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
常见的农药的原药成分作用机理及防治对象

常见的农药的原药成分作用机理及防治对象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制剂,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几类。
常见的农药有很多种类,每种农药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农药,包括其原药成分、作用机理和防治对象。
1.杀虫剂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农作物的昆虫害的农药。
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氯化硫酰类等。
(1)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以氨基甲酸酯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破坏昆虫的神经递质传递,导致神经紊乱和死亡。
常见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氨基甲酸乙酯,防治对象包括蚜虫、白蚁、秧蛾等。
(2)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以有机磷酸酯作为原药成分,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分解,引起昆虫神经系统紊乱和死亡。
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敌敌畏、马拉硫磷等,防治对象包括蚜虫、甲虫、粘虫等。
(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主要以拟除虫菊酯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昆虫的神经生长调节激素(JH)的合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蜕皮和生长,导致昆虫死亡。
常见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氟虫腈、虱螨脲等,防治对象包括害虫、螨虫等。
2.杀菌剂杀菌剂是用来防治农作物的真菌病害的农药。
常见的杀菌剂包括三唑酮类、磺酰类、苯酰脒类和吡唑酮类等。
(1)三唑酮类杀菌剂:主要以三唑酮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和酶系统活性,阻断真菌的细胞壁合成和生长,导致真菌死亡。
常见的三唑酮类杀菌剂有弯唑酮、硅唑酮等,防治对象包括多种真菌。
(2)磺酰类杀菌剂:主要以磺酰脲类、磺酰胺类和磺酰氨基甲酸酯类作为原药成分,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酶活性,干扰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真菌死亡。
常见的磺酰类杀菌剂有多菌灵、咪鲜胺等,防治对象包括白粉病、黑斑病等。
3.除草剂除草剂是用来防除杂草的农药。
常见的除草剂包括对氨基苯甲酸类、氨基甲酸酯类、吡唑酮类和三嗪类等。
药剂的作用机理

药剂的作用机理杀虫剂————一、有机磷:(化学性神经毒剂)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二、菊酯类:(物理性神经毒剂)使神经膜上的Na+闸门关闭延迟,引起不正常的动作电位。
三、杂环类:1、锐劲特:抑制昆虫r-氨基丁酸为递质的神经传导系统。
2、溴虫腈:溴虫腈是一种杀虫剂前体,其本身对昆虫无毒杀作用。
昆虫取食或接触溴虫腈后在昆虫体内,溴虫腈把过多功能氧化酶转变为具体杀虫活性化合物,其靶标是昆虫体细胞中的线粒体。
使细胞合成因缺少能量而停止生命功能,打药后害虫活动变弱,出现斑点,颜色发生变化,活动停止,昏迷,瘫软,最终导致死亡。
四、阿维菌素:作用于昆虫神经元突触或神经肌肉突触的GABAA受体,干扰昆虫体内神经末梢的信息传递,即激发神经未梢放出神经传递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促使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延长开放,对氯离子通道具有激活作用,大量氯离子涌入造成神经膜电位超级化,致使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阻断神经未梢与肌肉的联系,使昆虫麻痹、拒食、死亡。
(神经传递介质有两种;1、兴奋性传递介质如乙酰胆碱,需要乙酰胆碱酯酶降解,否则兴奋会一直持续下去;2、抑制性传递介质如GABA,如果没有GABA受体将其降解,“就会对对神经传导产生抑制”。
)五、阿克泰:有效成分干扰昆虫体内神经的传导作用,其作用方式是模仿乙酰胆碱,刺激受体蛋白,而这种模仿的乙酰胆碱又不会被乙酰胆碱酯酶所降解,使昆虫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直到死亡。
六、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作用于胆碱能受体,直接刺激副交感植物神经节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昆虫的神经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
七、多杀菌素(菜喜)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菌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八、茚虫威(安打)阻断昆虫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丧失功能。
九、昆虫生长调节剂类1、虫酰肼:是一种蜕皮激素兴奋剂,它模拟昆虫荷尔蒙蜕皮激素来控制蜕皮进程,诱导致命的早熟蜕皮,引起变形和影响昆虫繁殖。
农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农药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药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农田中的害虫、杂草和病原体,从而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神经毒性
部分农药作为神经毒剂,可以干扰害虫的神经传导,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瘫痪,从而杀死害虫。
肌肉麻痹
另一类农药则是通过影响害虫的肌肉收缩,造成害虫麻痹和死亡。
破坏细胞膜
有些农药则是通过破坏害虫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方式杀死害虫。
2. 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生长调节素类
