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关探讨

合集下载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摘要:为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进一步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确保灌区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强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够提升灌区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调度资源节约用水,保证工农业高效生产。

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应该顺应灌区自身的特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为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保障。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索了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以供参阅。

关键词: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对策前言:新时代背景下,国内水利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给灌区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有必要掌握好当下形势。

近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被广泛用于社会各行业领域中,信息化进程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对灌区信息化管理而言,也将起到关键的效用,可结合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农业灌溉节水潜力的最大化挖掘,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高效、合理运用。

1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1.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化技术使用体系,没有渗透到工程管理中各个环节,甚至许多水利工程管理依然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方式,大部分的灌区信息化管理仅仅满足于基本功能,譬如水位监测和供水量统计,灌区没有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理论支持不到位,实践经验匮乏。

1.2水利信息化管理方法缺少合理性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水利工程影响着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

我国属于水利工程建设大国,特别是南方区域,水系较多,水利工程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实行了持续性的优化与改进,现代化水利工程数量及规模日渐扩增,工程管理系统愈发复杂,对水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方法亟需提高。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

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灌区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关键工作,加强对其的运行管理可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实际功用,更好的为社会各项生产生活服务。

本文结合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标签: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作为水利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灌区信息化发挥的作用非常多,更是灌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是灌区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

通过在灌区运行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信息网络与数据库搭建出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同时做出准确、科学的信息反馈与预测,达到管理的网络化与智能化,为灌区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指导.1、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型灌区共有约有501处,灌溉总面积约为2.85亿亩;中型灌区约有6050处,总灌溉面积约为3.02亿亩;小型灌区约有215.8万处,灌溉总面积约为4.68亿亩。

由此可见,灌区已经成为维持农业生产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水利现代化的标志。

在灌区运行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将灌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实现灌区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

(1)鉴于灌区面积较大、范围广,有着较多的供水调度测量点,采用人工测报数据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不高;(2)因为缺乏完善、系统的信息处理系统支持,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分析较困难,难以生成科学的调度方案。

而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网络系统及数据库搭建出来,并运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增强了,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制定提供了支持,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2、灌区信息化建设具体方法2.1信息化工程组成与功能(1)防汛、抗旱预警功能。

将灌区已经将渠系水位数据自动采集系统构建出来,可以在重要闸门将自动化控制装置配备上,达到预警水位时,系统会自动对水位调节。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

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解析摘要: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灌区运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灌区的现代化,本文对灌区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引言在目前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灌区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在合理的角度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同时全面优化灌区运行管理工作,有效采集与加工传输信息,为实际运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根据,最终提升灌区运行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

1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用水形式的不断改变,需要快速改变灌区职能,不仅需要将管理职能进行全面发挥,还需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灌区功能既受限于供水,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良好的服务,最终使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灌区管理提出的严格要求。

所以,灌区应基于当前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管理队伍,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强化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然而这些都需要灌区优化与变革信息化管理,呈现出崭新的管理面貌。

2灌区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主要构建方式灌区运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将测控、软件系统和信息传输等几个方面作为核心进行。

测控系统在灌区运行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搜集重要信息的一种方法,经过搜集与转化信息,采用数据化的手段上传信息,为有关物理控制决策的拟定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信息传输系统主要是传输各种信息数据与指令,其属于整个信息化网络主要信息的基础与结构构成部分。

然而软件系统主要是分析搜集到的数据,同时拟定相关的决策与分析,进而快速实现灌区运行管理工作的目标,拟定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方案。

2.1信息化测控系统建设通常而言,灌区内部信息化控制要求控制泵站与闸门,当控制供水泵站时,需要根据与采用工业化自动控制技术的方法,同时整合机电设备改造、节能改造等要求,实现相关的工作目标。

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科学合理地调整不同泵站。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灌区水利管理逐渐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实际建设中,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解决。

一、现状分析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滞后:目前,国内大多数灌区水利管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技术设备、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

2.信息孤岛:由于灌区水利管理涉及到各种信息系统和应用,且多为短期构建,所以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整合机制,信息效率低下,形成了信息孤岛。

3.安全风险:水利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量大、流转量大,数据安全面临着许多风险,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

