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

合集下载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原文与解析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原文与解析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原文与解析《古文观止》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经典,收录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文篇章。

这些篇章既有经典原文,又有详尽的解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并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

本文将以《古文观止》中的经典原文与解析为题,介绍几个代表性的篇章。

篇章一:《离骚》原文:南北天之别,左右时之变也。

水行于地,声闻于天,百物生焉,而民无穷也。

解析:《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叙述自然界的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政治抱负。

作者以巧妙的比喻手法,描绘了南北天之别和左右时之变的景象,表达了世事变幻无常的道理。

水行于地、声闻于天,这一描写方式使得作品具备了浩渺、壮阔的气势,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篇章二:《岳阳楼记》原文:臣既以巡狩江南,因亲游岳阳,观其变古之余,成一绝句。

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解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之一,描写了作者游览岳阳楼的场景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在文章开篇,作者使用了精妙的意象描写,将云与花、春风与露相对比,以展现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随后,作者通过“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一句富有诗意的表达,道出了自己对江南山水之美的渴望。

作品中既有对景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感受的情感表达,使得整个文章既有写实性,又有抒情性。

篇章三:《孟子章句下》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成于思,毁于随。

解析:《孟子章句下》是孟子的作品之一,描述了天赋人才必须经历磨砺才能成就大事业的观点。

文章中写道,上天要让重任降临于某个人,必定要先让他的心志经受磨难,让他的身体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肌肤空乏。

只有经过这些苦难的锤炼,才能达到内心的自我修炼和思考,才能真正做到行有所成。

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始终如一的追求,就会随波逐流,最终毁掉自己的事业。

以上是《古文观止》中的三篇经典原文与解析,每一篇都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第一篇文章是啥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文章赏析与解读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文章赏析与解读

02
通过赏析与解读,读者可以领 略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和精湛 技巧,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 力。
03
同时,赏析与解读也有助于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02
《左传》选篇赏析与解读
Chapter
《郑伯克段于鄢》背景及内容
时代背景
文章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 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 。
自然美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及 其周围的自然风光。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生动逼真,使人仿佛 置身于清幽的自然环境之中。
人格美
除了自然美,柳宗元还通过文章展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他在 被贬谪的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豁达的心态,欣赏大自然的 美好,体现了其高尚的情操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醉态人生与吏治清明
Chapter
古文观止中经典文章的传承价值
历史文化的见证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文章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文学艺术的瑰宝
这些文章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 的成就,展现了古代作家的才华 和智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艺术、美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 义。
03
《战国策》选篇赏析与解读
Chapter
《苏秦始将连横》背景及内容
文章记述了苏秦游说六国 的过程及结果
苏秦游说六国,提出“合 纵”策略对抗强秦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纵横 家应运而生
01
03 02
纵横家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
01
纵横家重视外交策略和智谋的运用
02
文章展现了苏秦高超的游说技巧和智慧
纵横家思想对于战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古文观止》经典篇目深度解析教案

《古文观止》经典篇目深度解析教案

《古文观止》经典篇目深度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能够:1. 理解《古文观止》经典篇目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和解读经典篇目的内涵和特点;3. 掌握古文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观止》经典篇目的内涵和意义;- 分析和解读经典篇目的特点和形式。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篇目的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准备1. 《古文观止》经典篇目选读材料;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古文观止》的作用和意义,探讨经典篇目对于文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2. 概述《古文观止》(10分钟)介绍《古文观止》的编纂历史、作者和出版情况,以及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宝库的地位和影响。

3. 经典篇目解读(25分钟)选取几个经典篇目,如《孔子既没》、《陈涉世家》等,结合课本材料,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a. 分析篇目的题材和背景,解读篇目的主旨和意义;b. 总结篇目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篇目的结构和表达方式;c. 引导学生思考篇目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价值。

