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原则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干货】针灸知识点

【干货】针灸知识点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二.处方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1)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①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三.常用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四.特定穴①《灵枢》:“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②《灵枢》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③《难经》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④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03
针灸治疗常用组合穴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穴位介绍
组合方法
合谷穴与太冲穴相配,俗称“开四关”,具有镇静安神、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等功效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的虎口上,当拇指尖到达的地方就是本穴
合谷-太冲
01
详细描述
按时选穴是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与时间节律有关的疾病或症状,如头痛、失眠、心悸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时间因素,如子午流注、十二时辰等,以确保针灸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按时选穴也需要准确的穴位定位和刺激深度,以确保针灸效果。
按时选穴
02
针灸配穴方法
详细描述
远端配穴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的治疗,如头痛、胃痛等。对于胃痛患者,可以选取合谷、足三里等远离胃部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远端配穴
总结词
随症配穴法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配穴
详细描述
随症配穴法主要针对某种特定症状或体征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患者,可以根据其具体症状表现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心悸加内关,食欲不振加中脘等。
内关-外关
02
03
04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随症选穴是指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随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选穴原则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疾病或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在选取穴位时,需要注意疾病的症候特点,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随症选穴
总结词
按时选穴是指根据时间因素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百症赋》是针灸入门必背篇,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百症赋》浅注(上篇),其将歌赋以白话的形式进行解读,并融入自己的临证经验,简单明了,非常有价值。
一起去看看吧~~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俞者,注也,输也。
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
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
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
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百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头顶重痛,当刺以针。
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
又按百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悬颅颔厌之中, 偏头痛止。
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颔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
其效甚佳。
(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 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
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脾虚面浮肿,刺水沟。
去面浮肿之水气,颇效。
前顶宜灸。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肝胆之火夹风而上僭, 则耳暴聋。
刺听会、翳风以泻之。
面上虫行有验, 迎香可取。
面痒如虫行,系血热所致,刺泻迎香。
耳中蝉鸣有声,听会堪攻。
耳鸣有痰火上扰者, 针听会外, 宜再刺丰隆、风池等穴。
系肾虚者,当更灸肾俞、气海以固肾元。
目眩兮,支正飞扬。
手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脉,俱萦绕于目。
故支正、飞扬,能治目眩。
且二穴皆属络脉。
刺络脉,即所以泻其血。
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肌肤黄,黄而深者名阳黄,宜刺之。
淡而晦暗者为明黄,宜灸之。
至阳一穴,亦宜针灸。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胬肉攀睛,如系心肝之火,可刺肝俞与少泽。
