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

合集下载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抗药性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法抗药性

附件8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ChinaOperationalGuidelinesforVectorsSurveillance—InsecticideResistance 通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我们了解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通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效果;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至少一种,一旦选定,就持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2.监测生境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方位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3.监测频率和时间每类病媒生物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各类试虫应在其活动高峰期采集;4.待测杀虫剂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不少于3种;监测必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标定的杀虫剂原药;5.监测方法1蚊虫抗药性测定用WHO推荐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考GB/T26347-2010分别测定幼虫;成蚊用诊断剂量和成蚊的抗药性;幼虫测定3龄末至4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测定其24h死亡率;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或者某一个特定区域,根据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按表8-1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试虫采集后,根据蚊虫的孳生习性、成蚊或4龄幼虫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进行常规饲养;2成蚊抗药性测定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0~30只羽化后3~5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衬贴药纸可自制、购买,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颠倒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将筒平放,即开始计算接触时间;不同的杀虫剂接触时间参考表8-4;试虫死亡的判断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躯体、足、翅或触角等震颤而无存活的可能性,视为死亡;若对照死亡率超过20%,试验视为无效,重新测定;测试结果记入表8-3;结果用死亡率表述: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对照组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组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进行校正;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抗性水平判断标准:在诊断剂量下蚊虫的死亡率在98%~100%表明其为敏感种群;死亡率在80%~98%不含表明其为可能抗性种群;死亡率<80%表明其为抗性种群;3幼虫浸渍法测定用丙酮配制杀虫剂的5~7个系列浓度;将烧杯中加入200mL脱氯水,用微量移液器取出100μL,首先在对照组烧杯加入100μL丙酮,再依次于试验组中加入100μL药液,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按照对照、低浓度、高浓度的次序搅拌均匀,每个浓度至少重复3次;用幼虫吸管,吸取3龄末至4龄初幼虫,用小漏勺将水滤掉,按照对照组、低浓度组到高浓度组依次分别加入20只幼虫;放入设定好的温度〔25±1℃〕和湿度〔70±10%〕的培养箱或房间中,24h后查看蚊虫的死亡情况;测定信息和结果记录见表8-2,获得毒力回归线、致死中浓度、斜率值、卡方值等数据,计算抗性倍数RR;RR=待测种群LC50值/敏感种群LC50值可参考如下标准判断抗药性水平:RR<3为敏感,3≤RR<10为低抗,10≤RR<40为中抗,RR≥40为高抗;2家蝇抗药性测定家蝇的抗药性测定采用WHO推荐的点滴法参考GB/T26347-2010;1采集和饲养用网捕或笼诱等方法,在代表性区域采集成蝇,也可以在养殖场挖取采集幼虫蛆;从采集到的蝇类中挑选家蝇,在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2杀虫剂配制:用丙酮将杀虫药剂母液稀释到一系列的浓度通过预试验确定药剂的浓度范围,最低浓度时死亡率小于1O%,最高浓度时大于80%;3测定和恢复环境:温度:25±1℃,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60-70%;4测定方法等麻醉至昏迷;用点滴器将0.3μL左右杀虫药剂溶液点滴在雌将试虫用乙醚或C02性家蝇前胸背板上;每个处理组点滴30只羽化后3~5天的雌性家蝇,以相应溶剂点滴为空白对照,试验重复3次;将受药后的试虫转入清洁容器内,供给水和食物,正常饲养,24h后统计死亡情况,填入表8-2;凡腹部上翻、六足抽搐、用锐器触之不能翻身爬值;行者判为死亡;根据每一浓度对应的死亡率求出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求出LD50 5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敏感品系和测定样本95%置信区间不重叠,且抗性倍数≥5为抗性种群;3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采用药膜法,参见GB/T26352-2010;1采集和饲养用诱捕器内部放置诱饵、捕蟑器或粘蟑板等在所选生境采集试虫,数量不少于50只,常规饲养;2抗药性测定用丙酮或其他的有机溶剂将杀虫剂原液逐级稀释到所需浓度,取2.5mL药液加入500mL锥形瓶中,不断转动锥形瓶,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瓶内壁,置于通风厨中过夜,使有机溶剂全部挥发;每瓶放入试虫10只,用纱网或纱布封口;试验重复10次,以相应溶剂处理作为对照组;24h后记录每次以及对照组的死亡数;试虫不能正常爬行或者完全不动视为死亡,可用器具碰触试虫查看其反应;测试结果记录见表8-3;3结果计算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对照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校正;对照死亡率大于20%为无效测定,需重新进行测定;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4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校正死亡率小于80%为抗性种群;表8-1____________病媒名称采集信息记录表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表8-2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毒力回归线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监测人: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表8-3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诊断剂量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审核人:__________表8-4WHO推荐的几种杀虫剂对成蚊的区分剂量杀虫剂类型杀虫剂区分剂量〔接触时间h〕致倦库蚊埃及伊蚊按蚊致倦库蚊有机氯DDT4%44%0.54%1-狄氏剂4%10.4%10.4%1-有机磷杀螟硫磷1%2-1%2-DDVP---0.77%1马拉硫磷5%10.8%15%15%1氨基甲酸酯残杀威0.1%20.1%10.1%10.33%1拟除虫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0.025%10.03%1-0.025%1氯菊酯0.25%30.25%10.25%10.79%1溴氰菊酯0.025%1-0.025%10.02%1注:我国致倦库蚊区分剂量汪中明等,2008。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4

