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

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

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
1.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公文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主要分为封命和告诫两大类。

封命是国家向诸侯国下达的军事、政治命令,告诫是国家向内部王室成员及官员发出的命令和劝告。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公文体制比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

公文种类有律令、诏书、奏报、试制等,主要用于法律文书、政令传达和吏治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公文体制比较宽松,主要分为谕旨、符书和表章三个类别。

谕旨是皇帝向百官下达的命令、奖赏和警告;符书是中央政府与各地官员之间传递消息的文书;表章是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示决策的文书。

4.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的公文体制相当庞杂,主要包括奏章、表状、诏令、牒书等。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上书请示或报告的文书;表状主要用于官员与上级之间的交流;诏令是皇帝下达的政令;牒书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络和通讯。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的公文体制比较精细,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奏章、制书、敕书、谕旨、行文等。

奏章是官
员向皇帝上报或请求决策的文书;谕旨是皇帝向官员下达的命令;行文是官员之间传递命令和通知的文书。

以上是对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的简要介绍,每个朝代的公文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变化。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的文书发展公文是一种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文书形式,它具有规范、准确和正式等特点。

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其格式和风格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古代的行政公文多以纸质为载体,书写方式主要为手写,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

古代行政公文的格式严谨,大部分公文由上至下分为标题、题词、正文和落款等部分。

其中,标题通常以“奏章”、“表状”等词语开头,题词用以概括公文文件的主题,正文详细阐述问题,落款则是公文的起草单位和日期。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尊重上级权威,因此在内容表达上常用恭维性辞藻和尊称,以显示对上级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行政公文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电子化的出现,使得公文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其次是公文格式的规范化,现代的行政公文排版要求整洁美观,语句通顺,段落分明。

现代行政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正文、附件等部分,其中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部分要以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具体问题和相关措施;附件则用于携带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现代化的行政公文中,存在许多公文类型,比如公告、通知、公函、合同等。

每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格式要求。

以合同为例,它是一种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合同通常由标题、正文、签名、日期和附件等部分组成。

标题部分表明合同的类型和名称;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签名和日期是合同的有效性证明,附件则是携带相关的附加信息。

总之,行政公文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文书的格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行政公文强调礼节和尊重上级权威,而现代行政公文则更加注重简洁、准确和规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行政公文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通过规范化的文书形式,确保了行政事务的有效进行。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古代公文赏析

古代公文赏析
上节内容回顾 内容提要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二、古代公文的写作技巧 三、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 四、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 五、古代公文的立意 六、古代公文名篇赏析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 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 : (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
图7 咸丰皇帝圣旨
Page
8
(七)纸张公文 汉代造纸术发明,纸张产生,公文载体发生历史性变革。因为经济实 用、携带方便,纸张成为公文书写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沿用时间 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随之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 制度。从此公文进入飞跃发展的时代,一系列公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都以此为基础。 (八)电子公文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将电子政务提上日程,首先从纸质公 文的电子化入手,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为首要目标,于是以电子为载体 的电子公文历史必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公文的载体再一次发生了意 义深远的变革,进入电子时代。
Page
11
(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 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 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 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 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 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 典范。
Page
10
(二)公文的说服力与真实性
真实性是公文写作的根本原则,古人早就有“修辞立其诚”,“美 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事以明核为本”等说法。历代中 枢,汉宣帝曾下诏反对公文“增辞饰非”,隋文帝曾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都指出了这一点。公文特别是政策性很强的上行公 文中,当下级向上级阐述观点时,由于他驳斥的是上级甚至是皇帝,它 必须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要充分地以理服人,但这"理"的基础却是事 实,而绝非空洞言词,空谈道理的公文大抵只能供后人欣赏颂扬,当时 却多半不会有好效果的。亦即公文上行文成败关键,从内容上讲在于所 阐述的主张,提出的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方针和利益;从写作上讲,在于 所选用的材料论据,是否真实,使人信服。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真正 有政治力量,李斯《谏逐客书》可谓楷模。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

古代公文流变演变笔记一、古代公文的那些事儿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这可老有意思了。

古代公文呢,在不同的朝代那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就说秦朝吧,那时候的公文就很有法家的那种严谨感。

文字简洁明了,该说啥就说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为啥呢?因为秦朝那时候是大一统的王朝,得把法令啥的传达得清楚啊。

