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馆”“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设国学,教儒学。③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大。 Ⅲ.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Ⅳ.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交换土特产品。炀帝曾遣使马来半岛。唐中期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Ⅴ.①隋唐时,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②隋时已和波斯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在中国设“波斯店”。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也在唐时传到大食。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到过非洲。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 ②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a.欢迎外人来华; 出访;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待他国。 ③交通: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步。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别了司徒雷登看中美关系

从《别了,司徒雷登》看建国前期中美关系 我认为《别了,司徒雷登》从深度来看,可以分析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别了司徒雷登本人;第二层、别了司徒雷登代表的美帝国;第三层、别了国民政府:第四层、别了那些仍对美帝国抱有幻想的人和思想。 第一层,别了司徒雷登本人,毛泽东在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两个月前,当得知司徒雷登打算到北京拜见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宣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周恩来也曾对司徒雷登的历史功过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司徒雷登个人的问题,我们必须既评估个人品德亦衡量权力影响。当然,他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执行其政策的政府人员。但是他在被日本人拘禁时期所表现的个人品德是值得钦佩的。”我们通过两位当时领导人的话语中可以得知国内领导人对司徒雷登本人还是比较有好的。但是毛泽东从大局着眼,抓住这个话题,并通过此话题将其幕后舵手引出了,我们从描述司徒雷登的篇幅也可以看出来,一片长达三千多字的文章,其中涉及司徒雷登的文字有三段,字数不足五百。 第二层、别了司徒雷登代表的美帝国,艾奇逊一次谈到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使华的原因时指出:“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另一个目的是协助国民党政府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同时美国也毫不掩饰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场。美国政府公然宣称“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与“支持中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发生了冲突”。换句话说,美国政府认为必须干涉中国内政,必须把中国看作美国的保护国,然后中国才能有所谓“统一与领土完整”!我们不难看出美帝国主义积极主动干涉我国内政。但是在1949年4月初,国共双方在北平和谈失败,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突破长江防线并向长江南进军。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终结。标志着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进行内乱,最终达到将中国变成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的侵略政 策彻底失败了。别了,司徒雷登的意思为别了美帝国以及美帝国支持的国民党。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文/胡荣荣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

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知识整合: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B贸易往来频繁;C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戚继光抗倭,1565

年肃清倭患;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D贸易: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B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③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②条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引证法和例证法,体会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如意算盘(比喻只从好的一方面着想的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不韪:过头;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qióng茕茕: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吊:慰问。孤单无靠,只有自己和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 2.内容主旨 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目揭示的是一种现象,题底蕴含的是它的本质。全文的论述,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语意双关使题目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增强其表达效果,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

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和欢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政府的垮台。当时美国及西方的一些外交使团仍然留在南京,持观望姿态,为的是摸中国共产党的底,为美国寻找机会。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与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这已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进一步认请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可是,当时一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对于革命的事业是极其有害的。 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这篇评论。就是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的特点是:“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实质。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的实质。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 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 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 (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 (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 (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 (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 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 (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 (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 六、对外交流影响: 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 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 七、对外交流的途径: (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 (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 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 (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 (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 (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 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 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 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 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 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 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86年中央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北大为何遭联名反对

86 年中央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北大为何遭联名反对 86 年中央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北大为何遭联名反对1962 年9 月19 日,已经半身不遂的司徒雷登,悄无声息地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离开人世,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隔着一个太平洋的中国,许多年轻人在课堂上不断听到他的名字,他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里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然而这份熟悉却带着浓浓的偏见。毛泽东1949 年在新华社发表 的《别了,司徒雷登》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他在一代代学生的脑海中就这样被定型了。一九六七年版《毛泽东选集》对此文还有一条注释说,“他一向是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忠实执行者。”殊不知,同样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闻一多的《最后一篇演讲》,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奇怪的是,这段文字总被无情删除,不见天日。二OO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半山安贤陵园文星苑,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市副市长均出席安葬仪式。六十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也该尘

埃落定,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司徒雷登了。显然,《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说司徒雷登“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六年,创办了著名的燕京大学,又留下遗嘱愿埋骨中国的人来说,这份爱要怎样假装出来呢?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开篇即写:“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物件,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 一九一九年五月,司徒雷登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他多方结识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并在美国各界为燕大筹款。他用不到十年时间,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办成一所闻名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获得哈佛大学的认可,两者还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一九二二年,他又为燕大找到清华园对面未名湖畔的新址。为了新校舍,这位司徒校务长披荆斩棘,聘请美国著名设计师墨菲按中国文化理念设计建筑,建成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美丽的燕园。到一九三七年止, 燕大收到的捐款高达二百五十万美元。一九一七—九一八年,燕大总预算为三?五万美元,有百分之八十七来自教会捐助。一九三七?

