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实习报告
测树学实习报告

测树学实习报告一、目的1.掌握标准地(或固定标准地)设置的内、外业方法;1.1.熟悉地区地森林特点和规律;1.2.收集有关林分和自然因子的材料,作为研究立地条件,林分生长规律,测定林分蓄积、材种和生物量,编制森林经营数表(如地位指数表、材种出材量表、林分收获表等),以及分析比较不同营林措施效果的基础。
1.3.按照标准地设置目的和保留时间,标准地又可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亦称永久性标准地),临时标准地一般用于林分调查或编制营林数表,只进行一次调查,取得调查资料后不需要保留。
固定标准地,适用于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长期重复多次观测,获得定期连续性的资料,如研究林分生长过程、经营措施效果及编制收获表等。
2.角规测树2.1.熟悉简易杆式角规和光学角规(望远测树仪、林分速测镜、棱镜角规等)的构造和测定林分每公顷断面积的技术;2.2.掌握角规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二、仪器和工具杆式角规、林分速测镜望远测树仪、轮尺或围尺、皮尺、罗盘仪、测绳、勃鲁莱测高器)、记录夹、记录用表、森调工作手册、粉笔、计算工具等。
三、步骤标准地设置(一)、标准地的设置与调查按照标准地设置目的和保留时间,标准地又可分为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亦称永久性标准地),临时标准地一般用于林分调查或编制营林数表,只进行一次调查,取得调查资料后不需要保留。
固定标准地,适用于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长期重复多次观测,获得定期连续性的资料,如研究林分生长过程、经营措施效果及编制收获表等。
(二)选择标准地的条件1.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在选择标准地时,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⑴.标准地必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根据调查地目的,在调查地区内所选择的标准地应该是调查地区一定类型林分的代表。
⑵.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
每个标准地内的林木特征和立地条件均应一致。
⑶.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
测树学实习报告范文

测树学实习报告范文一、前言测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测量和研究树木生长、结构、功能和环境适应性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次测树学实习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次重要实践环节,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测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深入学习了测树学的实际应用技术。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实习内容1.学习测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之前,我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树木生长规律、树木结构特点、测树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等。
通过系统学习,我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2.实地测量树木尺寸和高度在实习过程中,我带着导师亲临实地,学习了树木尺寸和高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树木的健康状态和生长情况。
在实践中,我发现树木尺寸和高度的测量需要技巧和经验,不仅需要准确操作测量仪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3.分析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对于树木来说,种质和生长速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的评估方法,了解了如何通过测量树木的年轮和树轮宽度来判断其生长速度。
通过对树木种质和生长速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为树木科学种植和管理提供依据。
4.应用测树学技术进行树木病虫害检测树木病虫害是树木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使用测树学技术进行树木病虫害检测的方法。
通过观察树木的叶片、枝干和树干等部位,结合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树木是否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实习收获1.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实习,我将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通过与导师和同学的讨论和交流,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2.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导师和同学们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工作。
园林树木学实习报告(精选5篇)

园林树木学实习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园林树木学实习报告植物序号:75 中文学名(别名)苹果(采兰杂志)奈(西京杂记),西洋苹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拉丁学名(包括命名人的姓名)Malus pumila Mill.科、属(中文及拉丁名)蔷薇科 Rosaceae >> 苹果属 Malus生长类型:乔木,高可达15米,多具有圆形树冠和短主干;小枝短而粗,圆柱形,幼嫩时密被绒毛,老枝紫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钝,密被短柔毛。
叶片椭圆形、卵形至宽椭圆形,长4.5-1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有圆钝锯齿,幼嫩时两面具短柔毛,长成后上面无毛;叶柄粗壮,长约1.5-3厘米,被短柔毛;托叶草质,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密被短柔毛,早落。
