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东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东北沦陷时期的“万人坑”

东北沦陷时期的“万人坑”霍学雷肖莉杰“万人坑”是日伪统治东北期间集中堆积与埋葬工人尸骨的荒野墓地,也称“万人沟”、“肉丘坟”、“劳工坟”等,即群众通常所说的“乱尸岗子”。
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东北,残酷统治东北人民,疯狂掠夺东北资源所造成的恶果,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制造人间地狱的血证。
1 大肆掠夺劳动力资源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之后,在不断加强法西斯殖民统治与镇压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东北经济资源的掠夺。
为此,实行了劳动统制政策,大肆掠夺劳动力资源。
初时,主要是在东北各地掠夺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通过设在天津的大东公司等机构,掠夺东北的劳动力资源。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大,“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实施,对劳动力需求大增,于是便推行《劳动统制法》,成立“满洲劳工协会”,除加紧对东北劳动力的掠夺外,也加紧对华北劳动力的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手段有四:一是招骗,二是摊派,三是抓捕,四是“勤劳奉公”。
1937年“七•七”事变后,特别注重从华北招骗。
招骗时,日伪劳务机构人员或企业把头等,把所到工矿企业或工程工地的生活条件说得十分优越,什么“待遇高,挣钱多,生活好,吃大米白面”,什么“关东城,钱没腰,腰一弯,装满包”,什么“要想发财快到满洲来”,“干上一年,小伙子说个媳妇用不了”等等。
当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上当受骗报了名后,便被分批装进闷罐车,把车门一锁,一直押送到劳动地点。
途中不管工人死活,每天只给一两个窝窝头充饥,不准下车,大小便全在车上,一连几天或十几天半月,使不少人在饥饿、口渴、气闷、便溺、臭气熏人的条件下得了病,有的未到招工地点就悲惨地死去。
如从河北南皮县被招骗到鸡西麻山煤矿的劳工许怀申一家,途经唐山站是三妹得了病,到长春站时被把头发现,以防止传染为名,强行把病人扔出车外。
这一批劳工到达鸡西时,有的人已“不省人事”。
“摊派”即“行政供出”,它是日伪当局强制征用劳工的残酷手段之一。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李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植建立的傀儡政权,其统治东北期间,一直秉承日本对其进行的殖民地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以利于日本以其为支援发动战争的原料供应地的需要。
这些殖民文化统治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思想和生活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关键词]伪满洲国;文化统治;奴化教育[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9)02-0105-06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安排下,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嫁祸说是中国军队制造的破坏事件,以此为借口,日本关东军突袭并占领了沈阳。
在此后的四个月时间内,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攻陷。
为了更方便的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同时也为了掩盖其吞并东北的侵略行径,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了“满洲帝国\1932年3月1日,溥仪出任“执政”的伪满洲国发表“建国”通电,至此,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在伪满洲国期间,日伪对中国东北进行了殖民地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
一、法西斯文化统治与欺骗宣传“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便开始了被日伪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展现在世人幕前的是“满洲帝国”,而实际操控者却是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持续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和掠夺,除了直接的军事占领,还有更为恶毒和隐蔽的在思想文化上的虚假宣传和皇国思想的奴役,以希冀达到麻痹东北人民,使其便于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
因此,在伪满洲国统治东北期间,日本牢牢掌控和垄断着伪满洲国的一切文化组织机构。
东北沦陷的14年间,东北的文化被日本殖民主义施行着全面的专制管理与垄断监控。
而这种专制管理和垄断监控被日本殖民主义者美其名曰“官制文化”,而所谓“官制文化”的核心实质,就是殖民地文化专制和法西斯文化专制。
①实施这种专制管理的机关单位是伪满国务院总务厅下属的弘报处。
该机关的目的就是要钳制言论文化自由,充当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舆论喉舌,全面指挥伪满洲国的宣传情报工作,以达到为日本发动和扩大对外战争宣传和服务的目的。
最后一课课件 刘洁

有较强的
自制力。
想逃学的念头。
3、“又出什么事了、一切坏消息” 对敌人痛恨。
4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 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 生的小院子。
有强烈的爱国 心。
走进人物---小弗郎士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 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 法语课。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 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 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问题探讨
