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八编 清及近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八编 清及近代文学

第八编清及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登泰山记》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纳兰性德德词为什么有哀怨愁苦德情调。

3.试述《哀盐船文》德艺术特色。

4.试析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5.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蒲松龄及其它文言小说
一、论述题
1.简述《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2.分析《婴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吴敬梓及其它长篇小说
一、论述题
1.怎样理解《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2.根据《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基本讽刺手法,简析范进、严贡生两个人物形象。

第四章曹雪芹与《红楼梦》
一、论述题
1.简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2.简析薛宝钗形象。

3.试论述《红楼梦》研究的主要发展概况。

第五章清代戏剧
一、论述题
1.苏州派戏曲家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2.《清忠谱》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
3.联系作品实际,说说《长生殿》爱情描写的特点。

4.《长生殿》和《桃花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共同倾向?
第六章近代文学
一、简答题
1.谈谈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何谓“新小说”?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近代文学中古典小说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散曲)【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散曲)【圣才出品】

第8章元代散曲8.1 复习笔记一、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1.散曲的兴起(1)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才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2)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乐曲面前,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显得很不合拍。

于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应运而生。

2.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组曲中的各支曲子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仍是以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组曲,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4)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8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8.1 复习笔记一、中兴诗人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二、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陆游有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

在收复中原已毫无希望时,他仍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2.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罢职家居。

(2)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这是陆诗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3)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陆游所说的“诗家三昧”,是指他在地处抗金前线的南郑受到紧张、豪宕的军营生活的激发,而领悟到应该改变早年专以“藻绘”为工的诗风,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

陆游诗的主导风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奠定的,因此陆游把自己的诗集题作《剑南诗稿》。

3.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陆游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陆游受曾、吕的影响首先在于爱国的情操,陆游在艺术上也受到曾、吕较深的影响,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然而陆游很快就超越了曾几、吕本中等师辈的成就,并以明朗瑰丽的语言、奔放磊落的情调而与江西诗风分道扬镳。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陆游还广泛地学习前代的优秀诗人,如屈原、杜甫、李白、岑参和陶渊明,他们均受到陆游的重视。

转益多师的态度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也使陆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三、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

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抗敌复国是其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如《金错刀行》;也写出了自己的深哀巨痛,如《关山月》;同时陆诗中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1)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1)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文共有7篇,这些刻石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7.1 复习笔记
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1.诗坛多元格局
(1)沈德潜
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
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
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1)袁枚
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④袁枚的笔触相当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而且清灵隽妙,具有情感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

(2)性灵派诗人
①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是赵翼和蒋士铨。

②和“乾隆三大家”对称的“后三家”是舒位、王昙和孙原湘。

其中舒位、王昙是龚自珍的先导,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

3.盛世中的哀唱
乾嘉诗坛上,吟唱盛世悲歌,可视为性灵派外围的是郑燮、黄景仁等。

(1)郑燮
擅长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三真,推崇杜甫,主张诗歌应该为民而作。

(2)黄景仁
①作诗“好作幽苦语”,放言无忌地倾泻“盛世”积在心头的怨愤,他常以“落日”“斜阳”等意象写景抒情,敏锐地感觉到世事殆将有变的征兆,写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忧患”。

②潜知“忧患”和过人的哀乐,使他对现实极为清醒,积郁满怀,并自视甚高,不肯伏就,以诗歌表现出个性意识在觉醒意义上的深入思考。

③诗人能博采唐人而自出机杼,“自作声”以发“不平鸣”。

他的七言古诗以雄伟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磊落恣放之情,既似李白豪宕腾挪,又兼韩愈盘转古硬,在跌宕跳跃中流转低吟。

七律清丽绵邈,富有李商隐的优美韵致,瘦硬峭拔处兼得黄庭坚的神髓。

二、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1.戴名世
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法”“辞”三者皆备。

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2.方苞及“义法”说
(1)方苞提出“义法”说,“义”指文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

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

(2)方苞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用语典雅、古朴、简约。

适应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给古文建立了严格的具有束缚性的规范,“义法”说是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它与制举之文相通,有利于维护理学道统,受到朝野的崇奉和欢迎。

(3)方苞的古文选材精当,以凝练雅洁见长,开桐城派风气。

3.刘大櫆
(1)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

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2)他还对“行文之道”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

前两者是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

(3)为了使“神”“气”易于掌握而不至于无可捉摸,他又提出因声求气说,由字句以求音节,再由音节以求声气,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和方法,也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刘大櫆的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雄肆奇诡,有音节之美。

4.姚鼐
姚鼐壮大了古文的声势,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1)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让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天赋与学力相济,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文章的目的。

(2)他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他追求刚柔相济,避免陷入片面和极端,接触到文学审美风格的实质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

(3)他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使古文进入最高境地,细密、完善了刘大魁因声求气说。

(4)他还纂辑《古文辞类纂》,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5)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

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虽寓考据于辞章,却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凝练简洁,刻画生动,颇有文采。

5.后劲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形成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

(1)“四大弟子”
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梅曾亮在姚鼐后“最为大师”,方东树继续鼓吹“义法”理论,使桐城派声势更甚。

(2)从湘乡派到“桐城嫡派”
桐城派余脉是道光末叶曾国藩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声威重振,呈一时之盛,但已
是回光返照的末势;到“桐城嫡派”的严复、林纾,他们翻译西方著作的业绩,仍未能挽救桐城派古文的颓势,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结束了该派的历史命运。

(3)阳湖派
阳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在师承上与桐城派有渊源关系,但不满桐城古文的清规戒律,认为文路太窄,不足为法。

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他们的文章比桐城较少拘束,气势放纵,富有词采,但影响远不及桐城。

【名师点拨】桐城派几乎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也是名副其实的清廷官方文学,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桐城三祖”的文学主张考生应明确记忆,另外,格调说、肌理说、阳湖派等文学范畴在名词解释中也时有出现,需要考生加以留心。

6.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1)袁枚
其散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富有个性,甚至放言无忌,敢于冲决传统观念,显示挑战世俗精神和不凡胆识。

(2)沈复
其代表作是自传体笔记式散文《浮生六记》。

三、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1.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1)清代汉、宋学之争,使得骈文在清代浓重的学术氛围里重新又得到肯定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