部分农药是模拟植物自身生长调控激素的作用,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的合成或传输,阻碍或加速植物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
光合作用干扰
另一类农药则是通过破坏杂草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光合作用,阻碍杂草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3.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细胞膜破坏
很多杀菌剂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渗,引起细胞死亡。
酶抑制
有些杀菌剂则是通过抑制病原菌的关键代谢酶活性,导致病原菌代谢发生障碍,无法维持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病原菌死亡。
农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通过上述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原体的数量,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农药工作原理

农药工作原理农药是农田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而要理解农药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农药的分类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一、农药的分类农药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
杀虫剂用于杀灭害虫,杀菌剂用于抑制或杀死病菌,除草剂用于防治杂草。
不同种类的农药使用的化学物质和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二、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1. 杀虫剂杀虫剂能够杀死或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杀虫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作用:(1) 神经系统干扰:一些杀虫剂能够影响害虫的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导致害虫的神经系统失去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害虫死亡。
(2) 呼吸系统中毒: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害虫的气门和气管进入害虫体内,破坏害虫的呼吸系统,导致害虫窒息而死亡。
(3) 消化系统中毒:有些杀虫剂可以通过害虫的食道或消化道吸收,破坏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害虫无法摄取养分而死亡。
2. 杀菌剂杀菌剂起到抑制或杀死病菌的作用。
常见的杀菌剂作用机制如下:(1) 细胞膜破坏:杀菌剂能够破坏病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最终导致病菌死亡。
(2) 阻断代谢通路:某些杀菌剂具有干扰病菌代谢通路的作用,导致病菌无法合成重要的细胞组分或能量物质,最终导致病菌死亡。
(3) DNA干扰:杀菌剂中的某些成分能够干扰病菌的DNA复制和修复,导致病菌的遗传物质发生错误,进而导致病菌死亡。
3. 除草剂除草剂用于防治杂草,其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植物生长:除草剂中的化学物质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使其无法正常发育。
(2) 干扰光合作用:某些除草剂能够影响杂草的光合作用过程,从而抑制杂草的养分合成和生长。
(3) 干扰植物激素:除草剂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干扰杂草激素合成或传递的作用,导致杂草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这些是农药的一般工作原理,不同类型和不同成分的农药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干扰生物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害虫、病菌或杂草的死亡或抑制生长,从而保护农作物的安全。
农药三要素及作用机制

百草枯 250克/升 水剂
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用
适用于防除果园、桑园、胶园及林带的杂草。
草除灵 50% 悬浮剂
具有内吸传导作用
用于油菜田防除猪殃殃和繁缕,对油菜安全,对阔叶杂草有效。
乙羧氟草醚 15% 乳油
触杀型除草剂
用于小麦、大麦、花生、大豆和稻田除草。
异恶草松48% 乳油
乙草胺50% 乳油
主要通过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或双子叶植物的下胚轴吸收,吸收后向上传导,主要通过阻碍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胞生长,使杂草幼芽、幼根生长停止,进而死亡。
玉米、棉花、豆类、花生、马铃薯、油菜、大蒜、烟草、向日葵、蓖麻、大葱等。
杀
虫
剂
杀
虫剂杀虫剂阿维.螺螨酯20%悬浮剂
触杀作用,主要抑制螨的脂肪合成,阻断螨的能量代谢。
可有效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等。
叶枯唑20%可湿性粉剂
内吸杀菌剂
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多菌灵80%可湿性粉剂
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
广谱性杀菌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疫病,西红柿枯萎病,蔬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梨黑星病,桃疮痂病,苹果褐斑病,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
代森锰锌80%可湿性粉剂
优良的保护性杀菌剂,为植物提供Zn元素,除解决缺锌的症状外,给植物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从而相对地起到杀菌作用。
对防治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瓜菜类疫病、霜霉病、大田作物锈病等效果显著.
