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〇文化具有继承性。
〇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
〇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〇科技进步和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〇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能力目标〇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〇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人,第一层意思点明了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世代积累下来的。
第二层意思说明如想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下设三个目题。
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
第一目是探究活动导人。
探究活动结合针灸、京剧、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引导学57四、教学方法建议(一)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着重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2课时着重讲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二) 教学方法建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人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让学生亲历“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在探究中认同价值目标的教学理念。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说出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影响1、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是在形成并保留在,具有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1)从、、、、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性。
(2)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和传统文化崇尚的“浩然正气”,说明传统文化具有性。
这种性既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
(3)“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和,是维系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传统文化也会起、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克服,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才能,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应是:。
具体解释为,对于,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高考经典例题)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1、2011年6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启动暨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在永定门南广场举办。
……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地安门内大街)、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从《文化生活》方面,正确的理解是()A、中轴线文物建筑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B、中轴线文物建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东西方文化的凝结C、中轴线文物建筑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杨瑷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能力;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结合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已经学习了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这是从空间上、横向上来讲文化。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文化由什么构成?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需要文化传播,即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大家想想这应该从什么方面讲文化?生: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对,这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文化发展是讲文化未来走向,是文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新课讲授: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探究一:1.汤姆从美国来昆明,你想介绍他一些什么昆明传统文化?生:略2.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生:略3.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在老师启发下,引导学生回答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稳定性、民族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 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 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问题探究| (1)材料一说明科技在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为什么要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 提示:(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 代科技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这些文化遗产的手段 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 展。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这是由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①特点: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 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是充分利用 教育途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二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1.全面认识、理解文化继承 1.围绕文化的发展,从文化继承与
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
2.理解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 因素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本框内容。
儒商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加以创新,片面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的概念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继承性概念: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创新、文化融合与文化交流。
3.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4. 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5. 学生的文化实践: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化的继承性概念、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的继承性、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文化的继承性概念及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 第三课时:分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课时:讲解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化继承性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文化继承性的概念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4. 学生的文化实践参与程度:通过记录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内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传统文化的分类和代表性内容;3.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影响;4.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代表性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京剧艺术、茶文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讨论互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
5.实践体验(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书法、绘画、鼓乐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6.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实践体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总结反思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口头提问:随堂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实践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现。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案教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学案教案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预习导读(二)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三个,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文化传播还有其他途径;不要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媒介相混淆。
)2.文化传播的媒介:①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
②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了解实例)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一)继承传统文化1.继承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①__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
____________是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______________;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及民族气派;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纽带。
(3)作用有两重性:①若_______________则推动社会与人的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____起积极作用;糟粕部分起阻碍作用。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文化等。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自然文化等各种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
今天新课标倡导学生“发现、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从对历史、民族文化、自然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态、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并运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来指导新课标教学,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代价值取向中发挥引领作用问题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和研究其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理念来加以把握和运用。
而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有效地开展是我们取得成功所必须付出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做好这一节课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本节课进行如下设计,以期对各位教师有所启发或借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中华文化通论》《文化发展论》等经典著作,认识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趋势,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通论》进行阅读学习,掌握有关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懂得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经历着不断的融合发展和不断变化发展过程。
4.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中华文化通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
5.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使学生在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启迪。
6.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热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尊重和传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目标"体现了学生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激发学生对当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问题加以思考和探索,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内容: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异彩纷呈A、民族节日各具特色B、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A、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B、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A、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B、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C、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A、文化传播的涵义B、文化传播的途径(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A、传媒的内涵B、大众传媒(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A、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播B、文化交流的作用C、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2、本课引入: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
那么文化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文化的继承呢?在当代,仅仅是文化继承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发展文化,那么我们怎么样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今天我就来学习这一块的知识。
二、知识讲解考点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什么是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的。
B、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表现一:传统习俗的继承。
A、传统习俗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传统习俗的作用: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表现二:传统建筑的继承。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表现三:传统文艺的继承。
A、中国传统文艺的内容: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
B、中国传统文艺的影响: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表现四:传统思想的继承。
A、含义: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二者区别:A、文化继承: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B、文化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而是即克服又保留,不是简单的文化更替,而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二者联系: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D、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3)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思想运动往往会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例如,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哪些途径:(1)精心选择教育内容(2)精心选择教师(3)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三、例题精析【例题1】温家宝总理曾经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传统文化,A观点错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实践,温家宝总理曾经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故说明传统文化对今天现实意义,故B答案符合题意,C观点讲的是传统文化的形成,与题意无关,D观点错误,传统文化不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故答案应选B。
【例题2】建筑专家称北京菊儿胡同“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
说明菊儿胡同建筑文化()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继承性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④是传统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的历史积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继承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传统思想是传统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的历史积淀,不是传统建筑,故答案应选D。
【例题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
这主要因为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题干是说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强调的是教育的重要性,故C答案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故答案应选C。
【例题4】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岳麓书院的影响说明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③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教育的作用,题干中说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明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思想运动会影响文化的发展,但不是促进,④观点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故答案应选A。
四、课堂运用【基础】1、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观点A.否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B.承认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C.强调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D.肯定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强调对精神和文化的传承,答案为C。
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A.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发展C.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影响文化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题考查学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识记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