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材料化学制备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整理)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整理)
➢ 优点:用电子束作为加热源 可以获得很高的能量密度, 特别适合于用来蒸发W、Ta 、Pt等高熔点金属,制备出 相应的金属、氧化物、碳化 物、氮化物等纳米粒子。
➢ 缺点:通常在高真空中使用
9/372
5) 微波加热
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到300千兆赫的电磁波(波长1米~1 毫米) 通常,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组成,在微波 电磁场作用下,极性分子从原来的热运动状态转向依照 电磁场的方向交变而排列取向。产生类似摩擦热,在这 一微观过程中交变电磁场的能量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 使介质温度出现宏观上的升高 可见微波加热是介质材料自身损耗电磁场能量而发热
18/372
4、机械破碎法
是采用高能球磨、超声波或气流粉碎等机械方法,以粉 碎与研磨为主体来实现粉末的纳米化。 其机理主要是产生大量缺陷,位错,发展成交错的位错 墙,将大晶粒切割成纳米晶。 球磨工艺的目的是减小微粒尺寸、固态合金化、混合以 及改变微粒的形状。球磨的动能是它的动能和速度的函 数,致密的材料使用陶瓷球,在连续严重塑性形变中, 位错密度增加,在一定的临界密度下松弛为小角度亚晶 晶格畸变减小,粉末颗粒的内部结构连续地细化到纳米 尺寸
纳米颗粒合成及其生长机理
157692247 任光鹏
1
生长机理
依制备状态不同而 划分的制备方法
• 1、气相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生长机理 • 2、液相法制备纳米粒子 • 3、固相法制备纳米微粒
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反 应而划分的制备方法
1) 蒸发冷凝法 7) 等离子体法
2) 物理气相沉积 8) 溅射法
3) 非晶晶化法 9) 流动液面上真空蒸度法
26/372
基本原理
11、爆炸丝法
•先将金属丝固定在一个充满惰性气体(5*106 Pa)的反应室中,丝两端 的卡头为两个电极,它们与一个大电容相连接形成回路。

材料合成与制备第2章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主要途径

材料合成与制备第2章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主要途径

第2章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主要途径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方法很多,从材料的物态上看,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基于固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基于气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1 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熔体出发,通过降温固化得到固相材料,如果条件适合并且降温速率足够慢可以得到单晶体,如果采用快冷技术可以制备非晶(玻璃态)材料;另一类则从溶液出发,在溶液中合成新材料或有溶液参与合成新材料,再经固化得到固相材料。

2.2.1 从熔体制备单晶材料单晶材料的制备必须排除对材料性能有害的杂质原子和晶体缺陷。

低杂质含量、结晶完美的单晶材料多由熔体生长得到。

熔体生长中应用得最广的方法是直拉法(Czochralski法)生长。

直拉法的特点是所生长的晶体的质量高,速度快。

半导体电子工业所需的无位错Si单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

图2.l是直拉法晶体生长的示意图。

熔体置于坩埚中,一块小单晶,称为籽晶,与拉杆相连,并被置于熔体的液面处。

加热器使单晶炉内的温场保证坩埚以及熔体的温度保持在材料的熔点以上,籽晶的温度在熔点以下,而液体和籽晶的固液界面处的温度恰好是材料的熔点。

随着拉杆的缓缓拉伸(典型速率约为每分钟几毫米),熔体不断在固液界面处结晶,并保持了籽晶的结晶学取向。

为了保持熔体的均匀和固液界面处温度的稳定,籽晶和坩埚通常沿相反的方向旋转(转速约为每分钟数十转)。

显然,这种旋转使得长成的单晶对转轴有柱面对称性。

高压惰性气体(如Ar)常被通人单晶炉中防止污染并抑制易挥发元素的逃逸。

对易挥发材料也可采用液封技术,即在熔体表面覆盖一层不挥发的惰性液体,如生长GaAs单晶时使用的液封材料是B2O3。

图2.1 直拉法单晶生长示意图1:籽晶;2:熔体;3、4:加热器坩埚下降法又称定向凝固法,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晶体生长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使装有熔体的坩埚缓慢通过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温场,如图2.2所示。

新版材料合成与制备.pdf

新版材料合成与制备.pdf

第一章绪论1.材料按化学组成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类。

2.材料合成与制备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从气态、液态或固态的各种不同原材料中得到化学上及性能上不同于原材料的新材料。

研究内容:一是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方法;二是研究已知材料的新合成方法、新合成技术,从而指定节能、经济、环保的合成路线及开发新型结构和功能的材料。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合成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