4、下面几段心理描写分别表现了小弗郎士 怎样的思想感情?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 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wǔ
duó wǎn
gēbo
chéng chà
zhòu
qídǎo
xuān
sù
ào
yàoshi
hǎo sǒu
正音、辨形、组词: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 yān) 咽喉 ┌侮 ( wŭ ) 侮辱
咽├( yàn) 细嚼慢咽├诲 ( huì) 教诲
最后一课
都德
走进作者
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 院院士。他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 《回忆录》多卷。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 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 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 《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 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 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 课》和《柏林之围》成为爱国主义名篇。
日本侵华时期华北沦陷区奴化教育初探(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三、华北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实施日伪通过教育机构进行文化战和思想战,同时培养造就为其所需的专业人才及训练汉奸御用帮凶或奴才。
伪华北临时政府把教育看得至关重要,“当此世界风云变化倏忽之际,欲求生存,……实非教育无以造成之”。
[9]特别是1943年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向有利的方向转变。
在各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打击下,日伪实际控制区日益缩小,为强化在这些地区的统治,伪政权把目光特别移向教育。
沦陷区各级伪政权督促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殖民奴化教育,以贯彻奴化教育的“整顿”政策,并实现奴化教育目标。
(一)学校教育日军的野蛮进攻对华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
大批教师、学生被迫逃亡,校园也毁于战火或被日军抢占,许多图书资料、实验设备被破坏,整个教育界呈现出一片凋敝破败的景象。
为笼络人心,掌握教育阵地,也为显示铁蹄下的“战绩”,伪华北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就把“整顿”学校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1.初等教育1938年起,日本侵略者开始令伪政权开办各类小学。
1939年日寇华北方面军在其“治安日本侵华时期华北沦陷区奴化教育初探(下)吴洪成,周旋(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以后华北各地相继沦陷。
为加强对华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将其变成进一步侵略的后方基地,除武力镇压、经济掠夺、政治压迫等手段外,还依托华北伪政权大肆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从思想上控制中国人民,达到巩固其统治秩序的目的。
对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进行剖析,揭露日本侵华教育的实质和危害,以还原历史,从而在丰富现代中国教育史复杂性认识的同时,有裨于当今中日邦交进程中实现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的目的。
关键词:日本侵华战争;华北沦陷区;奴化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管理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3-0057-08作者简介:吴洪成(1963-)男,浙江金华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周旋(1992-)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史。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军事占领区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暴力统治、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经济掠夺几个方面。
一、暴力统治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沦陷区人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日军在东北,通过伪满政权以“屯牌制度”即省、县以下,为村——屯——牌的行政系统,强化其殖民统治。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1、用刺刀维护殖民统治,实行法西斯专政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政权通过“扫荡”行动,大肆屠杀中国人民,通过建立“保甲”制度,强行压迫民众。
他们建立起宪兵、警察、法院、监狱等镇压机构。
日伪宪警特务到处为非作歹、横行无忌,屠杀迫害中国人民,以禁绝一切抗日活动。
2、建立各级伪政权,制造无人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采取欺骗与恐怖政策双管齐下的办法,进行严密的控制。
他们利用汉奸,建立了各级伪政权,宣扬“王道乐土”,号召沦陷区百姓作归顺的“良民”,同时强化保甲制度,推行连坐法,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
