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浅谈夫妻婚姻冲突之婚姻教育介入

17浅谈夫妻婚姻冲突之婚姻教育介入
17浅谈夫妻婚姻冲突之婚姻教育介入

淺談夫妻婚姻衝突之婚姻教育介入

葉百玲*

一、前言

常言道:「相愛容易,相處難」。在每個親密關係中,衝突在所難免。從亞當來到人間和夏娃偷嚐禁果之後,男女紛爭事件層出不窮。尤其婚姻又不似愛情般浪漫,夫妻所要經歷的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種平實生活,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及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婚姻又要面對更多的人、事、物及考驗。而且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的不同,在相處互動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金錢價值觀、思考模式、生活習慣、行事風格不同等而有爭執衝突的發生。婚姻關係的建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獨立個體所共同組成,夫妻各自來自於不同的家庭,不管在生活習慣、個性、思想行為、價值觀等,必然存在著差距;在婚姻的歷程中,彼此的爭執、論辯、衝突、自然難以避免(藍采風,1996)。

因此,衝突是婚姻中無法避免的,是每對夫妻在婚姻的道路上都會遭遇到的問題。童話故事的迷思「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但是真實的婚姻生活卻並非如此,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有些差距,夫妻不只要面對生命歷程中的試煉和衝擊,就連日常生活中的枝微末節也常是齟齬的來源。從報章雜誌中,我們常看見夫妻間起爭執、衝突失和的消息,從擠牙膏到拳腳相向對簿公堂,甚至引發出家庭人倫悲劇,留下悔恨的大有人在。有些夫妻直接表示出衝突,有些則否認和壓抑;問題不在於衝突的與否,而是在於如何去處理解決衝突。衝突可以是正向、有生產性,許多的研究結果皆指出婚姻衝突因應方式對婚姻關係的品質有重要的影響,正向的衝突處理方式,能拉近彼此的親密關係,負向的衝突處理方式會造成彼此關係的疏離,甚至是破壞性的傷害。劉惠琴 (2003)更進一步指出夫妻衝突可以被視為是解決婚姻問題的必要過程。綜合上述,本文就從夫妻衝突角度探討,以婚姻教育介入的方式來協助夫妻改善關係,找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二、文獻探討

(一)婚姻衝突意涵與層級

是指親密關係中發生意見分歧、不一致、或者彼此不能夠互相忍受的狀況,婚姻*葉百玲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研究生

衝突是指夫妻之間沒以協商的方式來處理所面對的衝突,而以抱怨、批評、敵意、防衛的、不快樂的行為回應,所導致的不快樂的親密關係 (Cahn, 1992)。

Olson 與 Defrain 在1999 年以21501 對夫妻所做的調查,指出夫妻衝突的前五大議題是:1.只有自己必須為問題負責;2.以逃避的方式避免和配偶發生衝突;3.夫妻之間差異未解決;4.對於解決衝突的方式,想法不一;5.對芝麻小事,產生嚴重爭辯。

Olson與 Defrain(2008)認為婚姻衝突的內容會因其對婚姻的緊張程度及決策壓力不同,而區分成不同的層次,提出衝突是一連續性的階層組(Hierarchy of conflict)的概念,如圖1所示,其範圍可由日常瑣事到危機產生,愈底層其壓力與緊張度愈低,往上則愈高。其順序由下而上依序是:1.日常事件的交流;2.想法的討論;3.情感的表達;4.決策的需要;5.做決策;6.解決問題;7.危機。而層次逐漸升高,對婚姻的衝擊愈大,處理就越棘手,衝突如果沒有被解決會持續發展,因此,不可以漠視婚姻衝突的存在。

圖1 The Hierarchy of Conflict 衝突的層級

註:採自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p. 129)Olson, D. H., DeFrain, J & Skogrand, L. (2008). CA, Mountain View: Mayfield.

