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 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2、分析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义偏指等现象。
3、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 清晰掌握诗歌中人物关系, 并能够准确概括主要人物性格。
4、结合给出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能够深入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并得出深刻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1.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深入探究造成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与性格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 在中国古代, 有很多的弃妇形象, 比如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诗经》中《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卫风·氓》中的弃妇, 当然还有我们本篇课文中的刘兰芝。
这节课, 我们就来重点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人物形象分析1.刘兰芝这篇课文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很显然, 诗中的主要人物非刘兰芝莫属。
提问:那么刘兰芝身为一个弃妇, 她的性格有哪些特点呢?文中的那些语句可以体现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呢?明确:①心灵手巧、勤劳、聪慧——第1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第13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 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
②容貌美丽——第9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 第14.17段, 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
③知书达理, 善良明理——第10段“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第26段“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④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 看出她的不卑不亢, 果断坚决——第2段“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第20段“兰芝仰头答……”。
⑤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 忠于爱情。
提问: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铺陈手法。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篇」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优秀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1. 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2. 解释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飞》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3.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结构和形式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和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主题和意象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作品欣赏和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复习旧课〗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
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
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
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4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难点、重点分析(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分析: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分析: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B四、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__故事情节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
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了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尽,焦仲卿亦殉情⽽死。
下⾯是⼩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家⼀起来看看吧。
【教学⽬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情节,理解课⽂内容,感知古代社会⽣活。
2、把握⼈物形象,了解汉乐府民歌,了解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3、继续培养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能⼒、积累有关⽂⾔词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叙事诗特点。
2、鉴赏、背诵。
【教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情节,感知主⼈公形象。
〖教学过程〗 ⼀、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死相许?”千百年来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
关于爱情,我想化⽤泰⼽尔的⼀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各⾃的不幸。
那就是: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却有各⾃的不幸。
在和平民主的时代,⼈们可以⾃由地选择⾃⼰的伴侣,过⾃⼰想要的⽣活。
⽽在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们,是否也⼀样呢?我们⼀起⾛进《孔雀东南飞》,去感受古代的社会⽣活。
(板书课题) ⼆、结合注释 1、简介作品: 《孔雀东南飞》选⾃南朝宋代徐陵编的《⽟台新咏》卷⼀,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最早的、古代最长的⼀⾸长篇五⾔叙事诗,也是我国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北朝的《⽊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被誉为“古今第⼀长诗”,“长诗之圣”,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的影响。
2、乐府:这⾸诗歌属于乐府歌辞。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的⾳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
记叙⽂⼀般由事情的开端、发展、⾼潮、结尾、尾声结合。
2、疏通⼩序,通过⼩序叙述故事内容。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孔雀飞翔的壮丽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的向往。
1.2.2 诗歌基本内容:解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等。
2.1.3 分析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精髓。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板书:在课堂上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1.3 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1.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剖析诗歌的主题。
3.1.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朗读:10分钟3.2.3 解析:15分钟3.2.4 讨论:10分钟3.2.5 总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
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
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