甲基硫菌灵70%可湿性粉剂
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
防治黄瓜白粉病、炭疽病、茄子、葱头、芹菜、番茄、菜豆等灰霉病、炭疽病、菌核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葡萄褐斑病、炭疽病、灰霉病、桃褐腐病,柑桔贮藏中的青霉、绿霉病。
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

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昆虫、植物和真菌本都是人类的朋友,但当它们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抢夺的人类食物,于是变成了有害生物。
从荷马提出用硫磺驱除害虫到现在己有三千多年了,二硝基邻甲酚成为第1个有机合成的杀虫剂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随着杀虫剂滴滴涕、杀菌剂福美双和除草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制成功,人们进入了有害生物研究和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的时代。
对于农药的研究从主要考虑其有效性的时代,很快进入主要研究农药对人、作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时代。
Hoskins在1928年开辟了昆虫毒理学,并且很快扩展到杂草和病菌领域。
一个关于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新学科—有害生物毒理学就此诞生。
选择毒性农药必须有效,具选择性并且安全。
有害生物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素。
杀虫剂必须对危害作物的害虫有选择毒性,对于益虫相对安全;除草剂应该用来杀死杂草而对相近种属的作物不产生伤害;杀菌剂例如用在葡萄上,应该杀死致病菌而不干扰酿酒必需的一些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不同的作用机制或者不同的靶标以及对应的农药的例子将在下文中给出。
第1代有机合成农药大体上每hm2需要1-11 kg,最近30年应用的农药有效剂量仅是早期的10/0-10%。
农药不仅越来越有效,而且显示出很高的生物选择性。
充分利用农药对靶标位点的特异性和不同特性使农药达到高效安全。
自然界为农药的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令人惊叹多样性作用机制,农药对物种的专一性有时也取决于农药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
主要靶标农药被设计出来主要是为了干扰有害生物体内主要靶标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它们不再有危害性。
这里的靶标是指农药与有害生物的结合部位。
农药实质上就是与靶标结合或相互作用,从而对有害生物产生伤害或使其不具有竞争性。
这意味着农药与特定的酶、受体、通道、蛋白质和生物膜可能有个或数个靶标、结合部位和结合方式。
具有4-6个主要靶标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占到世界销量的四分之三。
农药作用机理-PPT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神经毒剂)
★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有着相同得 作用靶标即ACHE(乙酰胆碱酯酶),他们得反应步骤完 全相同,但前者速度更快。
常见药剂:灭多威(万灵)、丁硫克百威、西维因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神经毒剂)
✓ 破坏菌体内一些细胞器或其他细胞结构:破坏各细胞器得生理 代谢功能从而干扰细胞代谢 ---苯氧菌酯 氰菌胺
杀菌剂得作用机理
杀菌剂对菌体内能生成得影响
对乙酰辅酶A形成得影响:生成特意性反应得物质阻断 乙酰辅酶A得形成。 ➢ 对三羧酸循环得影响:抑制该循环中关键酶得活性。 ➢ 对呼吸链得影响:干扰呼吸电子传递链。 ➢ 对脂质氧化得影响:脂肪是菌体内能量得重要来源之一, 干扰脂质氧化也就阻断了菌体得代谢能。-代森类 ➢ 对氧化磷酸化得影响: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利用能量 过程得一个重要反应,使磷酸化解偶联,阻碍能得供应,造 成菌体内能短缺枯竭。
➢触杀作用
•从气门进入
