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孔乙己》练习测试题(二)

《孔乙己》练习测试题(二)

《孔乙己》练习测试题(二) 练习测试之二孔乙己一、(一)从每组选出注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

1.A.绰号(chuò) B.孱水(chàn)C.颓唐(tǘi)D.拖欠(tuō)2.A.荐头(jiàn) B.蘸水(zhàn)C.伤巴(bā)D.侍侯(shì)3.A.阔绰(chuò) B.笼罩(lóng)C.缠夹(jiā)D.踱步(duó)(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三)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四)找出全是形声字的一组:( )A.笋踱舀衫B.痕嚷睁天C.砚拭碗阔D.颗指管冬二、(一)下面每组合成词有一个词构成方式与别外三个不同,把它找出来,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1.A.发昏 B.隔壁 C.聚集 D.算帐〔〕2.A.呼吸 B.保健 C.解剖 D.新鲜〔〕3.A.分辨 B.心得 C.库存 D.冬至〔〕4.A.立正 B.瞄准 C.沟通 D.荐头〔〕5.A.中秋 B.草绳 C.碟子 D.粉板〔〕(二)在宾语划得不对的一句后面“×”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 )2.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 )3.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 )(三)在层次划得不对或层次关系判断得不对的一句后面“×”。

1.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ㄧ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 )转折2.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ㄧ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 )因果承接3.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ㄧ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 )转折三、填写下表。

四、看文做题。

(一)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外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例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俗世奇人测试题及答案

俗世奇人测试题及答案

俗世奇人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俗世奇人》的作者是谁?A. 鲁迅B. 老舍C. 巴金D. 沈从文答案:B2. 《俗世奇人》中“奇人”的特点是?A. 普通平凡B. 与众不同C. 富有才华D. 贫穷潦倒答案:B3. 《俗世奇人》中,以下哪个人物不是“奇人”?A. 阿QB. 祥子C. 许三观D. 孔乙己答案:B4. 《俗世奇人》中,以下哪个故事不是出自该书?A. 《断魂枪》B. 《在酒楼上》C. 《药》D. 《阿Q正传》答案:C5. 《俗世奇人》中,以下哪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油郎的故事?A. 《断魂枪》B. 《在酒楼上》C. 《药》D. 《许三观卖血记》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俗世奇人》是一部以________为背景的小说集。

答案:北京2. 《俗世奇人》中,阿Q的形象代表了________。

答案:中国旧社会的农民3. 《俗世奇人》中,祥子的故事反映了________。

答案: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4. 《俗世奇人》中,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

答案:旧社会贫苦人民的无奈与辛酸5. 《俗世奇人》中,孔乙己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

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落后和腐朽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俗世奇人》中阿Q的形象特点。

答案:阿Q是一个自大、自卑、自欺欺人、爱面子、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他代表了旧社会的农民,反映了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

2. 请简述《俗世奇人》中祥子的故事梗概。

答案: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他来到城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先是通过卖苦力攒钱买了一辆车,但车子被抢,他被迫再次卖苦力。

经过多次的挫折,祥子最终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沦为一个堕落的流浪汉。

3. 《俗世奇人》中,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答案: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贫苦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血,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无奈。

孔乙己阅读答案(5篇)

孔乙己阅读答案(5篇)

孔乙己阅读答案(5篇)孔乙己阅读答案(5篇)孔乙己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闻名特级老师钱梦龙曾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传统的教学方法未能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力量。

新形势下,我们语文老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能仅是教教科书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句名言所说:“在学问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同学自己学习。

”只有通过发觉式、争论式启发式等方法,与同学沟通协商,才能调动同学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敏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真正爱学、会学、学好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

若再停留于诸如“、背景、段落大意、主题、特色”的课堂模式,同学所获的语文技能确定甚微。

因此我注意对同学的整体阅读训练。

如概括文意,理清思路、线索,语言品尝,体会感情,依据材料筛选信息等。

课堂上我留意巧设问题,牵动同学思维。

对有关的语文学问只作随机讲解。

我不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同学感受,统一他们的理解与思维,以免抑制其共性,阻碍其进展与制造。

