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临床与CT分型对照研究_弥兴

[5] 刘吉良 .X 线结合 CT 扫描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5):69-69.
[6] 杨爱国,高建成,王东,等 . 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2):1-2,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 要表现为腰腿麻木以及疼痛、腰部活动功能受限以及 行走困难。在 20 岁之后由于人的腰椎间盘会开始逐 渐退化,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会从青年持续到老年, 在青年到老年的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4]。在祖国 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症”“腰腿痛”的范 畴,而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典型的辨证分型,属于骨 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诊断中 CT 影像学扫描技术 已经取代椎管造影术以及 X 射线平片扫描,成为腰椎 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方法[5]。本次临床研究选择的 临床分型标准为 94 年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舌苔表现以及脉象分为四
[2] 刘晓燕 . 临床脑电图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4-215. [3] 罗学荣,苏林雁,杨志伟,等 . 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
神经精神杂志,1995,28(6):336-339. [4] 任桂英,钱铭怡,王玉凤 . 家庭环境与 ADHD 儿童某些心理特征相关
骨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腰腿痛临床患者中所占比 性。其中 L5/S1 椎间盘突出 28 例,L4/5 椎间盘突出 61
例为 25%~40%。由于腰椎间盘的各个部分,特别是髓 例、L3/4 椎间盘突出 31 例。
[腰椎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
![[腰椎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b7a5e61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a.png)
[腰椎影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建议收藏)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义●椎间盘不到50%周缘呈局限性延伸,超出椎体边缘症状和体征●椎间盘突出的层面、大小和位置(如前、后、侧方)将决定临床表现●背、腰部根性痛是最常见的体征●常因肌肉痉挛导致腰椎活动范围降低●疼痛可以向相应的皮节区或以外范围放射●可出现运动、感觉和反射改变●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部脊髓受压导致脊髓损伤流行病学●可因急性外伤诱发●发病率随年龄增加,高峰见于40~60岁●重复运动导致椎间盘微损伤会提高发病率●有遗传倾向●男性略多于女性影像学检查●MRI是坐骨神经痛的主要检查方法:■通常在保守治疗六周后进行■早期显现神经损害●当有MRI检查禁忌证时可选用CT检查替代●X线只能显示椎间盘空间缩小影像学表现●椎间盘脱出(PID):■突出(protrusion):受限于后纵韧带(PLL)■脱出(extrusion):穿越后纵韧带(PLL)■脱垂(sequestration):独立的椎间盘碎块脱离椎间盘●急性椎间盘脱出:T2加权MR影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椎间盘脱出:T2加权MR影像上呈低信号●位置:■中央型:压迫硬膜囊■侧方型:压迫侧隐窝处的神经根●可以通过造影显示神经根汇肿胀和周围增生影像其他检查●当出现神经根病变时建议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诱发性椎间盘造影可作为一个有效的诊断工具,明确疼痛的责任间盘鉴别诊断●硬膜外脓肿●椎体终板骨赘形成●硬膜外血肿●肿瘤●神经鞘病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冷、热疗,单纯止痛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物理治疗,包括柔和的牵伸、关节活动训练、深部热疗和力量训练,对部分患者有益●保守治疗无效或疼痛限制日常生活活动时可行硬膜外阻滞可以缓解症状●整骨疗法或脊柱按摩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出现持续性痛或进展性神经系统症状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图1一例患有马尾综合征和左腿放射痛的年轻女性的矢状位T1加权(A)和T2加权(B)MR影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二)脊柱侧弯畸形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三)脊柱活动受限 (四)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六)神经系统检查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 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 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 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 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Company Logo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Company Logo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Company Logo
病
因
椎间盘退变 损伤
遗传因素
妊娠
Company Logo
分 类 根据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分类
1.旁侧型突出: 分为根肩型、根腋型、根前型 2.中央型 (1)偏中央型 (2)中央型:
Company Logo
腰椎间盘突出定位鉴别表
Company Logo
【鉴别诊断】 (一)腰椎后关节紊乱 (二)腰椎管狭窄症 (三)腰椎结核 (四)椎体转移瘤 (五)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
Company Logo
CT表现
Company Logo
正常CT表现: 正常腰椎间盘后缘不超过椎体骨性终板 的后缘,且中部略有凹陷呈肾形。
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 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 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 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 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 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2014-09-28 发表评论(3人参与)分享作者:马信龙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
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历来都存在较多争议。
比较常用的有MacNab分类、Spengler分类、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OrthopaedirSurgeons,AAOS)&国际腰椎研究会(Intem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LumbarSpine,ISSLS)分类等。
