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和颐和园

圆明园和颐和园
圆明园和颐和园

圆明园和颐和园

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

北京西郊海淀一带原有一片湖泊,地处永定河洪积扇下游,这里又低洼有泉。早在金代,玉泉山上便有金章宗的行宫“芙蓉殿”。元代文人又为海淀湖泊起了一个名字,叫“丹棱游”。到明中叶,因这里不断种稻植荷,渐渐便分割成两个小湖,一个叫南海淀,一个叫北海淀,又逐渐形成了海淀镇。并兴起了园林建筑。明代万历皇帝的外祖父在海淀修过一个十里范围的大花园,叫“清华园”(不是现在的清华园),规模宏伟、风景秀丽,花事尤其著名,号称“京国第一名园”。与它齐名的还有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开辟的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在清华园日水的下游。当时这两家又称李园、米园,最享盛名。清华园故址就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勺园故址则包括在北京大学西墙内。

到了清代,皇帝开始在这片山明水秀的地区大规模兴建离宫别馆,开始了北京西郊营建园林的极盛时期,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130多年,皇家园林区就在海淀形成了。这片园林中最重要的有康熙年间在清华园旧址上修建的畅春园,畅春园之北又新建圆明园。附近还连着修起了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又在瓮山(今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分别新建了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这些皇室园林中还有一些皇帝赐给宗室大臣的园林,叫做赐园。其中最有名的是淑春园,故址就在今北京大学未名湖周围一带。附近还有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等,现都并入了北大校园。划归清华大学的有近春园、熙春园等旧址。渚园周围,还建立了八旗营房和包衣三旗(包衣是满语,即奴仆的意思。清入关前,凡所获各部俘虏,都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隶属内务府,属下五旗的,分别隶属王府,在私家世代为仆)。清朝鼎盛时期,从海淀迤逦往北大约二十里范围内,皇家园林连绵不绝。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圆明园以及与它相毗连的长春园和绮春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

“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的奇珍,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现在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即万春园)在内,通称圆明三园。遗址在北京大学校园正北,清华校园西北。三园外围周长约20华里,面积总计5200多亩。这里原是明代故园,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皇四子胤稹(即后来的雍正帝),占地300亩。雍匝即位后,从1725年起大事兴建,扩大到3000亩,造景28处。乾隆即位后继续扩建,到1745年叉造景40处,命宫廷画家按景绘图,并亲自题诗,从这些图和诗可以想见圆明园当时的盛况。以后嘉庆时收并了西面几个赐园,道光皇帝又陆续兴建,从创建以来经过1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惊人的巨大规模。三园共构筑各类桥梁100多座,风景点140多处,楼台亭榭、轩廊馆阁等建筑面积计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它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而且还包括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园内建筑陈设豪华,并收集了全国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所以当时欧洲的有关文献盛赞它是“万园之园”、“人间天堂”、“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圆明三园建筑形式干变万化,园林布局生动灵活。三园中圆明园面积最大,正门有六部朝房(中央各衙),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从雍正到道光历代清帝,不但长期在园中居住,而且在这里举行朝政宴会,使圆明园变成了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中心。从这里绕过一区山冈,前面就是九个岛屿环抱着一片宽阔的水面,构成了一带宫殿居住区,主要建筑是“九州清宴”,此外有“缕月开云”、“上下天光”,有可以登高远眺的高楼“天然图画”、以及“碧桐书院”、“杏花春馆”、“茹古涵今”……等建筑群。圆明园中最大的人工湖泊叫福海,四周仿照杭州西湖景色,建起了“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等景区。福海中还根据古代仙家传说,建了三个小岛,名为“蓬岛瑶台”,海湾里有汉白玉石座伸入,上面建有宫殿,称作“方壶胜境”。

圆明园里的建筑几乎包罗万象,这里有不少佛寺,如福海西边的“舍卫城”,供奉十万多尊佛像,共有326间殿字和游廊,是一座规模巨大的佛殿城。此外,园内还巧妙地布置了“买卖街”,仿照闹市区那样,让太监和宫女在这里做生意取乐。还有模仿农村风光的“北远山村”,听戏娱乐的“同乐园”,专门看元宵焰火的“山高水长”楼。这里的文源阁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七大皇家图书馆之一。