我鼓舞同学多角度看问题,激发他们质疑释疑。

如《孔乙已》中,孔乙已的腿明明是被丁举人打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

我提问同学“要如何理解‘跌断’的含义?这反映了孔乙已怎样的性格?”同学思索后争相发言:“这是借口,表现孔乙已死爱面子。

”“表现他麻木不仁”“不思抵抗”。

他们都充分“动”了起来,一时间,教室里真有点“乱”了。

突然又有人说:“这应是双关语,示意了孔乙已从科举阶梯上跌下来,好惨痛!”我立刻满足地向他竖起了大姆指,教室里随即响起了一阵热闹的掌声。

最终我下了按语:“你们都说得好,说明大家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深化的了解。

答案都很精彩,由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样的“乱”课堂比赐予一个现成的答案要好得多。

适度的“乱”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真正参加到教学中,去制造性地学。

尤其是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更需变“教法”为“学法”,把时、空还给同学,让他们学会“长文短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基础操练营1.依照拼音写汉字,为黑体字注音。

①jūn()裂②颓唐()③羞sè()④jīn( )持⑤喷嚏()⑥哽咽()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不字。

①别容置辨()②一口同声()③心别在奄()④光彩奕奕()3.文学常识填空。

①《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他的国籍是。

②《差半车麦秸》的作者是现代闻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

③《一厘米》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其作品还有、、等。

④《孔乙己》的作者是,《孔乙己》选自,这是作者继之后又一篇白话小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要保证青青年健康成长,关键是能否全面推进素养教育。

B、陈老师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和气可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C、孔乙己是如此的使人快活,而且没有他,不人也便那么过。

D、石缝间坚韧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5.幽默是一种智慧,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幽默是一项语言能力,让人捧腹后品味到语言的独特魅力。

请在以下短文的横线处为书店老总设计一句幽默答话,让不可一世的名作家听后惭愧别已。

一具非常有名的作家要来某书店参观。

书店老总受宠若惊,赶紧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内心很激动,咨询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固然别是。

”书店老总回答后接着讲,“。

”6.从括号中挑选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相对应的句子填在乙处(组成对偶句)。

甲句: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乙句:。

(桂花、兰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春香、夏香、秋香、冬香)二、阅读大本营(一)课文回放。

(1)走过一具冰棍摊,小也讲:“妈妈给我钞票。

”(2)小也拿了钞票,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

”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太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

(3)老太太瘪着嘴,颤巍巍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一。

”她凑近了看。

孔乙己测试题及答案

孔乙己测试题及答案

孔乙己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哪篇作品中的人物?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孔乙己》D. 《药》答案:C2. 孔乙己在酒店中经常做什么?A. 喝酒B. 赌博C. 唱歌D. 跳舞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孔乙己的特点?A. 穷困潦倒B. 好喝懒做C. 学识渊博D. 喜欢炫耀答案:B二、填空题4. 孔乙己在酒店中常常因为______而被人嘲笑。

答案:他的穷困和对“茴香豆”的执着5. 孔乙己的“回”字有四种写法,这表现了他对______的热爱。

答案:学问三、简答题6. 请简述孔乙己在酒店中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态度。

答案:孔乙己在酒店中地位较低,他经常受到酒店里其他人的嘲笑和轻视。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对学问的热爱。

四、论述题7.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落后和知识分子的悲哀。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冷漠态度,以及知识分子自身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感和挣扎。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对人才的浪费。

五、阅读理解题8.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1)孔乙己为什么被人嘲笑?答案:孔乙己被人嘲笑是因为他穷困潦倒,且脸上有新的伤疤,这显示了他的不幸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2)孔乙己点的酒和茴香豆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孔乙己点的酒和茴香豆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尽管生活困苦,他仍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对知识的热爱。

六、作文题9. 以“孔乙己的悲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考生需自行撰写)请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考试或测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题目难度和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小说品鉴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小说品鉴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一章测试1.关于下列作品中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矛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是吴荪甫、赵伯韬B:通过《卡门》与《三峡中》的对读可以看出,为自由与为生存的女主人公,前者是卡门,后者是野猫子C:《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D: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小说是《孔乙己》答案:D2.下列小说中小伙计的形象延续了鲁迅“救救孩子”的思想的是( )A:《孔乙己》B:《伤逝》C:《药》D:《祝福》答案:A3.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成熟的白话文小说是( )A:《阿Q正传》B:《狂人日记》C:《孔乙己》D:《药》答案:B4.关于《孔乙己》这篇作品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茴香豆与长衫的文化隐喻B: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最满意的小说C:看客文化以及被消费的孔乙己D: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答案:A5.茅盾的《蚀》三部曲有( )A:《幻灭》《追求》《动摇》B:《雾》《雨》《电》C:《春蚕》《秋收》《残冬》D:《歧路》《炼狱》《十字架》答案:A6.茅盾的作品《春蚕》的人物有( )A:吴荪甫赵伯韬B:方罗兰胡国光C:老通宝多多头D:章秋柳赵惠明答案:C7.《春蚕》、《秋收》、《残冬》三部作品合称为( )A:农村三部曲B:爱情三部曲C:《蚀》三部曲D:激流三部曲答案:A8.“丰收却是灾难”指的是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发生的事情( )A:茅盾《春蚕》B:巴金《雨》C:巴金《秋》D:茅盾《子夜》答案:A9.在《子夜》这部作品中主要想表现的是( )A: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B:时代背景下大家族的没落C: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D:中国民族工业的步履维艰答案:D10.下列属于《子夜》中的资本家形象的是( )A:周朴园B:方鸿渐C:胡国光D:吴荪甫答案:D11.除历史小说外,鲁迅的小说主要都收集在__小说集中。