第二章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技术1.表征真空泵的工作特性的四个参量:起始压强、临界反压强、极限压强、抽气速率。

2.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或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3.速率分离过程: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4.吸附分离过程: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与吸附剂表面结合力强弱的不同,即各组分在固体相(吸附剂)和流体相间的吸附分配能力的差异,使混合物中难吸附组分与易吸附组分得以分离。

特点:①多数吸附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时,被吸附组分又可在不同的条件下脱附,方便被吸附组分的分别收集和吸附剂的再生利用;②吸附剂化学稳定性好,分离所得产物纯度高;③吸附与解吸速度快,为快速分离和获得小体积淋洗液创造了条件;④吸附剂价廉易得,实验操作简单;⑤为了增加表面作用位置,吸附剂通常制成多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

吸附机理:⑴吸附作用机理复杂,包括静电吸附、氢键作用、离子交换、络合作用等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⑵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来看,吸附作用是吸附剂表面的立场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物理吸附;⑶硅胶、Al2O3表面含有大量羟基及O原子,能与许多物质形成氢键。

氢键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均产生较强的吸附能;⑷极性吸附剂与极性分子之间的吸附力较强,选择性也较高。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第一章1、1 溶胶凝胶1、什么是溶胶——凝胶?答: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2、基本原理(了解)3、设备:磁力搅拌器、电力搅拌器4、优点:该方法制备块体材料具有纯度高、材料成分易控制、成分多元化、均匀性好、材料形状多样化、且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性合成并致密化等5、工艺过程:自己看6、工艺参数:自己看2、1水热与溶剂热合成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加压(或自生蒸气压),创造一个相对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优点:a、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物的氧化过程或水中氧的污染;b、非水溶剂的采用使得溶剂热法可选择原料范围大大扩大;c、由于有机溶剂的低沸点,在同样的条件下,它们可以达到比水热合成更高的气压,从而有利于产物的结晶;d、由于较低的反应温度,反应物中结构单元可以保留到产物中,且不受破坏。

同时,有机溶剂官能团和反应物或产物作用,生成某些新型在催化和储能方面有潜在应用的材料4、生产设备:高压釜是进行高温高压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的基本设备;(分类自己看),高压容器一般用特种不锈钢制成,5、合成工艺:选择反应物核反应介质——确定物料配方——优化配料顺序——装釜、封釜——确定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试验条件——冷却、开釜——液、固分离——物相分析6、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存在的问题:1、无法观察晶体生长和材料合成的过程,不直观。

2、设备要求高耐高温高压的钢材,耐腐蚀的内衬、技术难度大温压控制严格、成本高。

化学材料的成型与制备技术

化学材料的成型与制备技术

化学材料的成型与制备技术化学材料的成型与制备技术是指将化学原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反应,常用的成型与制备技术包括:1.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料转化为目标产品。

常用的合成方法有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等。

2.干燥:将合成得到的湿态物料通过热量和通风等手段除去水分,得到干燥的固体产品。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流化床干燥、滚筒干燥、喷雾干燥等。

3.研磨:将干燥后的固体物料通过机械研磨的方式达到细化和均匀分散的目的。

常用的研磨设备有球磨机、振动磨、搅拌磨等。

4.混合:将不同物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机械混合,以得到均匀的复合材料。

常用的混合设备有双螺杆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捏合机等。

5.成型:将混合好的物料通过挤出、压延、模压等手段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产品。

常用的成型方法有挤出成型、压延成型、模压成型等。

6.烧结:将成型后的物料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得到致密的固体产品。

常用的烧结方法有气氛烧结、高温烧结、等离子烧结等。

7.后处理:对成型烧结后的产品进行切割、打磨、涂装等工艺处理,以满足产品的性能和外观要求。

以上是化学材料成型与制备技术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的原料、产品性能和应用领域,可能还会涉及到其他特殊的成型与制备技术。

习题及方法:1.习题:合成聚乙烯的反应原理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聚乙烯合成的相关知识,找出聚乙烯的合成反应原理。

答案:聚乙烯的合成原理是通过乙烯单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加成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链节。

2.习题:在干燥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解题方法:参考教材中关于干燥方法的选择依据,分析不同干燥方法适用的场景。

答案:选择干燥方法时,需要考虑物料的性质、干燥温度、干燥速率、能耗等因素。

例如,对于热敏性物料,可以选择流化床干燥;对于颗粒状物料,可以选择滚筒干燥。

3.习题:为什么在研磨过程中需要控制物料的湿度?解题方法:分析研磨过程中物料湿度对研磨效果的影响。

高考化学复习第3节考点3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高考化学复习第3节考点3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考点3 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1.物质制备的原则(1)选择最佳反应途径①用铜制取硫酸铜2Cu +O 2=====△2CuO 、CuO +H 2SO 4===CuSO 4+H 2O 。

