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优秀PPT优质文档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优秀PPT优质文档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 用法推断
一、 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 法。
» ①先母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 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 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 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 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 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PPT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PPT优秀课件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 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2021/6/3
14
• 三、看特殊标志
•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 它们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 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 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②吾其还也。
• 【“其”是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3、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 eg:秦王恐其破璧。
• 【“其”作代词,代荆轲。 】
2021/6/3
17
• 焉: •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 eg:风雨兴焉。
•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 也: •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2021/6/3
8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2021/、6/3 发展变化大。
2021/6/3
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2021/6/3
5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优秀课件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优秀课件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名 、 代
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 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 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子: 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 在动词后,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删去则改变原意,代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 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 或相似。例如: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三语文复复习习课课件件::文文言言文文复复习习之之虚虚词词推推断断法法用用(优共 秀56张 ppPtP课T)件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复习之虚 词推断 法用(共 56张PP T)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D代词,哪里 E副词,怎么; F代词,为什么;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H通“呵”,呵问。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问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表疑问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表感叹 )
.
1.动词
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用 认为、以为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已”
3.复音虚词 是以/已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此
5.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作宾语:什么,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怎么(表反问)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若毒之乎?
你们
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病未若死
及,至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似
.
3.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 —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件优秀ppt公开课ppt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免费课件下载免费课 件优秀p pt公开 课ppt 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课 件优秀 ppt公 开课ppt

文言虚词推断PPT优秀课件

文言虚词推断PPT优秀课件
8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 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 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 实词,哪是虚词。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10
推断技巧三:词性界定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 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1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 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2
▪ 推断技巧一:标志确认法
(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特殊句式的角度 ▪ “者、也、乃、为、则”可构成判断句。 ▪ “为、所、于”可构成被动句。 ▪ 疑问代词“何”和介词“以”一般构成宾语前置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13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推断 PPT精品课件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推断 PPT精品课件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2004-2012年高考广东卷 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考查词语 题干设问 语句
均选 自阅 读文 段 文段 与课 内组 合 2012 为 之 所 以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2011 其、以、之、且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10 2009 2008 2006 2005 2004 之、为、所、于 其、之、以、乃 因、与、以、于 以、因、乃、为 与、且、以、而 于、之、则、其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13深圳一模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的一组是 • 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 夺门以入 • 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 所以问计于君也 • C.且虞晖兵再至 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 • D.再乘胜而出 三纵而三擒之
A均为连词,同“而”,表承接。B均为介词,在;向。 C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要。D连状语和中心词, 表修饰;表转折。
教学目标:
1,熟悉虚词的特征及高考考查方式。
2,掌握一定的虚词推断的方法。
•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卷)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 • Ⅱ、考试能力要求 •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 内涵 词性 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四)动词+焉——代词?兼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 焉。 • 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 焉。 •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 词后,但用法不同:①②句中的“焉”充当宾语, 译为“它”作代词;③④句中的“焉”充当补语, 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 • • • •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考试说明》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规定为18个,即“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理解、辨析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 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 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 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 类相从,同类集中。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四、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 词的典型例句,将句子、意义和用法 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 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断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 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⑥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她”。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 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 “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课件【优秀课件】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优秀课件】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 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 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 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 提出的条件。
第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词语标志法 语法分析法 语气揣摩法 句式分析法 “删’‘换” 法对句互推法 联想比较法 语境分析法
一、词语标志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 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 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 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 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 其概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