(二)引起婚姻衝突的原因

以系統思維的觀點來看,造成婚姻衝突的原因是無法採單一原因來解釋的,有些來自婚姻次系統、有些來自於家庭系統、親子次系統、原生家庭系統,甚至更大的社會文化系統,彼此之間相互影響。造成婚姻衝突的因素包括了原生家庭、角色期待、親密關係、權力分配及社會變遷等因素的影響(Goodman, 1993/1995;王沂釗,2000;

賴自強,1998),茲整理婚姻衝突的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1. 個人特質與原生家庭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也都有其特質,夫妻雙方不是彼此的附屬品,除了有性別上的差異外,個人的成長歷程也是造成差異之處。雙方原生家庭差異似乎是一個引發衝突的基底,尤其以原生家庭生活習慣的差異為最直接的衝突來源(陳惠雯,2000;王沂釗,2000)。個體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是在家庭,最早所觀看的婚姻圖像也是在家庭,透過家人的角色扮演、個體與家人的互動經驗加以傳遞,個體看到自己父母如何經營他們婚姻生活、如何相處、如何相待,學習到了最早的婚姻經驗,形成個體對婚姻的責任感以及婚後角色的認知(陳素貞,1994;吳心芝,2003)。原生家庭處理情感的方式,會影響個人處理情感的態度;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可能影響夫妻面對壓力的方式;與婚姻生活較有密切關係的觀念,諸如男女性別角色的期待、夫妻的互動模式、育兒方法、生活型態等,皆深受成長經驗的影響(Julia Cole, 2000)。所謂「一張床睡六個人」,其實許多的婚姻衝突在婚姻初期就開始蘊釀,主要是源於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各自堅持個人生活歷史的原生家庭經驗或是理想標準,當配偶的表現未符合個人期待的標準,特別是妻子發覺在現實的婚姻生活中,並未感受到是被照顧、被支持、被關心、可以依賴的理想幸福婚姻生活時,妻子通常會以最直接地方式表達出心中的不滿情緒,使衝突問題一觸及發。研究發現若父母的婚姻長期處在痛苦中或是父母離婚的子女,不僅處理夫妻關係的技巧較差,且對婚姻較無法有堅定的承諾,而容易導致婚姻以離婚收場(Amato & Deboer, 2001)。

2. 對配偶角色期待有落差

「男人結婚是賭上一輩子的自由,女人結婚則是賭上一輩子的幸福。」對於婚姻的期待與現實總是有些差距,當雙方對婚姻角色有不同看法時,就會引起衝突,而這些差異性可能在婚前就存在,也可能在婚後才發生。主要是導因於婚姻角色與性別角色認知期待的差距,當一對情侶結婚後,他們會對自己所認定的先生或妻子角色加以界定,也會抱持著美好的期待,若配偶的表現未符合理想的期待,將現實生活中的小問題變得更嚴重,以至於期待越大而失望越大(Goodman, 1993/1995;林慧芬,2001;王沂釗,2000)。現代夫妻對彼此的婚姻角色期待上仍受到傳統角色規範的影響,尤以男性為甚,在傳統父權體制下的婚姻,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通常強調女性面對婚姻需要有更多的調適,若雙方的態度及觀念有落差時,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與

調整(張思嘉,2001;林慧芬,2001)。事實上,婚姻角色──即丈夫與妻子、父母、姻親等──不是與生俱來的,當個人要扮演這些新接受之角色時必須學習,必須再社會化,然而Robert F. Winch在其所著當代家庭一書中指出夫妻角色學習上之困難的原因:1.當代社會中對於婚姻角色之期待有極不統一之現象。2.婚姻角色隨著時代之變遷而有許多新的期待。3.文化上變遷或缺乏持續性之社會期待,父母一代所學習之婚姻角色與年輕一代者並非完全一樣。4.配偶兩人的家庭背景所給予的婚姻角色之社會化內容與程度不同,易造成配偶角色期待不一致性(藍采風,1982)。