长春园建于1749-1751年,在圆明园东面,是乾隆准备退位养老的地方。景致玲珑幽雅。主要建筑是淳化轩,轩内左右两廊里嵌有古代法帖石刻。东北角“狮子林”十六景,是乾隆下江南时将苏州狮子林描下来以后仿建的。从1747到1760年,又在长春园北端,按瑞士、法国宫苑的样式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据法国人格罗西记载,说这组宫殿中制造了不少抽水机关,是神父蒋友仁指导设计的,为点缀宫殿以及邻近地面,这些数不清的人工喷泉,有的样子象野兽格斗,有的像林中猎狗追逐野鹿。最奇妙的是水制的时钟。神父把中国十二生肖的动物集中在一个欧式宫殿前面,分列在一个三角形池的两边,形成一个时钟,十二只动物轮流值班,每只口中喷水两小时,十二只兽喷一遍,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喷出来的水,呈抛物线形状,注入池中。西洋楼共占地一百多亩,主要景区有谐奇趣、线法桥、蓄水楼、养雀笼、万花阵、方外观、五竹亭、海宴堂、线法山、远瀛观等,建筑都是用汉白玉精雕细刻的巨大宫殿和亭台,配以中国传统的彩色琉璃瓦、砖雕和迭石技术,楼顶是中国的庑殿式,柱头则是罗马式,使中西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万春园是1772年将长春园以南的几家私园合并建成的,嘉庆十四年(1809)又收入西路几个赐园,合成三十景,是皇太后的住处,宫殿布置壮丽,园林环境潇洒舒适。

圆明三园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但令人痛心的是它遭到两次灾难性的浩劫,现在已变成一片废墟。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为迫使清廷彻底投降,派两万军队从大沽、天津直趋北京。清廷派怡亲王载垣去通州与之谈判,英法联军提出难以接受的苟刻条件,谈判破裂,怡亲王当场逮捕英使巴夏礼,把他关在海淀故勺园的集贤院里。于是英法联军趁机出兵,绕过北京城,直扑海淀。咸丰皇帝吓得从圆明园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十月五日占领海淀,六日占领圆明园,大肆抢劫以后,又在十月十八、十九两天,派马队在全园各处放火,大火烧到附近各园以及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致使从海淀到香山二十多里范围内的宫苑惨遭破坏。从当时参加这一事件的英法侵略者所写的书信日记和回忆录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焚烧圆明园之前,所有抢来的物品,都用拍卖法出售,售出的钱,作为奖金,按等级分给军队。军官和十兵成群结伙地抢劫,有价值的东西几乎全被抢光。经过这番浩劫,圆明园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据同治十:年冬查勘,劫后的圆明园只剩下十三处景区,因来不及焚烧而得以幸存。珍贵文物更是被洗劫一卒。现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里还保存有当年从圆明园抢去的重要文物。圆明园内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文源阁也全烧光了。

第一次浩劫过去十三年以后,慈禧太后想在废墟上重建这座皇家园林,困财政困难,还动员下公大臣捐款,拆掉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处的旧材料,东拼两凑来修建。从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初一直在修,但工程质量低劣,进展缓慢,还时常停工待料。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圆明园又遇到第二次洗劫。在外国侵略者退走以后,腐败的清朝八旗兵丁和恶霸地痞相勾结,又把园中残存的富室殿堂拆光,连石料砖瓦都拿去拍卖,木料树木则烧炭出售。据当地百姓说:从民国以来二十多年间,出入圆明园抢劫残料的车辆络绎不绝,最后终于使它变成了一座荒园,只剩下西洋楼中远瀛观南端的观水法残迹,以及极少数古建筑(如万春园的正堂寺)的破壁残墙。现西洋楼废墟仅存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经过整理可供凭吊。福海也初步疏浚出来,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从清漪园到颐和团