4. 阅读与鉴赏训练(25分钟)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a. 指导学生分析篇目的含义和修辞手法,理解文中的各种隐喻和象征;b. 引导学生对于篇目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分析篇目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拓展阅读与练习(20分钟)提供其他相关经典篇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目,加深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与评价(1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经典篇目的特点和解读方法,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评价。

a. 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多读多写,提高古文写作的能力;b. 激发学生对于古文的兴趣,鼓励他们深入探究和研究。

一定要学的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一定要学的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定要学的古⽂观⽌最精华的篇⽬!以下是⼩编为⼴⼤⽹友们介绍的古⽂观⽌最精华的篇⽬的相关资讯,希望⽹友们喜欢!古⽂观⽌最精华的篇⽬《古⽂观⽌》是迄今为⽌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本古⽂书。

古⽂观⽌简约版⾥⾯200多篇短⼩精悍、琅琅上⼝的⼩短⽂从多个⾓度展现出中华古⽼⽂化的博⼤精深与中华古代⼈民⾮凡的智慧。

内有清代之前⽂⼈名⼠⽐较有名的⽂章,和古⼈必须学的《四书五经》、《礼记》、《左传》等。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韩愈的《师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许多。

能领略到他们的⼼⾥想法。

这该书⾥知识容量很⼤,有历史资料,古⼈⽂学,诗画评论,风景介绍……愿智慧之光照亮千家万户,同时也照亮千万颗希望知识的灵魂,使⼈类的精神空间更加明丽、⽣辉。

《古⽂观⽌》,智慧的光芒! 选篇能包罗历代古⽂的精华,⼜能⽤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的拦路⽯,评论⼜能说透⽂章做法之妙。

这样的读本⾃然会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故吴兴祚谓“以此正蒙养⽽裨后学,厥功企浅鲜哉”(《序》)。

当然,《古⽂观⽌》的选篇也有不⾜之处:为秦⽂选的多,⼦书⼀家未选;⼋代⽂选的太少,所选唐宋⽂过于集中于⼋家⽂,⽽南宋⽂全然不选,元⽂亦告阙如。

明⽂虽选18篇,⼤半并⾮“观⽌”之作。

再者,艺术分析不乏卓见妙论,终难跳出起承转合的窠⾅。

古⽂观⽌最精华的篇⽬古⽂观⽌最精华的篇⽬,如下所⽰:《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前出师表》《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传》《春夜宴桃李园序》《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古⽂观⽌最精华的篇⽬——《古⽂观⽌》中选到中学语⽂课本上的堪称经典。

以下是选到中学语⽂课本上的所有篇⽬和选到中学语⽂读本上的部分篇⽬:周⽂: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谤。

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李斯谏逐客书。

汉⽂:屈原列传、报任安书。

贾谊过秦论(上)、诸葛亮前出师表。

六朝唐⽂: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传、谏太宗⼗思疏、滕王阁序、陋室铭、阿房宫赋、原毁。

古文观止经典名篇解析

古文观止经典名篇解析

古文观止经典名篇解析古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人雅士以写作古文为荣,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古文传统。

《古文观止》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收录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名篇,为我们解读古代文学、了解古代社会、品味古代风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对《古文观止》中的几篇经典名篇进行解析。

一、《左传·僖公十五年》《左传·僖公十五年》是《左传》中的一篇,以朴实的文字展示了春秋时期国君内外交困的局面。

文章以“天下”两个字开头,突显了当时国家大事的重要性,并通过描写国君僖公内忧外患的困境,凸显了君主在治理天下的责任和艰难。

文章主要围绕国君的反思和调整政策方针展开,以及宰相子产的力图改进国家状况。

全文铺陈有序,条理清晰,用简练的词汇和直接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

二、《史记·平叛列传》《史记·平叛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西汉时期著名将领霍去病平定西域叛乱的故事。

文章描写了霍去病平定西域的过程,以及其不畏艰难、勇猛无惧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忠诚勇敢的品质。

文章整体气势磅礴,用充满感情和生动的笔触塑造了霍去病这位历史英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武将的坚毅和果断。