《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引证法和例证法,体会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1。注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如意算盘(比喻只从好的一方面着想的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不韪:过头;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qióng 茕茕: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吊:慰问。孤单无靠,只有自己和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 2。内容主旨

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目揭示的是一种现象,题底蕴含的是它的本质。全文的论述,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语意双关使题目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增强其表达效果,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和欢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当时美国及西方的一些外交使团仍然留在南京,持观望姿态,为的是摸中国共产党的底,为美国寻找机会。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与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

出枪”帮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这已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进一步认请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可是,当时一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对于革命的事业是极其有害的。 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这篇评论。就是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的特点是:“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实质。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

中国历史的名言

中国历史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1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0、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6、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3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最霸气20句话】 中国最霸气20句名言

【中国最霸气20句话】中国最霸气20句名言 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人才更是比比皆是,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的青年才俊,而且中国人身上有一种特有的骨气,正是这种文化的继承,才有了今日的中国,说到中国历史上最霸气语录,绝对非毛泽东莫属! 毛主席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震撼世界的语录,句句经典句句霸气侧漏! 1、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6、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7、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8、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9、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10、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11、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12、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3、最像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4、最令台独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15、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6、最具英雄主义的一句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17、最激励人克服困难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8、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

《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 篇一:上册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高中二年级教案教案示例之三 别了,司徒雷登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形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月,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精选 B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1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0.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2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0.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3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3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3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9.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别了,司徒雷登).doc

(别了,司徒雷登) 【目要求】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学习本文现实意义。 2.学习文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引证法和例证法,体会语言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如意算盘(比喻只从好一方面着想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不韪:过头;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错误。) 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QIóNG茕茕: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吊:慰问。孤单无靠,只有自己和身体和自己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 2.内容主旨 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失败;题目揭示是一种现象,题底蕴含是它本质。全文论述,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语意双关使题目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增强其表达效果,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彻底失败,也洋溢着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自豪和欢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垮台。当时美国及西方一些外交使团仍然留在南京,持观望姿态,为是摸中国共产党底,为美国寻找机会。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白皮书与艾奇逊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阴谋,这已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进一步认请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可是,当时一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对于革命事业是极其有害。 毛主席为新华社写这篇评论。就是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实质及其失败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错误认识。这就是本文中心论点。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特点是:“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实质。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实质。 第②段,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战争实质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战争”。接着通过对美国侵略政策三个主要部分分析,指出美国对华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侵略政策一个重大部分”。 第③段,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论述美国为何不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

中国历史百句名言

中国历史百句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我有了成就别人并不理解,我决不感到气愤。这不也是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1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7、不可同日而语。 18、百闻不如一见。 1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2、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5、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26、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8、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29、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30、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3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3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3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35、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3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3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40、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4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4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4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4、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8、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49、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50、—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51、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52、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5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5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5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6、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5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时期 时期 ② 隋唐 许 时期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简表 历史事件 相关分析 两汉 n 但受安息等国之阻。 ★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 物质基础:汉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力 强大。 ② 政策:汉政府实行主动开放 的对外政策。 ③ 交通:张骞、班超开辟发展了中西交 通。 ④ 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 益扩展这与对外关系发展互为因果。) 光武帝时倭奴 器、铜器、丝帛等。 入中国,中国传给铁犁 , ' 南输象牙、犀牛、 。 转贩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张骞使西域后, 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②丝路沟通了中国与 缫丝 技术、铸铁术、井渠法、 传入中 国。③汉武帝时“海 / 西至孟加拉 湾沿岸,最远达 I ?①秦汉之际,大量中国人往朝鲜半岛避难。汉时,半岛南部三韩多次派人 ■赴汉,先后见武帝、光武帝。其中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 被称为“秦韩”。 ②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朝鲜输檀弓、果下马入中国,中国传给铜镜、漆器、 铁器等。 ①西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遣使经朝鲜半岛赴汉。 国遣使朝汉,受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川.两汉时期中越联系密切,越南输象牙、犀 J 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等 w .①西汉以前,中国纟 汉与西域联系渐频, 中亚、西亚、南亚,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 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交佛教经中亚由丝路传 上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自广东沿海始, 印 度半岛南端。 V .西亚安息国经陆上丝路与汉频繁交往, 又经海上丝路在汉与大秦之间转贩 丝绸,大获其利。 W ?①丝路西端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想直接交往 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往使,至条支海(波斯湾)则止,不达。②后大秦经 海上间接地 与汉进行丝绸贸易。 《后汉书》载,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于 166 年来汉,献象牙、犀角等物给桓帝。这是正史所载中欧最早的直接往来。 i 交通技术进 b.鼓励国人 d.平等对 如崔致远。 设国学, a.欢迎外人来华; c.尊重外人生活习俗; I :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I .隋唐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东达朝鲜,西通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多国。 海路自 登州、扬州出,东到韩国、日本;自广州出,西至波斯湾。 , 来唐留学生以新罗人为多, “新罗坊”。②新罗立国参用唐制, 交往 贞观时,天竺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计数 法 ③对中印交往贡献突出者,有唐玄奘、义净。 気 、 中亚一些国家频繁来使,带来名马、异药等。②隋时已和波斯 「“新罗馆” 新罗人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术。新罗受 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归国的人策动了 方贸易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 物质基础:隋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② 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 现在: 出访国。 ③ 交通 步。 I ④文化:隋唐时科技文化居世界领先水 平,对外吸引力大。 ★隋唐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 ①促进了隋唐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 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 友谊。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 [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w .①隋唐时中 岛。唐中期 大大加强。 传到天竺。 V .①隋唐时, 互使;唐时波斯受大食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在中国 设“波斯店”。③唐高宗时大食始与中国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 也在唐时传到大食。 ④唐和东罗马(拂菻)通使,其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中国的大量丝绸、瓷器运往欧洲。⑤史载唐朝和非洲也有往来。唐人杜环 到过非洲。索马里使者于高宗时来中国。 非洲出土过当时中国的陶瓷残片。 n ①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往来频繁, 多城市中设有 教儒学。③新 唐文化影响很大。 川.①隋时,中日互使。自贞观始,日 大化改新,多法唐制。都城建造,效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②双 往来频繁。③对中日交往贡献突出者,有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 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互使, 交换土特产品。炀帝曾遣使马来半 骠国王子携歌舞团来唐。②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