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解析

合集下载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

培养基的配制
使用容器
配制培养基使用的容器应该是玻璃器皿或搪瓷器皿等。 禁用金属容器如:铁、铜、铝容器。
培养基制备方法
实验室指南
溶解培养基应当用水浴加热进行溶解。 测定pH值 矫正pH,配制培养基必须矫正pH,并进行验证。 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室温( 25 ℃)进行 pH 测试。培 养基pH范围不得超过规定的正负0.2。 <高压灭菌前的pH值应比最终pH值高0.2左右>
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结果判断 微生物计数法和控制菌检查法结果判断
不再规定复试,通过实验室调查、回顾、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
限度标准以指数方式表示:
10的一次方cfu: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
10 的二次方 cfu ,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 200 ;以此类 推。
2015版药典通则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标准增订内容
4.微生物限度标准
5.控制菌检查:保留部分生化试验 6. 修订后,控制指标更合理,计数方法及标准合理、 准确,反映真实污染情况
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环境要求
目前我国药品微生物检测对环境的要求与国际标准 分级不一致。 国际要求:只要洁净环境分为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A (百级)、 B (千级)、 C (万级)、 D (十万级)。 协调案要求:试验在经过设计的可避免外来微生物 污染供试品的环境下进行。 我国修订后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检测环境的要求: 无菌环境下符合微生物技术检验要求,单向流空气 区域内进行。
(二)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环境要求
1. 强调了“微生物实验的各项工作应在专属的区域 进行,以降低交叉污染、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 果的风险”。 2.无菌检查 修订前 万级(C级)下局部百级(A)或隔离器 修订后 B+A级或建议D级背景下隔离器 3.微生物限度检查 修订前 万级(C)下局部百级(A) 修订后 不低于D级背景下的B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 进行。

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10ml
24~48h
紫红胆盐葡 萄糖平板
10-1
无菌落
18~24h
有菌落
报告未检出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3.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定量检查操作示意图
以TSB为稀释液制供试液
一定量 肠道增菌肉汤
20~25℃, 2h预增菌
1ml
24~48h
紫红胆盐 葡萄糖平板
报告结果
10-1
18~24h
(六)梭菌的检查
梭菌 增菌 培养 基
供试液的制备
书写检 验记录
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分离
1.梭菌检查程序
无菌落生长
过氧化氢 酶试验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最终结果判断
有 菌 落
确证 试验
10g/10ml/ 100cm2供试品
2.供试品梭菌检查操作示意图
各10ml
分别接种
一份80℃保温10min后迅速冷却
10-2
10-31ml10-110-210-3
各管加1ml
查可能菌数表
9ml 稀 释 液
有/无菌落
(二)大肠埃希菌检查
大肠埃希菌作为检验供试品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经口及呼吸道服给药的制剂,每1g、1ml或10cm2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TSB 增菌 培养
30℃~35℃
3~5d
1.平皿法
(1)基本程序:
数据 处理
结果观察与计数
书写检 验记录
平板 接种
需氧菌 的培养
供试液 的制备
配培养基和稀释液
倒置 培养 3~5d
30~35℃
TSA
不少于 0.1ml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

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微生物限度中国药典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规范,其中微生物限度是其中一个关键内容。

微生物限度是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数量的上限。

它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严格要求。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了药品微生物限度的标准和方法,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和使用的安全性。

一、微生物限度的定义和意义微生物限度是指在药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的上限。

它是衡量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药品中过多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药品的变质和降解,甚至引起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

因此,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二、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和分类微生物限度的标准和分类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得到了详细说明。

根据药品的特性和用途不同,微生物限度标准和分类也有所差异。

常见的微生物限度分类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

各类微生物的限度标准和方法在药典中都有详细描述,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微生物限度的检测方法为了准确检测微生物限度,2015版中国药典提供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的测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测定等。

这些方法要求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操作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措施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微生物限度。

这些措施包括原料和辅料的检验、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工艺的严格执行和产品的质量控制等。