三、《红楼梦•贾雨村食货诗》《红楼梦·贾雨村食货诗》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文,以幽默、夸张的写作方式,在描写贾雨村为购买零食而浮想联翩的同时,透露出贾雨村、贾宝玉等人对美食的追求和追求身世的无奈。

文章采用饮食的描写将贾雨村的身份、悲哀与社会人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比喻,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生活的无奈。

四、《文心雕龙·良弓之宫》《文心雕龙·良弓之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良弓的人,受阻于婚姻制度以及自身的身份地位,而对斗争产生坚定的决心,并最终在考验和反抗中展现出勇气和智慧。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

古文观止中的优秀篇章与文风特点分析1. 《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是一部由清代学者蒲松龄编撰的古代文言文集,共收录了360多篇古代优秀的篇章。

这些篇章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包括文章、诗歌与故事等形式。

它为后人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源。

2. 优秀篇章分析2.1 先秦时期篇章•《孟子·公孙丑上》:该篇以对话形式展示了范子之才和孟子之智,强调仁义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庄子·逍遥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倡导心灵自由,在寻求真理上表现出庄子充满哲学思辨和禅意的风格。

2.2 两汉时期篇章•《论衡·天神》:该篇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于神明信仰的探讨与思考,充满了迷信、神怪与想象的元素。

•《后汉书·张衡传》:以对张衡生平事迹的介绍,展示出作者既敬佩又批判的态度,同时反映出时代政治风云。

2.3 魏晋南北朝篇章•《晋书·王粲传》:描写了王粲富贵而不谦逊的形象,以及他和妻子关羽之间不同寻常的感情故事。

•《唐宋八大家文选·柳河东集序》:该篇是苏轼为柳宗元文集撰写的序言,表达了对柳宗元文才与品德的赞美及对文学追求的思考。

3. 文风特点分析3.1 简练明快古文观止中的篇章大多运用简练明快的句式和措辞,让人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这种文风体现了古代作家善于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复杂意思的技巧。

3.2 情感深沉许多优秀篇章在凝炼文字之余,又富有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深入人心的情感描述,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与共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3 歧异多样《古文观止》中收录了不同风格和体裁的篇章,如论述、散文、诗歌等。

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触角与思考空间。

结语《古文观止》以其独特的篇章选择及精彩的文风,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和欣赏优秀古文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通过分析其中的优秀篇章与研究不同时期的文风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启示与灵感。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摘要:一、古文观止简介二、古文观止中最精华的篇目概述1.,《左传》:《曹刿论战》2.《史记》:《陈涉世家》3.《战国策》:《苏秦列传》4.《论语》:《论语·颜渊》5.《孟子》:《孟子·公孙丑下》6.《古文观止》:《岳阳楼记》三、篇目赏析1.,《左传》:《曹刿论战》——反映政治智慧2.《史记》:《陈涉世家》——反映历史变革3.《战国策》:《苏秦列传》——反映外交策略4.《论语》:《论语·颜渊》——反映儒家道德观念5.《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反映孟子仁政思想6.《古文观止》:《岳阳楼记》——反映文人抒怀正文:一、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是一部中国古代散文选集,共收录了从先秦到明朝末期的222篇散文佳作。

这部选集既有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又有史家绝唱,如《史记》、《左传》;还有辞章名家,如《战国策》、《古文观止》等。

它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瑰宝,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古文观止中最精华的篇目概述1.,《左传》:《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鲁国与齐国作战时,以自己的政治智慧说服鲁庄公采用正确的战术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曹刿对战争形势的深刻分析,强调了政治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世家》记录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事迹。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反映了历史变革时期民众的抗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司马迁作为史家的客观态度和严谨作风。

3.《战国策》:《苏秦列传》《苏秦列传》描述了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的传奇事迹。