伞房花序,具花3-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2.5厘米,密被绒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被绒毛;花直径3-4厘米;萼筒外面密被绒毛;萼片三角披针形或三角卵形,长6-8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均密被绒毛,萼片比萼筒长;花瓣倒卵形,长15-18毫米,基部具短爪,白色,含苞未放时带粉红色;雄蕊20,花丝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下半部密被灰白色绒毛,较雄蕊稍长。
果实扁球形,直径在2厘米以上,先端常有隆起,萼洼下陷,萼片永存,果梗短粗。
花期5月,果期7-10月。
观赏性观果用途本种是著名落叶果树,经济价值很高。
全世界栽培品种总数在一千以上。
我国现在栽培的重要品种有自欧美直接输入者,也有自日本转来者,也有自己培育成的新品种。
早期栽培的中国苹果品种有片红、彩苹、白檎等,属于早熟种,不耐储藏,经久质变,俗称绵苹果。
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有小量生产。
近期传入中国的苹果,俗称西洋苹果,系在1870年开始引入烟台,以后在青岛、威海卫以及辽宁、河北等地陆续栽培。
现在我国苹果的生产以辽宁的熊岳、大连、金县,河北的昌黎、秦皇岛,山东的烟台、龙口、青岛等地为重点产区。
测树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XX林业试验站四、实验材料1. 测高仪2. 量角器3. 皮尺4. 树木样株5. 树木年轮样本五、实验内容1. 树木生长量测量- 使用测高仪测量树木高度。
- 使用皮尺测量树木胸径。
- 记录树木生长量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观察树木年轮样本,确定树木年龄。
- 学习树木年轮的形成和生长特点。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六、实验步骤1. 树木生长量测量- 将测高仪放置在树木正前方,调整至与树木顶部平齐。
- 启动测高仪,读取树木高度数据。
- 使用皮尺从树木基部量至胸高处,记录胸径数据。
2. 树木年龄测定- 取树木年轮样本,观察树木年轮的排列和特点。
- 计算树木年龄,即年轮数目。
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 根据树木胸径和树高数据,计算树木的径级、形数、材积等生长指标。
- 分析树木生长规律。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树木生长量测量结果- 树木高度:XX米- 树木胸径:XX厘米2. 树木年龄测定结果- 树木年龄:XX年3. 树木生长指标计算结果- 树木径级:XX级- 树木形数:XX- 树木材积:XX立方米八、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会了使用测树工具,如测高仪、量角器、皮尺等。
3. 熟悉了树木生长量、树高、胸径等基本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4. 了解树木年龄的测定方法,包括树木年轮的观察和计算。
九、实验心得1. 测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测树技术。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测树学_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测树学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测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测量树木的技术水平,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增强对森林资源管理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X森林公园三、实习内容1. 熟悉测树学基本理论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测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包括树木生长规律、树高测量、胸径测量、树冠测量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测树学在林业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林业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2.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标准地的设置方法,包括样地面积、样地形状、样地位置等。
随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设置了标准地,并进行了林分调查,包括树种、树高、胸径、树冠等数据的测量。
3. 树木生长指标测定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树木生长指标测定方法,包括树高、胸径、冠幅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准确测量树木的生长指标。
4. 林分密度与蓄积量估算在掌握树木生长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林分密度与蓄积量估算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根据树木生长指标和林分结构,估算出林分的密度和蓄积量。
5. 森林资源管理案例分析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森林资源管理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我们了解了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林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实习成果1. 提高了测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掌握了测树学基本技能,如标准地设置、树木生长指标测定、林分密度与蓄积量估算等;3. 增强了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从事林业工作奠定了基础;4.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测树学实习,我们对测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测树学的基本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林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测树学实习报告