为恐吓中国人民,在沦陷区普遍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和碉堡。
为了断绝人民同抗日队伍的联系,日军还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
3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1936年,日军建立了731细菌部队(主要对人进行细菌战)和100部队(主要对牲畜进行细菌战)。
据统计,731部队为进行试验杀害了3000余名战俘和平民。
731部队还多次进行细菌战演习,多次用飞机传播各种病菌,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
100部队用细菌传染的方法致使大兴安岭地区150万头牲畜死亡。
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为巩固对沦陷区的统治,在1938年7月制订了《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
其中对文化教育的规定:“尊重汉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别尊重日华共通的文化,恢复东方精神文明,彻底禁止抗日言论,促进日华合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肃清日伪奴化教育述论

教育复员计划大纲》一份。[1]1945 年 6 月抗战胜利在望 关,针对其可利用物质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教育部六
之际,位处收复工作前沿的浙江省教育厅为配合各县 大区特派员办公处根据行政院部署宣告成立,与各区
政权向收复地区推进,乃自行订定《浙江省肃清收复地 “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合署办公,全国教育接收工作
图书、仪器等,不得有丝毫损坏”,暂维现状,听候接 县属各级教育文化机关,各县应依法究办避不移交、隐
收。[3]教育部同日电文颁布《战区各省市教育复员紧急 匿、侵占、破坏教育财产等案例;各级学校及社教机关
办理事项》[4],进而将全国划为宁沪、平津等六个区,分 一律暂维现状,听候整专科以上学校仍有办 所,中心民众学校 2 所。南京市教育局除接收原伪市
沦陷区师生如何反奴化教育

沦陷区师生如何反奴化教育?明清易代之际,大儒顾炎武曾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之辩.他认为,改朝易代不过是“亡国”,而思想文化之沦丧,则可谓“亡天下"。
清人龚自珍也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较诸奴役一国国民之身体,更难的是奴役其国民心智。
长期受中国文化熏染的日本人,当然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侵华战争期间,日伪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各沦陷地区推行奴化教育。
在东北,学校生活全面日本化。
根据规定,学校将日语作为国语教授。
老师要穿伪满洲国公职人员统一制服“协和服”,学生要戴“勤劳奉世"的帽子。
早上大家要在操场集合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念日本诏书,最后向日本国旗敬礼,还要冲着东京方向给天皇祝福。
不仅如此,日伪还就地取材,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企图以此奴役沦陷区国民心智。
1940年,黑龙江依兰县一位女学生,为乞求佛爷保佑自己久病的母亲康复,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
该县为此召集千余人开会,将其树立为典范.对于日伪的奴化教育,中国师生以各种方式尝试反抗.一些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奴化教育。
每逢日语课,懿范女中的同学就竭尽所能“捣乱”:一部分学生积极围着日本教官问问题,实际上是为让其他同学能抓紧时间写别科作业。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有中国教师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含蓄教育大家,面对外侮要保持气节。
也有老师为学生讲戚继光平倭寇的故事,还针对日伪在农村强行征粮的恶行,布置《对倭寇征粮有感》的命题作文。
除了直接反抗外,还有一些学校师生,阳奉阴违,准备两套教材,一套专门应付日伪教育机关检查,另一套专门用于平日上课。
北平幼童亲历“最后一课”,初尝亡国之痛1937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了.当时在北平师大第二附小念书的史会,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全然没有以往开学时的喜庆气氛.师生见面时打招呼,也饱含恐慌与警惕。
那是北平沦陷后,史会和他的同学们第一次踏进校门。
校门口不见了国旗彩旗,映入史会眼帘的,只有黑板上匆忙写就的“中日提携,友好亲善”。
抗战时沦陷区的教科书

抗战时沦陷区的教科书朱林林《人民文摘》(2014-04-01)侵略者利用日籍教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奴化教育政策,磨灭他们的反抗意识,培植尽忠于“天皇陛下”的武士道精神,欲使之成为日本殖民主义者可以随意驱使的“忠良”奴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广大沦陷区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从事反日行动源于反日教育,而反日教育的直接表现就是教科书,特别是文科教科书。
因为国文、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类教科书对广大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侵略者对教科书的修订问题极为重视。
中日两国关于教科书的争端自“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显现,此后这一矛盾一直延续到抗战爆发,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屡次成为破坏中日关系的肇端。