这篇文章通过苏秦的事迹,展示了战国时期外交家的智慧和策略,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4.《论语》:《论语·颜渊》《论语·颜渊》是孔子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这篇文章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传达了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文观止》精华篇目研究李敖在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序中说:说你不配做中国人,你一定从心里不服气;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国人的条件,你一定从心里惭愧。

做中国人,总不能不着中国书吧?你看了多少中国书呢?《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一数之下,不过几种而已,这就叫惭愧。

面对十万种的古书,面对这一庞大遗产,中国的子孙们到底该怎么办?不看吗?说不过去;看吗?从何看起?又多么难看?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有心人便出来,想法子做种种选本,来喂中国人。

可叹的是,这些选本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了,太注重“文章”挂帅,并且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段话说到了是否“配做中国人的条件”,是你一定要读过一些中国书才算过关,可是一般人只是读过《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少数的几本古书而已。

这里特别提到了《古文观止》,并说这种选本,只是单纯的“注重以‘文章’为检定标准”,“这种‘文章’,又大多局限在僵化的模式里头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解决中国人读中国书的问题,不能只是限定在一般的“文章”模式中,这种说法的确有他的道理,但是,对于启蒙教育而言,这种选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学会读懂、读好这本书,是目前中学以及大学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特别对《古文观止》的精华篇目做以研究,以使大家了解这本普通的文章教材有多少精华的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有多少营养,是我们应该吸收的。

在我看来,好的文章有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思想好,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一是修辞好,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一是结构好,结构不能凌乱,要井然有序。

《古文观止》一书中,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毕竟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种标准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是能读能背的好文章,是文章典范中的典范。

读好这些文章,才算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章,进而学会如何写文章,学会如何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升我们的古文素质。

这一点,也是做中国人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古文观止》中所选的文章,分为节选的文章和独立的文章两种。

节选的文章,是选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史记》等书的文章;独立的文章,则是按照汉、六朝、唐、宋、明分期编选的文章。

这里对于节选的文章,不做,只对独立的文章,做一初步的研究。

《古文观止》中的独立的文章,到底有哪些文章是精华篇目呢?按照上面的标准,选出以下文章作为样板:一、贾谊《过秦论(上)》,二、诸葛亮《前出师表》,三、王羲之《兰亭集序》,四、陶淵明《归去来兮辞》,五、陶淵明《桃花源记》,六、李华《吊古战场文》,七、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八、王勃《滕王阁序》,九、杜牧《阿房宫赋》,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十一、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十二、欧阳修《醉翁亭记》十三、欧阳修《秋声赋》,十四、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十五、苏轼《前赤壁赋》,十六、刘基《卖柑者言》,十七、袁宏道《徐文长传》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只选了十七篇?原因是所有第一流的文章,都是很不容易写的,而最难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题目来写。

想想看,如果苏轼没有机会看到赤壁的话,他能写出《前赤壁赋》这种文章吗?另外,好文章,也是因缘际会产生的结果,甚至有时是“得江山之助”(黄庭坚语)、得才情之助才能写出来的。

所以选出这十七篇,也是很不容易的。

换句话说,就便是《古文观止》以外的、绝对精华的文章,也是不多见的(宋朝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明朝宋濂的《拙庵记》,也都是很好的文章)。

能读懂、读好这里选出来的十七篇文章,你才算弄懂了真正的文章技术,掌握了古文的基础。

﹡﹡﹡下面分别从思想、修辞和结构三个方面,对这里选出来的《古文观止》中的精华篇目做一初步的讨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而不是每篇都说的方法)。

一、思想。

思想不能贫乏,要言之有物。

思想,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这是文章技术的第一要求。

文章要写得出色,必须言之有物,必须是为了强烈的表达作者的见解。

文章如果只是一些“抽象名词的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那就是失败的文章。

当然这种标准是很高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家而言,可谓悬格甚高。

这里选出的十七篇文章,也不是每篇都十分的符合这个标准,但是相对而言,总算是比较好的。

我们毕竟不能以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一般的文章家。

下面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章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这几句话是说,人生一世,朋友之间的相处,有时是密室晤谈,宣泄自己的胸中块垒,有时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寄托自己的理想于化外。

