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兼论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摘要:《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黄宗智先生研究关于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社会变迁以及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的著作。
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商品化和阶级分化却没有像西方小农经济那样顺利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贫农依旧在贫困边缘挣扎,富农或农场主也没有过渡到资产阶级,都处于半无产化的小农经济状态。
书中通过变迁的研究探讨小农处于一种半无产化的尴尬状态的成因,而这种状态是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共同造成的,包含了环境、文化、经济和政治多种因素。
关键词:华北;小农经济;社会变迁一、引言西方农业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时,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处于高度分化的半无产化的状态。
为何中国小农经济落后?黄宗智指出要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革命前,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首先是以自家消费为主的较封闭的生产单位,其次考虑市场因素以追求利益为目标,最后是处于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之下,生产剩余需要供应非农业部门的需要。
对小农的这些特性进行研究可分为三个学派:形式主义学派,实体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
形式主义学派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慵懒、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①波普金又进一步阐释了舒尔茨的分析模型,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做出合理抉择的人。
②还有反对前者以资本主义视角研究小农问题,以苏联学者蔡雅诺夫为代表,提出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
实体主义学派反对用资本主义经济研究小农经济,提倡用“实体经济学”取代“形式经济学”,认为在资本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植根于社会关系中,这可以解释小农的互惠关系,而非取决于市场和追求至高利益的动机。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

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
张常勇
【期刊名称】《中国农史》
【年(卷),期】2004(23)1
【摘要】黄宗智以“没有发展的增长”、“过密型商品化”解释数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 ,在国内外史学界激起极大反响 ,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 ,也有学者在发展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质疑 ,关于“过密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总页数】6页(P113-118)
【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黄宗智;“过密化”理论;劳动生产率;发展标准;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农业生产;家庭手工业
【作者】张常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9;K03
【相关文献】
1.黄宗智“过密化”理论中的事实判定、逻辑分析与模式建构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为中心 [J], 苏新红
2.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与黄宗智的农业内卷化 [J], 杜艾容
3.论国家政权、集体化生产方式与农业过密化生产关系——试析黄宗智《长江三角
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J], 彭波;
4.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 [J], 冯小红
5.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 [J], 王建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近代华北农村宗族衰落

2016 年第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期
本文 DOI:10.16675/14-1065/f.2016.14.007
略论近代华北农村宗族衰落
□李 阳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50000)
摘 要:宗族是中国乡土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群体组织,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父系氏族社会、周代的宗法制度和两汉
再次,作为族产的族田和义庄的设置,就是为了 弥补契约租佃制出现后农村阶级关系紧张,贫富悬殊 的缺陷的。其次,与族田的来源有关。族田有捐置,有 分家析产时抽离所得, 也有移民之初共同开垦而来。 华北各地的义庄主要靠捐置, 由于土地拥有量不多, 所以一般宗族由族人捐田的很少,并且由于人口压力 的出现可供开垦的荒地也寥寥无几。 4 大家庭的崩溃,小家庭的涌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 宗族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都产生者重要的影响,并且宗族自身在社会发展中也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近代以来,宗族大体上保持着清朝时的发展形态,在社会的动荡以及经济衰落的大背景影响下,
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整体上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本文从经济角度入手,对近代华北地区宗族衰落的原因进行探究。
华北地区经济经济中, 自耕农占据很大一部分, 并且基本上都是小农经营, 阶级分化不是很严重,根 据何延铮《 : 三十年代初期河北定县一百二十三户生 活水平调查(摘录)》《 , 河北文史资料选辑》定县 123 家 土地占有和出租关系[1]。见表一。
表一
从上表来看,当时这一地区的自耕农占了很大的 一部分,这种经济结构下的所组成的宗族,一般来说 其宗族实力是不太强的。并且宗族成员之间凝聚力也 逐渐降低。一般来说族田是宗族的命脉,是宗族一切 活动的经济基础,华北地区的宗族组织由于族田和族 产较少,经济实力薄弱,从总体上看,华北各地的农村 经济也是地主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但是它 又是阶级分化程度不高,自耕农占很大比重的小农经 济。根据民国 22 年的调查,山东、河北、山西各省自耕 农占总农户数的比例分别是 70%、68%、60%。而且这
读书笔记--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主要解释的是我国近代农业和经济落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
作者从清初三个世纪以来农业商品化和随之而产生的阶级分化的历史出发,融合了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流派观点,将人口压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同时将家庭式农场和经营式农场分而讨论,前者在人口激增下表现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工资收入微薄,后者虽能调整劳动力投入量,但也因为既有的人口、社会、政体、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无法进行新技术和资本的投入,这一解释为我国近代农业和经济发展落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我国近代社会和革命的深层次根源进行了解释。
这篇笔记并不尝试面面俱到讨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的诸多论点,而是通过作者写作中理论与历史对话以及理论和经验证据沟通的方式,梳理著作脉络。
这篇笔记也以《华北》三编为界分为三个小节。
一、理论讨论与历史资料运用——从三大主义到满铁调查作为一名研究者,他首先要面对的是既有理论的优缺点,而通过对既有理论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就成为了研究的起点。
《华北》首先对农民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和三个理论进行了讨论,三大传统分别是以舒尔茨、波普金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经济学传统,他们将农民视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P.2),但以恰亚诺夫、波兰尼、斯科特为代表的批评者则主张讨论其社会关系(P.2-4),马克思主义构成了第三个传统,他们强调要分析小农身处的阶级关系。
三大理论分别是形式主义理论、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实体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以铂金斯、艾尔温为代表,认为清末人口激增,边际劳动递减,边际生产效率下降(P.8—9)。
资本主义萌芽论强调生产关系,但他们忽略了生产力的讨论(P.8-11)。
