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佳肴导学案汇编
《虽有嘉肴》导学案(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虽有嘉肴》导学案编制: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2015-12-720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通过注解和查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能从中获益。
【学习重点】1、归纳背诵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学习难点】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3、诵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默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一、预习检测——读读写写记记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加点的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自强.()兑.()命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二、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旨:译文: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译文: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困:译文: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自反:自强:译文:5.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6.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学学半:其:译文: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1.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2. 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四、梳理归纳,盘点提升几种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虽有至.道(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2.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兑:【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
无论从理论的重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大戴礼记》的选集。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
《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有“礼”可循。
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
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
初一语文20虽有佳肴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初一语文20虽有佳肴导学案第20课虽有佳肴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认识“教学相长”的意义。
“教”与“学”的主体的不同,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
【情感目标】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文基本实词和虚词。
体会文言文体裁——“记”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合作探究,朗读背诵。
四、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简介】课文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教育史上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五、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掌握生词读音。
嘉肴弗食旨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嘉肴:美味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所以。
困:不通,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通假字,通“悦”,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虽有佳肴导学案(学生用)

《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信息驿站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学相长(zhǎng )弗.食,不知其旨也(fú)( 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xúe)(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0课虽有佳肴

第二十课《虽有嘉宥》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古汉语的韵律美。
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3、了解《学记》相关知识。
4、理解文中意思。
体会文中的论述对自己学习方面的启发。
教学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虽有嘉肴》出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从来礼乐并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 .熟读课文,解释下面文中的词。
肴:旨:至道:困:自反:自强:学(xiào)学半:3 .熟读课文,试着疏通文意。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科导学稿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佳肴》导学案(学生用)课型:新授课主备:备课长审核:审核人:上课班级:初一()学生姓名:上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时建议】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课堂研究】一疏通文意,翻译课文(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二、合作研讨,把握内容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用原文的话回答)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引出“”,继而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并讨论其效果,最后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 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虽有嘉肴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是的,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亲身体会也是难以做好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同学们,当一份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举箸而后大快朵颐的垂涎欲滴之心吗?当你从书上习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抑制住亲自体验以证其能的跃跃欲试之心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而肯定的回答“想”。
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举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寻找答案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到达极点。
善:益处。
自反:反省自己。
是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虽有佳肴》
《礼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预习自测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
那么究竟是什么至理名言呢?
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合作交流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20、虽有佳肴
预习自测
1、《学记》《小戴礼记》儒礼仪 49 《礼记》教育学教学相长
2、jiáyáo qiǎng yuâ xiào
质疑探究
一、略
二、1、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本文先以“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
3、(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当堂检测
1、即使不甘美好,妙自我勉励达到极点促进因此不通,理解不了
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旨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学古义:教今义:学习
3、(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