4.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灌区水利管理更多依赖人工抄表、手工记录、人工调度等方式,管理效率不高,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普及率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广。

二、对策探究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信息化建设方案:合理选用软硬件设施,对设施进行维护,进行信息系统的网络升级,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2.制定完善的信息整合机制: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并配合上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改善决策效率与管理效率。

3.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如采取严格的数据加密、备份、安全监管等技术手段,提升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4.推广智能化管理模式:灌区水利管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智能化工具纳入灌区水利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

5.提升水利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培养水利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及相关技能,增强他们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灌溉管理、水资源监测、水量计量等操作的能力,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价值。

总之,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新方向,但目前建设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为解决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信息整合机制,采取优化管理模式的措施,提升水利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从而促进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浅谈宁夏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当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改革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也是灌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河东灌区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建成的信息化管理成效和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信息化水平建设与管理一、灌区基本情况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属国家大型二等灌区,隶属于宁夏水利厅直属单位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管辖。

灌区总灌溉面积874km2。

最大引水能力160m3/s,年均引水量9.49亿m3左右,在册灌溉面积6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6万亩左右。

灌区现有河东总干渠1条。

骨干渠道4条:分别是秦渠、汉渠、东干渠和马莲渠,另有农场渠和波浪渠2条支干渠,管辖渠道总长223公里,渠系建筑物总数为1071座。

河东灌区辐射范围包括青铜峡市的青铜峡镇及峡口镇、吴忠市利通区全境、灵武市全境的共计18个乡镇,1个开发区,8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

二、灌区信息化建设历程灌区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化生态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改造及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河东灌区信息化建设始于1964年,灌区管理采用有线磁式电话机进行通讯联络,架设专用有线电话线路160多公里。

配备30多门磁式电话交换机,初步形成了灌区的通讯网络。

1981年和1997年,河东灌区分两次引进安装400MHZ和800MHZ模拟集群系统,建成了河东灌区水量调度和防汛预警通信无线网络。

2007年,由自治区水利厅投资在灌区建成了水情遥测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接收,数据微机自动、储存等功能。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水利工程的不断推进,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灌区水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提供了更高效的途径。

本文将从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灌区水利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灌区水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信息化技术可以为灌区水利管理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利用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灌区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农业灌溉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利用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土壤水分、作物生长等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灌溉水量的科学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灌区水利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工程建设是灌区水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对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加大对灌区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加大对渠道、水库、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需要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还需要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推进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工程建设是灌区水利管理的基础保障,需要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水资源的需求。

维护管理是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的保障。

灌区水利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就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和管理。

维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做好维护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定期对渠道、水库、泵站等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究

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究

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究发布时间:2021-07-23T10:06:32.430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7月下作者:陈曦[导读] 目前,依托国家对各灌区进行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各地积极进行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

基于此,在客观分析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新疆乌鲁木齐北京润华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陈曦 830000摘要:目前,依托国家对各灌区进行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各地积极进行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

基于此,在客观分析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引言水利工程设备设施在工作时,其各个项目都和工程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水利工程的工作生产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水利工程的管理都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技术一直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也使得灌区的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所以,通过对水利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益,同时也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优点1.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对于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来说,它可以推动农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对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时,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水利设备设施的作用。

所以,要充分重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它可以提高用水效率,进而使得灌区的用水能够得到保障。

水利信息化技术现在实施的灌溉技术是滴灌和喷灌,这相对于以往的大水漫灌来说,就有了很大的优势,大力推广应用这些新的灌溉模式,不但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还能够提高各个水利设备设施之间配合使用的工作效率。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大型灌区是指利用大型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的区域。

我国具有大量的大型灌区,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型灌区管理和农业生产也面临诸多挑战。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大型灌区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日趋完善,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通过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科学调度和精准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浪费。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较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资金支持。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进行支持。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比如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三、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1.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创新资金支持方式,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

应该加强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从事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3. 完善信息化系统应用。

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提高系统的应用效率和可靠性,确保信息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有关探讨发表时间:2019-07-22T16:39:54.9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李文斌[导读] 摘要:信息化建设对于灌区的意义非常大,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了一大难题,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能不能推动灌区建设十分重要。

