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辅导: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综合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制定以下训练方案。

一、明确阅读目标在训练开始之前,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文本。

学生应该清楚,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1、推荐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段和阅读水平的优秀书籍,涵盖各种文体和题材,如经典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历史传记等。

2、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感受阅读的乐趣。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电影、纪录片等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三、掌握阅读方法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段落、语句进行仔细研读,分析其语言运用、结构安排、思想内涵等。

略读则是快速浏览文章,了解大意,抓住关键信息。

2、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好词好句、心得体会、疑问等。

定期检查和交流读书笔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3、朗读与默读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增强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默读则能提高阅读速度,适合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四、增加阅读量1、规定必读篇目结合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一定数量的必读经典作品。

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或考查,确保学生认真完成阅读任务。

2、鼓励自主阅读设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丰富的书籍供学生自由选择。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收获。

五、加强阅读指导1、课堂指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进行阅读方法的示范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

2、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阅读信心。

六、开展阅读活动1、读书比赛定期组织读书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阅读积极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黑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乌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呜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呜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儿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祝师基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

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

”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

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

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

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

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

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

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

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

果然,色香味俱佳。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

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天学炒的菜,你尝尝。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一夕阳下,老树下,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书,读得津津有味。

风轻轻拂过,带来一股花草的清香。

男孩忽然笑了,像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节。

他的笑容纯真,如同这黄昏的暖阳一样温柔。

1. 小男孩坐在什么地方?2. 小男孩的笑容为什么像黄昏的暖阳一样温柔?3. 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短文二一只蜗牛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爬行。

它爬得很慢,但却不曾停下脚步。

有人嘲笑它:“你爬得这么慢,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蜗牛却抬起头,坚定地说:“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会到达的。

”1. 蜗牛在草地上爬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2. 面对别人的嘲笑,蜗牛是怎么回答的?3. 你认为蜗牛的态度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二、阅读现代散文,完成题目短文三:记忆中的童年童年是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有时候是暖阳下的笑脸,有时候是雨天里的哭泣。

那些小小的欢喜和忧伤,像极了花园里的花瓣,一片片飘落在我的心底。

回忆起童年,总是伴随着泥土的清香和奶奶手中做出的香甜糕点。

1. 作者用什么比喻来形容童年?2. 童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3. “泥土的清香”和“奶奶手中的香甜糕点”代表了什么?三、阅读理解题解析短文四:摘抄一段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一个人的生命,亲人的关爱,朋友的真诚,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但人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这些。

有人说,生命像是沙漏中的沙子,一点点流逝,无可挽回。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1. 这段话主要讲述了什么?2. “生命像是沙漏中的沙子”说明了什么道理?3. 你从这段话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四、古诗阅读理解短文五: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翠柳”有什么作用?3.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心情?。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

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

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

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

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

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

它的特点是: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

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

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辅导:初中语文
阅读训练
你如果一半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合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你是一个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全部时间都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关键词:阅读阅读习惯四遍读阅读规范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借助文本和心灵对话;写作,是借助笔墨和自己心灵对话;上课,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交际,是自己和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对话。

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对话,让学生乐学语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式有很多。

但是阅读是不可替代的。

看电影、电视时,你可能较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

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就是说: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从提高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

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

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自古便有“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诫我们。

要广泛阅读。

毕竟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较少,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便是间接经验。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训练有如下规定
1、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6、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7、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

8、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的态度或观点。

9、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10、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11、欣赏
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12、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1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 阅读浅显的文章,把握大意。

16、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

17、用摘录或制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的材料。

18、写读书心得笔记。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端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

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上课过程可概括为:一注音,二解词,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练习这种僵化的模式,。

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恐惧之中。

这样做
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阅读指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

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

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

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首先要培养好的预习阅读习惯: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

我认为,读一遍文章,比读十遍提示有好处。

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前阅读提示是按启发性的原则来写的,学生在预习中读了这样的阅读提示,的确能收到迷途指津
之功效。

但是,即使这样的启发、点拨、指引,也应当是在学生对文章作了充分的阅读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他在阅读中能学到什么。

所有这一切都应当是由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

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还不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作品的态度观点和看法,即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或者说,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