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古文观止

原文如下:古文观止者,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所编也。
其选先秦至明末之散文、诗歌、辞赋等四百余篇,欲使读者博览群书,领略古代文学之瑰宝。
首卷为“经部”,收录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之作,阐述了儒家、道家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次卷为“史部”,收录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以及《左传》、《国语》等史传。
这些史书,记载了我国古代历史之变迁,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第三卷为“子部”,收录了《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之作。
这些作品,论述了诸子百家之思想,展现了古代思想文化之繁荣。
第四卷为“集部”,收录了《诗经》、《楚辞》、《汉赋》等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展现了古代文学之魅力。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部分作品的文言文翻译: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余闻之先人曰:‘天有其度,地生其财,人有其治。
’此三者,相须而成,不可废也。
是以古之圣王,悉心治世,莫不以度制地,以财养民,以治安人。
余尝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闻古史于孔氏,考之《春秋》,稽之《国语》,综之《尚书》,览之《百家》,终不能自通。
是以退而深思,遂作《史记》。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先人说:‘天有它的法则,地有它的财富,人有他的治理。
’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废弃。
因此,古代的圣王,全心全意治理国家,没有不用法则治理土地,用财富养育人民,用治理安定百姓的。
我曾经向唐都学习天文,向杨何学习《易经》,向黄子学习道论,向孔氏学习古史,考察《春秋》,查阅《国语》,综合《尚书》,阅读《百家》,始终不能自通。
古文观止《高帝求贤诏》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xx求贤诏》原文及翻译古文观止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⑦病,勿遣。
①伯:同“霸”。
②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④?侯:即萧何。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侯。
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的副手。
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
⑦癃(L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
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
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
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
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古文观止第一篇原文

《古文观止》第一篇原文为《郑伯克段于鄢》。
以下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难姜不悦,故逐之。
及庄公为君,而杀武姜于廪丘。
祭仲曰:“姜氏,齐也。
齐,东夷之国,而太叔又甚宠,恐其为乱。
”公曰:“石甫,无庸,多行无悛,必犯吾姑。
犯我姑者,唯戎狄是膺。
戎狄所归,兄弟甥舅相容。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草难除,此处除之,彼处复萌。
”后果为乱,公辞焉而避之。
祭仲见申。
不克而止。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犹有童心焉者也。
周任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予以谓祭仲不若庄公。
庄公知为亲者不易、昵者已婚而悔之后果克其过改。
昔者伊川讲易所以诲赵温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是故君子多识以自持。
庄公之志在于天下非独在亲而已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文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古文观止原文全注

古文观止原文全注
《古文观止》全文原文在史书、文集中收录的篇目众多,无法一一列举。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典型篇目原文及注解:
1.《论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这是孔子的教诲:“学习之道需时常重复习作,不也令
人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仅不气愤,反而能保持心境平和,不也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2.《诗经》
原文:有国有家,不难自持;有命有约,不难自巧。
”
注解:这是《大雅·卷阿》中的诗句,意思是说有国有家并不
难以保持,有宿命约定也不难以巧妙应对。
3.《孟子》
原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注解:这是孟子的教诲:“父母在世时,不应过于远离家乡;
若一定要离家,就得有规划和目的地。
”
4.《战国策》
原文:“虽有勇夫,刺于罅隙。
虽有英雄,陷于敌国。
”
注解:这是《赵问》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即使有勇敢的人,也可能会被世俗诱惑影响到,即使有英雄,也可能会沦落到敌国。
以上仅为《古文观止》中的部分篇目原文及注解。
全文原文及全面的注解可参考实际收录本。
古文观止序逐字翻译

《古文观止》一.序余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就学时,则喜读古人书传。
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
若乃..(至于。
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析义理..(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于精妙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空缺;缺然;欠缺,《论语·子路》:“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后“盖闕”连用,指缺少,阙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然矢言之道盖闕,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异用,罕施於代。
”)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福州的别称)之凌云处。
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
楚材天性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潜心力学,工举业(科举时代指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
也指八股文),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
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相砥砺。
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推崇)气宜。
本其家学,每思继序..(谓承继先代功业)前人而广大之。
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
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同“赅”,完备。
),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
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ch..(教育童蒙)而裨后学,厥....ǎ.n)..然.(笑貌)以喜矣。
以此正蒙养(他的)功岂浅鲜哉。
及命付诸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而为数语。
以弁.(biàn放在前面)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
翻译我从青年时期束发从师学习以来,就喜欢读古人的著作,每次浏览其中的大概意思,对其起源发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曾经探究其中的要点。
至于分析文章言辞的精致巧妙的内蕴,分辨字句的细微差别,这正是我所缺乏的。
古文观止原文及译文

