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

浅谈灌区信息化建设摘要:智慧水利是在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智慧型社会建设中产生的相关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创新应用。

文章以实现智慧水利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落脚点,探讨采取系列举措,从而提高对灌区水资源实施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完善灌区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进程。

关键词: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体系;实现路径前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型灌区现代化提升改造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水利部在建设现代化灌区的目标中,提出了智慧灌区的理念,即以科技赋能管理,积极创设新型灌区运行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满足水资源开发需求。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灌区的核心内容与主要途径,灌区信息化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灌区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最大程度的利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使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相对应的能够提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提高灌区的管理效率。

1.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求分析为稳步推动灌区现代化水平,实现水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日常管理的便捷化与整体调控的智能化,推动现有灌区管理生态提档升级,有必要从整体层面出发,依托上级顶层设计,着眼区域实际,梳理灌区建设要求,细化建设目标,廓清灌区建设基本思路。

灌区作为半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引水、输水以及配水等设施,实现对水资源区域性调配,以满足生产生活使用需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逐步进行灌区建设,形成覆盖面积广、数量较大的灌区建设格局。

根据水利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大型灌区402处、中心灌区5200多处,小型灌区1000多万处。

灌区开发建设固然能够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确保水资源空间配置能力,但是多数灌区投入使用年限较早,老化程度较高,处于超期服役或者带病服役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既影响水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灌溉效益,又极易引发安全事件,增加灌区管理风险不确定性。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摘要:为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进一步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确保灌区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强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够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调度资源节约用水,保证工农业高效生产。

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应该顺应灌区自身的特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为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保障。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索了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以供参阅。

关键词: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前言:新时代背景下,国内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给灌区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有必要掌握好当下形势。

近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被广泛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信息化进程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对灌区信息化管理而言,也将起到关键的效用,可结合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农业灌溉节水潜力的最大化挖掘,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

1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1.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化技术使用体系,没有渗透到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甚至许多水利工程管理依然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方式,大部分的灌区信息化管理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能,譬如水位监测和供水量统计,灌区没有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理论支持不到位,实践经验匮乏。

1.2水利信息化管理方法缺少合理性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水利工程影响着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

我国属于水利工程建设大国,特别是南方区域,水系较多,水利工程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实行了持续性的优化与改进,现代化水利工程数量及规模日渐扩增,工程管理系统愈发复杂,对水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方法亟需提高。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灌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灌区用水调度中作用越来越大。

文章通过分析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进一步加强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标签: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管理;对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和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水量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茨淮新河灌区概况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

茨淮新河灌区是安徽省淮北地区最大的灌区,受益范围涉及阜阳、亳州、淮南、蚌埠四市的颍泉、颍东、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为近期201万亩(其中井渠结合灌区面积20万亩),远期305万亩。

灌区利用茨淮新河上的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库容4350m3。

现已建成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946.6km,其中干渠93条,总长448.6km;支渠174条,总长498km;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930座,其中分水建筑物535座,交通桥395座。

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77座,总装机264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656座,总装机17220kW。

2、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现状茨淮新河灌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单位,目前采用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除茨淮新河末级枢纽上桥抽水站、上桥节制闸工程由隶属安徽省水利厅的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管理外,其余闸站和渠系工程均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茨淮新河灌区末级上桥枢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7年,后又得益于安徽省首个“948”计划项目——灌区泵站CIMS的应用项目的实施,上桥枢纽现已建成水位采集点3个,雨量采集点1个,视频采集点37处以及水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通信方式是租用淮委微波和安徽省水利厅防汛抗旱骨干网。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作者:顾宇平一、引言1. 我国的行业信息化进程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始于1993年,其建设和发展以“金"字号工程为代表。

江泽民总书记当年提出在金融系统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开启了行业信息化的序幕,随即又启动了金桥(公共网络)、金关(海关)、金税(税务)等,合称为“四金工程”。

2002年国务院第17号文件更是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即: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上述四金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金宏(宏观经济信息)、金财(财政)、金盾(公安)、金审(审计)、金保(社会保障)、金农(农业)、金质(质检)和金水(水利)等八个重要业务系统,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另外以各部委为主导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如金卫(卫生)、金交(交通)、金人(人事)、红盾(工商)等也都积极加快步伐,力争加入国家级“金字”工程的行列.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尤其是“金水工程”列入12金工程之一,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而农村水利作为水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大型灌区信息化则是农村水利信息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

灌区信息化的定义给灌区信息化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基于中国语言思维的高度概括性的词汇,具有广泛的外延。