测树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测树学是研究树木生长、发育、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一门学科,对于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测树学知识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参加了测树学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掌握标准地(或固定标准地)设置的内、外业方法;2. 熟悉地区森林特点和规律;3. 收集有关林分和自然因子的材料,作为研究依据;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林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测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了测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为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2. 实习过程(1)标准地设置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是进行森林调查的基本单位,设置标准地时要考虑林分密度、树种组成、林分结构等因素。
我们按照要求,合理选择地形、地貌、土壤等条件相似的区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标准地。
(2)树高测量树高测量是测树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们学会了使用测高仪、皮尺等工具,对标准地内的树木进行树高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树木的形态特征,如树皮、枝条、叶子等,以便对树木生长状况进行评估。
(3)胸径测量胸径测量是判断树木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我们学会了使用胸径尺、卷尺等工具,对标准地内的树木进行胸径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4)林分因子调查我们对标准地内的林分因子进行了调查,包括树种组成、密度、均匀度、整齐度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林分的生长状况,为林业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5)数据整理与分析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了标准地内的平均树高、胸径、林分密度等指标,为评估林分生长状况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测树学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树木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树木学是研究树木形态、生理、生态、遗传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为了加深我对树木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我热爱林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国某高校组织了为期两周的树木学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树木的生长习性、识别方法以及树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树木学的基本知识、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我们学习了树木的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并熟悉了实习中可能用到的工具和仪器。
2. 实习过程(1)树木识别与测量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在校园内进行树木识别与测量。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树木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识别了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同时,我们还掌握了测量树木胸径、树高、冠幅等参数的方法。
(2)树木生长与发育观察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在实验室观察了树木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树冠的结构等,我们了解了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加深了对树木生长发育的认识。
(3)树木遗传与育种我们还学习了树木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观察亲本与子代之间的形态特征,了解了遗传规律在树木育种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树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4)树木栽培与养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树木栽培与养护技术。
如何选择合适的造林地、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以及如何进行修剪、疏枝、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树木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和测量树木,掌握了树木生长发育、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技术。
同时,实习还培养了我们热爱林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实习总结本次树木学实习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了树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珍惜和关注森林资源。
树木学测量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4月10日-2023年4月14日实习地点:某市森林公园二、实习目的1. 掌握树木学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树木生长状况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4. 巩固课堂所学树木学理论知识。