就好比现在公司里的规章制度,得让大家一看就懂。

到了汉朝呢,公文就开始有了些文学性。

汉朝的文人多呀,而且那时候文化发展得也好。

公文里就会有一些优美的辞藻,但是又不失实用性。

这就像是一个既有内涵又打扮得好看的人。

再说说唐朝,唐朝那可是文化超级繁荣的时期。

公文在这个时候就更加注重格式和礼仪性了。

就像参加一场特别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得按照规矩来。

而且唐朝的公文在表达上也更加丰富,各种修辞手法都可能会用到。

宋朝呢,公文就有点那种文人的精致感。

宋朝的文风本来就偏向细腻,公文里也能看出来。

不过呢,也没有丢掉公文该有的权威性。

元朝的公文呢,又有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

毕竟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嘛,在公文里可能会融入一些他们的文化元素。

明朝的时候,公文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就像是工厂里生产产品,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和标准了。

清朝的公文呢,在继承前面朝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满族文化的影响。

古代公文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代社会的模样。

而且呀,古代公文的书写格式也很有趣。

从字体到排版,都有讲究。

比如说,不同级别的官员写公文用的纸张可能都不一样呢。

这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人用的办公用品可能也有区别。

古代公文的演变过程中,也有很多有名的公文范例。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就是一篇超级经典的公文。

这篇公文既表达了他对刘禅的忠诚,又把出兵的各种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从这篇公文中就能看出当时三国时期公文的一些特点。

反正就是说呢,古代公文的流变演变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历史大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角色和戏份,真的是特别有趣的一个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
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还规定了密奏用封事,以及其它上行、平行、下行的各种文体如疏、状、白、事、露布、移、檄、教、牒等等。

对于秘书人才的选拔,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学僮年十七以上,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岁终,赴郡试八体书,第一名要由郡守推荐给太史复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中书省史书令史)又因为大乱之后,典章缺失,儒士知古而不知今,不得不依靠文吏以理烦治剧。

史书上说,当时文章气节之士,如陈蕃、李膺辈,多起于掾吏。

光武帝曾下诏,要丞相考核官吏,凡不熟悉治业务、书疏不端正的,要连同推荐人一同办罪,这也是促使重视吏治的原因。

汉代的公文体制较前代逐渐完备,连文件尺寸、起首和结束语的写法及行款数目,具名姓的等级规矩,都有明确的程式。

还规定了以封囊的颜色来区别文件缓急程度,如平件用青色,急件用赤白二色,密件用黑色。

汉代很多文牍出于名儒硕彦之手,但有些教令议论过高,似是而非,不切实际。

如曹褒敕吏勿杀盗徒,甘以身坐全其性命;法雄禁捕虎狼谓仁义可以感化,后人讥为迂阔之论。

而孔融高谈教令,“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崔琰传》注),这也说明公牍开始走向虚名无实,追求词藻的歧路。

魏晋六朝文书,名目上虽然也有所兴革,但基本上仍承袭旧制,变化不大。

六朝时由于文、笔之分,有能为表奏收檄而不能诗文者,也有诗文造诣极深而不能为记室参军之职的。

社会上一反汉代故常,形成重文章轻笔札的风气,以致记室人才难得,公牍也深受当时文章雕绘藻饰的影响,所谓“挹之无穷,按之无实”,浮文满纸。

台阁重臣十之八九不能动笔。

《魏书?王肃传》注说:“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说,象锺繇、王朗这样的卿相,连朝廷奏议都“搁笔不能措手”。

《文心雕龙》指出了公牍是“艺
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说明好文人轻视公牍,而又不得不在重要政务上小心应用公牍的矛盾,这种现象在后来历代差不多都存在。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相关内容:机关公文办理程序
机关公文办理包括拟稿、核稿、会签、审核、签发、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

一、拟稿以党组、局机关名义发文,根据内容由各科室拟稿,非职能科室业务范围内的综合性和重要文件由办公室拟稿。

关于要求解决工作调动的请示
教育和科技局领导:我叫某某,女,壮族,大专文化,现年32岁,在“秘书工作”学校小学部任教。

我于1994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秘书工作”小学、“秘书工作”小学和“秘书工作”学校任教,XX年参加“秘书工作”某地教师公开招考正式录用...
如何写实习证明书
实习证明书本实习课程乃建构於学生,实习机构与学校三方面的合作关系,各方皆有其应尽之责任,义务与功能,方能达成各方预期之目标,於此证明书签署后,若任何一方未经其他两方同意,不得擅自更改契约内容,否则本实习课程将视同无效.请学生...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例析
发文字号编写不当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年度公文排列的顺序号。

它是一份公文特定的标志,正式公文均应标注发文字号。

它为检索和引用公文提供专指性较强的代号,为管理和统计公文提供依据。

制度的写作方法
1.制度的概念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

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

公文处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行文中的常见问题(一)报送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1.非领导同志交代直报的文件,违规直接报送领导个人。

不少单位将报给市委或市政府的文件或公文代拟稿,直接报送到领导个人手中。

公文具体文种写作的标准格式
一、命令(令)1.发布令【例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八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简报样本
简报样本...
写作指导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下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