通过全面有效的控制措施,企业可以确保药品的微生物限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五、微生物限度的意义和前景微生物限度的控制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随着人们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微生物限度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中国药典不断完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方法,为药品生产和使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未来,微生物限度的研究和控制将成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向。

201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01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MPN 法),
度 30 ~ 度 30 ~
培养温度
35℃,培养 35 ℃ , 培 养
30~35℃,培
时间 18~24 时 间 不 超 过
养时间不超
小时
3 天,接种量
过 3 天,接种
不大于
量不大于
100cfu
100cfu
沙氏葡萄糖 胰酪大豆胨 沙 氏 葡 萄 胰 酪 大 豆 胨 沙 氏 葡 萄
琼脂培养基 琼 脂 培 养 糖 琼 脂 培 琼 脂 培 养 基 糖 琼 脂 培
过 3 天,接种
小时
不大于
量不大于
100cfu
100cfu
枯草芽孢杆菌 胰酪大豆胨 胰 酪 大 豆 胨
胰酪大豆胨
(Bacillus
琼脂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subtilis)
或胰酪大豆 和胰酪大豆
胰酪大豆胨
〔CMCC(B) 63 501〕 胨液体培养 胨 液 体 培 养
液体培养基
基,培养温 基,培养温
贴膏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去掉防粘层,将粘贴面朝上放置在无菌玻璃或塑 料器皿上,在粘贴面上覆盖一层适宜的无菌多孔材料(如无菌纱布),避免贴膏 剂粘贴在一起。将处理后的贴膏剂放入盛有适宜体积并含有表面活性剂(如聚山 梨脂 80 或卵磷脂)稀释液的容器中,振荡至少 30 分钟。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 将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⒈供试液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供试液 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 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 用培养基,不得超过 1 小时。 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如果下列供试液制备方法经确认均不适用,应 建立其他适宜的方法。 ⑴ 水溶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 1:10 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⑵ 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 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制备成 1:10 供试液。 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 0.1%的聚山梨酯 80,使 供试品分散均匀。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 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⑶ 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使溶解,或与最少 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的无菌聚山梨酯 80 或其他无抑菌性的无菌表面活性剂充分 混匀。表面活性剂的温度一般不超过 40℃(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 45℃), 小心混合,若需要可在水浴中进行,然后加入预热的稀释液使成 1∶10 供试液, 保温,混合,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乳状液。必要时,用稀释液或含上述表面活性 剂的稀释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⑷需用特殊方法制备供试液的供试品 膜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剪碎,加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浸泡,振摇,制成 1∶10 的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 pH6.8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 肠溶制剂)或 pH7.6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置 45℃水浴中,振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于2015年7月起开始实施:该版药典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时的洁净环境、培养基及检查方法进行了修订。

其中洁净环境要求由10000级背景下的100级单向流(2010年版)修订为受控背景下的不低于B 级环境(2015年版);计数培养基由营养琼脂/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2010年版)修订为胰酪大豆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015年版)。

该文旨在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时洁净环境与计数培养基的异同点,为更规范执行2015年版中国药典提供参考。

标签:中国药典;2015年版;2010年版;洁净环境;培养基[Abstract]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edition)will be implemented in July,2015 which have revised in some part,including clean environment and medium in microbial limit test. The clean environment was rectified from 10000 background plus 100 degree to control background plus A or B environment. The counting medium was changed from nutrient medium and rose bengal agar to trypticase soy agar (TSA)medium and sabouraud dextrose agar medium. In this part,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lean environment and counting medium between 2010 and 2015 edition Chinese Pharmacopoeia for normative enforcement.[Key words]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2015 edition;Clean environment;Medium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方法[1-2]。