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教科书的处理方式无非两种:其一大肆删减修改,其二自行编订发行,其根本目的在于“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培养服从于日本侵略、殖民统治的顺民和为其掠夺我国资源服务的劳动力,用效忠于至高无上的日本天皇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华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下令关闭沦陷区所有学校,废止原先使用的一切教科书,大量销毁“有关三民主义、党义及其他与新国家建国精神相反之教科书或教材”,破坏原有的教学秩序,删减教学内容,暂时以《四书》填补课时,“以崇礼教”。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开始大规模删减原国民政府的教科书。
“日对华所提修改教科书内容如下:第一,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及建国的记述,完全删除。
第二,东北四省划出中国版图以外,在地图上注称‘满洲’,或留上空白。
第三,关于过去中日重要事件,如‘甲午’‘五·九’‘九·一八’‘一·二八’等等的记载,完全删除。
”日本侵略者在广大沦陷区设立“临时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对国文、历史、社会教育等各校所用教科书加以审核,删除其中涉及抗日、爱国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为了配合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并支持其在华北地区的侵略活动,日本在沦陷区东北实行了一系列麻痹人们意识、泯灭民族思想、建立起日满一德一心信仰的活动。
通过建立初、中、高级学校,秘密监察机构,恐怖政策来实现其奴化方针,造成了普遍的恐慌,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交往、认同是不会被轻易打碎的,日本侵略者的思想侵入并未完全如其所愿,随着战争的结束,东北地区除了留下殖民的痕迹之外,与祖国其他区域并无太大差别。
关键词:奴化、民族思想、恐怖控制
日本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奴化教育
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
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将长春改称为“新京”作为满洲国的首都。
从此,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地,被持续统治长达14年。
中国东北人民是殖民统治的最大受害者。
作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是以建立傀儡政权的形式进行统治的,在名义上它是独立的满洲国,甚至拥有自己的邦交国,日本人用这一理念缓和了其与东北人民间的尖锐矛盾,并在一定意义上淡化了东北人民作为殖民地人民的屈辱感,试图淡化其民族情节,这一理念征服了溥仪使得他相信自己只是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叛国,可是在事实上谁也无法否认其殖民性质,同日本打交道的溥仪自然比谁都清楚这一操作过程。
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完全受日本节制,毫无自主权外,在思想文化领域更是极尽所能,通过控制教育机构,紧抓初等教育,试图将新一代中国人民培养成其殖民代言人。
日本教员充斥在各大初、中、高等学校,在学校建立起秘密监察组织,很多职员、学生遭受跟踪、迫害、屠杀,造成恐慌。
甚至于使家长也不敢教育自己的子弟,父兄们不敢确定受了日寇长期教育的自己的子弟是否作了日本的走狗和密探,更怕教育子弟以后,子弟们会把父兄的话原样的告诉别人而惹得全家遭祸。
1家不再是轻松惬意的居所,人民不会轻易发表任何政治言论。
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并没有完全压制得了东北人民的民族情怀,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抗争,涌现出“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在自身的努力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帮助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东北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以下我们就从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方面来解说日本为彻底奴役东北人民以支持其掠夺战争的奴化教育。
我们这里所讲的奴化教育包括所有的尝试灌输奴化思想的活动。
日本在社会上宣称满洲国人民与日本人民的深厚情谊、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日满不可分等奴化思想。
“日本侵略者把日本形容成自古就是中国
1萧平.《苦难中的东北学生》[J].反攻,1940,8(4)
东北地区治安的维护者,东北的发展都是日本人的“功劳”。
”2为给分裂中国东北制造历史依据,制造东北与中国无关的谬论。
日本侵略者大肆篡改中国历史。
《满洲国协会创立宣言》宣称: 满蒙之地,本来不属于禹贡九州,有时为肃慎之故土,有时为高句丽之旧居;随后辽、金、元、清相继盘踞而抗之;使此地成为各民族之乐土,以期共存共荣!3通过这样的手段在事实上歪曲其侵略史实,这种行为是不会得到认可。
中国人民是不会接受的。
另外还在社会上建立“协和会”以实现其控制社会思潮、抵制反抗思想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利用电影、报刊、戏剧、小说等媒介宣传其奴化思想。
日本占领东北后,将原有的教育机构尽数摧毁。
为配合其侵略活动,实行奴化政策,在伪满洲国建立后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
满洲国的最高教育机关是国务院下设的文教部,由这一机构管理东北的教育事宜。
一切权利操纵在日本人手中。
满洲国在东北区域内建立起了初、中、高等学校。
其教员大部分由日本人担任,为培养懂日语的教员,1932年5月在齐齐哈尔设立日语专修学校,1933年4月,于“新京”设立了教员养成所,训练初等、中等教员。
4日本人在学校教员中的比重超过中国人并且这一比重呈上升趋势。
日本人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他们旨在于培养一批在奴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支持日本殖民侵略的卖国者。
对教材内容严格限定,对史地等科目大举删改,恶意歪曲,将东北置于中国版图之外,宣称东北并非中国领土,东北一直深受汉族军阀的压迫,而日本是本着人性的慈悲来解救东北人民于水火之中,东北人民应该对日本的到来表示欢迎,应该对日本的救赎感激涕零,其荒唐可笑可见一斑。