虽然各人的所得不同,但是只要是遇到了知己,虽然只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满足的,不知不觉已是暮年,当他对原有的事物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之后,就只有感慨万千了,过去喜爱的东西,很快就变成了陈迹。

文章又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每每看到古人对人生感叹的缘由,原来是没有两样的,未尝不在文前慨叹,难以释怀,知道把生死、寿夭看做一回事,是不合情理的,后人看今人,就像今人看过去是一样的,……后人看到这篇文章以后,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同感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看法,表达出作者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悲观与感慨,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文章写道:“秦汉而还,多事四夷。

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这几句话是说,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处于四夷交侵的局面,战乱频繁,导致国家的动荡与虚耗,战争使得“仁义”被军事侵蚀、也使“王道”不能实行。

文章又写道:“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这几句话是说,秦朝筑起长城,本来是要抵御外侵,却造成了生灵涂炭,流血万里的局面;汉朝攻击匈奴,本来是要夺得外族的土地与资源,却造成了死人无数,尸骸遍野,功不补患的结局。

我们的人民,谁无父母?精心赡养,只怕他们不长寿,谁无兄弟?形同手足。

谁无夫妇?相敬如宾。

但是天生他们,对他们有何恩情?杀死他们,他们又有何罪过?所有这些话,在在都是对战争的严厉的控诉,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意见,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唐朝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写道:“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这几句话是说,世人所认为的“大丈夫”,是官场中人,这种人飞黄腾达,不可一世,气势吓人,身边尽是谄媚他的人,又有争宠的美人,这种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是替皇帝办事的。

我并非讨厌做这种人,只是命运的安排,使我不能如此,这种身份的人,不是侥幸能够得到的。

文章又写道:“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这几句话是接着上边的话来说的,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山居野夫,却可以徜徉在山水之间,随意起居,只求安然,与其追求什么虚名、荣誉,不如不留恶名于身后;与其追求当身之乐,不如不让心中充满忧愁,一切世事,全然不问,这只是不遇于时的大丈夫的行为,正是我的行为。

所有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所向往的人生理想,只是远离污浊的政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求得身心的清净而已。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政治的意见,以及作者特殊的大丈夫的哲学,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文章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几句话是说,那水和月,都是有变化的,水在流逝之后,虽不知去向,其实并没有真的流逝;月是有圆缺变化的,而实际大小并没有变化,大致来说,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其实没有瞬间的变化;从恒常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万物与吾人自身的生命,其实是融为一体的,是一个大宝藏,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企望的呢?况且天地之间,物自有主,不属于我们的,一丝一毫也拿不走,只有那江湖上的清风和山谷间的明月,这种天然的美景与声色,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这是造物的无尽宝藏,是给我们一起享受的。

这些话,在在都表明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超脱于世俗常见的。

这种见解,是高明的、达观的,这篇文章,可谓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以上都是在思想的层面所做的讨论。

二、修辞。

修辞不能乱来,要字字珠玑。

修辞,是文章技术的第二要求。

修辞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的一字一句,都不是多余的,而且要把这些字句,通过各种方法,调整到最佳程度,以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比如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先写的是“酿泉为酒,泉洌而酒香”,文章写成后,觉得不对劲,就改成“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在中国的传统古书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第一部修辞学的专书。

这部书体大思精,“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所谓的文章作法,就是修辞学。

在刘勰看来,文章“以述志为本”,写文章是为了表达意思,在这种前提下,文章的辞藻(文采)、气势、声律、熔裁、炼字等等都是修辞的重点。

可以说,修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辞藻(文采)、气势、声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以求达到能够说明问题的目的即可(当然,按照现代修辞学的标准,修辞本来不止于这些项目,但是为了行文的简便,其他的项目,本文就不做讨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