颐和园原来是北京西北郊由许多泉水汇成的一处天然湖泊,旁边有一座山名瓮山,所以

又称瓮山泊。附近都是水田,风景酷似江南。金主完颜亮曾在这里设行官。元代定都北京后,为京城用水的需要,由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辟上游水源,将昌平县白浮村的神山泉水和治途流水引到湖中,使瓮山泊自成为大都城内宫廷用水的蓄水库。明代在湖里种植荷花,周围水田遍植稻谷,湖旁有些寺院和亭台,加上西山和玉泉山远近映衬,这里便成为吸引文人的游览胜地。明弘治七年(1494),在这里修过一座圆静寺,正德年间又辟为“好山园”。有一条大堤从寺前经过现在湖里的龙王庙,直趋蓝靛( dian)厂,当时叫西堤。乾隆时,决心整理西郊水道,开浚瓮山泊,提高它的蓄水量。把原来瓮山泊东堤上的一座龙王庙,变成了一座小岛,通过十七孔桥系在东岸上。瓮山泊开浚后改名为昆明湖因汉武帝为征讨昆明,曾在长安挖昆明湖。操练水军,乾隆仿效其意。瓮山上又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为庆贺乾隆生母钮钴禄氏六十寿辰,改名为万寿山。山顶用砖石砌成佛堂名智慧海。前山修亭台楼阁,后山布置召庙宝塔。山下后湖沿岸还开了一条江南风味的临水街市,叫做苏州街。经过这样扩建,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了一座独具山水之胜的大型园林,当时总称为清漪园。

清漪园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也遭到严重破坏。万寿山的寺殿和苏州街都被烧光,智慧海里四万多件珍贵的陈设被抢劫-空。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清漪园,十年工程始终都是秘密进行。重建后改名颐和园,作为她“归政”后的休息场所。1900年,颐和园也遭到八国联军洗劫,园中建筑被焚烧,珍贵文物被抢走。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叉动用巨款修复了残破的颐和园。从1903年起,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渡过。

颐和园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园内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堪称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作。全园占地约290公顷,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多间。大体可分为政治活动区、居住区和游览区三大部分。

政治活动区在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两侧有南北配殿,南北九卿房和朝房等。仁寿殿前露台上陈列着铜鼎、铜龙、铜凤、铜缸等,院内石须弥座上的铜麒麟,是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的。光绪年间,慈禧和光绪帝每年有大部分时间住在颐和同里,升朝理事,接见大臣和外国使节。光绪实行变法维新时,曾在这里召见康有为,密谈了两个多小时,任命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

居住区由玉澜堂、宜芸馆和乐寿堂组成,是三座大型四合院,用五、六十间曲折的同廊相勾通。乐寿堂是慈禧的住所,也是居住区的丰体建筑。正门是五间穿堂殿,南临昆明湖,名为“水术自亲”,门外有一座石造雕栏码头,慈禧从水路来颐和园,在此下船,可直接进入乐寿堂。正门两侧的白粉墙上装饰着什锦玻璃灯窗,窗框的式样各不相同,可透过这些灯窗隔墙欣赏湖上风光。入门庭院内有一块巨石,大如屏风,高四米,长八米,横卧在一个雕刻精美的海浪纹青石座,据记载这块石头出自房山,后被米万钟发现,准备运到勺园去,采运时,用一百多民夫驾十套马车,七天才拉出山,又过五天才到达良乡道上,实在走不动了,便把石头放在田间,周围圈起墙垣,上面覆盖草屋。乾隆帝造清漪园时,命人移到这里,亲自题名为青芝岫,刻在石上。乐寿堂正殿是慈禧的寝宫,西侧套间为卧室,东侧为更衣室。后殿是她专门放衣服和装饰品的地方。慈禧自称是“最富有的君主”,她用金银珊瑚、翡翠珍珠宝石制作的装饰品在乐寿堂里藏有三千箱。有一件祝寿穿的氅衣,用银三百六十余两。一副披肩,是用三千五百颗鸟卵一样大的珍珠编成的。乐寿堂内的陈设极其奢华,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今原物仍在。堂前阶滑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取“六合太平”的谐音。庭前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至今玉兰仍很茂盛。正殿檐下“乐寿堂”匾为光绪手书。

玉澜堂是光绪的住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在南海时囚在瀛台,来颐和园时就被软禁在玉澜堂。正殿和配殿都是前后有门户的穿堂殿,慈禧便增砌厂许多砖墙,使这里与外界隔绝。1898年9月16日,光绪实行新法已三个月,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18日夜,谭嗣同亲