实体主义者则以恰亚诺夫为代表,认为农场家庭经济情况,随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周期变化升降,但其理论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和其他财产分配不均(P.12)。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提要]影响村落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流动。
融入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庄的姓氏结构,它是多姓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寄居型人口流动不但在一定时段改变了村庄的姓氏构成,对村落的裂变以及村落数量的增加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村落裂变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村落自然增殖寄居型人口流动融入型人口流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北平原的聚落发展与形态演变一直受到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丛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探讨了华北平原村落的起源、规模与景观特征,对明清的基层组织与村落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入的研究①。
在此之后,尹钧科用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秦汉以来北京郊区村落发展的状况②。
孙冬虎则通过白洋淀地区的村落研究,重点探讨了环境变迁与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③。
在村落形态演变方面,王建革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华北平原村落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因④。
王庆成则探讨了晚清华北村落的规模等外部形态,认为华北村落多为中小村落,百户以上的村落并不多,从而否定了传统上认为华北多巨型村落的观点⑤。
总体而言,目前的历史聚落研究由于受到村落历史资料不足的限制,宏观分析为主,微观分析不足。
村落往往被看作一个点,而不是被看作三维地理空间,对村落个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以及村落内部的结构形态、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发育等问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村落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及姓氏构成的分析,探讨明清华北平原村落的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村落的发展研究发现,很多村落是由零星的小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村落,每个村落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从零星小聚落到独立成村,再发展成熟最终达到饱和的过程。
但就每个具体村落的发展而言,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间人口流动的影响。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自然增殖无疑是村落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
内卷化_概念辨析

“内卷化”概念辨析3刘世定 邱泽奇3 本文最早是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论文”(2003)印行,用于范围较小的同行之间交换观点和意见。
此后,根据收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
在这里,对提出意见的同仁一并致谢。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版于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中华书局将这本书收入了“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丛书”,但仍然采用了1986的版型。
这里引用的是2000年的版本,在后面的行文中不再进行注解。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版于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0年,中华书局将这本书收入了“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丛书”,但仍然采用了1992年的版型。
这里引用的是2000年的版本,在后面的行文中不再进行注解。
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几个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次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内卷化”是其中之一。
这个概念随着黄宗智教授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①(以下简称《华北小农》)的面世而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受到关注,并由于黄教授的另一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②(以下简称《长江三角洲小农》)的出版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的使用领域就产业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业分析,而且伸展到工业分析;就区域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村研究,而且伸展到城市研究;就组织形态而言已不仅仅用于传统小农经济,而且伸展到其他一些组织如国有企业的分析中(黄平主编,1997;李培林、张翼,2000)。
对于《华北小农》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史学界已经有较为广泛的争论。
就我们粗略的了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1)史实的厘清和史料的运用;(2)对农业生产相关比率的计算与判断,如劳动生产率;(3)人口数量的计算与判断;(4)比较问题,如与18世纪英国农业的比较;以及(5)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现代工业(王国斌,1998;李伯重,2000;黄宗智,2002;彭慕兰,2003)。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后感黄宗智先生在所论述的《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一书中,根据多种档案和实地资料考察,并结合社会学与经济学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未发展成为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因,同时系统总结了西方及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理论思考,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详实的著作。
在本文中我打算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对本书的读后感:第一部分对黄老师书中所论述的观点知识进行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则结合自己阅读体验,针对阅读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第二部分为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第三部分为村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变迁。
背景介绍:在这部分的介绍中,黄宗智先生具体从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地域和生产环境(用书中的话说就是生态环境)。
生产主体---小农特征其中对于生产主体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小农这个特征主体的概括总结上,黄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全面总结了各方的观点,具体表现为:从经济学角度,舒尔茨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学者提出的“理性小农”;历史学角度,波拉尼、斯科特为代表的实体主义学者提出的“生存小农”、“道义小农”;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生产关系层面提出的“剥削小农”。
作者主张,要了解中国的小农,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作者在综合这三种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其次,作者提出以区分不同阶层小农的方法来论证其理论假设,认为中国小农是一个不断分化的群体,不同阶层的小农则表征出不同的侧重点,他把小农主要分为三个阶层即富农或经营式农场主、自耕农、佃雇农。
他们分别较之更适合地对应着三种不同传统学派所言述的小农的面貌。
生产方式书中对于生产方式的描述与对生产主体的描述类似,黄具体给出了现实存在的社会研究方法角度,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形式主义主推的基于人口压力的考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波塞拉普模式;还有就是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的从生产关系出发,提出的“资本主义萌芽论”;最后就是实体主义学派提出的蔡亚诺夫模式,认为农场经济的变化伴随着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改变。
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