所编纂的教科书以麻痹人民精神、消磨民族意识从而支持日本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为目的。
旨在于培养支持、效忠日本天皇的顺民(名义上宣扬忠于满洲国即所谓“建国精神”)。
在学校教育纲要中规定:“任何学校,均须列日语为必修的国语科之一,而将来满洲国的通用语言,决定限用日语”。
普及日语教育是日本侵略者实行其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新学制实行以前,国语指的主要是汉语,学生修的日语课较少,1937年实行新学制,特意颁布了《关于在学校教育上彻底普及日本语之件》,日语成了国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而且课时量大大增加,在国语科的各科中其分量占据了首位。
为使学生体认“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日本侵略者不可不图日本语之彻底普及了。
5强制学生学习日语,只有日语学好了才有出路。
当局所推行的日语教育,非普遍意义上的外语教学,而是为支持其通过语言的同化达到奴化中国人民思想的险恶用心。
另外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战争的需要,在1942年实行“勤劳奉仕”制度,主要就是为支持战争的需要强制要求人们参加劳动,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先后颁布《国民勤劳奉公局官制》《国民勤劳奉公法》《勤劳奉公编成令》等法令。
从该年12月份开始这一制度亦在学校实行。
从此,劳动成了学校压倒一切的“学科”,规定不参加劳动的学生不准毕业。
6劳动占据了学生太多的时间,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动支持了日本侵略战争的继续,加深了祖国人民的苦难。
控制了学校的管理、教员的来源、教科书的编订修改、科目及其内容的设定这还不够,日本人更在学校设立秘密稽查机构,严密控制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
2胡庆祝.《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其危害》[J].学术交流,2012(2)
3[日]伪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满洲国史[M].东京: 满蒙同胞援护会,1971
4韩山保.《东北沦陷时期的奴化教育》[J].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5胡庆祝.《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罪恶举要》[J].兰台世界,2011,11
6胡庆祝.《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罪恶举要》[J].兰台世界,2011,11
对于碍于其奴化教育原则的思想言论即刻扼杀,这些秘密稽查机构和政府特务机构有直接的联系,由其提供名单,特务机构具体操作,很多学生、教师遭到残忍屠杀。
日本严密控制东北的教育,对抵抗其思想政策的行为、活动坚决扼杀。
学校作为施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以支持民族改革进步的重要社会功能已不完全具备,甚至成为日本实行奴化教育,摧毁民族文化,实行其殖民侵略的文化阵地。
为了支持其在东北的侵略、奴役活动,日本还发起了开拓团运动,尝试通过引进本国人口融入殖民地区域,以民间的交往实现快速、有效的同化目的,以支持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无形中达到其奴化、同化东北人民的目标。
这是一种带有政治、军事性质的农业活动。
最初仅局限于在乡军人,之后为扩大运动范围发展到青壮年农民。
他们来到东北之后,对当地人民进行掠夺,侵占其土地、家园,使得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威胁。
开拓团的农业垦殖活动,为日本关东军提供了可靠的兵源、粮食补给,他们是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支持者。
但是这种以殖民掠夺为目的的民族人民间的交流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不公、压榨。
不可能给日本带来长久的利益。
也不可能帮助其实现奴化、同化东北人民的目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这部分人被撤回国、碾转回国或留在东北充当起促使两国关系缓和的桥梁。
伪满洲国推行的奴化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殖民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政治统治、军事镇压、经济掠夺构成一个统一体,其实质就是法西斯专制和愚民教育。
7日本在东北的统治长达14年,在这14年中其奴化中国人民思想的尝试从未停止,其手段不可谓不周全,通过学校教育,政策宣导配以各种文化宣传加之强硬的恐怖压制,野蛮的血腥屠杀,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但结果是这种反人性、脱离民族历史的思想奴化政策不可能取得成功,除极少数人被其奴化,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为其进行侵略战争提供帮助外,绝大多数的东北人民仍然保有深刻的民族情怀,日本奴化思想的野蛮摧残,更使他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民族独立的信念深入人心,他们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历史事实证明,日本的奴化教育同他反人类、无视生命的侵略战争同样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也证明在数千年的民族交往中,中华民族已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民族尊严意识,任何尝试分裂这个整体的活动都将以失败告终。
但是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它严密的稽查打击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使得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举步维艰。
它实行经济、文化封锁政策,割断了东北与内地的联系,阻碍了东北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东北区域的教育。
7白宇.《浅析日本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