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工作的意见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21•【字号】潍政发[2010]18号•【施行日期】2010.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工作的意见(潍政发〔2010〕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切实解决当前供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区供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供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年来,我市集中供热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截至2009年底,城区供热能力、供热面积分别达到1585吨燉小时和1650万平方米,供热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在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供热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供热管理体制不顺,热源、管网和换热站未实现一体化经营,市场主体混乱,职责不清、服务质量和效率与群众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居民居住环境和采暖设施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供热质量高低不齐。
三是现行收费方式存在缺陷。
在当前按供热面积收取热费的模式下,供热质量与企业利润呈反比关系,部分换热站为获取非法利润擅自降低供热质量,用户权益受到侵害。
四是供热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力度不足,缺乏约束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市供热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城区供热管理,切实解决当前供热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保障城区居民采暖、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各部门、各供热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供热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减少中间环节,理顺供热管理体制要按照《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山东省供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快供热资源整合,规范供热市场秩序。
第十四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课堂PPT)

其三是这类地热系统多出现在断裂破碎带或两组不同 方向的断裂的交汇部位,岩体本身的渗透性能很差, 主要靠裂隙和破碎带导水,在地形高差和相应的水力 压差下形成受迫对流,构成地下热水环流系统。
图14-2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
7/103
一、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 我国高温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
滇西地热带以及台湾地区。 从全球地热系统及地球资源分布来看,藏南-川
西-滇西地热带(或称“喜马拉雅地热带”)实际上是 地中海地热带的东延部分,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产 物。
8/103
图14-3 西藏羊八井热田的概念模型
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海南、广西以及江西、湖南和 浙江,胶辽山地和汾渭地堑边缘。这些都是新构造活 动强烈的地区,活动断裂发育。
14/103
图14-4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概念模型
15/103
我国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分布有如下特点:
其一是没有特殊的附加热源,主要靠正常或略微偏高 的区域大地热流供热和维持,这是与高温地热系统的 主要区别。
第十四章 地热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
❖ 第一节 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 ❖ 第二节 研究地热资源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 第三节 地热资源评价 ❖ 第四节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103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越向地球深部,温 度就越高。这种以热能为主要形式储存于地球内部的 热量就是地热能。
地热能一部分来源于地球深部的高温熔融体,另 一部分来源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U、Tu、40K)的衰 变。
潍坊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潍坊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潍坊市人民政府二O一六年十二月目录总则 (1)一、现状与形势 (1)(一)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现状 (1)(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5)(三)面临形势与发展要求 (10)二、指导原则与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3)(三)规划目标 (14)三、矿产开发与资源产业布局 (17)(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 (18)(二)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21)(三)矿业布局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 (22)(四)有关市县区矿产开发与资源产业布局 (24)四、严格规范砂石粘土/小型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25)(一)合理调控开采总量 (25)(二)优化资源开采布局 (27)(三)严格开采规划准入管理 (29)(四)延长非金属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 (31)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2)(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2)(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33)(三)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工作机制 (34)(四)保护与治理分区 (34)(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 (37)(六)矿山土地复垦 (37)六、积极发展绿色矿业 (38)(一)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38)(二)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38)(三)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39)(四)扩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绿色矿山数量规模 (41)七、矿业权规划设置及监督管理 (41)(一)探矿权设置区划 (41)(二)采矿权规划设置 (43)八、环境影响评价 (50)(一)地理地质背景与生态功能区划 (46)(二)规划概述与环境现状分析 (50)(三)规划环境识别与影响指标 (52)(四)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监测计划 (56)九、重大工程 (60)(一)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程 (60)(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程 (61)(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 (61)(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 (61)(五)矿山复绿行动工程 (62)(六)地质资料信息化集成与社会化服务 (62)十、规划实施管理 (63)(一)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63)(二)建立健全规划重要指标年度实施计划,加强规划实施中期评估 (64)(三)规划实施的科技和社会监督措施 (64)(四)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65)(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 (65)附表目录附表1 规划基期潍坊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 