②用铜制取硝酸铜2Cu +O 2=====△2CuO 、CuO +2HNO 3===Cu(NO 3)2+H 2O 。

③用铝制取氢氧化铝2Al +3H 2SO 4===Al 2(SO 4)3+3H 2↑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Al 2(SO 4)3+6NaAlO 2+12H 2O===8Al(OH)3↓+3Na 2SO 4当n (Al 3+)∶n (AlO -2)=1∶3时,Al(OH)3产率最高。

(2)选择最佳原料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水,而不能选用强碱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可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离子方程式:Al 3++3NH 3·H 2O===Al(OH)3↓+3NH +4;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3)选择适宜操作方法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

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 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④还可在氯化亚铁溶液上加一层苯或植物油,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

2.制备实验的基本思路(1)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2)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实验方案设计(装置连接)的基本思路(3)气体除杂的一般思路气体的除杂,首先要判断气体中的杂质,判断气体中的杂质的方法:①看反应物的性质,如用盐酸制取的气体中应含有HCl 气体杂质;②看气体是否完全反应,如用CO 2与Na 2O 2反应制取的氧气中应含有CO 2杂质;③看反应实质,如C 和浓硫酸加热制取的SO 2中一定含有CO 2;④看是否有副反应发生等。

化学法合成与制备专业实验指导书

化学法合成与制备专业实验指导书

《化学法合成与制备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二氧化硅粉体溶胶-凝胶(sol-gel)法作为一种高新制造技术,受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在生产超细粉体、薄膜涂层、纤维等材料的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实验目的使学生对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粉体材料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该制备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粉体制备科技中的运用,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是以有机盐或无机盐为原料,在有机介质里进行水解、缩聚反应,使溶液经溶胶-凝胶化过程得到凝胶,凝胶经加热或冷冻干燥,最后煅烧得到超微细粉体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易水解的金属化合物(包括无机盐或金属醇盐)在某种溶剂中与水发生反应,经过水解与聚合过程逐渐凝胶化,再经过干燥煅烧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粉体材料。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烘箱、高温马弗炉、超细粉碎机、电动搅拌机、滴管、200ml、500ml烧杯、玻璃棒、秒表分析纯硅酸乙酯、无水乙醇、盐酸、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溶胶的制备将分析纯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1:1混合,盐酸为催化剂,用去离子水进行水解,考察了水和盐酸加人量对水解时间t ,凝胶形成时间的影响。

(2)凝胶的煅烧及粉末制备将所形成的凝胶经600-800ºC、2-4h的煅烧,取出研磨。

(3)粉体测试对其粒度、物相、比表面积等特性进行测试。

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氧化锌粉体及薄膜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高新制造技术,受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在生产超细粉体、薄膜涂层、纤维等材料的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实验目的溶胶–凝胶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的新工艺。

其基本原理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过水解形成溶胶,或经过解凝形成溶胶,然后使溶质聚合凝胶化,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去除有机成分,最后得到无机材料。

溶胶–凝胶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为溶胶的制备;第二步为凝胶化;第三步为凝胶的干燥。

本科生材料化学-作业(材料合成与制备)

本科生材料化学-作业(材料合成与制备)