MacNab分类分为突出(protrusion)和疝出(herniation),前者包括局限和广泛型,后者包括脱出、破裂脱垂和游离型。
Spengler分类分为突出(pro-truded)、脱出(extruded)和游离(sequestered)。
AAOS&ISSLS分类分为退变(degeneration)、膨出(bulge)、突出(pro-trusion)和脱出(extrusion),后者又分为韧带下型(subliga-rnentous)、经韧带型(transligamentous)和游离型(sequestru-tion)。
这种分类将疝出作为统称,与MacNab分类的疝出相矛盾,国周秉文等则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突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表1)。
因此,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仍较为混乱。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大体病理、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病变周围组织也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其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方法因不同的病理变化而有所差异。
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经和多裂肌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经验交流·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经和多裂肌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王大利1,马培2,杨海燕3,申娜4(1.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骨伤科,河南洛阳 471003;2.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河南洛阳 471003;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洛阳 471003;4.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彩超室,河南洛阳 471003)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患者坐骨神经和多裂肌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表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21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92例单侧LDH患者作为研究组,按性别相同、年龄±1岁的原则抽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受试者9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两组研究者均接受坐骨神经和多裂肌的超声SWE检查。
观察两组受试者坐骨神经左右径、前后径、坐骨神经弹性模量、多裂肌弹性模量;观察坐骨神经直径、坐骨神经弹性模量和多裂肌弹性模量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病程的关系。
结果 对照组、研究组健侧、研究组患侧坐骨神经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研究组患侧坐骨神经弹性模量高于自身健侧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健侧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研究组患侧多裂肌弹性模量低于自身健侧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健侧和对照组弹性模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患侧坐骨神经前后径和左右径与患者的VAS和病程均无显著相关性(P>0 05);患侧坐骨神经弹性模量与VAS和病程呈正相关(P<0 05),患侧多裂肌弹性模量与VAS和病程呈显著负相关(P<0 05)。
结论 单侧LDH患者患侧坐骨神经硬度增加,多裂肌硬度降低,坐骨神经硬度增加与LDH病程和VAS呈正相关,多裂肌硬度降低与LDH病程和VAS呈负相关,坐骨神经和多裂肌的SWE表现可能对LDH诊断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随访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随访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诊断在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的存在和定位上起着重要作用,并对随访治疗提供了依据。
本文将从影像学诊断与随访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影像学诊断1. X线检查X线检查能够显示椎体的形态和结构,大致判断椎体是否出现畸形或骨折等损伤。
然而,对于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变化有限。
因此,在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细致评估时,X线检查并不是首选方法。
2. CT扫描CT扫描以其高分辨率图像能准确显示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
CT扫描可以明确间盘变性或突出、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如神经根缺血、硬脊膜囊肿等。
然而,CT扫描无法直接反映间盘的周围软组织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常配合MRI进行综合分析。
3. MRI检查MRI作为目前最广泛应用于脊柱影像学诊断的方法之一,具有高对比度和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
通过MRI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椎体、椎间盘、硬脊膜等结构的形态和病理变化。
特别是在评估椎间盘突出时,MRI能够清晰显示突出程度、压迫范围和神经根受压情况等关键信息。
二、随访治疗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腰椎间盘突出,以及没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通常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这包括减少活动、休息充足、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和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
此外,针对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神经根阻断技术进行症状缓解。
2. 微创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选择。
微创手术治疗包括腰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等,能够减少组织创伤、恢复较快,并在控制腰背痛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3. 注意事项与随访建议在腰椎间盘突出的随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康复运动:恢复期后,适当进行力量锻炼和柔韧性训练,加强肌肉支撑,预防再发。
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与临床符合率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与临床符合率观察作者:樊志红严玉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研究观察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与临床符合率情况。
