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X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真题研磨 阅读示范 8.1 古代诗歌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探究高考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本类试题为古代诗歌鉴赏,共有2个试题,考查形式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第二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思想内容。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3.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高考语文精选新题: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研磨·阅读示范+8.1+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精选新题: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研磨·阅读示范+8.1+Word版含解析.doc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真题研磨·阅读示范(2015·全国卷I改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一步:阅读提纲挈领,理清文脉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在赴北庭途经临洮时,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时,他所作的唱和诗。

第二步:训练理解剖析,运用提升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点明了这首诗歌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的景物。

B.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的北庭的寒冷与荒凉,可见诗歌的调子低沉。

C.诗人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D.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同,都描绘了边塞的寒风、飞雪、白草。

E.此诗所写,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前三联写景,暗示北庭一带距中原遥远,揭示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析题文】选项A信息在诗歌的标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正确。

选项B信息在诗歌的首联,错误。

“调子低沉”错,尾联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选项C信息在诗歌的颔联,正确。

选项D信息在前三联,错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前四句写雪景是实写。

而本诗却是虚写,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

再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直接描写,而本诗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深度阅读指导
真题研磨·阅读示范
(2015·全国卷I改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一步:阅读提纲挈领,理清文脉
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诗人岑参在赴北庭途经临洮时,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时,他所作的唱和诗。

第二步:训练理解剖析,运用提升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点明了这首诗歌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的景物。

B.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的北庭的寒冷与荒凉,可见诗歌的调子低沉。

C.诗人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D.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同,都描绘了边塞的寒风、飞雪、白草。

E.此诗所写,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前三联写景,暗示北庭一带距中原遥远,揭示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析题文】选项A信息在诗歌的标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正确。

选项B信息在诗歌的首联,错误。

“调子低沉”错,尾联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选项C信息在诗歌的颔联,正确。

选项D信息在前三联,错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前四句写雪景是实写。

而本诗却是虚写,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

再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直接描写,而本诗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选项E信息在全诗,正确。

答案:BD。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3分)(2)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

(3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