A:《野草》B:《彷徨》C:《热风》D:《朝花夕拾》E:《呐喊》答案:BE12.1917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狂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A: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态度B:朦胧的认知和模糊的呐喊C:才气和狂气D: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答案:ACD13.小说《狂人日记》中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练习题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思考。

本文将结合孔乙己的主题,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练习一:人物情节
1. 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物?
2. 孔乙己为何在城隍庙旁摆摊?
3. 描述孔乙己与其他人的关系。

练习二:人物形象
1. 孔乙己的外表特点是什么?
2.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3. 孔乙己在小说中展现了怎样的命运?
练习三:主题思想
1. 孔乙己这个角色在小说中象征着什么?
2.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命运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
3. 你对孔乙己的命运有何感想和思考?
练习四:写作应用
请用100字以上的篇幅,以“孔乙己的命运”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要求:
1. 围绕孔乙己的命运展开你的思考;
2.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述,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的观察和感受;
3. 确保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情感真实。

练习五:相关阅读
在阅读完《孔乙己》之后,你还可以阅读以下作品,进一步拓展对
人性命运的思考和理解:
1. 《阿Q正传》
2. 《狂人日记》
3. 《药》
将孔乙己与这些作品进行对比,思考其中的异同和共通之处。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孔乙己这个经典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
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命运产生一定的思考和汲取。

希望这些练习题和相
关阅读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乙己》这个伟大作品。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测试(附答案)(6)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测试(附答案)(6)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测试(附答案)(6)篇一:孔乙己练习测试练习测试之一根底知识一、给以下括号前的一个字注音。

咸享( ) 羼( )水颓( )唐阔绰( )舀( )出拭( )擦蘸( )酒门槛( )二、为以下括号前的一个字选择正确读音。

1.间( )或A.jiànB.jiān2.踱( )步A.du? B.dù3.绽( )开A.zhànB.dìng4.不屑( ) A.xiè B.xiāo5.附和( ) A.hé B.hè三、给以下多音字注音组词。

四、修正错别字:1.孔乙己看着征询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色。

( )2.这一回,是本人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 )3.模样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 )4.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 )五、推断以下词语解释的正确与否,用“√、×”表示。

1.不屑置辩:不值得去辩白。

( )2.颓唐: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 )3.污人雪白:毁坏人家的声誉。

( )4.阔绰:宽裕。

( )5.附和:(言语、行动)跟随别人。

( )6.无聊:没有话说。

( )六、按照原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词。

1.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2.孔乙己出九文大钱。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

4.孔乙己出四文大钱。

5.孔乙己立即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上了一层灰色。

七、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没有好声气,教人爽朗不得;孔乙己到店,能够笑几声,至今还记得。

A.就假设就那么B.便只要就因而C.也只有才因而D.就只要才因而八、分析以下复句的层次并写出其关系。

1.尽管没有什么渎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第一层是( )关系。

第二层是( )关系。

2.穿的尽管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大概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第一层是( )关系。

第二层是(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测试题(含答案)
5.《孔乙己》(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基础驿站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咸亨(hēng)羼水(chàn)颓唐(tú) B.舀出(yǎo)拭擦(shì)蘸酒(zhàn) C.哄笑(hǒng)蒲包(pú)笔砚(yàn) D.不屑(xiè)阔绰(chuò)门槛(kǎi)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踱步()②颓唐()③蘸酒()④阔绰() 3.选词填空。

(1)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走、踱、跨、迈)(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出九文大钱。

