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_吟咏诗韵.ppt

合集下载

九江一中罗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诗词吟唱讲座-PPT精选文档

九江一中罗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古诗词吟唱讲座-PPT精选文档


︵花夜处春 闽落来处眠 南○○○○ 调知风闻不 ︶○雨○觉 多○啼○ 少声鸟晓 ○○○○
• • • • •
︻春 唐 ︼晓 孟 浩 然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唐 ︼ 杜 牧
清 明
︵ 什 么 调 呢 ︖ ︶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 杏何欲雨 ○ ○ 花处 ○ ○ 断 纷 村有魂纷
九 江 调 ︶
︵ 闽 南 调 吉 安 调
牧借路清 童问上明 遥酒行时 指家人节
|
○ ○ ○ ○ ○ ○ ○ ○
|
|
︻ 清 唐 明 ︼ 杜 牧
/
|
/
〜何欲雨 杏处○ ○ 花○断〜 ○ 有魂纷 纷 村〜
| ○ |
|
• (三)「歌」:指徒歌。因人而异。 就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山歌里谣,缩短
平仄差别。
• (四)「唱」:因谱而异。作曲家、 词家、歌唱家、演奏家。
3、四声:依字行腔、抑扬顿挫 - / ˅ \
平 平 上 去 入 仄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吟唱四部曲
一、「诵」、「吟」、「歌」、「唱」
• 表述方式:「吟」兼有「诵」、「吟」;「唱」 兼有「歌」、「唱」 • (一)「诵」:就是诵读,重语言的节奏。透 过读者对字音四声的掌握,音饰韵脚的拿捏和 意象情趣的感染,运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 弱、疾徐而表现出来。
• “声”音乐美
• “气”指情感、思想、神韵、气势等。
• “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韵律来 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课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课件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 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 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 音乐世界的。
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 愈的《听颖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琴》和《李凭箜 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 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 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 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除 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其余均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 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 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 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 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 是侧面烘托。
• 押ao韵 偶句押韵
• 3、同学们整体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确定 该运用的声音、语调。观察每一联都写了 什么、特点怎样,确定朗读时的情感。
明确:沉郁悲慨 低沉顿挫的调子
首联 冬夜图景 颔联 鼓角之声、山川美景 颈联 野哭、夷歌 尾联 历史先贤、人事音书
萧瑟 平缓 悲壮 高亢 凄惨 悲抑 伤感 低沉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生于福昌
作 (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 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 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 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者 后人称其为“诗鬼”。 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 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 神秘的意境。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6(7份) 人教课标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6(7份) 人教课标版

10.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基础预练
赏析探究
第3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0.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头寄语
第4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0.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7.李凭中国 弹箜篌( .. 8.石破天惊逗 秋雨( . 9.露脚 斜飞湿寒兔( .. 10.春花秋月何时了 ( .
) ) ) ) ) )
11.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12.燎沉香,消溽 暑( . 13.侵 晓窥檐语( . ) )
14.五月渔郎相 忆否( .
第12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0.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答案
1.日光
2.雪止 3.战乱 4.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5.徒然,白白地 6.演奏 7.指国中即都城中
第13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0.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8.引 9.露珠下滴 10.了结,终止 11.指南唐故都金陵 12.潮湿 13.渐近 14.我
yù | yǔ jiāo | jiǎo yú | n qiá qì jí | | qī yī o liá | liǎo
qì wā | tì wō
第8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0.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 人教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 人教课标版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 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 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 音乐世界的。
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 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 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 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 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 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除 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其余均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 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 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 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 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 是侧面烘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 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 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 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 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 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 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3、表面看来写鼓角声,实则写什么?诗人将上句、下句 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实写军营和战争,暗示了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社会背景。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 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联系这两句,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6(7份) 人教课标版1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6(7份) 人教课标版1

第5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1.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们“男儿本自重横行”,他们“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 顾勋”。这就是自古的战士、自古的精英,他们执戈卫国、洒 血报国、显尽男儿本色。
第6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1.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段解
战斗激烈,死伤惨重。
第26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1.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出不入 兮往 不 反,平原忽 兮路超 远。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带长剑兮挟 秦弓,首身离兮 心不惩。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诚既勇兮 又以 武,终刚强兮 不可凌。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既死兮 神以灵,魂魄毅兮为 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段解 格。 诗人以崇敬的笔触歌颂了牺牲者的顽强意志和感人的精神品
第23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第三单元·11.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 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 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 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礼之用。
名师一号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新课标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肝胆,即使面对 带血的刺刀,也从不眨一眨眼”,这是现代诗人郭小川写给我 们战士的诗。自古以来,当国家面临危亡、民族遭受灾害时, 是战士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以“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筑就 了伟大的长城,保卫了国家的主权,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你 看,屈原笔下的战士,他们“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 惩”,他们“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他们“身 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再看高适笔下的战士,他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课件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课件

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
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重捶只是其中一种, 轻读轻吐、拖长、快中显慢、高低相间、虚实互转、
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
练习
1.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D.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 (A)
3、语调
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 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 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
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
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 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 用曲调。
2、语速
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
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
的印象。 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
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
如: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春日》诗中充 满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语速可稍快些;陆游的 《示儿》表达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 国热情,情绪悲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抒发诗 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诵读语速可稍缓。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 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 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
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
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
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人教版 选修七 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教学课件(共64张PPT)

