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

《家庭用药指南》目录《家庭用药指南》 (1)目录 (1)一、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3)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3)2.怎样认识药品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3)3.什么是缓释制剂?它有什么特点? (4)4.药物新剂型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 (4)5.怎样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5)二、药物的不良反应简介 (5)1.怎样理解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5)2.哪些作用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5)3.过量服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损害? (6)4.怎样科学认识药物的过敏反应? (6)5.怎样理性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7)6.怎样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7)三、家庭用药存在的误区 (7)1.家庭抗菌药物使用的误区有哪些? (7)2.打针和吃药对疾病的疗效有区别吗? (8)3.服用中成药的误区有哪些? (8)4.加大用药剂量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吗? (9)四、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 (9)1.怎样理解一天3次服药? (9)2.饭前或饭后吃药有区别吗? (9)3.服药后马上睡觉好不好? (9)4.何时是高血压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5.何时是胃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10)6.什么时候服晕车药最合适? (10)7.中药的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0)8.有哪些抗菌药适合空腹服用? (11)9.何时服维生素类药最合适? (11)五、正确选择用药的方法 (11)1.口服药物有哪四忌? (11)2.哪些药物不能突然停服? (11)3.药品的服用方法能随意改变吗? (12)4.不能用热水送服的药物有哪些? (12)5. 为什么不同药物一天的用药次数会有区别呢? (12)6.服药的姿势有什么讲究? (12)7.缓、控释片剂能不能掰开服? (13)8. 适宜嚼碎服用的药物有哪些? (13)9. 如何正确贴膏药? (13)10.为什么创可贴不能随便用? (14)六、用药合理性与疗效的关系 (14)1.自行用药者须警惕什么? (14)2.为什么作用相同的药物一起用反而疗效不理想? (15)3.怎样区别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 (15)4.怎样合理使用止痛药? (15)5.消炎药和抗菌药有哪些区别? (16)七、服药与饮食 (16)1.服药与饮食有哪些关系 (16)2.服中药讲究哪些“忌口”? (16)3.为什么服用西药也要“忌口”? (16)4.哪些药在服用时不宜饮酒? (17)5.为什么不能用牛奶、茶水及饮料来服药? (17)八、非处方药(OTC)使用须知 (18)1. 什么是非处方药? (18)2. 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是如何区分的? (18)3. 怎样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18)4. 可以同时服用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吗? (18)5. 如何看懂药品说明书? (19)6. 怎样理解“遵医嘱”? (19)九、特殊药品的使用知识 (20)1.麻醉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2.精神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3.毒性药品包括哪些?怎样使用? (20)4.怎样区别麻醉药与麻醉药品? (20)5.“毒药”、“剧药”、“限剧药”有什么不同? (21)十、家庭必备药物及贮藏知识 (21)1.管理“家庭小药房”时应注意些什么? (21)2.家庭急救药箱应准备哪些药物? (21)3.哪些外用药物是家庭需常备的? (21)4.家庭存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22)5.贮存不当易受潮的药物有哪些? (22)6.家里如何保存中药? (22)7.暑期家庭如何储存药品? (23)一、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药物剂型与药效

药物剂型与药效

我的感受是?
目录
一、选择剂型的原则
二、药物制剂的剂型对药效的影响
三、了解常用剂型特点
一、选择剂型的原则
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3.根椐五个方便选择剂型
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
急 慢 皮