规划基期潍坊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3 潍坊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规划表附表4 潍坊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5 潍坊市主要矿产资源探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6 潍坊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7 潍坊市主要矿产资源采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8 潍坊市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表附表9 潍坊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附表10 潍坊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附表11 潍坊市矿山地质环境及矿区损毁土地重点治理区规划表附表12 潍坊市矿产资源规划重大工程一览表附图目录附图一潍坊市矿产资源分布图附图二潍坊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附图三潍坊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布局与调查评价规划图附图四潍坊市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图附图五潍坊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附图六潍坊市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规划图总则矿产资源是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低碳、低排放的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地热资源,我们提出以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一、勘探调查阶段:
1. 选择有潜力的地热区域进行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地温等方面的勘探,确保资源量和可开发性。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热勘探仪、地震仪等,对地下地热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探测和分析。
3. 对勘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地热资源的规模、稳定性和分布情况。
二、开发利用阶段:
1.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包括直接利用、发电利用等。
2. 根据地热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包括地热能钻探技术、热水井选址技术、地热能转换技术等。
3. 建设地热电站或者利用地热进行直接供热、供温等。
4. 加强地热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地热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经过勘探调查和开发利用两个阶段,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式,并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真正发挥地热资源的巨大潜力,为人类的清洁能源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评估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评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地热能因其稳定、可持续的特性备受重视。
本文将探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相关地质环境评估。
一、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地热能是指在地球的深层热资源中,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进行发电或供热的过程。
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主要来源于地壳和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以及地球内部的地热流。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即将地热能直接应用于供热和温泉浴疗等领域;另一种是间接利用,即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发电。
1. 直接利用地热能直接利用地热能是将地热能直接应用于供热和温泉浴疗等领域。
地热供热系统通常由地热井、热交换器、传输管道和终端用户组成。
通过将地热能转移到终端用户,满足其供暖和生活热水需求。
另外,地热资源中的温泉水也是人们常常利用的一种直接地热能。
人们通过开发地热温泉资源建设温泉浴疗中心,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养生的场所。
2. 间接利用地热能间接利用地热能是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发电。
常用的地热能发电方式包括干蒸汽地热发电和二元地热发电。
干蒸汽地热发电是通过地热井将地热水转化为蒸汽,再通过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组发电。
而二元地热发电则是通过地热井中的高温地热水与低温工质进行热交换,使工质蒸发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组发电。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然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地质环境评估,以确保开发活动的安全与可持续性。
二、地质环境评估地质环境评估是指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区域的地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热资源条件、地质灾害等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开发利用地热能的可行性和风险。
1. 地下地质条件评估地下地质条件评估主要研究地下岩性、构造和地层特征等,以确定地热系统建设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宜。
同时,地下地质条件评估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和地下水化学性质等,以确保地热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与分区评价探析

- 134 -生 态 与 环 境 工 程1 山东省地热资源分布及其特征山东省目前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以齐河——广饶断裂带为界,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山东省地热资源分布数据来源:《山东省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
鲁东山地丘陵地层相对古老,板块构造相对活跃,热储层主要是火成岩和变质岩,厚度基本上控制在50m~280m,并且基本上为60℃~90℃的中高温温泉。
鲁中山地丘陵区域分布有大量的天然露头温泉和人工揭露地热资源点,地热埋深在200m以下,基本上都是60℃的中温温泉。
鲁西平原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范围位居山东省之首,现有的人工揭露地热资源上百处。
鲁北地热区为平原,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基本上都是层状热储层,垂直表现为多层热储结构,埋深都在1000m~2000m,温度控制在40℃~110℃。
2 地热资源分布影响因素鲁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是古老底层加上活跃板块构造,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动比较明显,大量的基性岩浆、酸性岩浆喷出产生的热量形成了该区域的地热资源。
鲁中沂沭地热区主要是地震多发区,再加上主干断裂等断裂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地垒和地堑,当然还与花岗岩入侵围岩蚀变带、新生代喷发安山岩有关。
鲁西地热资源主要是寒武-奥陶碳酸盐层,热源成因主要受该区域活动性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构造影响下,该区域局部出现深循环地热资源。
鲁北地热资源主要是新生代碎屑沉积物不断地挤压之后形成的重力压缩热能,同时该区域的石油资源所提供的化学应热也为热源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3 山东省地热资源分区评价3.1 山东省区域控热地质条件图2显示的是山东省主要地热点分布区域简图。
图2 主要地热点区域分布简图如图2所示,自然出露的地热点热储层整体埋深相对较浅,例如自然出露的地热资源集中度最高的鲁东一带,基本上热储层顶板埋深都在50m以下,区域大气降雨会沿着断裂带或者是不同岩体接触带渗进地层深处,之后经过深部围岩加热再沿着通道上升到浅部地层,最终形成区域地层热异常现象,所有的地热点基本上都集中在山前平原地带、沟谷地带以及山间盆地区域。
