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合集下载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医关民命,其道尚矣。

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

得同仁信,予此文之详述,吾未谙此道,望勿吝言辞鞭策之。

常病于吾科,不另痹、痿、中风等,虽法理严明,然论功力修为,虽侍杏林,尚属携履之辈,为论其明,吾参阅医典,始成文。

验、便、廉,针砭之著。

有特效、有减缓之功、有存一时之优,亦有不足者,即或同病、同穴、同术,其效亦有同异。

究其因,一者曰患方,论其病程、病势、体质、生活条件、思想之优乐、经络之敏感、耐力、恒心等,法同则效异;二曰医方,术业之优劣、能力之强弱,故此吾提针灸六要: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临证选穴,或有效、或无效、或速效、或迟至,细究其理,不出辩证。

如:吾常言侠溪治眩晕,特效。

然其不善祛血虚与痰浊所致之。

忆及合谷,曰:“面口合谷收”,若下牙痛,是因虚火而为,只取合谷与内庭而拒脾经或肾经之穴不用,少效或无。

辩证施治乃针灸之精华,详熟用之,则依据严明。

二、取穴准常闻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缘何内、难、甲乙均细及其数,不外其效之不同耳。

三、手法明论及针灸,补泻适时,方可调和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才可斩获良效。

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行补泻之首要。

若取穴不准者,应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若属病者之因,当全由术者自我感知。

四、善妙用临证选穴,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取穴多少,针刺先后,刺激强弱,都需吾等细心琢磨,以便发挥常效。

五、病适应针灸治病虽广,但亦非百病皆可,盲目为之,荒其用,损其形,毁其价。

六、贵于恒余常闻言“针多少回可善?能善否?善后易复否?”余实难作答。

且不论吾等术业,若求医者能持之以恒,严以配合,吾等辨证精,选穴准,满适应,妙为之,又何愁其不能善,何愁不能扬我针威。

合理用穴,源于辩证精准。

针灸临证,须明经络之虚实、病位之深浅、因果辨析,方可定则选穴。

选穴之道,不外按诊选穴、是因选穴、机位选穴、随机取穴。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


治 疗
因时制宜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2.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是指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 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 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此外,“俞募配 穴法”也属此类。
整理课件
❖按经脉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整理课件
6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用 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畴, 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整理课件
7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四)对症选穴
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由于对症选穴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 疗效较高,又称为“经验选穴”。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 具体运用,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 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对症选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整理课件
4
(三)辨证选穴
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有许多病证, 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自汗、盗汗、贫血、月经不 调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因无法辨病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 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需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 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辨证选穴所含内容丰富,应用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 因、病机、证型而选取不同的穴位。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穴歌

针灸穴歌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骨度分寸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腧穴学歌诀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

晋隋唐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裴景春, 冯起国(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 古代针灸 针灸处方 配穴研究 针灸处方,是针灸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内容,是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从积累之丰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针灸处方都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为推动针灸处方向标准化、规范化、定性定量化发展,为全面掌握古代针灸处方理、法、方、穴的组成特点,本文就晋隋唐时期的针灸处方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探求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

1 针灸处方以单穴为主,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中,记载针灸处方137首[4],其中摘自《伤寒论》的10首,摘自《黄帝内经》的34首,余下的93首针灸处方中,单穴处方占65首,占69.89%,配穴处方中的腧穴数量也不超过3个。

《脉经》的处方特点除以单方为主外,还有以脉定腧穴之说,以脉论证,先脉后证,以脉证来选定处方,如其经云:“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

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黄赤。

刺手太阳经,治阳;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

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中收集针灸处方129首[4],单穴处方为77首,占59.68%。

东晋陈延之所著的《小品方》中载有针灸处方62首,单穴处方为47首,占75.81%。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针灸处方419首,其中单穴处方为349首,占83.29%,而配穴处方仅有70首。

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收录了多种已佚著作的针灸处方,除《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及《小品方》外,收录其他文献的有74方,单穴处方有52首,占70.27% 在此时期,用2个穴位以上的多穴处方也已经出现,如《针灸甲乙经》中有针灸处方55首,2个腧穴以上的针灸处方已达52个,处方用穴最多的有27个穴(五处、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俞、上、龈交、上关、关元、天牖、天容、合谷、阳溪、关冲、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用于治疗伤寒病。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

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

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

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

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针灸学:针灸处方

针灸学:针灸处方

针灸学:针灸处方针灸处方针灸处方就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穴位、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1.选穴原则指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腧穴的选穴原则,辨证对证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表6-1)。

表6-1 选穴原则概念举例近部选穴在病变局部或矩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远部选穴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辨证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大冲、行间2.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表6-2)。

表6-2 配穴方法配穴法概念举例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表里经配穴法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同名经配穴法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经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前后配穴法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俞、募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左右配穴法将人体左冀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粱丘二、刺灸法的选择1.疗法的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
《百症赋》是针灸入门必背篇,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百症赋》浅注(上篇),其将歌赋以白话的形式进行解读,并融入自己的临证经验,简单明了,非常有价值。

一起去看看吧~~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昔贤谓穴之在于背后者,名俞穴;俞者,注也,输也。