古文观止原文及译文《古文观止》是清代文学家吴楚材编撰的一部古文选集,共分为上下两编,收录了从先秦到隋唐的各种文体的优秀篇章。
由于篇目广泛,选文精美,成为清代以后学习古文的重要读本。
这部书对于古文的研究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段原文及其译文:原文:《左传》,夫政之要,民之所安在矣。
故君必慎其所由起,而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以立,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以立,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是故君之所以为治也,必先明其所由起,而后民乃安。
译文:《左传》,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民众的安定。
因此,君主必须谨慎其施政之道,才能使民众安定。
所以,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因此,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先明白其施政之道,然后民众才能安定。
古文观止_全文翻译

古文观止全文翻译曹刿论战《左传》【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
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古文观止原文及注释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750篇古代文言文/古文经典的文集,
原文及注释内容非常广泛,下面为您随机挑选一篇原文及注释:
原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子曰:孟子有言曰,足不出户,
知天下;身虽有亡而心不亡,则知天矣。
”罚”作“新志”。
”
注释:
孟子,字子午,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此处引用了孟子所说的名句。
其中,“足不出户”指的是不出远门,也可以理解为不离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对于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思考、观察和学习,一个人可以获得对整个世界、天地万物的认识。
同时,他还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心灵仍然可以保持独立和纯净,可以达到与天地相通的境界。
“罚”在此处被更正为“新志”,即属于该篇注释的内容,解释了
书中文字的修订和更正,保证了原文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题解】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
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
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
【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
[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
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
班氏最有高名[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
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
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
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
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
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
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
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
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
‘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
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57]。
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
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
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62]。
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
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
余竟不成就。
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
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
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
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
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
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
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
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
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
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
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
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
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
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
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
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
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
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
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
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
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
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
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
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
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著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
《汉书》的赞文实际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
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
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
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
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
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
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
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
《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
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
《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
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
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
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
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
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
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
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
我到底没有成功。
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
(聂世美)【注释】[1]狂釁xìn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
釁,通“兴”偏激,冲动。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釁于勇。
”杜预注:“釁,动也。
”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
[2]弃:谓遗弃、嫌弃。
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
[3]不(fǒu缶):同“否”。
[4]政:通“正”。
向,《南史·范晔传》作“尚”。
[5]心化:谓行道感人。
[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
[7]寻:探求。
注:专注。
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
[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
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
如云:“心之官则思。
”[9]愦闷:指头昏脑胀。
愦,昏乱、糊涂。
[10]口机:口才。
调利:畅达锋利。
[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
[13]全称:完全满意。
称,称道、肯定。
[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
[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
[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
义,文意。
旨,主旨,犹今之主题。
[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
[18]大较:大略,大体上。
[19]政:通“正”。
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
图缋(huì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
图,用作动词。
缋,同“绘”。
[20]常,通“尝”。
曾经。
[21]见(xiàn现):同“现”。
[22]不流:不散失。
此谓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
[23]抽:引出。
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
[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
《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25]千条百品: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品,品目;名目。
[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
成理:规律法度。
[27]数:技术,方法。
[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
《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
”[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
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
[30]谢庄:宋骈文家。
据《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
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
”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绝俗。
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
请参阅钟嵘《诗品·序》。
[31]手笔:犹文章。
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
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
差易:差别。
[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
[33]特:但;只。
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达。
济,有益;方便。
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
”[34]禀:领受:承受。
此指具有。
[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
[36]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
致,意态;情趣。
[37]恨:遗憾。
[38]恒:常常。
[39]造:此指编纂。
[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
统绪:犹端绪。
统,丝绪之总束。
绪,丝头。
[41]可意:赞同;合意。
[42]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
[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
[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
[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