三、实习内容1. 树木测量原理与方法(1)树木胸径测量:采用围径法,使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树木胸高处的直径;(2)树木树高测量:采用皮尺法,利用树木生长锥或激光测距仪测量树木的树高;(3)树木冠幅测量:采用皮尺法,分别测量树木东西、南北两侧的冠幅长度;(4)树木密度测量:采用样方法,选择一定面积的样地,统计样地内树木的数量。
2. 树木生长状况指标及其测量(1)树高生长量:测量树木当年生长高度与上一年度生长高度之差;(2)胸径生长量:测量树木当年胸径增量;(3)冠幅生长量:测量树木当年冠幅增量;(4)生物量:采用样方法,收集一定面积的树木枝叶、树干等,测定其干重。
3. 树木分类与识别(1)观察树木的形态特征,如树冠、树皮、枝叶、花果等;(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树木的分类地位、生长习性等;(3)根据树木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对树木进行识别。
四、实习过程1. 第一天:实习动员及培训,学习树木学测量原理与方法;2. 第二天:在森林公园内,分组进行树木测量实践,包括胸径、树高、冠幅、密度等指标的测量;3. 第三天:继续进行树木测量实践,并对树木生长状况指标进行测定;4. 第四天:进行树木分类与识别,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实习报告。
五、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2. 掌握树木学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3. 了解树木生长状况指标及其测量方法;4. 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实习体会1.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树木学测量在林业生产、资源调查、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树木测量,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3. 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4. 通过树木分类与识别,我对树木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树学实习报告2013年5月16日实习目的:测树学是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主要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环节,温习已学知识,预习新内容,也为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工作。
实习内容: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实习组织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班分 5 个小组;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每人撰写实习报告。
仪器工具:测树罗盘仪及支架、测高器、直径钢围尺、皮尺、角规、标杆、工具包、粉笔、实习指导书、记录笔、本(纸)及计算器等。
标准地调查一、标准地的概念与作用: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
所谓标准地,即人为选定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各调查因子的值,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换算即得整个林分的调查结果。
二、标准地的种类:按设置目的与用途,标准地分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两类。
临时标准地是为临时满足需要能迅速提供资料而设置的,只进行一次调查。
固定标准地是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连续收集资料而设置的,要进行多次调查,测设要求更为严格。
三、标准地调查基本步骤:(一)、标准地选址与边界测量1、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1)对所待测林分具有充分代表性;(2)不能跨越林分;(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防火隔离带等,且应远离林缘。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
因此,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作比较全面的踏查,且测各主要调查因子,因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当地段作为标准地,切忌挑选好或差的地段设置标准地。
2、标准地形状与面积:形状:为便于设置及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当林分密度低、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时可为圆形。
面积: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内必须有足够林木株数,本次实习,要求设置15×15m正方形标准地。
3、标准地边界测量:罗盘仪测角度,皮尺量距离,在坡地上量距要改算为水平距离,测线闭合差一1.般不得超过200为使标准地在调查作业时有明显边界,测量境界线同时应伐开灌木,清除杂草,对测线外的树木,在面向标准地一面标出明显记号(可用粉笔作记号)。
根据需要,标准地四角可埋设临时简易或长期固定标桩。
(二)、标准地林分因子调查与测定:1、每木检尺:又称每木调查,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高直径(对于实际直径需精确到0.1cm),这是标准地调查的最基本工作。
有时为简化记载和计算,每株树直径可按整化径阶记载在每木调查表上,我国常用划“正”字格式进行记录。
(1). 径阶大小确定(2). 确定起测径阶(3). 其它注意事项调查记载需分别树种进行。
如果是复层异龄混交林而又能够划分出林层和年龄世代,则需分别林层和世代调查记载。
按整化径阶记载时,有时每株树还需要按照相应标准确定出它是用材树还是半用材树或薪材树,分别记入每木调查表各相应栏目。
本次实习按照实际直径进行量测,并记录在表格中。
2、测树高:目的是求林分平均高或径阶平均高。
本实习可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选取15~25 株,实测每株树的树高和胸径(精度均记载到小数后一位),中央各径阶需测3~5 株,其它各径阶1~2 株,根据树高和胸径实测值,采用适当模型或手工描绘调制树高—胸径曲线,根据每木调查算出的平均直径,代入树高曲线求出相应平均高。
次要树种只需测出与平均直径相近的3~5 株平均木的树高,以其平均值作为平均高。
3、测定年龄:可用生长锥、伐倒标准木查表根颈年轮数或查数轮生枝等方法查定。
4、测定郁闭度:可按测线、测点或树冠投影等方法测定。
5、各项林分调查因子的计算:包括平均直径、平均高、平均年龄、树种组成、地位级、疏密度、蓄积量、出材等级等。