症 性 肤

用 病 病

药 用 用

药 药
用 药
2.根据药物有效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
是指将药物与辅料混合而压制成的片剂, 一般应用水吞服 原味药片 有苦味酸味等 小孩难以接受
包衣片
是指在片心(压制片)外包衣膜的片剂 ①糖衣片剂--主要用糖为包衣材料包制而成的片剂 ②薄膜衣片--外包高分子材料的薄膜的片剂 ③肠溶衣片剂--外包在胃液中不溶解,但在肠液中可溶的 衣层的片剂,目的是防止药物在胃液中破坏及药物对胃的 刺激性等
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
——其体内药代动力学有差异
缓释片
素片
控释片
改变药物剂型能扩大适应证
枳 实 煎剂 注射剂
硫酸镁 口服 注射剂
行气宽中、消食化痰 升压、抗休克
导泻 中枢抑制、抗惊厥
改变药物剂型能降低毒副作用
洋金花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药效较明显
单味(口服) ——口干、眩晕、视力模糊 复方(栓剂) ——上述副作用减轻或消失
药代动力学有差异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
——起效时间快慢不同
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 舌下给药>口服给药>皮肤给药
相同给药途径,剂型不同
——起效时间快慢不同
相同给药途径,剂型不同
——起效时间快慢不同
口服剂型吸收的顺序通常是 溶液剂 混悬剂 散剂 胶囊剂 片剂 丸剂 包衣片

药物剂型对药效的影响研究

药物剂型对药效的影响研究

药物剂型对药效的影响研究药物剂型的选择对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药物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机制。

【正文开始】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药物剂型。

它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等。

与其他剂型相比,口服剂型具有以下优势:方便使用、易控制剂量、患者便于理解和接受。

然而,口服剂型的药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吸收性、首过效应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和吸收速度,进而影响其药效的发挥。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口服制剂时,应该考虑药物的物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以实现快速作用和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剂型。

常见的注射剂型包括注射液、混悬剂和微球剂等。

相比于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具有更快的药效起效时间、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这些优势使得注射剂型适用于急救、危重症治疗和对药物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但是,注射剂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使用不便、疼痛风险、注射相关感染等。

因此,在使用注射剂型时,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证,并遵循科学和规范的操作方法。

3. 外用剂型外用剂型是将药物涂擦、喷洒或敷贴在皮肤表面,以达到局部治疗的一种剂型。

常见的外用剂型包括乳剂、软膏、凝胶、贴剂等。

外用剂型的药效主要通过与皮肤的接触和吸收达到治疗效果。

外用剂型具有直接作用、减少全身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但是,药物在外用剂型中的溶解性、渗透性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均可能影响其药效的发挥。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外用剂型时,应该注意药物的选择、基质的适应性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

4. 吸入剂型吸入剂型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吸入动作,将药物直接送达到呼吸道,以便发挥其局部或全身的药效。

吸入剂型包括气雾剂、干粉吸入剂等。

与其他剂型相比,吸入剂型的优势在于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较少经过代谢、效果迅速。

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物理或化学形态。

药物剂型的不同形式会对药物的吸收和药代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药物剂型的特点及效果。

一、固体剂型固体剂型是药物剂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片剂、胶囊和颗粒剂等。

固体剂型具有以下特点:1. 延时释放:某些片剂或胶囊中加入延时释放的药物,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达到持续效果。

2. 保护作用:固体剂型可以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等不良环境的破坏,并减少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3. 稳定性:固体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二、液体剂型液体剂型包括溶液、悬浮液和乳剂等形式。

液体剂型的特点如下:1. 快速吸收:液体剂型可迅速进入胃和小肠,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2. 便于调节剂量:液体剂型易于调整剂量,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3. 便于服用:液体剂型适合口服给药,便于患者使用。

三、溶解剂型溶解剂型是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剂型,常见的溶解剂型有注射液和口服溶液。

溶解剂型的特点如下:1. 快速吸收:由于药物已经溶解在液体中,因此可以更快地被人体吸收。

2. 可靠性:溶解剂型可提供有效的药物浓度,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适应症广泛:溶解剂型适用于各种疾病和病情,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四、局部剂型局部剂型是指应用于局部区域的药物剂型,如外用剂、眼药水等。

局部剂型的特点如下:1. 靶向性:局部剂型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药物在目标区域的浓度。