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之。
于刺灸之外,当点消翳药品(此外宜针灸大小骨空)。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泪出即迎风流泪,泪热而微觉粘手者属热,宜刺之。
冷而不粘手者为寒,则灸之(并宜灸大小骨空)。
目中漠漠, 即寻攒竹三间。
漠漠者, 视物不明, 巩膜上似有白膜遮盖(再刺光明、肝俞、命门特效)。
腧穴配伍原则与方法课件

5随症取穴原则: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疾病莫不因时、 因地而异,病情复杂,症状百出 。因此,在配穴处方时,除了针 对主要病机施治外,还要针对不 同的症状取穴施治。个别症状的 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这也是配穴处方不可忽略的环 节。
如中风的半身不遂,常会兼有吞 咽困难,这时除了取针对半身不 遂的腧穴外,还应配取崇骨、廉 泉以治疗吞咽困难,解决了吞咽 困难,后天得以补充,气血生化 有源,从而有利于肢体的康复。
7远近配穴法:是根据标本同治, 局部与整体兼顾的原则,以近部 取穴和远部取穴相配合的一种配 穴方法。如三叉神经痛取局部穴, 配合远端腧穴,一叉神经痛配至 阴,二叉配内庭,三叉配合谷; 胃痛近取中脘,配以远端之内关、 公孙,等等
8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 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阴经病 变可同时配以相表里的阳经腧穴, 阳经病变可配以相表里的阴经腧 穴。如肾虚腰痛取太溪配肾俞、 膀胱俞,胃脘胀痛取不容、承满 配以公孙,等等
9分症配穴法:是根据“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和腧穴特殊功用而取 穴配伍的方法。如腰脊柱痛取水 沟配风府,腰两侧痛取腰痛点配 手三里,以及化痰配丰隆,风症 配风穴,食积配四缝,等等
10验方配穴法:是根据历代医家 医疗经验总结的配穴方法。这些 配穴方法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确 实行之有效而保留至今的。如四 总穴、马丹阳十二穴、百症赋、 标幽赋等。如腿痛,百症赋取后 溪、环跳;癫痫,《卧岩凌得效 应穴针法赋》取鸠尾、后溪;头 风,玉龙歌取上星、神庭;耳聋, 标幽赋取听会、阳池,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特定穴配穴法:是指在辨证论治 理论指导下,取有特殊治疗作用 的腧穴配伍。
(1)原络配穴:又称主客配穴, 是根据脏腑表里经脉相连的原理, 主病取原,客病配络。即阳经腑 病影响到阴经里病时,以阳经原 穴为主,配合阴经络穴;反之阴 经脏腑病影响到阳经表病时,以 阴经原穴为主,配合阳经络穴。 如肺病影响到大肠,以太渊配偏 历;又如肝阴亏虚之视物不清, 取太冲配光明。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一、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 用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 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主讲人: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选穴原文 ◆ 配穴方法
★ 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 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 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 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 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肺 肾 肝 心 心包 脾
阳经五输、 阳经五输、五行配五脏表
五输五行 五脏五行
金 井 商阳 至阴 窍阴 少泽 关冲 历兑
水 荥 二间 通谷 侠溪 前谷 液门 内庭
木 输 三间 束骨 临泣 后溪 中渚 陷谷
木 原 合谷 京骨 丘墟 腕骨 阳池 冲阳
火 经 阳溪 昆仑 阳辅 胃 足三里 足三里 足三里足三里 手少阳三焦 天井 委阳 足少阳胆 阳陵泉 阳陵泉 阳陵泉阳陵泉 委中 委中
手太阳小肠 小海 下巨虚 足太阳脾
(七)郄穴 “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 郄 有空隙的意思, 汇集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 汇集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郄穴除了十二正经各有一个外, 节以下。郄穴除了十二正经各有一个外, 阴跷、阳跷、阴维、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也各有一个郄 因此,一共有16个郄穴 个郄穴。 穴,因此,一共有 个郄穴。郄穴也是 诊察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 诊察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郄穴主要 用于治疗该经的急病。 用于治疗该经的急病。
金 火 水 生 木
土
阴经五输、 阴经五输、五行配五脏表
五输五行 五脏五行
木 井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中冲 隐白
火 荥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劳宫 大都
土 输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大陵 太白
土 原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大陵 太白
金 经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间使 商丘
水 合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曲泽 阴陵
梁丘 足太阳膀胱 金门 地机
足少阴肾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外丘 中都
水泉
针灸配穴原则
李 军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 针灸部
针灸学是一门基础理 论非常严谨的学科。 论非常严谨的学科。本节 着重阐述与常见病针灸配 方有关的针灸配穴原则。 方有关的针灸配穴原则。
