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什么是中医病机学说

合集下载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 +内生五气病机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 +内生五气病机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内生五气病机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二字,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又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十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十九条”。

对于“病机”二字的原意,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

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中医病机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疾病发生时·,各脏腑病变按一定规律互相影响。

中医学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水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

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学一、概述(一)病机概念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二)病机发展史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盛制热,阴胜则寒。

”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阐明了实火病机的理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

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

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

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

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1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1
2、气脱: 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 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 临床表现: 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 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 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 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
1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 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亡阴 亡阳
亡阳 亡阴
阴阳皆亡
死亡
1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 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 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 是什么?
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
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1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 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 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第七章病机学说

第七章病机学说

第七章病机学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

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证例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实中夹虚高热伤津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病机学

中医病机学

中医病机学中医病机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通过观察、辨证、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中医病机学的核心观点是病从本体而起,病机是疾病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医病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脏腑经络,它们是人体内部运行的重要组织和通道。

中医病机学认为,脏腑经络的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病机是脏腑经络失调的表现。

脏腑经络的失调可以表现为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湿热瘀滞等,这些病机可以通过脉象、舌诊、面诊等方式来观察和诊断。

中医病机学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认为疾病不仅仅是某个脏腑的问题,而是整个人体内部环境的失调。

中医病机学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病机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六经、卫气营血等。

六经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它包括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经络。

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气营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免疫功能、气血运行和营养供应等重要功能。

中医病机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检查脉象和舌诊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病机,然后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病机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病机学的研究还有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中医病机学的理论较为抽象,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应用。

另一方面,由于中医病机学缺乏科学的解释和验证,有时难以被现代医学所接受。

因此,中医病机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病机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通过观察、辨证、诊断和治疗,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中医病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脏腑经络,它们是人体内部运行的重要组织和通道。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学说

1、气不足
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 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的化生不足
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 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太多
如:过于劳倦、外感热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 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 病理状态。
发病的基本原理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的途径 发病的形式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变化 (二)地域特点 (三)生活、工作条件 (四)体质特点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自复 其他因素致复
复发
病后用药不当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或房室而致复发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复发的因素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胜衰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津停气阻、气随津脱、 津血两伤、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四、“内生五邪”病机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 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 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内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什么是中医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

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
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

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