2. 低剂量:由于仅需要局部作用,因此药物剂量相对较低,减少全身吸收和不良反应。

3. 便于使用:局部剂型通常采用液体或半固体形式,便于外用或滴眼等操作。

综上所述,药物剂型对药物吸收和药代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药物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合理选择药物剂型。

同时,研究药物剂型与药物吸收及药代动力学的关系,将有助于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浅谈中药剂型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浅谈中药剂型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浅谈中药剂型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摘要:中医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改变,既继承发扬了传统中医中药的宝贵经验,又积极吸收了外国医学的精华。

不同的中药剂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且对疾病治疗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膏、丸、散、丹、酒剂等,经过了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及治疗的实际需要,又出现茶、露、锭等传统的剂型。

随着现代制药工艺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口服液、颗粒剂、胶囊、片剂、注射液、栓剂等临床常用的剂型。

关键词:传统剂型;现代剂型;临床疗效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具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千百年来其在疾病防治、康复保健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1。

中药应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需将药物制成各种剂型,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接触或导入机体,促进机体吸收并发挥应有的疗效,也就是说中药剂型是药物应用的最终形式。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治疗过程中,不同的药剂类型对人们同一病症的治疗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寻找出最佳的临床中药剂型方式,以此充分发挥出中药治疗的疗效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剂型选择1.1 中药药性与剂型选择包括传统的药性理论、药物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以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如风热表证所用银翘散方,用散剂或水煎剂较好,改成蜜丸或片剂则欠妥,因方中薄荷、荆芥中挥发性有效成分在热压灭菌时或用热蜜和药时容易挥发损失,且蜂蜜药性甘和黏腻,易致留邪;汤剂在煎煮过程中各成分相互作用,这对成分溶出、分解及新物质的生成等都有很大影响。

如三黄汤中的成分小壁碱可与其中的黄岑昔、大黄中的蹂质产生不溶于水的生物碱复盐,出现混悬,但随汤剂入胃后经胃液作用仍可分解起效,若制成注射剂,这种混悬物被滤去,反使药效降低;因此,大承气汤汤剂有效,改成注射剂则无效”。

1.2 根据处方量选择剂型处方量与剂型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处方中药物体积小便于成型,体积大不易成型。

一般水煎煮或乙醇回流提取的中药材收膏率可达20%~25%。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药物剂型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

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即药剂当量胆碱作用药物能延缓药物吸收。

对于吸收缓慢的灰黄霉素加快胃排空反而减少其吸收,而在胃中易被破坏的左旋多巴减慢胃排空反而使吸收减少。

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不大,因此根本上没有特异性禁忌。

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却不少见,如四环素Fe2,Ca2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吸收。

⑵血浆蛋白结合:对于那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分布容积小的、平安范围窄的及消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致作用加强,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置换而分别产生出血及低血糖反响。

⑶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药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及香烟、酒等能增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减弱。

肝药酶抑制药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加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

反之,酸化尿液可加速碱性药物排泄,减慢酸性药物排泄已如前述〔第三章第一节,四〕。

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蝶呤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性反响。

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⑴生理性拮抗或协同:服用催眠镇静药后饮酒或喝浓茶或咖啡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影响疗效。

抗凝血药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合用可能导致出血反响。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许多抗组胺药,酚噻嗪类,三环抗抑郁药类都有抗M胆碱作用,如与阿托品合用可能引起精神错乱,记忆紊乱等不良反响,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反响。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其拟似药如酪胺等的升压反响,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的中枢降压作用。

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

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片剂、胶囊、乳膏、针剂等。

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部分药物还可减轻不良反应。

到目前为止,药物剂型已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二三十种。

现选择最基本、常用的10种介绍如下。

(1)注射剂。

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因其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一般分为以下5类:①水溶性注射剂,又称水针(如头孢噻吩钠注射剂——先锋Ⅰ号);②油溶性注射剂,又称油针(如黄体酮注射液);③乳状液型注射液,又称乳剂(如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脂维他);④混悬液型注射液(如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⑤注射用无菌粉末,也称粉针(如注射用青霉素G);另外,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又称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盐水”等)。