201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015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数 计数
霉菌和酵 母菌总数
计数
需氧菌总数 计数
霉菌和酵 母菌总数
计数
胰酪大豆胨
胰酪大豆胨
胰酪大豆胨 琼脂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和胰酪大豆
胰酪大豆胨
或胰酪大豆 金黄色葡萄球菌
胨液体培养 (Staphylococcus
基,培养温 aureus)
度 30 ~ 〔CMCC(B)26 003)〕
养基,培养 (Aspergillus
温度 20~ niger)
25℃,培养 〔CMCC(F) 98 003〕
时间 5~7
基 , 培 养 温 养基,培养 (MPN 法不适 养基,培养 度 30 ~ 温 度 20 ~ 用),培养温 温度 20~ 35 ℃ , 培 养 25℃,培养 度 30~35℃, 25℃,培养 时 间 不 超 过 时 间 不 超 培 养 时 间 不 时间不超 5 天,接种量 过 5 天,接 超过 5 天,接 过 5 天,接
胰酪大豆胨
或胰酪大豆 铜绿假单胞菌
胨液体培养 (Pseudomonas
基,培养温 aeruginosa)
度 30 ~ 〔CMCC(B)10 104〕
35℃,培养
胨液体培养 基,培养温 度 30 ~ 35 ℃ , 培 养 时间不超过
液体培养基 (MPN 法), 培养温度 30~35℃,培 养时间不超
时间 18~24 3 天,接种量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⒈供试液制备 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供试液 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应超过 45℃。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 用培养基,不得超过 1 小时。 常用的供试液制备方法如下。如果下列供试液制备方法经确认均不适用,应 建立其他适宜的方法。 ⑴ 水溶性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溶解或稀释制成 1:10 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⑵ 水不溶性非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用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 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制备成 1:10 供试液。 分散力较差的供试品,可在稀释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 0.1%的聚山梨酯 80,使 供试品分散均匀。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 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⑶ 油脂类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无菌十四烷酸异丙酯使溶解,或与最少 量并能使供试品乳化的无菌聚山梨酯 80 或其他无抑菌性的无菌表面活性剂充分 混匀。表面活性剂的温度一般不超过 40℃(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 45℃), 小心混合,若需要可在水浴中进行,然后加入预热的稀释液使成 1∶10 供试液, 保温,混合,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乳状液。必要时,用稀释液或含上述表面活性 剂的稀释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⑷需用特殊方法制备供试液的供试品 膜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剪碎,加 pH7.0 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 pH7.2 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浸泡,振摇,制成 1∶10 的供试液。 若需要,调节供试液 pH 值至 6~8。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 10 倍系列稀释。 肠溶及结肠溶制剂供试品 取供试品,加入 pH6.8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 肠溶制剂)或 pH7.6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用于结肠溶制剂),置 45℃水浴中,振

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5年药典 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5年药典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微生物计数法是一种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但是,除非另有规定,它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在进行微生物计数试验之前,必须确保试验环境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测。

如果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如果在供试液制备时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相容性。

计数方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简称MPN法)。

MPN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

在选择计数方法时,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检测的样品量应能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

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如果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验。

表1给出了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的试验菌株和试验菌液的制备也在表中给出。

在进行试验时,应按照表中的要求进行操作。

然后加入适量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pH7.2磷酸盐缓冲液,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振荡器在恒温条件下搅拌,制成1:10供试液。