6、简述固相反应的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7、简述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
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适用于何种反应体系? 8、简述固相合成与制备方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9、简述液相法制备材料所涉及的两大主要步骤。 10、液相法制备材料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很关键,溶
剂的作用有哪些? 11、采用沉淀法制备颗粒材料时,为了获得颗粒度均
匀的沉淀,可采用什么方法? 12、为什么微乳液滴被称为纳米微型反应器? 13、简述溶胶-凝胶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 14、简述水热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
15、简述机械合金化制备材料的基本方法。 16、机械合金化制备过程中涉及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有
哪些? 17、机械合金化制备材料的 Nhomakorabea应性。 18、简述单晶制备的主要方法。 19、简述非晶制备的主要方法。
1、真空蒸镀、溅射镀、离子镀(离子束辅助沉积)是 主要的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简述三种沉积技 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磁控溅射技术是如何实现高速镀膜和基底的低温、 低损伤特点的?
3、化学气相沉积适用于什么样的反应体系? 4、对于热敏感基底,可以采用哪些途径来降低化学气
相沉积的温度? 5、简述利用化学输运反应沉积薄膜的主要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21
1.1.2 材料设计的范围和层次
使用效能
合成及其 生产流程
性能 组成、结构
2020/10/21
(1)材料设计的范围: 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材料使用
四个组成要素:四者是整体 *材料的性质----材料的固有性质 *组成与结构 *合成与加工 *使用性能----材料在使用条件下的表现。包括寿命、 能量效率、安全、价格等。
2020/10/21
(3) 合成和加工工艺设计----重要环节 建立原子、分子团的新排列,从微观到宏观尺度 对结构----控制----高效----有竞争力地制造材料和零 件的演变过程。 许多新材料的出现----伴随合成和加工工艺突破。
例如:非平衡组织和非晶结构的研究----新的技术革新---快速凝固技术。
例如:纳米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超细粉末 例如:陶瓷材料领域,稳定化处理的氧化锆;溶胶-凝
胶法制取的陶瓷、新型耐火纤维、陶瓷复合材料、 高温超导体等。
2020/10/21
(4) 使用性能设计 设计材料的目的在于应用,对使用性能的考查和 实用性考虑在材料设计中必不可少。 以往,由于对市场因素和实用性考虑不够,使许 多新材料由于成本过高而得不到广泛应用----材料 设计和研究者要重视。 材料成分、组织均匀性、非平衡组织的稳定性等 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材料设计时必须考虑。
c. 工程设计层次 ----宏观材料,大块材料加工和使用性能设计研究。
2020/10/21
不同层次、不同范畴内用不同的理论方法
2020/10/21
1.1.3 材料设计的发展阶段 a. 二战前,对材料的研究几乎只限于金属。 b. 20世纪50年代开始,军工国际竞争加剧,促进新兴
材料高速发展,后转入民用,得到更大的发展。 c. 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新的材料不断涌现。
包含:雾化法、急冷法、激光表面处理等。 优点:产品具有更优、更特别的性质, 广泛用于金属直接成型、晶态合金和非晶态合金等
2020/10/21
例如:自蔓延高温合成(SHS)工艺 充分利用物质化合热----形成一个独立领域----成功 合成了上百种新材料。
例如:复合材料的发展,促进CVD、PCVD等许多工 艺和方法的发展。
2020/10/21
1.1 材料设计概述 1.1.1 材料设计的含义
通过理论与计算预测新材料的组分、性能。 通过理论设计来“订做”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利用现有的材料、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 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满足特殊要求的新材料的 一种活动过程。 目的: 改进已有的材料,创造新材料。 材料设计须考察材料的性质、组成与结构、合 成与加工、使用性能及它们间的关系。并运用 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材料,找设计材料的突破口。
2020/10/21
又如:低碳马氏体型超高强度钢的设计 为使马氏体组织状态获得超高强度水平,须在合
金元素设计上既考虑: a. 强度作用 b. 发挥改善韧性的效果 通过正交设计和回归分析获得Si-Mn-Cr-Mo-V系
列钢中元素成分和性能间的回归方程; 主要元素的选择----长期经验的应用
其中:C、Si是强化元素 Mn、Ni、Mo是韧化元素。
2020/10/21
d. 现有理论研究与材料设计脱节 物理学已经对微观粒子做了深入研究,数学也提供 了足够的处理问题的计算方法,但用这些知识处理 实际的材料设计问题往往仍令人不知所措。 现代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对物质的性能、组织和组成 已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即宏观、微观和介观的研究 取得很大的进展 三者间的关系缺乏系统研究,找不到一个由微观参 数到宏观性能指标的定量的科学准则指导材料设计。
2020/10/21
材料的设计过程 根据性能要求确定设计目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通过成分、结构、组织和工艺过程的合理设计制 造材料,最后对材料行为的评价,完成整个过程。
关键:成分-结构和组织的设计 重要环节:
合成和加工是保证成分与组织的主要手段。 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 计算机计算能力的空前提高,使材料研制过程中 理论和计算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可缺少。
如:环境、受力态对材料的特性曲线及寿命的影响。 决定材料能否发展、大量使用。
2020/10/21
2020/10/21
(2)微观设计层次 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划分:
a. 原子、电子层次的设计 ----空间尺度约为1nm量级;
b. 连续模型层次的设计 ----典型尺寸约在1pm量级----材料被看成连续介质, 不考虑其中单个原子、分子的行为。
2020/10/21