(2)片剂。

是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剂型之一。

片剂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其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但存在婴儿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等缺点。

随着药物新辅料和制剂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片剂也由最初单一的普通片(素片)逐渐发展到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的新片剂。

比如利胆化瘀糖衣片、对乙酰氨基酚薄膜衣片(百服宁)、阿司匹林肠溶片(博尔心)、维生素C泡腾片、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爱森)、胃仙U双层片、头孢克洛分散片(恒运)、硝酸甘油舌下片、健民咽喉片、复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如美息伪麻片(白加黑)、复合维生素片(金施尔康、善存)、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不同的药物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的药物剂型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7 6・
! 生 旦笠 垒鲞箍 期生
C h i n J o f C H mc  ̄R a i t o n a l D r u gUs e 。 A u g u s t 2 0 1 3 . V o L 6 N n 8 B
4 超 出说明书用药 问题亟待临床重视
应, 当发 生不 良事件 时能合 理有效 的进行处理 , 以最 大 限度 的 保护患者用药 的安全有效 。
明书中也有如此说 明。丹参酮 Ⅱ A磺酸钠注射液 ( 上海第一生 化制药 ) 则规定除了配伍使用 安全性 已得到 临床 验证 的药 物 ,
该药 不宜 与其他药物 在注射器 或输液瓶 中混合 。医师 在制定 超出说 明书范围的用药方 案时必然要 承担该诊 疗行为 所带来
2 彭巧君 , 杨益 . 正规胰岛素在联 合用药 中稳定性 的观察 [ J ] . 新疆 医
参考文献
1 唐翠 , 印春华 , 裴元英 , 等. 口服胰 岛素的 胃肠道稳定 性研究 [ J ] . 中 国药学杂 志, 2 0 0 4, 1 0 ( 3 9 ): 7 6 4 .
中药 注射 剂临床使用 的基本原则 中规定 : 中药 注射剂严禁 混合 配伍 , 应单独使用 , 禁忌 与其 他药 品混 合配伍使 用。香丹 注射 液( 四川升和药业 ) 说 明书 中明确 规定 “ 本 品不宜 与其他 药物 在同一容器 内混合使用 ” ; 丹红注射液 ( 菏泽步长制药 ) 说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1 5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 药 经 验

不 同的药物 剂 型对 临床 治 疗效 果 的影 响
李亮, 刘巧 灵
【 关键词】 不同剂型 ; 药效 ;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R 9 4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 编号】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3 ) 0 8 B一 0 0 7 6 —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常用药物剂型及对疗效的影响1.常用的药物剂型有哪些?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片剂、胶囊、乳膏、针剂等。

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部分药物还可减轻不良反应。

到目前为止,药物剂型已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也有二三十种。

现选择最基本、常用的10种介绍如下。

(1)注射剂。

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因其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注射剂一般分为以下5类:①水溶性注射剂,又称水针(如头孢噻吩钠注射剂——先锋Ⅰ号);②油溶性注射剂,又称油针(如黄体酮注射液);③乳状液型注射液,又称乳剂(如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脂维他);④混悬液型注射液(如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⑤注射用无菌粉末,也称粉针(如注射用青霉素G);另外,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又称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盐水”等)。

(2)片剂。

是指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它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剂型之一。

片剂的性状稳定,剂量准确,其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但存在婴儿和昏迷患者不能吞服等缺点。

随着药物新辅料和制剂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片剂也由最初单一的普通片(素片)逐渐发展到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薄膜衣片)、泡腾片、咀嚼片、多层片、分散片、舌下片、口含片、植入片、溶液片和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的新片剂。

