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

高二语文《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因声求气。

2、背诵诗歌,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吟咏诗韵。

3、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

【学习重点】因声求气【学习难点】吟咏诗韵学法指导问题导学流程问题答案及补充完善(一)关于乐府诗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

这些个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其特点是:1、形式自由和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杂言和五言诗。

2、它的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二)李白的乐府诗1、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或用古题写己怀。

如《蜀道难》2、李白的乐府诗是最为奔放的自由诗,完全突破了旧题乐府的创作模式。

一、新旧知识关联(一)旧知回顾1、请就句式特点区别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

2、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在诵读时,都要讲究声律。

近体诗除了要求对仗、节拍外,还尤为注意什么问题?学法指导问题导学流程问题答案及补充完善(三)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文本表层解读:(一)诵读诗歌要点:古典诗歌讲究声律。

朗读时要注意1、读准字音2、读准句读(句内节拍、联末韵脚、平仄、对仗)3、读准情感变化(二)因声求气朗读诗歌本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

温馨提示:因声求气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①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

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有弹性。

(二)自主探究之新知学习认真阅读课本P39——40赏析指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勾画要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导学案 (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将进酒》导学案 (含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学习目标:1.走近诗人李白,了解李白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背诵这首诗。

2.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形象,。

3.探究诗歌的主旨,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4.鉴赏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鉴赏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______,号______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______诗人,有“______”之称。

与杜甫齐名,并称“______”,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著有______。

2.写作背景《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太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做客,三人尝登高宴饮(《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将进酒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将.进酒(请)B.钟鼓馔玉....不足贵(馔玉,美好的饮食。

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的意思)C.陈王..昔时宴.平乐(陈,时间久远的。

王,以前的大王。

宴,宴会)斗酒十千恣.欢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就,即。

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使不复存在)【解析】陈王,曹植.宴,举行宴会,宴请,此处为动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项①与:为,给,②与:同,跟;B项①将:请,②将:拿;C项①尔:你,②尔:那,指开国之初;D项复: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①人生得意须.尽欢②径须.沽取对君酌B.①钟鼓馔玉不足.贵②尽日君王看不足.C.①高堂明镜悲.白发②阿母大悲.摧D.①请君为.我倾耳听②主人何为.言少钱【解析】A项“须”都是副词,应该,应当。

B项“足”:①值得;②够.C项“悲":①为……而悲;②悲痛.D项“为”:①介词,给;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4.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您不见,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泻而来,一去不回头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

起笔雄阔,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您不见,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慨叹,悲哀!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雪一样的白发。

这两句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不要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

这两句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没落思想。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上天赋予我的才能一定有施展的时候,千金散尽还会再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渴望积极用世;能驱使金钱,而又不被金钱驱使。

将进酒导学案(教师)

将进酒导学案(教师)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3.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4.诵读并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重点难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赏析诗歌的方法。

【学法指津】阅读“赏析指导”弄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1.解题:(1)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是“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是“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是“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是“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是“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是“气细声粘”。

人教版选修《将进酒》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选修《将进酒》导学案设计(教师)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3.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4.诵读并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重点难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赏析诗歌的方法。

【学法指津】阅读“赏析指导”弄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1.解题:(1)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

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

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是“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是“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是“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是“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是“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是“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是“气细声粘”。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导学案【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将进酒》中诗人以酒为引发诗情的触媒,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激愤与矛盾。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1)表达胸怀大志、乐观自信的诗句:(2)表达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诗句:(3)表达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诗句:(4)表达豪爽豁达、醉傲尘世的诗句: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诗人感情发展分为几个层次?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四句用比兴手法,表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在他看来,朋友聚会同样为人生快事,并相信自己必会有所作为;“钟鼓”以下写愤激之情,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主人”句至末尾写狂放之情,这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体现。

二、细部探微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用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的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前者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这首诗的旨趣在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

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

其中表达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

二、写作特色1.笔墨畅酣,情极奔放。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将进酒》导学案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答案

《將进酒》导学案参考答案制作:郭仁玲2010.3.20【课文解读及赏析】一、整体感知1、略2、自读全诗,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词看出?以愤激、豪放为感情基调。

从悲、欢、愁等词可看出。

4、诗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相关语句见课本。

5、本诗的主要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水、月、酒。

中心意象是酒。

二、深入赏析1.诗人为何而悲?这里“水”这一意象有什么寓意?多角度来阐述为何而“悲”,可以从李白的经历、抱负等等方面来谈谈。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