人教版 选修七 高二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教学课件(共64张PPT)

李煜
整体感知
薄命君王 , 绝代词人——李煜以赤子之 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把抽象的感情形 象化 ,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 隔句相承) 抒发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通悲 剧情感。
赏析指导
前六句,体现李煜了“愁”的具体内容:
1、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希望它快完结,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 乐景衬哀情。
翻译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 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 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 眉,弄妆梳洗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 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 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照花前后镜,花 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 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 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推荐赏析作品
国殇 燕歌行
屈原 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菩萨满
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屈原
整体感知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 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 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 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 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 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 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 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 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艺术特色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 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精品课件71

【高中语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ppt精品课件71

“劝酒”铺垫。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愿望? 提示: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6.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 用。
提示: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
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
是在写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 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
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 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 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 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
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小贴士 李白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 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李白喜用乐府古题写己怀,如《蜀道 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
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叹,
于诗中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又如《将进酒》,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 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把借酒消
激起诗人的同情。诗中饱含着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 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8.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欢乐、狂放,诗中还表现了诗 人的哪些感情呢? 提示: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愤激(“钟鼓馔玉不 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的气息控制
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 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 久性。也就是说,只有气息得到控制, 才能控制声音 。 朗诵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对气息 控制的要求——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 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二要对气 息的控制收纵自如,三要学会短时无 声吸气。
调控朗诵的速度
• 语速 ——说话时吐字的快慢。朗诵的速度, 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 决定语速的因素: a. 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快读; • 平静,严肃的场面宜慢读。 • b. 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快读; • 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慢读。 • c. 辩论,争吵,急呼,宜快读; • 闲谈,絮语,宜慢读。 • d. 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快读; • 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慢读。
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 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 感情。
朗诵的气息控制
声音的发出是与呼吸、发声、共鸣、 咬字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的。肺部呼出的 气息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内的声带, 发出微弱的声音。这种声波经过咽腔、 口腔、鼻腔等腔体共鸣得到了扩大和美 化,再经过口腔唇、齿、舌、牙、腭的 协调动作,不同的声音就产生了,这就 是朗诵发声的简单原理。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 《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 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 的需要来进行。
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作主旨、 基础 创作本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作的意象、 意境、情感 提升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诗作神韵、 气势、风格 共鸣
因声求气
因:依据; 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 求:探求; 气:诗的精髓。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 家刘大櫆提出的。
重音
• 回忆一下你读诗的时候,通常什么地方
需要重读?
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要重读。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明月几时有?
拖长音
朗诵时在哪些地方需要拖 长声音呢?
• 结句的末字,往往延长,能表现出一 种余韵。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定准诗歌的基调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 确定的气息、音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 《新城道中》
喜悦的感情:气满声高。
诵读: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
• 很多诗歌在感情基调之下, 往往还融汇多种情感,在诵 读时就要注意情感的变化。 我们来通过一些诗句看看随 着诗歌的情感变化后诵读时 的气息与音色又会有怎样的 变化。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调的高低变化
•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 (1)平调(→) •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 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庄严、严肃、 悲痛、冷淡、沉重、思索等感情。 • (2)升调(↗) • 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表示疑问、 反诘、号召、兴奋、惊讶等感情。 • (3)降调(↘) • 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表示 坚决、赞扬、祝愿,请求沉痛、惭愧等感情。 • (4)曲调(↗↘) • 句子语势有低——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 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 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等感情。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 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 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 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322式的,如周邦彦 《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 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定准诗歌的基调
• ①轻快型 • 语调轻松快捷,声音形式多扬少抑,多 轻少重,语节少,词的密度大。多用来表 示欢快、欣喜、愉悦、诙谐的情感。 • ②凝重型 • 话语凝重,声音较低。音强而着力,多 抑少扬,音节多,多用来表示严肃、庄重、 沉思的意味。 • ③低沉型 • 语势下行,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拉 长,声音偏暗,多用来表示悲痛、伤感、 哀悼的感情。
• ④高亢型 • 语速较快,步步上扬,声音多重少轻, 多连少停,语调高昂。常用来表现热烈、 豪放、激昂、雄浑的气势。 • ⑤舒缓型 • 语调舒展自如,语节多连少顿,声音较 高但不着力,用来描绘幽静、淡雅的场景, 表达平静、舒展的心情。 • ⑥紧张型 • 语速快,多扬少抑,多重少轻,声音较 短,气息急促。表达紧急、气愤、激动的 情绪。
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白居易七古《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七古《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歌的格律
(平仄押韵对仗)
平仄
1、古汉语四声:平、上(shǎng) 、去、入 2、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平声和仄声: A 平声:阴平,阳平。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B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如:“忍” 为上声,“禁”为去声。 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 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 入声:汉语调类之一,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 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四声。
韵脚
韵脚是指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 的韵母,一般要相应延长。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 韵母,这就是韵脚。
律诗
近体诗: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律诗、绝句。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 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诗句的节拍
四言诗的节拍:“2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言诗的节拍: “23、212、221”。
2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1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2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
222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1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2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 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 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5,律诗各联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吟咏诗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