比如利胆化瘀糖衣片、对乙酰氨基酚薄膜衣片(百服宁)、阿司匹林肠溶片(博尔心)、维生素C泡腾片、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爱森)、胃仙U双层片、头孢克洛分散片(恒运)、硝酸甘油舌下片、健民咽喉片、复方硼砂漱口片等;也可以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方片剂,如美息伪麻片(白加黑)、复合维生素片(金施尔康、善存)、从而满足临床医疗或预防的不同需要。

(3)胶囊剂。

是指将药物填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体制剂。

它是目前常用的口服剂型之一。

可分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和肠溶胶囊剂。

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苦味及特殊异味,还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利用度,使之发挥更大的疗效。

此外,肠溶胶囊可保证遇胃酸后易被破坏的药物的药效。

(4)液体剂型。

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分散体系,可供内服或外用。

其中又包括了溶液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等其他液体剂型。

液体剂型的剂量容易掌握和调整,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而且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发挥药效,但液体剂型放置时间长会使疗效降低甚至失效,且易霉变,不方便携带。

(5)颗粒剂。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又称冲剂。

它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剂型,因其味甜、粒小、易溶化,特别受儿童欢迎。

一般可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型颗粒剂和泡腾型颗粒剂。

(6)软膏剂。

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比如大家熟悉的冷霜和雪花膏就属于乳剂型软膏剂。

软膏剂在医疗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表面,具有抗皮肤感染、保护创面、润肤、隔绝空气、软化痂皮、刺激肉芽生长等作用。

更重要的是协助药物渗入皮肤,持续发挥药物作用,比如:鱼石脂软膏、新霉素软膏、皮康王软膏。

有些药物还可以通过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涂于胸前,可治疗心绞痛,使其作用时间延长。

(7)栓剂。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

分为肛门栓、阴道栓和尿道栓。

栓剂适用于胃肠道服用有困难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对幼儿和昏迷者更适用。

比如:复方小儿退热栓、九华痔疮栓以及用于通便的甘油栓和用于治疗阴道炎的甲硝唑栓(孚舒达)等。

(8)气雾剂。

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药物直接到达作用部位或吸收部位,作用迅速且剂量少,副作用小。

气雾剂可在呼吸道、皮肤或其他腔道起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目前气雾剂在医疗上已用于治疗哮喘、烫伤、耳鼻喉疾病以及祛痰、血管扩张、强心、利尿等,均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9)喷雾剂。

是指应用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雾剂或雾化器喷出药液雾滴或半固体的制剂,也称气压剂。

如氮卓斯汀喷雾剂(爱赛平)、曲安奈德喷雾剂(珍德)等。

(10)中药剂型。

亦有很多,传统制剂如丸、散、膏、汤、丹、酒剂。

一般而言,汤剂即煎剂,如槟榔煎,吸收较快,适宜于急性病;丸剂,比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大活络丸吸收较慢,作用缓和,药力持久,适宜于慢性病;流浸膏剂,比如蜜炼川贝枇杷膏用于止咳,或复方阿胶浆用于补养;酒剂,如骨刺风痛酒,多用于风湿疼痛或跌打损伤。

2.怎样认识药品剂型对疗效的影响?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

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

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脂质体、纳米粒等,使用时请注意选择。

(1)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不同。

有少数药物由于应用的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完全不同。

例如:硫酸镁注射吸收后抑制中枢神经,松弛骨骼肌、有镇静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口服可用来导泻,外用则消炎止痛; 甘油,外用有吸湿、保湿作用,使局部组织软化,直肠给药可用于治疗便秘,与抗坏血酸钠配成复方注射剂静脉给药可降低眼压,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即为脱水剂,一般用于治疗脑水肿。

酒石酸锑钾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但少量口服(复方甘草合剂)则作为祛痰药;醋酸氯己定(洗必泰)的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外用杀菌剂,但制成栓剂用于治疗妇科阴道炎或宫颈糜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的快慢、强度、持续时间不同。