全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4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1 背景 (2)1.1 抗药性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 (2)1.2 抗药性概况 (2)1.3 抗药性监测的基础条件 (3)1.3.1 疫情控制的需要 (3)1.3.2 人民生活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3)1.3.3 已有的工作基础 (4)1.4 当前抗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4)1.4.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4)1.4.2 测定方法不统一 (4)1.4.3 抗药性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低 (4)2 监测目的 (5)2.1 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 (5)2.2 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 (5)3 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 (5)3.1 监测网络 (5)3.2 分工和职责 (5)3.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 (5)3.2.1 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5)4 监测内容和方法 (5)4.1 蚊虫抗药性监测 (5)4.1.1 靶标蚊虫及监测点的选择 (5)4.1.2 监测时间 (6)4.1.3 试虫采集 (6)4.1.4 监测药剂 (6)4.1.5 设施和器材 (6)4.1.6 监测方法 (6)4.1.6.1 幼虫浸渍法 (6)4.1.6.2 成蚊监测法 (7)4.1.7 统计与计算 (7)4.2 家蝇抗药性监测 (7)4.2.1 监测点的选择 (7)4.2.2 试虫采集 (7)4.2.3 监测药剂 (7)4.2.3 设施和器材 (8)4.2.4 监测方法 (8)4.2.5 数据统计 (8)附录1淡色库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9)附录2 白纹伊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0)附录3中华按蚊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1)附录4 家蝇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测定原始记录表 (12)附录5 中华按蚊测试基本情况记录 (13)附录6 测试杀虫剂的推荐使用浓度 (13)附录7 推荐使用敏感基线 (13)附录8 成蚊测定用药纸的计算 (13)附录9 关于化学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回归线统计问题 (14)1. 使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POLO-PC (14)2. 使用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DPS数据处理系统 (15)附录10 关于敏感基线的现状和设想 (16)1 建立敏感性基线的重要性 (16)2 昆虫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 (16)3 如何建立敏感基线 (17)根据卫生部《2007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中“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的精神,和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要求,落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关于重要病媒生物年度工作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

本方案旨在采取简单可行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确保独立决策。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 预防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3. 加强对病媒生物的调查和了解;4. 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实施步骤1. 病媒生物调查和监测计划1.1 制定病媒生物调查和监测计划,包括所需的人员、时间和资源。

1.2 确定病媒生物监测的地点和频率,以了解疫情和病媒生物种群的分布情况。

1.3 确定采集病媒生物样本的方法和标准,确保取得准确的数据。

1.4 设立病媒生物监测点位,覆盖重点区域和病媒传播的可能源头。

2. 病媒生物样本采集和分析2.1 培训工作人员,使其熟悉病媒生物样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2.2 根据病媒生物监测计划,定期采集病媒生物样本。

2.3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类、记录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4 利用科学方法对病媒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了解其种群分布和密度情况。

3. 数据分析和报告3.1 对病媒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规律和趋势。

3.2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报告,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3.3 组织相关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其他机构和部门分享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风险控制为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注意以下风险控制:1. 培训和指导工作人员,确保其操作规范和数据采集准确性。