3. 婚姻中的親密關係

親密感和愛都是婚姻的靈魂,維繫著彼此間緊密相連的關係。婚姻衝突與親密關係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夫妻因親密關係的建立,增加了彼此的依賴,兩人共同生活,互動更加密集,意見相左或爭論的機會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也因這份親密關係,使得雙方敏感且脆弱,在面對婚姻衝突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不同於一般衝突。當兩個有感情關係,尤其是與有性關係的人發生爭執,就容易公私不分(John Gray, PH.D., 1992/1996)。男女通常為了錢、性、決定、安排時間、價值、孩子的養育、家事責任等問題爭論,只有一個理由會使以上的「商量」轉成痛苦的「爭論」,即是──我們覺得沒有被愛(John Gray, PH.D., 1992/1996)。因為婚姻伴侶之間生活緊密相連,自我完全的暴露,使得彼此都極度敏感並且脆弱,雙方的情緒都面臨著考驗(Goodman, 1993/1995)。性方面的問題會導致婚姻的苦惱,婚姻的煩惱也會造成性方面的問題,有些夫妻太過於依賴以性的親密去解決非性方面的衝突,這種方式掩飾了主要問題且干擾了更直接的問題解決策略(林慧芬,2001)。

4. 權力分配的不均

Cromwell 與Olson (1975)提出家庭權力概念的三個範疇,以資源作為「權力基礎」;以夫妻衝突處理、問題協商的過程為「權力過程」;以決策結果、家務分工方式為「權力結果」(Godwin & Scanzoni, 1989; McConald, 1980; 伊慶春、楊文山與蔡瑤玲, 1992)。權力分配的不平均是婚姻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研究提出:隨著社會的變遷,婚姻衝突所反映的可能某種夫妻間決策與權力分配的不平衡(王沂釗, 2000; 劉惠琴, 1999a, 1999b)。男女兩性於歷史文化脈絡中,在政治、經濟、教育、社會風俗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中國傳統社會以男人為尊,在女性眼中以「天」作為象徵男性角色的崇高,且為決定權的代表者,時至今日,處於兩性追求平等的時代裡,該如何做權力的劃分與協調,考驗著夫妻之間的智慧。然而事實上,婚姻生活中,夫妻不可能達到

真正的權力平等分配,因為夫妻倆人在婚前彼此擁有的資源不同,也不等質,彼此對婚姻的需求與期望也不一致,所以要把這些不等質的成分換成均等的權力分配是不可能的,最切實的問題並非是謀求權力的完全均等,而是尋求權力的中和,其一種方法是權力較少的一方知道為什麼自己要順從配偶的權力,然後由其它可以替代的方法取得己之所需;另一種可行的方式是接受對方的要求時,要盡量保有自己的自願成分,不要一味毫無條件的接受對方的要求,或做完全的犧牲,即彼此能妥協讓步。然而中和權力必須建立在雙方都能瞭解的基礎上,因此溝通是減輕婚姻衝突最有效的方式,也是達成權力中和的最有效方法(蔡文輝,1998;吳怡禎,2002)。

5. 社會變遷與經濟型態的改變

隨著社會變遷和家庭型態的改變,使得兩性的權力愈趨於平等,夫妻間互動模式不同以往,女性不僅握有經濟獨立權,對雙方角色、責任與義務也有迥然不同的看法與觀點,丈夫不再只是維繫家庭經濟的唯一來源,愈來愈多的丈夫也被期待要負擔家務與教養子女的責任(陳惠雯,2000)。賴自強 (1998)指出當夫妻對於雙方角色、責任、義務有不同想法時,會因為權力的爭取與競爭而造成夫妻衝突。夫妻雙方因應社會轉變的腳步可能不一致,如夫妻雙方對於兩性平等的趨勢,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先生允許太太外出工作,但卻未能在家務上給予相對的協助,而可能因此產生衝突。另外,目前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或多或少帶給人們生活上的壓力,而生活壓力會使當事人面對事情的忍受力降低,是婚姻衝突的催化劑(楊雅惠,1995)。