(c) 基本计算法 应用现代物理(经典物理、量子物理、相对论、 统计物理和热力学等)和数学知识,从第一性原理 出发进行材料设计。
例如: AB算法、嵌入原子法、分子动力学法、蒙特卡罗 法等----计算量很大----不可能求解 一简单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计算----一个人几十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使问题得到 圆满解决。 计算机模拟设计材料已成为或将成为材料设计的 主要手段,把人们从大量实验中解脱出来,进行有 目的的设计。
2020/10/21
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紧密结合是解决和攻克材料 设计领域重大问题的关键----把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与材料设计联系----通过控制微观粒子(如原子、 电子),按预先的要求设计和合成材料----计算机 应用技术。
目前原子尺度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分
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能以一个原的分辨
这些新材料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多数是固体物理、固体化学、有机合成、冶金学和陶
瓷学等学科的新成就 新材料的发展与新工艺、新技术密切相关 为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快、试样变化多。
2020/10/21
*真正意义“材料设计”设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 *50年代初:前苏联开展关于合金设计及无机化合物的
2020/10/21
按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分为三种方法: (a) 经验法----大多数材料
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一些经验公式、 辨别式和相分析法。 如:钢铁设计 材料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确定了不同 元素对钢铁性质的影响。 例如:提高耐热性:添加Cr、Mn等元素
保证钢性能:严格控制S、P等含量 塑性:C含量增加提高强度,塑性降低。
第三章 材料化学制备的基本原理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0/21
第三章 材料化学制备的基本原理
§3-1 材料的设计方法 §3-2 各类材料的特点 §3-3 材料固相反应制备的原理
§3-4 液相化学制备的原理 §3-5 气相沉积 §3-6 机械合金化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20/10/21
2020/10/21
(b) 半经验法 量子力学、PauLing理论、能带理论基础上,不同
元素和化合物试验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 处理复杂体系的“经验电子理论”,确定晶体内各 类原子的杂化状态----描述晶体。 例如: *Fe-C奥氏体低碳合金----超高强度钢 *中科院程开甲院士提出的新“TFD”模型理论 ----界面电子密度连续条件为材料设计提供有效方法 *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复合材料和超导材料等从电子 角度----解释。
例如:金刚石
耀度和透明度----宝石和多性能涂层
高硬度和导热性----切削工具和传导体
又如:陶瓷
高熔点、高强度和化学惰性----先进热力发动机中 的 火焰筒或保护涂层
脆性----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设计时取长补短。
2020/10/21
建立材料性质数据库,是材料设计的前提。根据 设计要求,区分材料的特征和制作方法----不同文 件。 主要有四大文件: 原始数据文件 主资料文件 标准数据文件 材料行为数据文件。 例如: 合金设计的过程
2020/10/21
1.1.5 材料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反思 (1) 对原有的材料进行改进和发展新材料
原有材料(如钢铁等)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重 要的地位,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手段来更新旧材料 具有很好的前景。
新型产业的兴起需要新材料为依托。新材料的设 计是目前材料研究的热点。如:超导材料、纳米材 料、高强高温的轻质材料、复合材料、薄膜材料、 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
率显示材料的结构。
2020/10/21
运用等离子技术、分子束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在原 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的成核和生长
利用第一性原理和统计物理在电子层次上对材料 进行设汁。 例如:
由于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根据各种组成物的 原子数量,可预测其结构及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020/10/21
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能进行各种计算确定某 种原子特殊组合和排列的性质。
各种层次材料设计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得到广泛应 用,计算机和计算机建模大大缩短了新材料、新工 艺和新设计从实验室转移到生产现场所需的时间。 局限:
目前,材料设计仍局限于经验设计,现代科学技 术未能转化成材料设计的有力工具,许多材料工作 者习惯于传统的设计思想,有意无意地阻碍新思想、 新知识的输入。其原因如下:
2020/10/21
a. 根据设计的目标,检索标准数据文件,确定所开发 的合金系列 b. 根据知识库进行推理,进行成分和组织结构的设计 c. 研究主要数据文件----评价实验数据----对源数据文件 所记载的实验方法或结论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制订 实验计划并予以实施 d. 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输入到源数据文件及主 资料行为数据文件,对材料的分析结果输入到材料行 为数据文件中 e. 以上设计实验和评价几经反复至满足性能要求,将 设定的特性经数据处理记入标准数据文件。
2020/10/21
(2) 环境意识加强,材料设计受应用前景支配 脱离应用背景的研究将被抛弃,危害人类未来处
境的材料将被限制和被新材料所代替。 (3) 材料学与生物学相融合
仿生材料设计将日益受到重视,基本的研究方向 是了解合成物质与生物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4) 材料设计趋向定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