必要时,用同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ppt课件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记录ppt课件
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白色念珠菌 修订后 耐胆盐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铜绿
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白色念珠菌
10
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结果判断 微生物计数法和控制菌检查法结果判断 不再规定复试,通过实验室调查、回顾、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 限度标准以指数方式表示: 10的一次方cfu: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 10的二次方cfu,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0;以此类
13
2015版药典抑菌效力检查法修订内容
抑菌剂:是指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有时也称防腐剂。 1.抑菌效力检查法系用于测定无菌及非无菌制剂的抑菌活性,
以评价最终产品的抑菌效力。 2.用于指导生产企业在研发阶段制剂中抑菌剂浓度的确定,
以防止制剂在正常贮藏或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微生物污 染和繁殖是药物变质而对使用者造成危害,尤其是多剂量 包装的制剂。 3.抑菌剂不能替代药品生产的GMP管理,不能作为非无菌制 剂降低微生物污染的唯一途径。 4.所有抑菌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制剂中抑菌剂的量应为最 低有效量。
型限制 4.微生物限度标准 5.控制菌检查:保留部分生化试验 6.修订后,控制指标更合理,计数方法及标准合理、
准确,反映真实污染情况
5
2015版药典微生物检查法修订内容——环境要求
目前我国药品微生物检测对环境的要求与国际标准 分级不一致。
国际要求:只要洁净环境分为A级、B级、C级、D级。 A(百级)、B(千级)、C(万级)、D(十万级)。 协调案要求:试验在经过设计的可避免外来微生物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学 检验技术实施指导与修订解读
1
内容简介 一、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和修订 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修订依据 .格式变化 .适用范围 ④.环境要求 ⑤.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ml;膜剂为100cm²;贵重药品、微量包
(MPN法)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
性试验:菌种及菌液制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4 供试品检查:检验量、供试品检查 1.5 结果判断 1.6 稀释液、冲洗液及培养基
1.1 总则:
•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 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规定进行检 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 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30~35 ℃ 不超过3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50~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 平均数的70 %,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 行适用性检查。
•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 性试验【10版:方法验证】, 以确认所 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 结果时, 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 验。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 供试液制备 2. 接种和稀释 3. 抗菌活性的去除与灭活 4. 供试品中微生物的回收
– 平皿法 – 薄膜过滤法 – 最可能数法(MPN 法)
5. 结果判断
1.4 供试品检查
• 1.4.1检验量
–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
或cm²)。
–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验量为10g 或
1.3.1菌液制备及使用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金黄色葡萄球菌 〔CMCC(B) 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 〔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 〔CMCC(B) 63 501〕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 养基
【10版: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 30~35℃,18~24小时
白色念珠菌 〔CMCC(F) 98 001〕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修订后将分为三个附录: – 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 – 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 – 3、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1.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1.1 总则:环境、要求 1.2 计数方法:平皿法、薄膜过滤法、最可能数法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 ~8℃,可在24小时内使用。稳定的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 ~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1.3.2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10版】
细菌计数
霉菌及酵母 菌计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 营养琼脂培养基
铜绿假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1.1 总则:
• 如供试品有抗菌活性,应尽可能去除或中和。供 试品检查时, 若使用了中和剂或灭活剂,应确认 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 供试液制备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应确认其 对微生物无毒性以及与所使用中和剂或灭活剂的 相容性。
1.2计数方法:
• 平皿法 • 薄膜过滤法 • 最可能数法(Most-Probable-Number Method,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沙氏葡萄糖液体培
养基,20~25℃,2~3 天 【10版: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23~28 ℃ ,24~48h】
黑曲霉 〔CMCC(F) 98 003〕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 ,20~25℃,5~7天 ,或直接获得 丰富孢子 【10版: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23~28 ℃ ,5~7天】
1.3.2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15版】
需氧菌总数 计数
霉菌和酵母 菌总数计数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枯草芽孢杆菌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或 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白色念珠菌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黑曲霉
白色念珠菌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黑曲霉
30~35 ℃ 不超过3天
30~35 ℃ 不超过5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不大于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 均数的比值应在0.5-2 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 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 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包括自动 检测方法,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 的检查方法。
1.1 总则:
• 环境: –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 求。(在不低于GMP 现行版要求的D 级洁净环境 、局部洁净度不低于B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 行)【10版: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 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 –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 出。 –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进行监 测。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1.3.1菌液制备及使用 • 1.3.2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1.3.1菌液制备及使用 – 菌种 •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 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 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 生物学特性。
简称MPN 法)。
– MPN 法用于微生物计数时精确度较差,但对于某些微 生物污染量很小的供试品,MPN 法可能是更适合的方 法。
• 供试品检查时, 应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标准 等因素选择计数方法,所选的方法必须具备检测充足样品 量的能力,以保证所获得的试验结果能够判断供试品是否 符合规定。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