➢绝大多数陆栖昆虫得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 管系统组成。气门是昆虫进行呼吸时空气及 二氧化碳得进出口 ➢气体药剂如氯化苦、磷化氢及溴甲烷等可以 在昆虫呼吸时随空气进入气门,沿气管系统最 后到达微气管而产生毒效。 ➢有些矿物油乳剂由气门进入气管后产生堵塞 作用,阻碍气体交换,使害虫窒息而死 ➢熏蒸和触杀作用
等。
杀虫剂作用机制简介
昆虫生长调节剂
★保幼激素:作用在细胞核染色体得DNA基因位点上,抑制 或影响DNA得合成,从而使害虫个体发生不育、畸形、变态 受阻。
常见药剂:保幼炔、烯虫酯、达幼酮
★ 蜕皮激素:激素类,改变昆虫得生长发育,加速脱皮,抑制产卵。
农药的作用原理

农药的作用原理
农药的作用原理即农药对害虫、病原体等农业害虫和病害的控制和消除机制。
根据农药的作用方式和目标生物的不同,农药的作用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杀虫剂:杀虫剂主要通过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或产生某些致死物质的方式来杀死害虫。
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2. 杀菌剂:杀菌剂通过抑制或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细胞壁、核酸或蛋白质等结构,从而达到控制病原菌的目的。
常见的杀菌剂包括三唑类、苯醚类、吡唑酮类等。
3. 除草剂:除草剂主要通过与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干扰,抑制或阻断其生长发育,从而达到杀灭杂草的效果。
常见的除草剂包括除草胺、草甘膦、草铵膦等。
4. 激素类农药:激素类农药通过模拟或影响植物体内的生理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的效果。
常见的激素类农药包括生长素类、瘤胃素类等。
农药的作用原理是通过与目标生物的特定结构或生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干扰其正常生命活动,实现农药的作用效果。
不同种类的农药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害虫或病原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害生物毒理学农药主要的作用机制
昆虫、植物和真菌本都是人类的朋友,但当它们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抢夺的人类食物,于是变成了有害生物。
从荷马提出用硫磺驱除害虫到现在己有三千多年了,二硝基邻甲酚成为第1个有机合成的杀虫剂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随着杀虫剂滴滴涕、杀菌剂福美双和除草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研制成功,人们进入了有害生物研究和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的时代。
对于农药的研究从主要考虑其有效性的时代,很快进入主要研究农药对人、作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时代。
Hoskins在1928年开辟了昆虫毒理学,并且很快扩展到杂草和病菌领域。
一个关于农药怎样在有害生物上起作用的新学科—有害生物毒理学就此诞生。
选择毒性农药必须有效,具选择性并且安全。
有害生物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素。
杀虫剂必须对危害作物的害虫有选择毒性,对于益虫相对安全;除草剂应该用来杀死杂草而对相近种属的作物不产生伤害;杀菌剂例如用在葡萄上,应该杀死致病菌而不干扰酿酒必需的一些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不同的作用机制或者不同的靶标以及对应的农药的例子将在下文中给出。
第1代有机合成农药大体上每hm2需要1-11 kg,最近30年应用的农药有效剂量仅是早期的10/0-10%。
农药不仅越来越有效,而且显示出很高的生物选择性。
充分利用农药对靶标位点的特异性和不同特性使农药达到高效安全。
自然界为农药的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令人惊叹多样性作用机制,农药对物种的专一性有时也取决于农药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
主要靶标农药被设计出来主要是为了干扰有害生物体内主要靶标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它们不再有危害性。
这里的靶标是指农药与有害生物的结合部位。