總之,「婚姻衝突」由於夫妻兩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價值、需求、知覺,加上社會的變遷,使得雙方面對角色期待、經濟問題、子女管教、家事、姻親相處、性關係等問題時,產生不一致的想法與做法(楊雅惠, 1995)。葉光輝 (1999)認為在絶大多數持續進行的親密關係中,衝突應該被看作是一項自然並且是無可避免的經驗。劉惠琴 (2003)更進一步指出夫妻衝突可以被視為是解決婚姻問題的必要過程。從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夫妻為其中最重要的次系統,具有維持系統穩定的力量,也同時具有改變創新的力量。將婚姻衝突視為一種婚姻調適的動態過程,夫妻在適應的過程中,由於彼此不一致的想法與做法,所產生的一連串互動行為的歷程。所以,我們可以將衝突過程視為夫妻面對婚姻和家庭挑戰之調適歷程,透過問題解決歷程來面對家庭的改變與需求。

(三)婚姻教育介入模式之簡介

高淑清(2002)認為教育介入模式可分為「初級預防」和「次級預防」兩個層次

的專業協助。「初級預防」是提供當事人設計過的教育情境與教育方案,增進當事人因應問題能力與改善情境技巧,在漸進式的學習歷程中建立能力,使其可自行解決問題更可主動防患未然。「次級預防」則是處理初期問題的徵狀,以免問題擴展到嚴重程度。並參考Egan(1998)的專業助人模式(The skilled-helper model),提出四階段十二步驟的「婚姻教育介入模式」(如表1)。

表1 婚姻教育介入模式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並釐清婚姻的現況與問題

步驟1.導引夫妻陳述其衝突情境與問題核心。

步驟2.協助夫妻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步驟3.協助當事人聚焦於可使其婚姻關係品質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從需求與想望中建構溝通與適應能力。

步驟4.協助夫妻發展較好婚姻關係品質的可能範疇。

步驟5.協助夫妻將其所想望的婚姻藍圖化做具體可行的目標。

步驟6.協助夫妻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驟7.協助夫妻腦力激盪出多項可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步驟8.協助夫妻選擇符合其需求與資源的行動策略。

步驟9.協助夫妻擬定執行計劃。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雙方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

步驟10.鼓勵夫妻於生活中執行先所編定的計劃與行動策略。

步驟11.適時提供夫妻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其順利執行行動策略,增進行動力。

步驟12.繼續鼓勵夫妻記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經驗,體認成長的喜悅。

三、婚姻衝突案例說明

一對當初歷經家人反對才結婚的夫妻(因為先生曾有過一次婚姻),目前育有一女,太太為了親自照顧女兒,不顧先生的不悅及反對,堅持離職當個全職媽媽陪伴女兒。先生雖然擔任公司主管但對使用金錢的態度很計較,外出時不喜歡太太有太亮眼

的打扮,常覺得太太對待其他男性友善的態度會令人誤解,並將照顧兩歲女兒的責任全部丟給太太,對於孩子管教方式也不一致,常為了生活瑣事爭吵,最近先生每天下班回來都顯得緊張易怒,時常發生衝突,夫妻關係讓雙方都感到精疲力盡,婚姻亮起紅燈,太太對於當初沒聽家人勸告,堅持選擇的婚姻感到失去信心,看著牆上掛滿甜蜜的結婚照更顯得格外諷刺,並開始思索這樣的婚姻該如何維持?

四、婚姻衝突的婚姻教育介入策略

以下大致運用高淑清(2002)提出的四階段12步驟歷程模式,來討論如何透過教育介入的方式幫助上述之夫妻,協助其發現與尋找問題改善的行動策略:

階段一:瞭解與澄清---探索並釐清來談者的現況與問題

步驟1.導引來談之夫妻陳述其在婚姻生活中所帶來的衝突情境及問題核心。

在首次晤談中,先請夫妻描述他們自己所看到的問題,並且要求提供:從他們認識、交往到目前的簡要關係歷史(了解問題與彼此關係的脈絡)。教育者並對這對夫妻解釋:瞭解他們的婚姻歷史能夠幫助教育者更瞭解他們夫妻的現況及目前遭遇的困難。