氨茶碱为支气管扩张药,它可以制成注射剂、片剂、栓剂、长效制剂等几种不同的剂型。

注射剂是速效的,适宜于哮喘发作时应用;栓剂直肠给药,避免了氨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心跳较快的副作用,且吸收较快,维持药效时间较长;缓释片剂可维持药效达8~12小时,保持了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峰谷现象,减少了服药次数,使哮喘患者免于夜间服药。

此外还有硝酸甘油药膜在体内起效的时间比片剂快3倍等等。

(3)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副作用、毒性强度不同。

吲哚美辛(消炎痛)开始用于临床时为片剂,其1日剂量为200~300毫克,消炎镇痛作用虽然好,但副作用也多,如头痛、失眠、呕吐、耳鸣、胃出血等。

其主要原因是片剂在保存中逐渐硬化而影响崩解度,所以吸收量很低,生物利用度差,如果剂量加大时副作用就更大。

如制成栓剂给药,就可以避免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引起的一系列胃肠反应,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者用药更为安全。

(4)同一药物,制成不同剂型、规格时,其疗效各异。

肠溶阿司匹林0.3克/片,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而0.025克/片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

此外,同一药物,制成同一剂型,由于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不同,作用快慢及副作用等也会不同。

比如阿司匹林栓剂、红霉素片、四环素片由于不是同一厂家的产品,或不是同一批号的产品,其粒子大小、粒径类型、原料晶型、赋形剂和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包衣材料以及工艺条件不同,都会导致生物利用度的明显差异,影响药品的疗效。

再比如灰黄霉素微粉化可使其体内溶解速率加快,胃肠道吸收量增多,疗效增加1倍。

总之,药物与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本身的疗效虽然是主要的,但剂型对药物疗效作用的发挥和毒副作用的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什么是缓释制剂?它有什么特点?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该类药物具有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较小、给药途径多样化、刺激小而且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在上市和开发的各种缓释制剂中,主要是以口服缓释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

缓释药物也由消炎、解热、镇痛、抗菌、抗癌发展到细胞生长因子等。

目前缓释制剂的形式主要有微胶囊、微球、微粒、纳米微胶球和膜等。

缓释制剂具体特点如下。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如感冒通片每日4次,一次1~2片。

制成缓释制剂后,如新康泰克则改为每日2次,一次1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对于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尤其适用。

例如抗心绞痛药—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抗高血压药—乌拉地尔缓释胶囊剂等。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药物。

如硝苯地平普通片,作用维持时间仅5~6小时,每日需服用3次,血压波动大,不能控制清晨高血压。

现制成硝苯地平缓释片(艾克迪平),每日服用2次;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每日服用1次,就能平稳降压。

为减少癌症患者痛苦,吗啡、可待因等麻醉药品,也有厂家把它制成缓释的单方或复方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如硫酸吗啡缓释片。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使用时并不需要过高的浓度。

采用以往的剂型,经常会把握不好浓度。

要么是浓度过高,对人体会有副作用;要么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如果使用缓释技术,维持药物的相对浓度,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奥格门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

当然,缓释制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①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因此增加缓释制剂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毫克等规格;②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③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因此缓释制剂的价格也比较高,患者不易接受。

不过,当我们在享用缓释制剂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正确的服用方法:应整片或整粒吞服,不能掰开分成多次或研碎服用,避免失去缓释效果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服用,以防药物在体内积蓄产生不良反应。

4.药物新剂型的优点和不足有哪些?总的来看,新剂型肯定要比老剂型要好。

与老剂型相比,新剂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毒性更小,对人体的损害比以前降低了。

有些药物使用膜剂后,局部给药效果更佳,并能大大降低其毒副作用,如克霉唑药膜。

二是疗效更好,使用缓、控释技术的药物,能够让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保持稳定的浓度,治疗效果更有保证,如乌拉地尔缓释胶囊剂(压宁定)、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使用靶向技术的药物,能够直接指向病变部位,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