自赶到法华寺袁世凯的寓所,劝袁世凯辅助新政。袁世凯满口支持变法,可是转头就向慈禧的亲信大臣荣禄告密,荣禄连夜去颐和园向慈禧报告。光绪不知道这幕后的一切,9月20日还按计划向慈禧去请安,突然听说慈禧已回城去了。光绪还来不及查清是怎么回事,21日清晨,慈禧便发布“上谕”说光绪有病,她要再次训政,光绪被囚禁起来。从此她每年来颐和园住时,都要把光绪带到玉澜堂。东、西、北三面通道都用砖墙阻隔,正南有慈禧所派亲信太监在值房日夜监视。光绪不仅没有行动自由,生活上也受虐待,每天吃饭,远离御座的菜是腐臭的,近旁的菜也是“久熟干冷”,难以充饥。

宜芸馆在玉澜堂后,与玉澜堂正殿后面的门相通,是光绪的皇后隆裕的住处,戊戌变法时,与玉澜堂之间的通路被切断。宜芸门内侧廊壁上嵌有十块石刻,是乾隆摹写的名家法帖。

生活区内还有一座德和园大戏楼,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位于仁寿殿北,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与故宫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合称三大戏台,高21米,共三层,底层舞台宽17米。上下之间有天地井通连,顶棚上有绞车牵引,戏台底下有一口深井和五个水池,可以表演升仙、卜凡、入地等情节,可从台底下喷射水景。清末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都在这里为慈禧演过戏。戏台对面的颐乐殿,是慈禧看戏的地方,其他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只能坐在戏台东西两侧的廊子里。据美国女画家卡尔回忆说,有一次她与光绪的后妃看戏,台上正表演舞龙,这时后妃们互相使个眼色悄悄退出,突然龙门里喷出水来,把看得入神的卡尔淋了个落汤鸡。

说起这个卡尔,还要提到颐和园里慈禧的画像。1903年,卡尔来华游览,正碰上慈禧聘人画像,经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介绍,卡尔被聘为画师,从这年的八月五日到第二年四月,卡尔跟着慈禧,在颐和园和中南海画像达八个月之久,共画了三幅。慈禧选出她最满意的一幅,名为“传神秋毫”,送美国路易赛会展出,路易赛会闭幕后,由中国驻美钦差大臣送往白宫,这张画现存美国华盛顿博物院。画中的慈禧,穿着一件嵌满明珠的冬季朝服,上披一副翡翠披肩,头上簪满珠宝。另外两幅,一幅是慈禧带后妃随从们游昆明湖。一幅是慈禧唤鸟图,图上面的是这样一件事:1903年秋季的一天,慈禧在嫔妃宫女的簇拥下闲逛颐和园,身后太监提着一只鸟笼,有一只鸟飞到树林里去了。慈禧就举起手杖,学鸟叫召唤鸟儿归来,鸟儿果然叫着飞回来落在慈禧的手杖头上。

颐和园的风景游览区主要由万寿山的前山后山和昆明湖构成。万寿山前山的布局基本上保持清漪园的原样,但建筑已大为改观,沿着上升的山势,一层层建造了许多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中轴线上以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建筑最为著名。排云殿旧址就是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是慈禧在园内庆祝寿辰接受朝贺的地方。门前临昆明湖,有“云辉玉宇”牌楼正对排云门,门前两只铜狮和十二块太湖石都是畅春园遗物。排云门与二富门之间有长方形莲池,上架金水桥。过了二宫门才是排云殿,殿前平台及铜铸陈列物均用皇宫规格。排云殿后的佛香阁建在一座高21米的石砌台基上,加上阁自身的高度,达41米,高出于万寿山顶,成为全国的中心和制高点。这鹰阁在乾隆时原计划建成一座九层的延寿塔,但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将已经修好的八层全部拆除,改建为佛香阁。后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的佛香阁是光绪十七年( 18 91)按原样重建的,式样仿照武昌黄鹤楼,八面三层四重檐。山顶上是智慧海,为一座两层宗教建筑。取佛教赞扬佛的智慧如海的意思,建于乾隆年问。柁、窗全用砖石,外边镶嵌五色琉璃砖,不施寸木,俗称“无梁殿”。琉璃砖上刻满了成排的小佛像。1900年8月15日,沙俄侵略军将智慧海抢劫一空,至今智慧海里嵌饰的一排排小佛像个个脸上残缺,就是那时留下的伤痕。