步驟2.協助來談之夫妻挑戰個人盲點,並重新框視問題。

此步驟目標是要讓夫妻雙方「從配偶指責對方是婚姻問題罪魁禍首的態度,轉而視問題為兩人互動的循環結果。」幫助夫妻倆正面思考,而不再只是集中在不良的婚姻關係上,互相爭執、指責。

步驟3.協助來談之夫妻聚焦於可使其婚姻關係品質有所不同的議題上。

以上述的例子而言,教育者要試著將夫妻的注意力轉移到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兩人都希望對方能更重視自己。

在此階段,教育者應表現出主動積極的傾聽態度,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與建立一種互信的關係,使來談之夫妻能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問題,並鼓勵夫妻分別充分表達自己的經驗、行為、情緒,讓教育者能形構出完整的問題情境及對當事人經驗的理解,以利判斷及處理。如案例,教育者應引導求助者瞭解婚姻問題的衝突情況與問題核心,甚至是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引領其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問題。

階段二:妥協與學習---從需求與想望中建構溝通與調適能力。

步驟4.協助來談之夫妻發展較能提升婚姻關係品質的可能範疇。

教育者詢問這對夫妻對婚姻關係的想望:「如果你們的關係正像是你們期待的樣

子時,你們會怎樣對待彼此?舉例來說,你們如何表達對彼此的關心?當兩人對重要的事件意見不合時,怎麼處理?」進而給這對夫妻一份關係問卷填寫,針對問卷的結果進一步討論,將有助於瞭解哪些想望會提高婚姻關係品質,哪些則沒有幫助。

步驟5.協助來談之夫妻將其所想望的藍圖化為具體目標。

教育者要協助這對夫妻一起依照想望的輕重緩急設定具體目標。包括:1.找到較好的方法處理兩人的相反意見,取代原本諷刺、退縮的態度;2.提升他們日常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雙方都滿意,例如分工合作來做家事和照顧小孩,或是討論兩人的財務危機和妻子回歸職場與否的問題;3.找回兩人一開始時對彼此的關懷、尊重和感激。 步驟6.協助來談之夫妻為自己所選擇的目標做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承諾」是教育介入執行的動力,有助於當事人用心學習。鼓勵當事人為其目標與具體計畫許下承諾,勇往直前、努力實踐。

在這個階段,教育者要導引夫妻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想望,並以真誠表達與相互尊重為基礎,討論能提升婚姻關係品質的可能範疇。如案例,夫妻雙方提出改善婚姻問題的實際目標,藉以帶領來談者勾勒所期望的婚姻藍圖,進一步設定改善問題的具體目標,協助來談者對此具體目標的達成做下承諾並用心學習。

階段三:改變與再生---擬定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的行動策略。

步驟7.協助來談之夫妻腦力激盪出更多可以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

讓雙方明瞭溝通協商的重要性:有時一個人並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善意,和對方溝通可以澄清自己的意圖,並找到彼此都滿意的方法。

步驟8.協助來談之夫妻選擇改變自我的行動策略。

協助夫妻選擇改變自我的行動策略,願意修正自己與善待對方,不再停滯在情緒的宣洩與抱怨外在的影響,才可能幫助他們解決瀕臨失敗的婚姻危機。

步驟9.協助來談之夫妻擬定執行計畫,以具體化步驟呈現預定的行動策略。

計畫應仔細明列各個步驟及內容,必須具體寫明,以致能測量計畫的效果,與執行的可能性;若計畫太模糊,往往會影響執行的效果,或發生意想不到的困難與障礙。

在此階段,需將上一階段的目標化為具體行動策略。但教育者應提醒夫妻嘗試將改變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減少對配偶的抱怨與責怪。因為「你唯一能控制的行為,是你自己的行為!」所以只有當夫妻倆瞭解學會修正自我的行為時,才能改善婚姻關係。