方法: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0例主诉腰腿痛的患者,均采用CT扫查。
结果:本组70例患者采取CT扫查腰椎间盘突出位置分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许莫结节、游离型、韧带下型、外侧型、后外侧型以及正中型。
64例患者符合临床病理,6例患者不符合临床病理,符合率是91.43%。
结论:CT扫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与CT扫查诊断结果不符,表明CT扫查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CT表现临床病理符合率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腰腿疼痛[1],临床中20%的腰腿疼痛是由腰椎间盘造成的,CT扫查对腰椎间盘诊断价值已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CT检查表现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符合率,现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0例主诉腰腿痛的患者,深入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0例主诉腰腿痛的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8例,男性患者32例。
年龄均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41.65±5.39)岁。
临床症状具体表现:腰腿疼痛,其中包括腰痛、左腿痛者16例,腰痛、右腿痛者12例,单纯最腿痛者10例,单纯右腿痛者14例,单纯腰痛者8例,双腿疼痛不适者10例,腿麻者26例,腿憋胀者10例。
体格检查时,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者26例,腰部正中、棘突旁压痛者22例。
病程时间最短的仅有3天,最长的高达14年。
全部患者均存在弯腰劳动史,或是长期久坐史,28例患者在发病之前出现显著性弯腰用力行为,或是突然扭腰现象,其中10例患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无法翻身。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根据腰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分析研究不同程度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
结果:本次114例患者中31例患者为轻度,56例患者为中度,27例患者为重度。
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的髓核密度、髓核情况、水平面髓核突出程度、硬膜囊方式以及神经受压程度等情况均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不同程度之间患者CT影像特征差异(P<0.05);随着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越严重,患者的硬膜囊后越大,矢状径越小。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根据患者的CT影像特征判断患者疾病发展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08-02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主要特征为活动受限、疼痛等。
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该病的病变程度逐年加重,逐渐表现出纤维环断裂或向四周外膨,且患者椎间盘的高度逐渐减小,且受到长期劳动的影响,促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CT影像检查、MRI以及临床症状判断等方法进行诊断,其中主要以CT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使用最为广泛[2]。
本文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参考。
现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是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诊断。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肌肉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有排便困难、会阴感觉障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
?
如何从一张CT或MRI获得更多信息?如何解释临床症状很重但是影像学却没有明显突出?如何将腰椎间盘突出进行3维描述?如何从新认识X线、CT、MRI个具有什么特点?腰椎间盘突出3维描述
腰椎间盘突出的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划分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和程度,突出椎间盘组织可在腰椎运动节段椎管内任何部位。
从三维立体来表达,即突出椎间盘组织在矢状位、水平位和冠状位均有相应的位置。
一、矢状位分层
1、椎间盘层面为第一个层面
2、椎间盘上层面即上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至椎间盘上界,此高约为椎体高度的1/3,称为II层面。
3、椎间盘下层面为椎间盘下界至下一椎体椎弓根下切迹椎体平面,此高度约为椎体高度的2/3,亦称为III层面。
二、水平位分区
以椎体后缘为界分1-4区,1、2区为两侧椎弓根内界,即椎管前界,将此分三等分。
中1/3位1区,左右1/3合起来称
为2区。
1区称为中央区,2区称为旁中央区。
3区称为外侧区,为椎弓根内、外界之间,亦在椎间孔界之间。
4区为极外侧区,为椎弓根外侧以外。
旁中央区、外侧区、极外侧区尚有左右侧之分。
三、额状面分域
从椎体后缘中线至棘突椎板前缘骨界为骨性椎管失径,将此径分为4等分,分别命名为A域、B域、C域、D域。
I层面和II层面均有相同的区和域,III层面即椎间盘下层面,该层的外侧区即3区被椎弓根所占,为无实际区域的空间区。
在治疗前建立椎间盘突出的3维概念,为椎间盘突出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建立了客观的标准。
腰椎X线片显示患者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借此可排除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一些疾患;
CT扫描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早表现为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其次椎管内出现突出的椎间盘块影,其CT值低于骨但高于硬膜囊,进而神经根被推压移位,直至最后硬膜囊受压变形,据此,CT扫描可直接显示椎间盘的突出变化,但有少数年轻患者,其细节观察以MRI较明显,且平扫CT易将联合神经根或不对称的神经鞘与至侧隐窝内的髓核相混淆;
MRI利用原子核磁现象成像,对不同成分的软组织及液体有高度的分辨率,可观察到椎间盘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突出,可清楚证实神经周围有脑脊液间隙,借以区别于区出的髓核。
但其成像时间较长、空间分辨率低,且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CT要差。
陈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体征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53-54.
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的直接征象为,病变椎间盘边缘呈不规则或者规则,后缘部分向椎管内;突出部分可有形态不一或者大小不同的钙化,一般与椎间盘有连续,而上下层面之间并无连续;硬膜外有游离的髓核碎片,密度比硬膜囊要
高;Schmorl结节的中心密度相对较低,偏侧型与中央型为主要的突出方向。
间接征象的主要表现是硬模囊的前缘位置、侧方位置与神经根压迫移位,硬膜外存在的脂肪间隙逐渐变窄或者消失,椎间盘存在真空现象,椎体后缘出现增生。
万鑫.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J〕.医药病理,2014(4):96.