佛香阁西侧的铜亭,名宝云阁,是一座铜铸的佛殿,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号称“金殿”,高7.55米,重41.4万斤,歇山重檐顶,四面菱花隔痢、柱梁斗拱、椽瓦、定塔乃至匾额、对联等,都是铜制仿术结构,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下有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承托,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花纹用我国传统的拔蜡法铸造。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将阁内陈设全

部抢走,只剩一张铜供桌。这座铜殿是我国铸铜工艺中少有的珍品。

排云殿两边,还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西部的听鹂馆,原是清漪园内的一座小戏楼,是清代帝后欣赏戏曲和音乐的地方。后来慈禧重修颐和园,仍建小戏楼,为两层,比德和园小得多。听鹂馆以北半山上,有一组殿台楼阁,各建筑物之问用爬山廊联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亭阁楼台的不同形体相互配搭,构图丰富,登阁凭眺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所以取名为“画中游”。后面山脊上还有一座宽五间的敞厅,名为“湖山真意”。万寿山东部山脊上,与画中游、听鹂馆相对应的有景福阁、写秋轩、意迟云在、重翠亭等等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建筑的精华集中在前山。后山在乾隆清漪园时,原有许多壮观的建筑,中轴线上仿西藏的三摩耶式寺庙,建了松堂、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等佛教建筑,两侧还分布了不少房屋。北坡山脚下的人工河,统称后湖,滑湖两岸是仿江南水乡建成的苏州街,又叫买卖街。这些建筑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浩劫后已毁坏殆尽。光绪时重建了香岩宗印之阁和后湖东端北岸的眺远斋。后山东麓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自成格局,是颐和园的“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仿照无锡惠IjJ的寄畅园建成。乾隆十九年题惠山园八景诗序蜕:“江南诸名墅,唯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口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无锡惠山寄畅园是康熙赐名的。惠山园于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为谐趣,正是取乾隆所说“足谐奇趣”之意。这座园子也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的谐趣园是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的。园中央是莲池,四面用太湖石砌岸,环池用游廊连接各座亭轩楼斋,池面上有石桥横跨,接近水面,便于观鱼。园之西北角有仿畅春园八音涧而建的玉琴峡,翠竹茂密,流水淙淙,别有静趣。

整个昆明湖从空中俯视,被长堤隔成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都有岛屿,相传这是模仿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沿着昆明湖北岸修筑的长廊,长达728米,像一条锦带把前I¨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同时在山水之间画出了一条对比显明的界线。长廊共273间,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道,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时重建。长廊中有四鹰八角霞檐亭,廊顶梁枋上画有西湖风景、历史人物、山水花鸟等一万四千多幅,又称为画廊,有很高的造园艺术价值。长廊西头的万丈亭边,有一只石舫,名为清晏舫,长36米,两层,全用巨石雕砌而成。乾隆二十年(1755)造,原有中式舱楼,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改建成洋式舱楼,两侧加两个机轮。舱楼为木结构,花砖铺地,镶五色玻璃窗。盛夏时,慈禧在这里用早点吃夜宵。

昆明湖的东岸,原来因在畅春园西,称为西堤。开拓昆明湖后,成为东岸,便改称东堤。堤上有知春亭、廓如亭、铜牛等。十七孔桥将廓如亭和南湖岛连在一起。南湖岛上有龙王庙,廓如亭北有铜牛。由于南湖岛是椭圆形,像龟背,十七孔桥像龟颈,桥头廓如亭像龟头,所以关于铜牛的建置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颐和园峻工时,慈禧派李莲英去巡视。李莲英开闸进水,晚上点起全同灯火。正在这时,他觉得那“寿海”中的乌龟(南湖岛)忽然动了起来,刹时间,湖面波涛翻滚,狂风大作。这时墙外传来一阵牛叫,原来是墙外六郎庄农民赶着耕牛过来。听到牛叫,大乌龟不动了,湖水也平静了。第二天李莲英赶紧下令铸成一座大铜牛立在岸边,并刻上“镇海神牛”四个字,慈禧又命令在大圆岛上盖一座龙王庙,让龙王爷骑在龟身上,防止它兴风作浪。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为什么要铸这座铜牛呢?有人说,昆明湖像天河,东侧铜牛,西侧耕织图,象征牛郎织女,但西岸耕织图早就不存在了。从牛背上铸的篆文《金牛铭》可以看出,造这座铜牛的目的还是仿大禹治水的故事,用来镇水。铭文说:“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tuo)鼋。漾(wan)此昆明,潴( zhu)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相传大禹治水时,囚牛性识水,每治一处,就铸铁牛一头,深入水底,