階段四:行動與成長---在生活中落實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

步驟10.鼓勵來談之夫妻於生活中執行先前所擬定的計畫及其行動策略。

步驟11.適時提供來談之夫妻指導或諮詢,以協助其順利執行行動策略,增進行動力。 步驟12.持續鼓勵來談之夫妻記錄執行過程中的成長經驗,並適時分享,體認成長的喜悅。

在此階段,主要焦點著重於協助並支持當事者在生活中落實共同抉擇的行動策略,並從改善後的經驗來增能,體會自我成長的喜悅,讓自己的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滿。此外,教育者需繼續與當事人保持夥伴關係,適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與實質上的諮詢或指導,讓當事者增進行動力,由「他助」層次逐漸走向「自助」層次,持續進步,使其日後不但可以自行解決婚姻問題,更可以防患問題於未然。五、結語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許多結婚的新人互許的承諾,由愛情步向婚姻踏入家庭,歷經幾番思量與決心,要共同迎向漫漫人生未來路,這是多麼值得珍惜的緣分。而且唇齒有時都會去咬到,更何況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夫妻間沒有爭吵、衝突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無論衝突的原因為何,夫妻都必須學習處理不要讓衝突惡化,進而發生暴力或是以毀滅性的結局收場。將危機當成轉機,超越一時的情緒,以理性的眼光處理的問題,就能在摩擦衝突中成長。而且婚姻衝突也有其建設性,認知到衝突的原因,把問題公開化、澄清彼此的看法,可以避免使小衝突累積成為大問題,這對婚姻關係有其正面的影響。

在婚姻與家庭中,夫妻雙方為了經營家庭生活與協調雙方對婚姻的期望,進而引發一連串互動調適的歷程。當婚姻出現調適的困難時,則可能引發夫妻間一連串的衝突、關係的不穩定,進而危及到整個家庭的發展。婚姻關係不只對個人有重大影響,更影響到孩子、雙方家庭及其社會網絡;破裂的婚姻、破碎的家庭不僅對身在其中的當事人造成傷害,可能帶來悲劇同時也會對社會構成潛在的危害。婚姻之路,夫妻在不斷的衝突循環歷程中,試著重新找尋滿足雙方需求的平衡點,建立新的互動行為模式。在關係演變的過程中,夫妻才是解決衝突最好的導師。衝突本身雖然會對感情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但如果能以正向處理,取得雙方意見的平衡,反而是關係更親密的轉機,就不至像負向處理方式造成關係上的破壞,教育具有預防的功能,介入是專業協助,而婚姻教育介入就是當婚姻遇到問題和解決上的瓶頸時,協助夫妻因應處

理,引領走出困境並找出解決問題新觀點的領航明燈與支持力量!

參考文獻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彰化。

吳心芝(2003)。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吳怡禎(2002)。婚姻溝通與婚姻衝突。載於林淑玲(校閱),婚姻與家庭(頁415-452)。嘉義:濤石。

林慧芬(2001)。夫妻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調適。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頁89 -119)。台北:心理。

高淑清(2002)。 從夫妻溝通的本質談新世紀之婚姻教育介入、內涵建構與推展模式。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 197-227 )。

台北:師大書苑。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與辯證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23-50。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的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

陳素貞(1994)。學習婚姻。研考雙月刊,6(18),45-50。

陳惠雯 (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楊雅惠 (1995)。婚姻衝突現象與因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賴自強(1998)。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藍采風(1982)。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月刊。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Amato, P. R. & Deboer, D. D. (2001). The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Across Generations: Relationship Skills or Commitment to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 1038-1051.

Cahn, D. D. (1992). Conflic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Y: The Guilford Press.

Goodman, N (1995)。婚姻與家庭(陽琪、陽琬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3)。 John Gray, PH.D. (1996)。男女大不同─男人與女人增進溝通、建立良好關係的實用方針(蘇情譯)。台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於1992)

Julia Cole (2000)。婚姻的轉捩點(趙柔美譯)。台北:弘智文化。

Olson, D. H., DeFrain, J., and Skogrand, L. (2008). Marriages And Families: Intimac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