我们参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来概括灌区信息化的定义: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它不仅仅是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简单堆砌,而是几乎涵盖了灌区业务所有方面的一个全新概念,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分别描述。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生产管理,决策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整理、分析和量化各种指标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经验论”和“拍脑袋”决策.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规划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规划

我国属于农业型大国ꎬ 灌溉是支撑农业发展 的基本保障ꎬ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ꎬ 2016 年底我国灌区数达 7807 处ꎬ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3304������ 6 万 hm2 ꎬ 已建成大型水库 721 座ꎬ 中型水 库 3890 座ꎬ 小型水库 93850 座ꎬ 但是在全国大型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 434 处大型灌区 中ꎬ 仅 153 处 灌 区 开 展 了 不 同 程 度 的 信 息 化 建 设[1] ꎬ 而且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ꎬ 人均水资源占 有量不到 2220m3ꎬ 仅 为 世 界 人 均 水 平 的 1 / 4[2] ꎬ 预计 2030 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 16 亿人ꎬ 而届 时我 国 的 人 均 水 资 源 占 有 量 将 从 2220m3 降 至 1750m3ꎬ 成为世界上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 国家 之 一[3] ꎮ 同 时 灌 溉 水 的 利 用 率 也 较 低ꎬ 目 前ꎬ 发达国家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经达 到 0������ 7 ~ 0������ 8ꎬ 而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ꎬ 2030 年农 田灌 溉 水 有 效 利 用 系 数 才 达 到 0������ 6ꎮ 毋 庸 置 疑ꎬ 在此情况下ꎬ 依靠现代科技技 资 源 集 约 利 用 的 必 由 之 路ꎮ 截 至 2018 年 6 月ꎬ 172 项 重 大 水 利 工 程 已 开 工 建 设 129 项ꎬ 在建重 大 水 利 工 程 投 资 规 模 超 过 10011 亿元ꎬ 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ꎮ « 全国水利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 指出ꎬ “十三五”时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期ꎬ 应充 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ꎬ 深入开发和广 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ꎬ 实现水利信息数据从采集 到传输、 存储、 管理、 分析的数字化、 智能化和 网络化ꎬ 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ꎮ

对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407 ) 3 0 0
【 摘 要 ] 型 灌 区在 我 国 的 重要 地位 人 所 共 知 , 何 进 一 步 发 挥 大 型 灌 区在 国民 经 济 中的 作 用是 我 们 目前 水 利 大 如
工程 建设 中的 一 项 关键 工作 。 简 单地 介 绍 了我 国大 型 灌 区信 息 化 建设 的 成 效 , 我 国水 利 水 电 工程 的现 代 化 管理 提 为 供 了 良策 。
2 4 促进 农 村 水 利 行 业 管理 现 代 化 的 根 本 手段 .
过 去 农 村 水 利建 设 主 要靠 发 动 群 众 ,管 理 主 要 靠 经 验 , 靠
拍 脑 门 , 据 不 完 整 , 且 时 效 性 差 , 理 十 分 粗 放 。灌 区信 息 数 而 管
化 建 设 可 以大 大 提 高 行 业 管 理 数 据 的 全 面 性 、准 确 性 和 适 时 性 . 科 学 管理 和 决策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 为 促进 行 业 管 理 现 代 化 。
[ 关键 词 ] 型 灌 区 ; 息化 ; 理 大 信 管 灌 区信 息 化 就 是 充 分 利 用 现代 信 息 技 术 . 入 开 发和 广 泛 深 利 用 灌 区信 息 资 源 。 大 提 高 信 息 采集 和加 工 的 准 确 性 以 及 传 大 输 的时 效 性 , 出及 时 、 确 的 反 馈 和 预 测 。 灌 区 管 理 部 门 提 做 准 为 供 科 学 的决 策 依 据 , 面 提 升 灌 区 经 营 管 理 的 效 率 和 效 能 。 灌 全 区信 息 化是 一 个 全 面 的 管 理 系统 。 这 个 系 统 由 硬 件 和 软 件 构 成 , 件 是 基 于 计 算 机 、 动 控 制 、 息 网 络 技 术 的 集 信 息 采 硬 自 信 集、 目标 控 制 和信 息 传 输 为 一体 的集 成 化 信 息 系 统 ; 件 则是 能 软 使 硬 件 发 挥 最 大 效 用 的 , 信 息 整 理 、 算 、 析 , 实 现 辅 助 将 计 分 以 决 策 、 学 调 度 的 计 算 机 应 用 软件 系统 以 及 相 应 的 管 理 制 度 和 科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18
要实现信息的存储、管理和维护首先要把信息 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 管理和维护,一般借助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如Oracle、 SQL Server等。
应用包括信息查询、统计、报表输出、闸门/ 水泵的控制,以及为灌区建设管理中各项业务工作 (如水资源调配)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等。
1、《“十一五” 期间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指导意见》 编制;
2、《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出版; 3、《大型灌区 “十一五” 信息化试点建设总结》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4
1 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编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05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编制规划、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获批后再进行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编制。
如何取舍,要根据需求,以符合灌区实际。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3
2.3.2 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除了通信链路建设外,为了实 现联网,还要建设广域连接和局域连接的计 算机网络。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24
局域网络一般是在灌区管理局/管理处建设信息中 心,在信息中心配置若干台服务器和交换机、路由器等 设备,把局/处的计算机互联在一起,构成数据和软件 共享的硬件环境。同时通过路由与需要互联的外部机构 (上级机构或异地的下属机构)和分布于各处的信息点 (监测点、监视点和控制点等)互联以构成广域网络。
信息存储、管理和表达除了要满足业务管理的功能化需求外, 还必须特别注重数据安全保护等非功能化需求。例如,泄漏保护、 病毒防范、入侵阻挡等等。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030
2.3.5 应用软件
灌区信息化建设中,其他建设内容都看得见、 摸得着,就是计算机软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 软件又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发挥作用,取得效益的关 键内容。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引言灌区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灌区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灌区信息化方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灌区信息化的意义1. 提升灌溉管理效率: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灌溉管理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灌溉用水、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可以合理调整水资源供给,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及时、准确的灌溉可以使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灌区信息化方案1. 灌溉监测系统:1.1. 传感器网络:在灌区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1.2. 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提供实时数据监测、查询和预警功能。

