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低烧的发病原因病机的认识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阴虚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
舌干红,脉细数。
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
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
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
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
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
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
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
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
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
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
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
中西医发热对照

中西医发热对照弛张热(remittent fever)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
病因及常见疾病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鉴别诊断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间歇热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
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3.不规则热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
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
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4.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1、弛张热对应太阳阳明少阳热,如葛根汤,白虎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石膏等。
温度波动大,但高于日常体温。
2、稽留热对应太阳阳明热,体温恒定持续高热超过一日或几日几周,如大青龙汤,葛根汤等。
3、间歇热,少阳。
有发热后有恶寒寒战。
高于正常体温几小时或者几日,低于正常体温几小时或者几日。
来回变化。
4、波浪热,温度变化都在正常体温以上,间隔一日几次或者几日一次。
属于桂枝二麻黄一,越婢二桂枝一汤等轻剂。
余邪未尽。
不规则热无分型意义。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一、寒邪致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多有阳气受损的病理变化。
寒邪凝滞,主收引,经脉拘急,可出现拘挛性疼痛。
二、热邪致病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或伤阴动风。
故热邪致病,多有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病理变化。
热邪炽盛,可出现高热、口渴、面红、尿黄等实热证表现。
三、湿邪致病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易困着于脏腑经络。
故湿邪致病,多有气机阻滞、阳受困遏、经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湿邪侵袭肌表,可出现恶寒、无汗、头身困重等表湿证表现。
四、燥邪致病燥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易耗伤肺阴,造成肺燥。
故燥邪致病,多有津液损伤、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化燥的病理变化。
燥热灼伤肺络,可出现痰中带血、鼻衄等燥热伤肺的表现。
五、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主动、善行而变幻无常的特点。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外风是指人体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内风是指肝内阴阳气血失和而产生的内风湿性疾病。
六、火邪致病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动心神,易耗气伤津动血。
故火邪致病,多有高热、面红目赤、出血、烦躁不安等实火证表现。
火邪易耗气伤津动血,可出现消渴喜饮、便干尿黄等阴虚内热证表现。
火毒炽盛,可出现神昏谵语、疮疡溃烂等危重证候。
七、暑邪致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
故暑邪致病多有伤津脱液、气短乏力等病理变化。
暑热内炽,可出现壮热烦渴、汗多口渴等暑热证表现。
暑热伤阴耗气时,可出现神疲乏力、尿短尿少等气阴两虚证表现。
暑热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证表现。
暑期多夹湿邪侵犯人体,易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症状。
暑热易致泄泻暴发流行,形成暑湿泻痢之证。
八、疫疠致病疫疠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等特点。
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异常密切相关。
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造成流行传播。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烧是指体温轻度升高的症状,通常指体温介于37.5摄氏度(99.5华氏度)至38摄氏度(100.4华氏度)之间的情况。
与高烧相比,低烧的体温升高程度较低,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低烧常常是由于身体内部的炎症或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腺体发炎等。
此外,低烧也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在某些情况下,低烧可能只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如在大量运动后或在盛夏天气中。
尽管低烧的体温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但我们仍需对其予以关注。
低烧可能是大脑下丘脑调节体温功能的一种反应,提示身体内部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此外,低烧还可能成为其他潜在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低烧的定义范围和症状,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低烧的定义以及其常见症状。
我们将讨论低烧与其他病症的区别,以及可能的疾病引起低烧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对低烧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低烧的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低烧的发生原因,进而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1.2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结构,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端,以便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简要介绍低烧的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其中包括低烧的定义和低烧的症状。
在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这将包括使用医学术语和标准来定义低烧的温度范围,并介绍不同年龄段的低烧标准。
我们还将讨论低烧与正常体温的差异以及其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症状。
这可能包括身体的不适感,轻微的发热感,以及其他可能与低烧相关的症状。
我们将提供医学研究和专家的观点,并介绍低烧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医医案——低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低热二例病案一:施某,女,43岁。