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

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李白悲的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他悲从中来,而这种悲是慷慨生悲。

首句从空间写,次句从时间写,用了夸张的手法,大自然的伟大永恒和人类生命的短暂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里“水”这一意象的寓意既指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愁苦,又指时空的永恒。

2、诗人为何而欢?这里“月”这一意象有什么寓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

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

但这“欢”是借酒浇愁的“欢”,是暂时的“欢”。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这里“月”这一意象的寓意既指情感的无奈,又指时空的永恒。

3、诗人是如何表达愤激之情的?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诗人先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点明全诗主旨,集中表现了诗人离开长安时的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蔑视否定,“但愿长醉不复醒”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无力反抗,借酒消愁。

【K12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导学案(含答案)

【K12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导学案(含答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导学案(含答案)科目第1课时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 1、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把握诗歌情感色彩的变化,充分理解作品的情韵美。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体会诗人的性格特点和诗歌的主旨。

3、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

1、把握诗歌情感色彩的变化,理解作品的情韵美。

2、正确理解和评价作者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

1、把握诗歌情感色彩的变化,理解作品的情韵美。

2、正确理解和评价作者。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任务驱动1、你知道哪些劝酒词呢?古代也有一些劝酒诗歌,你知道的有哪些呢?2、你能总结出劝酒时通常与什么联系起来呢?3、酒仙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歌,在《将进酒》中是怎样劝酒的呢?读完这篇文章后,请用一个字概括李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

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

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开元、天宝时期的其他诗人往往在归隐与出仕之间徘徊,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多闷激愤之词。

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锁入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人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他的乐府诗很多,取材广泛。

七言古诗往往掺入杂言,雄壮、缥缈而奇丽。

他的五、七言绝句,纯任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优悠从容,闲雅超远。

明代胡应麟认为唐代五、七言绝句,以李白为最。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
1、你知道哪些劝酒词呢?古代也有一些劝酒诗歌,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2、你能总结出劝酒时通常与什么联系起来呢?
3、酒仙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歌,在《将进酒》中是怎样劝酒的呢?读完这篇文章后,请用一个字概括李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

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

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开元、天宝时期的其他诗人往往在归隐与出仕之间徘徊,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多闷激愤之词。

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锁入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人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他的乐府诗很多,取材广泛。

七言古诗往往掺入杂言,雄壮、缥缈而奇丽。

他的五、七言绝句,纯任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优悠从容,闲雅超远。

明代胡应麟认为唐代五、七言绝句,以李白为最。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
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2、《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3、识字注音
将()进酒千金裘()沽()取烹()羊岑()夫子
钟鼓馔()玉欢谑()千金散()尽
4、请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性格特点,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翻译。

课堂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课本上的赏析进行分析。

2、诗人拥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豪迈,可是后文却道:“但愿长醉不愿醒。

”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为什么?
总结提升
请归纳诗歌的主题。

课堂检测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任务驱动
1、你知道哪些劝酒词呢?古代也有一些劝酒诗歌,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提示: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菩萨蛮)
2、你能总结出劝酒时通常与什么联系起来呢?
提示:感情
3、酒仙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酒的诗歌,在《将进酒》中是怎样劝酒的呢?读完这篇文章后,请用一个字概括李白的性格特点。

提示: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知识链接
4、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

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

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

开元、天宝时期的其他诗人往往在归隐与出仕之间徘徊,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多闷激愤之词。

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锁入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人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想象奇特,手法夸张。

他的乐府诗很多,取材广泛。

七言古诗往往掺入杂言,雄壮、缥缈而奇丽。

他的五、七言绝句,纯任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优悠从容,闲雅超远。

明代胡应麟认为唐代五、七言绝句,以李白为最。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

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
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5、《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6、识字注音
将()进酒千金裘()沽()取烹()羊岑()夫子
钟鼓馔()玉欢谑()千金散()尽
7、请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性格特点,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翻译。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莫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店家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快拿出去换来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课堂探究
3、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课本上的赏析进行分析。

2、诗人拥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豪迈,可是后文却道:“但愿长醉不愿醒。

”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为什么?
总结提升
请归纳诗歌的主题。

提示:这首诗笔墨酣畅,情极悲愤而又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从诗的主要内容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

但深入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不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

但与此同时诗人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课堂检测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提示:李白嗜酒,更多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

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

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

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会远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

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己的境地。

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美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

李白也继承了这种说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

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派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