1.3. 移动应用程序: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灌溉数据,掌握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

2. 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2.1. 数据收集与整合:整合来自灌溉监测系统、气象局、农业部门等各方的数据,构建全面、多元化的数据源。

2.2.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规律和关联性,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包括灌溉计划、水源调度等。

3. 公众参与平台:3.1. 农民培训: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和应用。

3.2. 农民服务:建立农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和问题解答等服务。

3.3. 农民互动:建立农民互动平台,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种植经验和信息。

四、预期效果1. 提高灌区管理效率:通过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灌溉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灌溉用水供给,减少用水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作者:顾宇平
一、引言
1. 我国的行业信息化进程
我国的行业信息化始于1993年,其建设和发展以“金”字号工程为代表。

江泽民总书记当年提出在金融系统实施电子货币工程,即“金卡工程”开启了行业信息化的序幕,随即又启动了金桥(公共网络)、金关(海关)、金税(税务)等,合称为“四金工程”。

2002年国务院第17号文件更是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即: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上述四金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金宏(宏观经济信息)、金财(财政)、金盾(公安)、金审(审计)、金保(社会保障)、金农(农业)、金质(质检)和金水(水利)等八个重要业务系统,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另外以各部委为主导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如金卫(卫生)、金交(交通)、金人(人事)、红盾(工商)等也都积极加快步伐,力争加入国家级“金字”工程的行列。

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尤其是“金水工程”列入12金工程之一,为水利行业信息化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而农村水利作
为水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大型灌区信息化则是农村水利信息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 灌区信息化的定义
给灌区信息化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基于中国语言思维的高度概括性的词汇,具有广泛的外延。

我们参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对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来概括灌区信息化的定义: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面提升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它不仅仅是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简单堆砌,而是几乎涵盖了灌区业务所有方面的一个全新概念,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分别描述。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生产管理,决策者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整理、分析和量化各种指标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经验论”和“拍脑袋”决策。

灌区信息化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将历史信息和动态实时信息作为生产调度和绩效考核的标准,结合机构改革实
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使管理目标更加具体明确,部门之间协调得力,最大程度完善管理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

灌区信息化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网络技术的集信息采集、目标控制和信息传输为一体的集成化信息系统;软件则是能使硬件发挥最大效用的,将信息整理、计算、分析,以实现辅助决策、科学调度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总称。

二、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大型灌区的重要地位
大型灌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人所共知,402个大型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2.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13%,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大型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2%,商品粮率达80%,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近1/3,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提供了占全国总量约1/7的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受益人口2亿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灌区良好的人工生态体系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抑止水土流失、减轻风沙威胁等作用,部分大型灌区还承担其区域水资源调配的任务,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