农药实质上就是与靶标结合或相互作用,从而对有害生物产生伤害或使其不具有竞争性。
这意味着农药与特定的酶、受体、通道、蛋白质和生物膜可能有个或数个靶标、结合部位和结合方式。
具有4-6个主要靶标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占到世界销量的四分之三。
有些不同种类的农药有相似的作用靶标,但通常不同类型农药作用靶标非常不同。
大部分杀虫剂能很快干扰昆虫的神经传递而改变其行为或使其死亡。
杀虫剂需要快速见效,因为害虫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就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种杀虫剂往往只能对一定的生物种类起作用。
除草剂通常抑制植物特定的生理过程,例如阻碍氨基酸或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或者光合作用,从而使杂草在几天内死亡。
杀菌剂干扰对菌丝顶端生长关键的许多细胞功能。
要经济可行,一种杀菌剂必须能控制数种病害,不仅能杀死真菌,还对卵纲菌有效。
杀菌剂有很多作用靶标,靶标不同病原的存活能力不同。
真菌能够忍受杀菌剂作为抑菌剂造成的能量匾乏,它们实际上是由于作物的免疫作用而灭亡的。
次要靶标施用的农药只有很少剂量作用于主要靶标,大多数作用于次要靶标或被代谢降解掉。
作用在主要靶标上农药的剂量只有皮摩尔或纳摩尔,相比之下,作用在次要靶标上的量要大很多。
当然,也有例外。
或许存在数个敏感度相似的靶标,但其重要性不同。
例如,毒死蟀不仅作用于乙酸胆碱酷酶((ACNE),还对其他一些丝氨酸水解酶起作用,这些酶与乙酞胆碱酷酶相比,敏感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但只是次要的作用靶标。
除此之外,当以毫摩尔或微摩尔农药进行体外试验时,次要靶标变得明显,尽管在体内试验中次要靶标与主要靶标相比作用微小。
在登记时,在对哺乳动物毒性的研究中也可能要求进
行作者简介:袁建国,山东人,主要从事农药合成研究。
通讯作者:徐汉虹,湖北人,教授,博士收稿日期世界农药第33卷农药对次要靶标的作用试验,这是农药对人类安全数据的一部分。
例如,三哇类杀菌剂一般是啮齿动物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酶的诱导物,能导致肝脏细胞增殖和肝脏重量的增加。
非有害生物的这些次要靶标在安全评价中有重要作用,对此,文章不作深入论述,主要就农药对有害生物的主要靶标的作用合物I的位点,环戊二烯类、氟虫睛和木防己苦毒宁杀虫剂作用于Y_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交互抗性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同农药的共同作用靶标当发现某种新类型的农药母体后,为了得到更高效的农药随即进行结构优化,包括为了与靶标更好地作用而进行的一系列取代基的修饰。
此后农药企业为了有可能占领一定潜在市场的类似物进行开发和申请专利。
该类似物可能在成本、中间体、持效性、降解性或安全性方面有优势,这些均可预测。
然而,让人惊奇的是发现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有相同的作用机理。
独立发现的高效磺酞脉类和咪哇琳酮类除草剂尽管它们的结构大不同,但主要作用靶标相同。
一些作用靶标对结合的配体具有高度专一性,然而另一些作用靶标可以与多种分子结合。
竞争性结合试验表明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农药作用于相同靶标(例如,许多呼吸作用抑制剂作用在呼吸链复抗性和交互抗性在滴滴涕问世后不久,由于被大量使用,导致生物体内作用位点敏感性下降,家蝇开始产生抗性。
害虫对滴滴涕的抗性扩展到了除虫菊素,后又扩展到拟除虫菊酷类杀虫剂。
这种靶标位点敏感性下降产生的交互抗性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难题。
一些被施用过有机磷类农药的害虫对一些有机磷类农药和氨基甲酸酷类农药产生交互抗性,原因是这些害虫乙酸胆碱酷酶发生改变。
杂草对荞去津的抗性使其对一部分作用于光系统n的除草剂产生抗性。
对三哇酮有靶标位点抗性的真菌对其他一些脱甲基抑制剂有抗性。
代谢解毒也是抗性和交互抗性产生的一个原因。
由解毒作用产生的抗性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交互抗性谱,它由代谢功能基团决定而不是靶标部位结合位点的敏感性决定,由此或其他一些情况下,增加剂量只会有很少的增效作用。
如果不认真管理农药使用中对害物造成的选择压力,就会使研发高效和安全农药的一切投资付之东流。
增加靶标的敏感性和低剂量会使该问题更加恶化,这可能使有害生物更快速的降解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