(排、摸、掏、拿)(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

(盖、捂、罩、笼)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屑置辩:(2)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颓唐: 5.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作者,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二、综合园地
6.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2)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7. 省略号的一般作用有:A、表思维跃进;B、表话未说完;C、表心情矛盾;D、表静默或思索。

试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4)“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
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
眼前。

9. 拟串联词。

本次读书活动,在介绍鲁迅作品内容的环节中,小杨像同学们介绍了《五猖会》,接下来将由小云介绍《孔已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要求: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在60字左右)《孔乙己》(第二课时)一、课文检阅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

A、(孔乙己)便
排出九文大钱。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 课文第九段在全文中起作用。

3. 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3)“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4. 你是怎样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的?二、美
文点将一串墨点生产资料公司吴经理正在家写他的回忆文章。

“1945年3月的一天,我们驻在魏民村,我在一个老乡家里起草与
鬼子的作战计划。

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我很急,一甩钢笔,墙上留下一串墨点。

我继续起草计划。

” “警卫员来报:‘鬼子离村
子还有2里远。

’”“‘全体集合,迅速转移。

’我说完,马上收拾文件和纸张。

队伍迅速撤离了村子。

我忽然想到鬼子是很狡猾的,那一串墨点可能会给村民带来灭顶之灾……” 刚写到这里,响起
低低的敲门声。

他急忙去开门,门口站了个土里土气的魏民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

“吴经理,我们的化肥按计划不够。

”村委主任看着经理的脸色,敬上一支烟,点上,瑟缩进沙发的一个角里。

经理吐出一口浓烟,那烟缭缭绕绕围着回忆录旋转。

“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嘛,化肥就这些,紧张呀!”吴经理皱皱眉头。

打发出村委主任,吴经理继续写自己的回忆录:“……我单独来到那
个老乡家。

“老乡问:‘政委你不是出去了吗?鬼子已把村子包围了。

’” “我什么也没有说,径直走到桌旁,拿出匕首,刮去那一
串墨点。

” “老乡站在我的身后,眼睛流出了眼泪:‘队伍真
好!’……” 又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三响。

“怎么又回来了。

”吴经理嘟噜着,慢慢开了门,眼前顿时一亮:“小王呀!快,快进来!抽,抽支孬烟!”吴经理抽出一支“良友”。

小王一手夹着烟,一手平放在沙发的后背上,跷着二郎腿,吞烟吐雾,好不潇洒自在:“大经理,那事办得怎样啦?回扣这个数。

”平放在沙发上的手抬了抬。

“我这就写条子。

”吴经理习惯地写道:请给化肥……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来不及吸,只好把笔一甩,一串墨点正印在“队伍真好!”下面,像是加了一串着重号。

吴经理看着这些墨点,内心深处响起了―声声呼唤:“队伍真好!……”手竟不觉颤抖起来了……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6期)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瑟缩: 6.选文画线句属于描写,有作用。

7.面对村委主任和小王,吴经理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这是运用了手法,课文《孔乙己》中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5.《孔乙己》 1. B A中“颓”应读“túi”;C中“哄”应读“hōng”;D中“槛”应读“kǎn”。

2. ①duó ②tuí ③zhàn ④chuò 3.踱排罩 4.认为不值得争辩。

精神萎靡。

5. 《孔乙己》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6. (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7. B C A D
8.C A项主语成分残缺,可删去“通过”或“使”。

B项结构杂糅。

D项搭配不当。

9. 示例:刚才小杨带领我们体会了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他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下面我们跟随小云去认识一位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走向死亡的读书人孔已己。

第二课时 1.摸是摸索,寻找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穷了,但仍然是喝酒付钱,为人诚实。

2.承上启下 3. (1)√ (2)√ (3)×4.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5. 指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兼抖动。

6.细节描写揭示了吴经理对群众态
度冷漠的官派作风。

7.对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经理吐出一口浓烟,那烟缭缭绕绕围着回忆录旋转;打发走村主任。

对小王:眼前顿时一亮:“小王呀!快,快进来!抽,抽支孬烟!”吴经理抽出一支“良友”。

揭示我们的干部在敌人的刀枪弹雨中没有屈服,经受住了考验,在糖衣炮弹面前却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应有的优良传统,冷漠了群众,令人叹惋。

对比,在写孔乙己有钱的时候,是“排出九文大钱”,穷困潦倒的时候,是“摸出四文大钱”,通过对比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