MRI扫描对体内软组织及液体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通过MRI扫描可以观察患者的腰间盘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突出情况,尤其是对于青年患者,MRI检查结果更加明确。
MRI
扫描可以非常清新地分辨出硬膜外脂肪(高信号强度)和硬膜囊(低信号强度),从而观察到椎间盘的息肉样改变并进入患者的椎管的情况。
MRI扫描的T1加权像显示界限清晰,脱出髓核的信号位于CSF和硬膜外脂肪信号之间,其他加权像也可以表现高低不同的信号强度,信号程度在和脊髓之间,有的比硬膜外脂肪高,有的低。
因此,根据M RI扫描像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椎管内外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
出严重程度,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参考意义。
康永斌.腰推间盘突出症的MRI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2013.4:8-9.
就LDH的诊断而言,常规摄片方式主要采用腰椎正侧位,在正侧位上很少看到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多表现为阴性结果,一些病人可表现出非特异性征象,如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前突加大、变小或侧突)、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椎体边缘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
钙化、Schmorl结节等变化。
CT作为临床上LDH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时间短、无明显的检查禁忌证、较高密度分辨率等优点,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腰椎间盘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此外还能够直观显示患者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结构,且对腰椎间盘积气、钙化等征象敏感性较高。
多平面重
组( MPR)及3D重组技术作为比较先进的CT后处理技术,可以任意断面观察椎间盘及椎管内情况,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轴位成像的不足,更加有利于诊断。
腰骶脊神经根MRI研究:腰椎间骶突出症引起临床症状主要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或刺激腰骸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等结构,目前临床常采用CT或MRI平扫检查,通过CT横断位以及MRI矢状位和横断位的常规图像,一般可以较准确地锁定病变腰椎间盘,对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部分LDH患者临床症状显著,但常规CT或MRI检查未能发现明确病灶或仅有轻微病灶,与临床症状不符,为疾病的正确及时诊断及治疗方案制订带来困难。
随着MR成像设备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日渐成熟,其可以直接清晰显示腰骶神经根的异常信号及具体位置关系,有助于LDH的诊断。
目前常应用于显示脊神经的MRN技术主要包括重T2WI脂肪抑制序列与DWI技术。
张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研究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5.09(09):1724-1727.影像特点与临床症状不对称原因
然而目前普遍使用的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至今仍不能满意地解释椎间盘突出及相关疾病的所有问题,原因在于CT和MRI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设备性能以及观察者技术水平、扫描参数的选择、责任心、阅片经验、椎间盘邻近组织
和患者不同体位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从某种程度而言,CT和MRI等尽管可以提示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的现状与原因,却难以显示整个神经根走行的全貌,尤其是对于其走行的外侧段,由于难以明确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不能直接显示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与程度,更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检查结果。
黄仕荣.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征象临床意义再认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2):68-70.大部分腰神经根压迫位于邻近侧隐窝上口的硬膜囊内,该部位正位于黄韧带前与椎间盘后外缘后,因此,本组取黄韧带前间隙距离可反映硬膜囊外侧受压情况,进而可反映患者临床症状,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侧隐窝狭窄是引起腰神经根压迫的原因之一,其上口最窄。
但在上口狭窄、中下段较宽时,侧隐窝狭窄不全都产生临床症状。
而且不同突出类型即髓核在椎管内位置不同,症状体征严重程度也不同,髓核突出越来越偏离椎管中央,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体征也更加严重,而这主要与突出后的髓核压迫椎管内容物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中央型突出只在有髓核突出较大时才可能对脊髓及马尾神经产生压迫,而髓核向外侧突出时,很小的突出即可压迫神经引起较重的症状。
张筱双.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定位与症状体征的关联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46-48.
在平时临床实践中时常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患者的CT表现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有些患者症状较轻而CT表现突出很明显,有部分患者症状体征明显,而CT表现突出情况却不明显。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髓核组织突出越严重,对椎管内容物造成的压迫越严重,症状体征也越明显。
髓核向椎间孔方向突出时,很小的突出即可引起较重的神经压迫症状。
而中央型突出可以在有髓核突出较大时才可能对脊髓及马尾神经产生压迫。
曹锋标.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与临床体征关联性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34):7599-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