初诊:1981年9月1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三月余,每至下午辄作,至后半夜热始渐退,晨起稍安,发作有一定规律。
形体渐瘦,体力日弱。
就医于多处医院,做过各种检查,未得出正确结论,采取各种疗法,低热始终未退。
诊查:日晡辄作低热,测温每在38℃左右,或有微寒,面容清癯,一似阴虚之象。
查其舌苔,色白黄厚而腻,舌边色红。
辨证:微寒作热,发作有时,其邪不在卫表,寒微而热甚,又非往来寒热,其邪又不在少阳。
以其寒热晡作、舌红苔腻,其邪伏于募原可知;有时胸闷泛恶,甚或欲吐,是湿热阻遏气机之象。
治法:湿热留伏募原,遏阻气机,治疗不可偏凉偏燥,当用疏利透达法。
方用雷氏宣透募原法。
处方时,考虑患者体质脆弱,恐其不任克伐,乃未径投草果,俟药后再议。
处方:藿香6g 佩兰9g 川朴3g 槟榔6g 半夏8g 黄芩6g 甘草3g二诊:服药后,患者并无不适之感,自觉胸中宽松;身热虽仍发作,但热势不高,且持续时间缩短;舌苔亦有松化之势,乃于前方中加入草果5g,三诊:服前方5剂,身热基本控制,精神转振,舌苔渐化,惟胃纳尚差,此因邪未尽化,且胃气未复也,再投和中健胃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藿梗6g 佩兰8g 厚朴花5g 生苡仁15g 谷麦芽各15g前方连服7剂,邪去正复,终而收愈。
病案二:顾某,女,15岁。
初诊:1974年8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病起两月余,初起恶寒发热,阑尾部有压痛。
当时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109/L,注射青霉素后,阑尾部疼痛未见消失,但亦未增剧,仍持续隐隐作痛,高热亦渐趋下降,可是每至下午辄作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日益不支。
诊查:形消肉脱,肌肤甲错,气息无力,憔悴不堪。
日低热,肤燥无泽。
阑尾部压之作痛,血象仍偏高,终日卧床,站立时需人扶持,食纳不多;大便偏干,便色黑;溲少色深;舌质红而苔少,脉细而数。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发热的辨证论治

精选课件ppt
43
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 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 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
精选课芒硝、厚朴、生地、 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 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 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者宜润”的原则。
精选课件ppt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精选课件ppt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课件ppt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精选课件ppt
45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 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
精选课件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原因致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产生。
若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偏虚而产生多称为虚热、虚火,为虚症。
若由于气机郁结,淤血停滞,饮食积滞,湿热阻滞等引起的发热则多为实症或虚实夹杂症,现分述如下:
1.阴精亏虚: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伤阴,或久泻,或过用误用温燥药
物等,导致阴精亏虚,水不制火,阳气相对偏盛而引起发热。
正如《景
岳全书。
火症》说:“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
2.中气不足:过度疲劳,加之饮食失调,或病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
气虚发热。
关于气虚发热的具体病理机转各家说法不一,主要有一下
一些不同看法,可供我们参考:一是认为脾胃气焰,中焦虚寒,因而
使虚阳外越而成现象。
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藴为湿热,促
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
阴火是对阳火而言,阳火时元气的别名。
阴火泛指虚火、邪火。
气虚下陷,阴损及阳,虚火上乘,或脾虚藴生
湿热之邪火上乘均可致发热。
三是认为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
邪相搏而发热。
正如《景岳全书。
火症》说:“气本属阳,阳气不足,
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
”
《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士位”,“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乘寒热”。
3.肾阳虚弱:平素阳气不足,或寒症日久伤阳,或误用过用寒凉药,导
致肾阳虚弱,寒气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于外而发热。
正如《景岳
全书。
火症》所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
也。
”脾胃气虚日久,亦可导致脾肾阳虚,成为阳虚发热。
4.血虚失养;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胃不能生血,或因出血,产后或手术后
是学过多,以致系、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
而导致阳浮发热。
正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
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血虚
发热多呈气血两虚或阴血两虚两现。
5.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致发热,或因恼怒
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制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说:
“凡气有余便是火”,因这种发热和情志不遂有关,故又称“五志之
火”。
6.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淤血的产生,淤
血停积于体内,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雍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灵枢。
痈疽》篇指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
则为气从之而不通,雍遏不得行,故热”。
这条虽是用来解释痈疽发
热的,但对理解血瘀发热也较有启发。
此外淤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篇》说:“血
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淤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
7.湿浊郁蒸:湿邪内郁或化热熏蒸所造成的发热,可有外感与内伤之别。
内伤者多由脾胃阳虚,脾运不健,水湿郁蒸而致内伤湿郁发热。
吴鞠
通《温病条辨。
上焦篇。
湿热》所说:“舍白不渴,脉弦细而儒,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中焦篇湿温
所描述的“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虽系外感
热病,但内伤湿邪,湿郁化热所致发热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也与其有相
似之处。
综上所述“内伤发热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属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不足,属实者不外情志为病,淤血停滞、湿浊郁蒸。
而临床上虚实相兼或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的发热,也屡见不鲜,如气郁血淤,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都可同时引起发热。
从病机的转化来说,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淤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者为多。
气郁日久。
正气亦虚,可成为气虚气郁的发热。
若热伤阴津,又可转为气郁阴虚之发热。
初次之外,湿浊久藴,脾气虚弱,或湿浊内停,阴亦不足等,发热临床证时也多见到。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