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摘要:信息化建设对于灌区的意义非常大,如何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了一大难题,创建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能不能推动灌区建设十分重要。

把建设单位的信息化建作设为评估对象,探讨影响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标准选择依据,创建出灌区信息化水平评估标准体系,并且结合某灌区信息化建设作为实例,以此评估,能够为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估指标灌区信息化有利于灌区现代化步伐加快,能为灌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2003 年,我国在30多个大型灌区建立试点,尝试信息化建设优劣性,再逐步改进优化,慢慢扩展范围,灌区信息化建设经十几年进行,获得了较大的效果及进展,已经出现优秀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及平台,如西安沃泰的水费计收系统、润华信通的灌区信息化平台等。

但是与此同时存有较大的问题,如建设质量有好有差、不同系统数据共享不便,这些问题为灌区信息化日后的功能延伸、数据通用性以及运行管理引发不便利。

从灌区信息化结构框架以及发展综合考虑,建立科学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估标准,有利于为日后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便利性,极大地提高灌区信息化建设质量。

从目前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其还是在试验时期,还不能创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运行系统,所以本文拿国内大型灌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能评估出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1 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选择原则灌区信息化与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不相同,前者是一类专业的信息管理体系,具有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同的特点,如建设目标量化困难、因专业管理水平的制约导致“交钥匙”的目标难以实现等。

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选择是要极大程度地考虑以上特点,从科学性、完整性、动态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将灌区信息化水平都反映出。

1.1 科学性任何评估标准都要科学,这也不例外。

评估标准要可以实际、精准地将信息化系统实现水平较大反映出,有关数据获取难度低。

1.2 完整性每项评估标准都能反映出信息化系统的性能某一方面,且每项标准之间不存在交叉现象,全部的评估标准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评估体系。

1.3 动态发展任何事物都是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提升更快,肯定会提高灌区信息化的要求,所以在选择评估标准时要充分满足信息化系统动态发展的要求,遵循客观规律选择。

2 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系统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领域权威人员的建议及其他领域成熟的信息化评估标准组成实例,选取使用树形多级标准评估系统,下层标准组成上层标准,上层标准时下层标准的合成物。

本次一共选择使用规范性、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性、先进性等五个上层标准,上层标准下可创建多个下层标准,依据五大上层标准分析的结果,综合得出灌区信息化水平。

2.1 规范性规范等同于制度,规范性作为系统各个构成元素均要遵从的要求及规定,系统规范性越强,资源的重复与循环利用的费用将会越少。

灌区信息化作为水利信息化的构成元素,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灌区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主要分成下述几个二级标准: 1)基础标准。

该标准又可分成信息收集、信息网以及各类数据库等标准。

2)信息传输和交换标准。

该指标指的是根据水利系统内部所涉及到的业务应用所要收集的每类数据展开逐层传输和交换的标准。

3)业务应用标准。

该标准需要可以实现灵活便捷的自定义功能,其中包含界面、功能、工具等自主选择;操作需要较强便捷性,管理界面的人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者通过简易的培训即可上岗就业;需要实现自动检错,可以类似于Windows 操作系统的功能相同,即可自动检查出系统存有的问题。

4)信息发布标准。

选用信息发布标准,其能发挥的作用较多,如可在不同网络、系统以及数据库发布信息,维护和定制更容易,利用统一窗口实现多个应用后台的管理,不同的终端装置都可使用。

2.2 可靠性一般来讲,可靠性选用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作为参考,其使用统计学方式得出结果,具体由系统前后2次故障运作时间长短决定,系统的MTBF数值大,则表示为更高的可靠性。

而提升系统可靠性主要通过下述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进行系统结构的优化。

灌区信息化实现主要依靠信息收集、传送、存储以及分析等环节构成,保证每个构成元素的硬件装置质量以及建设水平等都是提升系统可靠性一般性举措。

另一方面为选用冗余技术进行。

如能够选用双电源、无线与有线双传输方式的冗余。

2.3 安全性灌区信息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作成效,但是巨量的信息在网络传送,并且信息复制较为简易,存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例如数据被篡改、外泄等。