言经络之气,输注于此也。

故人身之穴,皆得名之曰俞穴,不必专指背部而言。

经凡十二,络凡十五,奇经凡八,穴有三百六十五穴。

纵横贯注,宜熟志之。

百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头顶重痛,当刺以针。

若血虚眩晕,则非针灸肝俞、腰俞不可。

又按百会与玉枕,宜灸不宜针。

悬颅颔厌之中, 偏头痛止。

头痛,书称肝胆风热,悬颅、颔厌宜刺,微出血;更刺风池。

其效甚佳。

(可刺头维、太阳、风池三穴较好)。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头痛由于痰火上扰者, 宜刺丰隆以降其痰火。

强间不易刺入,可刺风府。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

脾虚面浮肿,刺水沟。

去面浮肿之水气,颇效。

前顶宜灸。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肝胆之火夹风而上僭, 则耳暴聋。

刺听会、翳风以泻之。

面上虫行有验, 迎香可取。

面痒如虫行,系血热所致,刺泻迎香。

耳中蝉鸣有声,听会堪攻。

耳鸣有痰火上扰者, 针听会外, 宜再刺丰隆、风池等穴。

系肾虚者,当更灸肾俞、气海以固肾元。

目眩兮,支正飞扬。

手太阳经脉与足太阳经脉,俱萦绕于目。

故支正、飞扬,能治目眩。

且二穴皆属络脉。

刺络脉,即所以泻其血。

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肌肤黄,黄而深者名阳黄,宜刺之。

淡而晦暗者为明黄,宜灸之。

至阳一穴,亦宜针灸。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胬肉攀睛,如系心肝之火,可刺肝俞与少泽。

若攀睛已久,火炎已平,宜灸治之。

于刺灸之外,当点消翳药品(此外宜针灸大小骨空)。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泪出即迎风流泪,泪热而微觉粘手者属热,宜刺之。

冷而不粘手者为寒,则灸之(并宜灸大小骨空)。

目中漠漠, 即寻攒竹三间。

漠漠者, 视物不明, 巩膜上似有白膜遮盖(再刺光明、肝俞、命门特效)。

目觉恍恍,急取养老天柱。

目恍恍无所见,即不明之意。

此症属于内障(与上合治)。

观其雀目肝气, 睛明行间而细推。

雀目者, 似雀之目, 至夜即不见物, 由于肝热肾虚之所致。

睛明、行间外,肝俞、涌泉皆宜刺(与上条同治)。

审他项强伤寒, 温溜期门而主之。

伤寒太阳病,项强几几,刺太阳经温溜,与肝经之期门。

当再刺大椎、天柱。

廉泉中冲, 舌下肿疼堪取。

舌为心苗,舌下肿,属于心热。

亦有脾热者。

天府合谷, 鼻中衄血宜追。

此症属于肺气热, 阳明经火逼血妄行。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斯症之牙疼, 系牙最里之臼齿痛。

颊车地仓大, 正口于片时。

中风而致口歪左者灸右右者灸左。

喉痛兮, 液门鱼际去疗。

三焦邪热上攻, 喉中红痛。

转筋兮, 金门丘墟来医。

转筋者,刺金门丘墟之外,当刺承山有效。

阳谷侠溪, 领颔肿口噤并治。

颔肿而口噤, 兼有生外疡者, 除针刺外, 宜照外疡治之。

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口渴而由于血虚, 亦属于邪热津枯而致者, 刺少商出血,刺曲泽,再宜刺舌下。

通天治鼻内无闻之苦。

通天宜灸。

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泣。

肾阴虚而有热, 则舌千而口燥, 复溜可治之。

哑门关冲, 舌缓不语而要紧。

舌缓不语者,舌根无力鼓动也。

由于三焦之热所伤。

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嗫嚅欲言, 而不能猝言之。

太冲泻唇以速愈, 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唇针太冲得愈者,殆为肝阳暴逆所致者。

承浆之泻牙疼,属下牙疼。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太阳伤寒,宜针风池、风府、风门。

热病汗不出, 大都更接于经渠。

热病无汗,大都、经渠针刺外,再刺间使、合谷。

且如两臂顽麻, 少海就旁于三里。

少海与手三里,当针灸并施。

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阳陵泉与曲池之治半身不遂,以灸为主(二穴宜同时捻提并宜灸)。

建里内关, 扫尽胸中之苦闷。

胸中苦闷者,即痞满病也。

建里、内关刺有特效。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心中悲凄者,精神不愉快,似觉心中酸楚,背间寒栗,灸脾俞有效。

听宫穴,理不可解,殆泻小肠之火以安其心与!
从知胁肋疼痛, 气户华盖有灵。

针气户、华盖治胁肋痛,大都少效;宜加刺期门、阳陵泉。

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腹内肠鸣,中有水气,下脘宜针灸并施,更宜灸天枢。

胸胁支满何疗? 章门不用细寻。

胸胁支满, 章门宜多灸。

胸膈饮蓄难禁, 腹中巨阙便针。

膈下饮蓄作痛, 膻中、巨阙针之;宜再灸脾俞、中脘。

胸满更加噎塞, 中府意舍所行。

肺气失于肃降, 即胃气上逆而为噎塞胸满, 宜针内关、公孙、中脘。

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

胸膈停留瘀血而针巨髎,理颇难解,恐系巨阙之误。

胸满项强, 神藏璇玑已试。

神蔵与璇玑,治胸满则可。

若治项强,则大椎、风池不可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