2. 定期检查和维护监测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和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支持和协调。

结论通过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能够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以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普通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者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浮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经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监测和调查,旨在及早发现病媒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对象确定。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这些生物媒介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需要明确监测对象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工作。

二、监测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传播疾病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生物学监测、化学监测、生物化学监测等。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操作的便利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可靠。

三、监测地点确定。

监测地点的确定需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生物媒介的分布特点和监测的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人群密集区、疫情高发区、病媒生物栖息地等。

在确定监测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的实际需要,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四、监测频率安排。

监测频率的安排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监测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疫情情况等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

五、监测人员培训。

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的操作技能、监测对象的识别能力、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等。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监测人员才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的分析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监测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监测结果的应用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病媒生物监测机制,以及相关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传染病媒介生物,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昆虫、螨虫和其他类群的生物。

它们是许多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公共卫生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病媒生物监测机制非常重要。

工作流程1.制定监测计划:识别监测区域和目标生物:根据疫情和地理因素,确定需要监测的地区和目标生物种类。

确定监测频率和时间:根据目标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传播季节,制定合理的监测频率和时间安排。

设定监测指标和方法:确定用于监测的指标和方法,如虫量指标、陷阱设置等。

2.实施病媒生物监测: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病媒生物采集:根据监测频率和时间安排,使用合适的方法采集病媒生物样本。

进行病媒生物鉴定和分类:将采集的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和分类,确定是否为目标生物种类。

记录监测数据:将病媒生物的鉴定结果和数量等监测数据准确记录,在数据库中建立监测档案。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趋势。

生成定期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定期报告,汇总监测数据和分析结论,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参考。

质量控制为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选择经验丰富、资质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监测操作。

使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严格的鉴定和分类,以减少误判和漏判。

建立定期监测数据的质量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结论通过执行该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我们将能够做到及时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保障。

这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类、蜱类、苍蝇、跳蚤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等重要传染病的媒介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及数量监测,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其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

2. 病媒生物患病率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评估其患病率和传染风险。

3. 病媒生物生境监测,对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其适生环境和扩散趋势,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用标准化的监测工具和技术,如昆虫捕捉器具、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制定监测计划和路线,合理安排监测时间和地点,全面覆盖监测区域,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四、监测评估。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确保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和预警能力。

2. 制定监测评估报告,总结监测结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阶段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五、监测保障。

1. 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2. 确保监测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定期维护和检测,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六、监测宣传。

通过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社会的监测参与度和责任意识。

七、监测总结。

本方案的实施,将有力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支撑,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8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
China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Vectors Surveillance—Insecticide Resistance
通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我们了解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通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效果。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
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至少一种,一旦选定,就持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
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方位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
每类病媒生物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类试虫应在其活动高峰期采集。

4.待测杀虫剂
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不少于3种。

监测必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监测方法
(1)蚊虫抗药性测定
用WHO推荐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考GB/T26347-2010)分别测定。

成蚊用诊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3龄末至4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
50
断剂量测定其24h死亡率。

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
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或者某一个特定区域),根据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8-1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根据蚊虫的孳生习性、成蚊或4龄幼虫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进行常规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
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0~30只羽化后3~5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衬贴药纸(可自制、购买,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颠倒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

将筒平放,即开始计算接触时间。

不同的杀虫剂接触时间参考表8-4。

试虫死亡的判断标准:试虫完全不动,或仅躯体、足、翅或触角等震颤而无存活的可能性,视为死亡。

若对照死亡率超过20%,试验视为无效,重新测定。

测试结果记入表8-3。

结果用死亡率表述:
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
对照组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组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进行校正。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 100% 抗性水平判断标准:在诊断剂量下蚊虫的死亡率在98%~100%表明其为敏感种群;死亡率在80%~98%(不含)表明其为可能抗性种群;死亡率<80%表明其为抗性种群。

3)幼虫浸渍法测定
用丙酮配制杀虫剂的5~7个系列浓度;将烧杯中加入200mL脱氯水,用微量移液器取出100μL,首先在对照组烧杯加入100μL丙酮,再依次于试验组中加入100μL 药液,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按照对照、低浓度、高浓度的次序搅拌均匀,每个浓度至少重复3次。