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方式包含技术与管理举措,技术措施主要采用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查、身份校验、数据备份等方式;而管理措施主要从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水利系统安全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运作管理、操作规章制度。

2.4 全面性灌区管理信息量大且不同类,专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信息收集要求,及时、精准地把相关管理与决策所需的数据纳进灌区信息化系统,是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方式。

依据《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指南》,灌区信息包含水位、流量、水量、降水、土壤墒情、水费、用水户等具体数据。

某些信息采集不需要的话就可不采集,某些信息现阶段还达不到自动采集的要求,可加以手工采集。

2.5 先进性先进性作为把成熟的先进技术运用至系统中。

在灌区信息化建设中,既不能把还处在试验时期、尚未广泛使用的新技术用至系统中,又需要坚持努力引进与应用成熟新技术。

先进性标准的评估要以满足灌区信息的获取、传送以及管理水平作为根据,很容易被专家经验以及知识能力所制约。

3 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估实例灌区水资源1134590 万m3,可利用水资源111310 万m3。

自2001 年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以来,截止至2006年底,右江灌区累计完成1.0m3/s 以上的干、支渠防渗改造59.082km,有效减少渠道输水损失。

2006 年灌区年用水量35980 万m3,比1998 年节约用水3840 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998 年的0.314 提高到2006年的0.379,新增灌溉面积0.8282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3 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9 万亩。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由1998 年的22.874 万亩增加到2006 年的23.35 万亩。

右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化系统,通过现代化的采集、传输与控制手段,对灌区输水水量监测调度的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配置自动化的采集、传输、监控、处理设备,实现水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存储;实现水量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调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现代通信传输;改革水量观测手段及输水调度方式,把由人工完成的费时繁琐的工作逐步变成由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协调好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用水的关系,达到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的目的;为逐步实现灌区输水和灌溉工程的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全面实现灌区自动化的远景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经专家评估,在五大一级标准评价中得到下述结果:1)规范性。

右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化系统的数据通过TCP/IP 协议搭建而成,数据库根据《全国大型灌区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来创建,应用程序选用B/S 和C/S 技术、.net 技术研发,集数据报表、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为一体,系统建设规范性高。

2)可靠性。

该系统选用了成熟度高的技术设计,应用浮子式水位传感器、压力式水位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和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以及工业级视频监控设备,并且对易损件备用,让该系统可靠性更高,无故障运转时间平均要超过0.3年,并且修复简易、便捷。

3)安全性。

该系统采用内网与外网隔离方式,取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视和控制、杀毒、认证、日志、网管、VLAN 等安全可靠的技术,内部运转管理规范,具有较高安全性能。

4)全面性。

该系统现阶段收集的数据包含水位、闸位、流量、过水量以及含沙量等数据,流量利用水位-流量关系获取得到,水量利用时间包围法计算获得,降水量利用和水文单位共享数据获取,对于暂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采用手动输入方式进行,根据该灌区无水费计收业务,未能收集水费信息,基本可以达到灌区管理要求,整体来讲信息比较全面。

5)先进性。

该系统应用了移动 GPRS 平台、云存储、XML技术、基于 SOA 的规划体系,充分表现出了灌区信息化技术先进性。

4 结束语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是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现阶段,我国对企业信息化探讨频率高,很少研究灌区信息化评估,通过这次分析讨论得到的结果,对于组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灌区信息化评估标准系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参考价值,进而给评估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工作的全方位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1] 田雨,杨明祥,蒋云钟. 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 (1): 114-117.[2] 何虹,刘聪,甘郝欣,等. 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人民珠江,2013 (1): 68-71.[3] 马莉,孙延明,田志军,等.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企业信息化,2005 (3): 41-44.[4] 朱汝雄,李观义,莫荣强,等. 广东省水利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 水利信息化,2011 (6): 1-5.[5] 艾萍,方彦舒,吴军斓,等. 一种水利信息化发展程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J]. 水利信息化,2012 (5): 10-12.[6] 纪义胜,葛孚强. Router OS 技术在灌区信息化中的应用[J]. 水利信息化,2015 (1): 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