防止洪水泛滥。所以铭文说夏禹治理河水,铁牛世代传颂,其意义在于使波澜安定,后人便纷起追随效法。戊是天干的第五位。朱熹在给《诗经·小雅·吉日》中“吉日维戊”这句诗作注时解释说:戊是刚日。古代凡是外事用刚日,“吉日”诗写周宣王田猎,是外事,所以用刚日。前人认为这首诗写宣王蓖狩之礼,意在复占,可以见出周代文武功业。《金牛铭》中“制寓刚戊”即取这首诗的意思,表明制此神牛,从礼制一卜寓有复古和追慕周代文王武王功业的意思。田猎和游赏都是外出游乐,这样讲,不过是表明皇帝在此建立苑固有古制可循,不是自己一味享乐。“坤”在易经的卦象中代表地。《宋史-乐志>中“熙宁祀皇地祗乐”有“昭灵积厚,混混坤舆”的句子。《金牛铭》中“象取厚坤”一句和“制寓刚戊”对偶,表明在湖边置镇水之牛,符合易经卦象,有利于神灵保佑土地。为什么把意义说得这么重大呢?下面解释说:因为连蛟龙这类水中兴风作浪的怪物都会见神牛而远远躲避,又岂只是毒鼋这些水兽呢?鼍又名猪婆龙、扬子鳄,力猛能坏堤岸,鼋就是大鳖。“潆此昆明”四句说昆明湖中碧波回旋,流水汇成万顷水面,有了金铸的神牛,就可以永远镇住洪水。“潆”( wan)是水波回旋的样子,“潴”即积聚。铜牛不但可镇住昆明湖,而且因这里的山水连着天下的山水,自己作为皇帝,义超越汉武,直追唐尧,所以这西海的神牛降下吉祥,就是天下太平的符瑞。“巴邱淮水”是举西南的巴山和东南的淮水,代指天下。“西海”是昆明湖的旧称。经过这样一番解释,神牛的设置自然就不再是为了皇帝游湖享乐的安全,而是变成具有像周宣王刚成吉日田猎那样重大的寓意,关系到天下土地安全的大事。

南湖岛又称蓬莱岛,岛上的龙王庙也不是慈禧所建,早在明代就有。乾隆向东开拓昆明湖时,把周围陆地挖去,保留并修葺了龙王庙,改名为广润灵雨祠,成为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对应,成为对景。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主体建筑为涵虚殿,南有露台,围绕石栏。慈禧把这里改成阅兵将台,亲自率领光绪以及后妃等王室成员在此阅兵。命李鸿章调来北洋海军“水师学堂”新毕业的陆战队,把原有的小火轮改为炮舰,在昆明湖里演习水操。东西湖岸陈列炮队和马队。演习开始后,因湖水激溅上岸,慈禧不高兴,传旨停演,海军不理,继续前进。李鸿章急忙摇动令旗,水兵立即停演。慈禧大怒,说水兵只听军令不听圣旨,有叛心,从此她再也不看水操了。当时水军的起君、用膳都用一只大铜钟报时。1900年八国联军抢劫颐和园,将铜钟移走,现挂在北大校园“钟亭”里。

颐和园的西堤贯穿昆明湖西北部,长2.5公里。堤上设置六座不同形式的桥,使水流穿行,同时点缀堤景。其中玉带桥最著名,是一座单孔拱券石桥,桥拱高而薄,像一条玉带,半圆形桥洞与水中倒影形成一轮透空明月,当年乾隆乘船去玉泉山,就从玉带桥下通过。其余五桥,分别名为界湖桥、豳风桥、镜桥、练桥、柳桥。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西湖苏堤建成的,堤上遍植垂柳,风光优美,较之富丽的北岸,别有一种清幽的情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