一、针灸配穴总则
(一)局部取穴法 (二)远道取穴法 (三)特殊取穴法
二、特定穴配穴法
(一)五输穴
1). 根据穴位主治而选穴,“井”主 根据穴位主治而选穴, 心下满; 主身热; 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 节痛; 主喘咳寒热; 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 逆而泄。 逆而泄。 2). 根据五行学说而选穴,将五输与 根据五行学说而选穴, 五行、五脏相结合,制定了五输、 五行、五脏相结合,制定了五输、五行 配五脏的配穴法 ,并设立了 “虚则补 其母,实则泻泄其子”的取穴原则。 其母,实则泻泄其子”的取穴原则。
原、络配穴法表
肺主大肠客 大肠主肺客 脾主胃客 胃主脾客 肾主膀胱客 膀胱主肾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太渊 偏历 合谷 列缺 太白 丰隆 冲阳 公孙 太溪 飞扬 京骨 大钟
心主小肠客 小肠主心客 心包主三焦客 三焦主心包客 肝主胆客 胆主肝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神门 支正 腕骨 通里 大陵 外关 阳池 内关 太冲 光明 丘墟 蠡沟
(三) 俞穴、募穴 俞穴、 俞穴、募穴均分布在躯干部位,与 俞穴、募穴均分布在躯干部位, 脏腑经络密切联系。 脏腑经络密切联系。“俞”穴是脏腑经 气输注的背部腧穴,为动,为阳; 气输注的背部腧穴,为动,为阳;“募” 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胸腹部腧穴,为静, 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胸腹部腧穴,为静, 为阴。 募穴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 为阴。俞、募穴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 常以五脏有病多用俞穴; 常以五脏有病多用俞穴;六腑有病多用 募穴。 募也可以同时使用, 募穴。俞、募也可以同时使用,称之为 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土 合 曲尺 委中 阳陵 小海 天井 三里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三焦 胃
(二)原穴、络穴 原穴、
1) . 原穴 是本经的代表,反映脏腑、经络的情 是本经的代表,反映脏腑、 况。十二原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病,也可以通 十二原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病, 过十二原穴的变化诊察五脏六腑疾病。 过十二原穴的变化诊察五脏六腑疾病。 2) . 络穴 不但可以治疗本经疾病;又可以治疗 不但可以治疗本经疾病; 与之相表里的经病和表里同病 ,还可以治疗络脉 疾病。 疾病。 3) . 原、络配穴法 又称主、客配穴法。在表里 又称主、客配穴法。 两经先后发病时 , 可采用该两经的原穴和络穴治 疗。先发病之经为主 ,取之原穴 ;后发病之经为 取之络穴。 客,取之络穴。
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表
经脉名称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 手太阴小肠 足阳明膀胱 足少阳胆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奇经八脉 冲脉 阴维 督脉 阳跷 带脉 阳维 任脉 阴跷 腧穴 公孙 内关 后溪 申脉 临泣 外关 列缺 照海 会合及主治 合于心、胸、胃 合于心、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 合于目内眦、颈项、 膊、小肠、膀胱 小肠、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 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 肩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合于肺系、咽喉、
(五)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 八会穴即脏、 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八会穴可以主治相应八种成分所发生的病 变。
八会穴分布表
名称 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膻中 经脉
足厥阴肝 任脉 任脉
名称 筋会 脉会 骨会
穴位 阳陵 太渊
经脉郄穴名称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手太阴肺
孔最
手少阴心
阴跷(膀胱) 阴郄 手厥阴心包 郄门 阴跷(膀胱) 附阳 阳跷( 阳跷(肾) 阴维( 阴维(胆) 阳维( 阳维(肾)
手阳明大肠 温溜 手太阳小肠 养老 手少阳三焦 会宗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交信 阳交 筑宾
经脉
足少阳胆 手太阴肺
大杼 足太阳膀胱 绝骨
足少阳胆
膈俞 足太阳膀胱 髓会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 经的三个腧穴,又称“ 经的三个腧穴,又称“手三阳下 合穴” 合穴、 合穴”。合穴、下合穴均有治疗 本经腑病的作用。 本经腑病的作用。
六阳经合穴与下合穴表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十二经俞穴、募穴表 十二经俞穴、
脏腑 俞穴 募穴 脏腑 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胃
胃俞 中腕
脾
脾俞 章门
心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膀胱
肾
肾俞 京门
心包
三焦
胆
胆俞 日月
肝
肝俞 期门
俞穴 膀胱俞 募穴
中极
厥阴俞 三焦俞 膻中 石门
(四)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 八脉交会穴即任、 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的 阳跷、阴维、 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 八个腧穴。 上下。奇经八脉分别组成四组,每两条经脉 上下。奇经八脉分别组成四组, 又在人体一定部位会合, 又在人体一定部位会合,这八个穴就称为八 脉交会穴。 脉交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