用幼虫吸管,吸取3龄末至4龄初幼虫,用小漏勺将水滤掉,按照对照组、低浓度组到高浓度组依次分别加入20只幼虫。

放入设定好的温度〔(25±1)℃〕和湿度〔(70±10)%〕的培养箱或房间中,24h后查看蚊虫的死亡情况。

测定信息和结果记录见表8-2,获得毒力回归线、致死中浓度、斜率值、卡方值等数据,计算抗性倍数(RR)。

RR=待测种群 LC
50值/敏感种群LC
50

可参考如下标准判断抗药性水平:RR<3为敏感,3≤RR<10为低抗,10≤RR<40
为中抗,RR≥40为高抗。

(2)家蝇抗药性测定
家蝇的抗药性测定采用WHO推荐的点滴法(参考GB/T26347-2010)。

1)采集和饲养
用网捕或笼诱等方法,在代表性区域采集成蝇,也可以在养殖场挖取采集幼虫(蛆)。

从采集到的蝇类中挑选家蝇,在室内按照常规方法饲养。

2)杀虫剂配制:用丙酮将杀虫药剂母液稀释到一系列的浓度(通过预试验确定药剂的浓度范围,最低浓度时死亡率小于1O%,最高浓度时大于80%)。

3)测定和恢复环境:温度:(25±1)℃,光周期:14 L:10D,相对湿度:(60-70)%。

4)测定方法
等麻醉至昏迷。

用点滴器将μL左右杀虫药剂溶液点滴在雌性将试虫用乙醚或C0
2
家蝇前胸背板上。

每个处理组点滴30只羽化后3~5天的雌性家蝇,以相应溶剂点滴为空白对照,试验重复3次。

将受药后的试虫转入清洁容器内,供给水和食物,正常饲养,24h后统计死亡情况,填入表8-2。

凡腹部上翻、六足抽搐、用锐器触之不能翻身
值。

爬行者判为死亡。

根据每一浓度对应的死亡率求出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求出LD
50 5)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敏感品系和测定样本95%置信区间不重叠,且抗性倍数≥5为抗性种群。

(3)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
采用药膜法,参见GB/T26352-2010。

1)采集和饲养
用诱捕器(内部放置诱饵)、捕蟑器或粘蟑板等在所选生境采集试虫,数量不少于50只,常规饲养。

2)抗药性测定
用丙酮或其他的有机溶剂将杀虫剂原液逐级稀释到所需浓度,取药液加入500mL 锥形瓶中,不断转动锥形瓶,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瓶内壁,置于通风厨中过夜,使有机溶剂全部挥发。

每瓶放入试虫10只,用纱网或纱布封口。

试验重复10次,以相应溶剂处理作为对照组。

24h后记录每次以及对照组的死亡数。

试虫不能正常爬行或者完全不动视为死亡,可用器具碰触试虫查看其反应。

测试结果记录见表8-3。

3)结果计算
死亡率=(死亡虫数/试虫总数)?100%
对照死亡率小于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20%之间,用Abbott公式校正。

对照死亡率大于20%为无效测定,需重新进行测定。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4)抗药性水平判定标准:(校正)死亡率小于80%为抗性种群。

表8-1____________(病媒名称)采集信息记录表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采集单位:_________________ 采集人:___________
表8-2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毒力回归线)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监测人: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
表8-3 病媒生物抗药性测定记录表(诊断剂量)
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监测单位:_________________ 监测人: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
表8-4WHO推荐的几种杀虫剂对成蚊的区分剂量
杀虫剂类型杀虫剂
区分剂量〔接触时间(h)〕*
致倦库蚊埃及伊蚊按蚊致倦库蚊
有机氯DDT4%(4)4%4%(1)- 狄氏剂4%(1)%(1)%(1)- 有机磷杀螟硫磷1%(2)- 1%(2)- DDVP- - - %(1)
马拉硫磷5%(1)%(1)5%(1)5%(1)氨基甲酸酯残杀威%(2)%(1)%(1)%(1)拟除虫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1)%(1)- %(1)氯菊酯%(3)%(1)%(1)%(1)
溴氰菊酯%(1)- %(1)%(1)注:*我国致倦库蚊区分剂量(汪中明等,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