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摘要:本文应用GIS技术评价潍坊市地热资源,通过浅层采集温度和孔隙水压评价深部岩石层内地热资源,钻探样品分析确定地层温度梯度,利用跨层温度平衡法求解压力梯度,结合热采水文地质信息,实施建筑物节能减排效果对比分析,建立了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的计算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潍坊市地热资源丰富,大多深部岩石层内地层温度在40℃-60℃之间;地热资源渗流系数大多在1×10-6/m·s以下;利用地热资源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效果,可实现建筑节能量的节约和降低建筑能耗。
本文研究的计算模型可为潍坊市地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且对地热资源利用潜力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潍坊市;地热资源;GIS;跨层温度平衡法
1.引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06•【字号】鲁政字〔2023〕173号•【施行日期】2023.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鲁政字〔2023〕17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山东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碳”战略目标为牵引,持续深化能源革命,围绕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着力深化勘查评价、创新开发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地热能开发规模和利用水平,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规范勘探开发行为,结合地下水超采情况,科学划定地热资源适宜开发区域,推行节水环保型地热能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地热资源禀赋、用能需求和资源环境容量,科学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示范引领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地热资源效益。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宏观指导,加强政策供给,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地热能开发建设。
产业带动、协同发展。
以地热能规模化开发为契机,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思路,加快地热能配套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市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摘要】潍坊市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便利。
近年来,该市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地热关联企业和温泉洗浴品牌,对于综合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论述潍坊市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对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了地热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山东潍坊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濒渤海,南靠沂山,东连青岛、烟台,西接东营、淄博。
面积15859平方公里。
潍坊市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
区内低温地热水资源丰富,地热水资源的勘察与开发利用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条件
1.1 地层
自新生代以来,该区域在喜玛拉雅山和燕山运动的影响下,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状态[1]。
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沉积形成,且新生代地层发育相对比较齐全,自下第三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发育,沉积厚度可达4000m以上。
1.2 地质构造
潍坊市所处构造部位特殊。
鲁西、鲁东型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齐全[2]。
沂沭断裂带纵贯潍坊市南北,它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自东向西为: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唐吾—葛沟断裂。
呈北北东向延伸,北部较宽,南部收敛。
东部为安丘—莒县地堑、西部是唐吾—马站地堑、中部为汞丹山地垒。
另外,益都、临朐西部山区属鲁西隆起的东北边缘,发育有新生代临朐断陷盆地。
高密、诸城和五莲东部属胶莱盆地和胶南隆起的一部分,北部昌潍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部分,与渤海湾毗邻。
昌潍凹陷位于沂沭断裂带北端的平原地带,西接济阳拗陷,北临莱州湾。
区内有一系列轴向近东西的相间排列的凸起和凹陷[3]。
该区自中生代开始发育,普遍沉积了一套侏罗—白垩的红色碎屑岩和火山岩,进入新生代,在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下,出现大幅度的下沉。
2 地热地质条件
2.1 地温场特征
地温场的平面分布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地温高低与基岩面的起伏呈正
相关关系[4],深大断裂附近的地面温度是比较高的,温度梯度变化缓慢。
据第四系地热井中所获得的测温数据,恒温层埋深为40m,恒温层温度为13.6℃。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浮烟山校区1#、2#地热井在1200m处地温为58.0℃、61.3℃,经计算1200m以浅平均地温梯度分别为3.11℃/100m、3.72℃/100m、3.86℃/100m。
2.2 热储层特征
潍坊市地热水,按其赋存条件可划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新生界赋存于碎屑沉积层的孔隙水。
另一种是砂岩裂隙水及裂隙岩溶水,赋存于碳酸盐岩中。
本区热储层根据其水文地质特征的不同,自上而下,主要分为三个热储层:上第三系明化镇组热储层、馆陶组热储层和基岩热储层[5]。
①上第三系明化镇组热储层
全区均有分布。
顶界埋深855~1381m,底板埋深1322~1625m,沉积厚度161~653m。
岩性为暗棕棕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叠层。
②上第三系馆陶组孔隙热储层
本区馆陶组地层厚度为330~430m,底板埋深1353~1980m,呈西薄东厚、西高东低的分布,岩性为块状细砂岩与砾岩夹杂;中部为细砾岩夹红棕色、灰绿色泥岩;下部为棕褐色、灰绿色细砂岩;底部为灰白色细砂岩。
砂岩大部泥质胶结,质地较为疏松,具备良好的储热空隙,单井出水量42~91m3/h,井口水温56”--88℃。
水质pH在7.0~8.71之间,呈弱碱性,是本区重要的热储层。
③基岩热储层
在沂沭断裂带两侧均有隔热较好的盖层。
断裂带西侧第四系和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热储盖层,厚度800-1050,岩性为砂岩、泥岩及砂性土等互层,隔热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热储保温效果。
断裂带东侧地层为二叠系砂岩和上第三系粘土石炭岩,该层厚度650-1560m。
上述盖层导热率极低,所以断裂带两侧盖层对地热形成了隔热且保温的天然屏障。
3 地热资源评价
3.1 热储模型
本区沂沭断裂带以西,馆陶组热储层最有开发价值,其顶界面埋深为810m~1130m,厚度为310~37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和卵石状粗砂岩,孔隙和裂隙承压水,其渗透系数一般为0.26~0.36m/d;地温梯度与距离沂沭断裂带的距离成正比,本热储层平均地温梯度在2.8℃/100m,东南山麓大气降水以及一定程度的水迁移的渗透是本地区的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6]。
3.2 评价方法
3.2.1 基本认识
本区按照分类属于低温地热资源,热储形状为层状,分布广,岩性、厚度,规则的改变,简单的结构条件,热储深度大,为较高的压力水,应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的,局部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关系分析方法。
3.2.2 有效利用资源量计算
计算方式:Qk=ρQCW(tw-t1)
Qk——可有效利用热资源量
t1——热水利用后废弃温度,根据利用方式不同分别取:
洗浴(38℃);游泳(31℃);土壤加热(26℃);养殖(17℃)
Q——分别取降深50m、100m对应的3841m3/d、7678m3/d
CW——取4162.9J/kg·℃
ρ——取979.30kg/m3
tw——取53.0℃
计算结果:
当t1=38℃则Qk1=2.46×1011J/d,折合标准煤8.40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