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本文的新闻结构和语言表达。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彩呈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课文,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航天人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感悟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航天人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航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航天的壮丽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本文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2021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题目含义有二:一是实指“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过程;二是喻指中国人圆飞天梦的探索过程。

三、结构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一的一篇优秀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

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感受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1.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感受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会概括新闻。

六、课前准备1.学生完成《导学案》P92—P94。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神舟”五号发射视频。

问:同学们,刚才的视频里讲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追问: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指什么?图片(二)预习反馈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载人(zài)翌年(yì)横亘(gèn)2.名词解释(1)谈笑风生:谈话时兴致勃勃,气氛活跃。

多指平时说话。

(2)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篇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说教材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程》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课文标题内容概述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1 02课时安排第1课时第2课时030201课时安排与进度计划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梳理及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结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为引子,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的发展历程。

文章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语言简练、准确,信息量大。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读与情感表达探讨关键语句“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同时,“金色的秋日”和“勇敢的中国人”等词语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情感。

情感表达本文通过叙述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

文本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主题思想价值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早期探索阶段载人航天阶段深空探测阶段国内外航天领域最新动态关注国际合作与交流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如中俄联合月球探测、中欧航天合作等。

商业航天的崛起关注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如SpaceX、蓝色起源等,以及它们对传统航天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12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12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决心”,体会永不放弃的精神。

3.理解《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合作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太空探索的意义及其发展历程。

2.理解《火箭花园》的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太空探索的决心和精神。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历程,提出太空探索的意义。

2.点播一些太空探索的短视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我们有哪些探索太空的方法”等问题。

阅读课文《火箭花园》(20分钟)1.学生静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请学生找出主人公弗雷德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家人、邻居之间的关系,理解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发展。

3.集体讨论学生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

探究太空探索的意义及其发展历程(30分钟)1.教师通过投影和多媒体形式介绍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意义,引发学生热情和兴趣。

2.分组讨论小组,通过搜索资料、阅读文献等形式,了解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

并就以下问题开展讨论:–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以带给人类哪些福利和益处?–现在,人类已经探索了哪些星球和天体?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什么?分组合作完成任务(50分钟)任务一:机舱设计1.分组制作互动模型,结合太空探索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适合人类居住的机舱或太空舱。

2.需考虑以下因素:仪器设备、方向控制、人员生活区等。

任务二:制定探索计划1.分组制定一次太空探索的计划,考虑探索目标、航行路线、科研方案等。

同时,需要注意人员安全和预算控制等因素。

2.各小组集体展示,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总结(10分钟)1.教师从太空探索的意义、《火箭花园》中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做一个总结,回顾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指引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构造特色,2、过程与方法:自主研究、点拨法,关注本文所波及的历进一步认识新闻稿的基本构造特色。

史背景资料,领会这类历史和现实相联合的写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养成关注时势、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骄傲感。

二、教课重难点1、指引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构造特色,进一步认识新闻稿的基本构造特色。

2、关注本文所波及的历史背景资料,领会这类历史和现实相联合的写法。

三、教课方法自主研究、点拨四、教课课时一课时五、预习纲要1、学生经过互联网报纸查找相关“飞天”的资料。

2、认真阅读课文,思虑本文标题的含义。

3、挑选新闻主体部分的要点内容。

六、教课过程1、导入太古期间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 ,人们向来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 ,梦想才变成现实. 究竟怎样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 飞向太空的航程>>2、让学生展现图片、资料,讨论“飞天”3、写作背景介绍从太古期间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实的“航天鼻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日,跟着中国国力的兴盛,科技水平的提升,国人材能亲眼目击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 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辰,我们更多的是愉悦和骄傲,却极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首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构造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 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前一次与众不一样的发射,它标记着中国此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赖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了然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七”完成四大科学任务创造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负责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顺利完成前期空间观测任务,共下传1000多幅飞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图像,均清晰完整(见上图)。至此,此次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舱外空间材料研究、伴飞小卫星以及中继试验卫星——天链一号的应用四大科学试验,创下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举例说明。引导从大量的数字的引用上来分析理解)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而这篇文章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据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务是试验“空间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础性技术。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中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来实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第二步则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试验。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则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间实验室,最终目标建立长期的大型空间站,以及建立航天员可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的“空间往返系统”,进而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因此可以说,“神八”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已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把握新闻的真实性,继续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结构。
3、学习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抒情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教学难点:理解背景材料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上海航天局介绍说,与“神七”一样,上海航天局将继续承担“神八”推进舱、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通信、语音系统的研制工作,目前这些系统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神八”发射前,将首先发射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然后才发射பைடு நூலகம்神八”飞船,两个航天器将在太空试验交会对接。两者在地面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交会对接试验已经成功。
一般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相合的圆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社论: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热烈祝贺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8年09月29日08:3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是中国第一次由一个航天器围绕另一个航天器在飞行。要搞空间站,这样的伴飞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宗文)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五、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课外收集资料,与同学合作编制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附: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尾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四、阅读拓展
新闻一篇、社论一篇
神八空间模拟对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电(宗晨亮)
随着“神七”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下一步进展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经着手“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迈出最后一步。作为“神八”核心试验任务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地面试验中已获得成功。
神舟七号飞行,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的征途,渴望发展的中国人民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遥远深邃的天空,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远古时代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敦煌壁画中有飞天的形象,到了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用47根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不幸被炸死……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时,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了,当人们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中时,是否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