本次实习林分蓄积量采用标准表法计算。
四、调查结果:标准地每木检尺、测树高记录表:见小组实习报告根据每木检尺各林分标准地总断面积与蓄积量计算结果汇总表:角规测树一、角规测树方法: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树工具,根据该视角,有选择地计数为数不多的林木来测算林分调查因子。
角规种类较多,可测定的林分因子亦较多。
通常林业调查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是水平杆式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及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
使用时,将确定的视角正对被测树木树干胸高处,可能出现树干胸高横断面分别与缺口呈现相割、相切或相余的三种不同情况,对应计数规则是相割计1株,相切计0.5株,相余不计数。
可调节角规视角大小,以适应被测林分直径与密度不同的需要,但计数规則不变。
二、角规测树基本公式:1.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的常用公式为:G= Σg F j δ(单位:2m /ha )····································(1) 式中:g F 称为角规断面积系数或角规常数 j δ为角规点周围第j 株树的状态特征值Σj δ为角规点上绕测一周的计数株数总和 2.角规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的常用公式为: ∑=jj j g g V F δM (单位:3m /ha ) (2)式中: j V 为第j 株树的树干材积(检尺株数较多时,可查相应地区与树种的一元材积表。
否则,需实测),j g 为第j 株树的胸高断面积。
三、角规测树基本技术及影响因子: (一)、基本绕测操作规范 ①观测时要对准胸高位置;②被测树干被遮挡而不得不临时移动位置时,要保持移动后的点位到被测树干中心距离与未移动前相等,测完被遮挡树干后仍返回原点位;③要记住绕测起点树,以免漏测与重测,必要时可正反绕测两次以相互检查或求平均数;④对难于判断是否属于相切的树木(也称这样的树为临界树),要实测其胸径和距离,按(3)式进行计算后确定是否计数。
设S 为角规点至临界树胸高处树干中心的量测距离,若S =R 则为相切,S<R 则相割,S>R 则相余;R=gF d 3.150 (3)式中 3.1d 为被测树木胸径⑤绕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角规视角(即角规断面积系数)与所选择的角规断面积系数一致。
(二)、断面积系数的选择用小Fg 的角规绕测,计数较多,错计1株影响较小,伹其最大观测距离较远,不易看清,疑难与被遮挡树增加,影响工效和容易出错。
如采用较大的Fg ,其优缺点与上相反,一般根据林分的林木粗细与密度情况选择不同的Fg ,下表1可供参考。
断面积系数选定参照表(三)、坡度改正在坡地上,尤其起伏度较大时,宜采用能自动改正坡度的角规。
否则,须手工加以改正,不然会产生负向误差,对应于(1)式和(2)式的改正公式分别为G= (∑δj )Sec(Θ) .................................................(4) M= F g (∑V j /g j )δj Sec(Θ) (5)式中θ为平均坡度(4)式与(5)式仅适用于坡度较一致情况下。
(四)、林缘误差的消除当角规点落在林缘附近时,由于不可能进行全圆周绕测而使结果偏小。
可先在林分四周划出林缘带,林缘带宽度 Rmax 按下式(6)计算。
R max=gF d max3.150 (6)式中max 3.1d 为林分内最粗树木的胸径可以避开在林缘带内选择角规点。
倘若角规点落在此带中,则绕测半圆并把计数株数乘以2,落点在林缘角落时,绕测900并把计数株数乘以4。
(五)、角规点数的确定(1)典型选择时,角规点数,可参考表2。
这只适用于整齐的人工中幼龄林,且忌有意在生长好的地方设点。
表2 角规点个数参照表(2)随机选样时,角规点数可按待测林分的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与精度要求计算确定。
表3表明,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较小,应用角规进行林分抽样调查,若面积不大,工效不高。
因为以平均30%的变动系数,要达到90%的精度和95%的可靠性,按简单随机抽样计算样点数,需设置36个角规点。
故在有经验的情况下,一般用典型设点。
四、测定结果(假定F g=1):(一)、自平曲线角规控制检尺记录表:(二)、临界树的正确界定:根据公式 R=gF d 3.15050.572.820.00385R=gF d 3.150=3.5m,S=2.82m,R>S,因此δ=1570.58.3 3.10.00541R=gF d 3.150=4.15m,S=3.1m,R>S,因此δ=1(三)、计算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蓄积量: G= F g ×∑δj =1×13=13 m 2/haM=F g ×∑j j g v ×δj =1×96.869=96.869m 3/ha.测树学实习心得坐在电脑前,回想我们为期3天的测树学野外实习,写下这篇实习心得。
实习中,有很多艰苦,也有很多欢乐,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很多收获,通过此次实习,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学习了很多林木调查的方法及相关仪器的使用;另一方面,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了同学们间的交流,增强了大家的合作精神。
五一小长假刚结束,从家中赶回来的第二天,我们便收拾包裹行李踏上了去下蜀实习的路程,经过了前几次的实习,下蜀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大家还是显得很兴奋。
到达林场后,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吃了午饭,我们便向山上出发,按小组分配好区域,大家便开始进入林地,从拉样地开始,进行标准地调查测定,因为之前其它专业课已经接触过这些测量方法,所以我们小组的同学配合得很默契,分工合作,很将每木检尺的结果量测出来,轮到角规测树时,由于没有经验,我们显得有些生疏和慌张,于是大家与别的小组的成员交流讨论后,终于理清思路,为准确观测树木的特征值及其到角规点的距离,我们严格按照角规测树的操作规范进行量测,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有了第一天下午的经验,第二天的实习便容易的多,上山的路上虽然很累很热也很辛苦,但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完成任务时,在小路上席地而坐,吃着东西,闲聊的场景还是很开心的,归途中,突然有一种老农做完农活回家的感觉,晚上吹着晚风,也很惬意。
总的来说,虽然这次的实习充满了艰辛,但是我想这与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困难相比,应该只是沧海一粟。
在此也要感谢此次实习的指导老师和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没有大家的合作,也没有这圆满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