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吴家虎【摘要】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环境、乡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又受村落本身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移民文化等的影响.对该村的个案剖析可以看到近代华北乡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般机制,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华北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4)001【总页数】9页(P73-81)【关键词】华北乡村;人口流动迁移;侯家营【作者】吴家虎【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学院外语系,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第 24 卷第 1 期2007年 3 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FAiiion) Vol.24 \Jo.1Mar.,2007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1’吴家虎[ 摘要] 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 r 比较深入的考察。
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 r 深刻影响。
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环境、乡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又受村落本身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移民文化等的影响。
对该村的个案剖析可以看到近代华北乡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般机制,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华北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 关键词 ] 华北乡村;人口流动迁移;侯家营 [ 中图分类号]C912. 82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508X(2007)( 】1-()073-()9 __L‘. __L 一、刖旨侯家营村是河北省昌黎县泥井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兼行政村,交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清代咸丰朝以后,华北四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这一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
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由此产生的谋求基本生存条件的迫切需要,造成了华北地区人口成百万地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迁移。
在人口压力的驱动下,近代华北农村技术经济作物的扩大,亦农亦商的普遍趋向,以副补农的普遍存在等,都可以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
判断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的狭窄范畴。
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关键词】人口/华北农村【正文】人口压力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解明清以来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对美籍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版)及《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等论著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国内学界评价不一。
本文拟在考察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的基础上,就黄宗智先生的理论提出拙见,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从区域地理的角度而言,本文所指的华北地区指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以长城为北界,秦岭—淮河为南界,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周边地区,虽较黄氏所指范围更为广泛,但对问题的讨论当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古代华北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纪元初年全国13州及司隶部人口总数为5760余万,而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兖、豫、青、冀、徐、司隶、并州的人口即有3800余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6%,班固所谓“地小人众”正是对此时这一地区人口状况的高度概括。
自纪元初年至明后期的1000多年间,中国人口经历了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
研究表明,西汉末年,全国人口总数增加到6000万;自东汉至五代末,几经增减,总数未突破8000万;12世纪初突破1亿;13世纪初达到1.2亿;17世纪初达到约1.5亿(注:见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46页。
)。
伴随着王朝的兴衰,周期性的波动是人口数量变化的明显特征。
华北地区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战乱最为频仍和集中的地区,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都给华北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人口的流亡也相伴出现。
正是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华北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大体而言,唐“安史之乱”后,华北已失去作为全国人口重心的地位,胡焕庸等认为,唐末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跌至40%,明初已不足30%(注:参见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4-17页。
)。
具体而言,西汉元始二年(2年),华北人口总数为38041307人,唐天宝元年(742年)25232884人,明万历六年(1578年)22724951人(注: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以下简称《统计》)甲表2、甲表25、甲表72 计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整个封建时代,华北地区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总量当不会超过4000万人。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清初,历经近20年的兵荒马乱,全国人口亡失严重,直至17世纪末全国人丁户口才大致恢复到明代末年的水平。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趋于稳定,人口总数恢复并平稳在1亿左右。
乾隆一朝,全国人口总数突破3亿,此后嘉庆、道光朝仍继续增长。
1840年,全国人口总数为412814828人。
咸丰元年(1851年)增长到4.3亿多,达到清代人口总数的最高点。
同全国各地人口增长大势一样,华北地区的人口总数也有了明显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乾隆朝后期,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省人口共计80677833人,嘉庆时期增加到93991016人,道光朝后期达94234910人,咸丰元年达到96341715人(注:据梁方仲《统计》甲表82计算。
)。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朝以后,华北地区的人口数量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值。
若以乾隆末年人口平均数为基数100,至咸丰元年直隶为101.02、山西118.09、山东144.82、河南112.88,四省平均上升到119.20,而全国已上升到145.42。
此时,全国各省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当属四川、奉天、巴里坤、乌鲁木齐、吉林、云南等边缘地区(注:见梁方仲《统计》甲表84。
)。
此种人口发展态势说明,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华北地区已出现“人满为患”之势,未开发和待开发的边疆地区则成为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咸丰元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清代全国人口由升而降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江南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及外国侵略军长期厮杀的主要战场,战后,江南地区人口锐减。
以苏、浙、皖三省而论,江苏战后“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十里无居民者”(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卷3。
)。
浙江“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注:左宗棠:《书牍·家书》卷上。
)。
安徽“人民死伤无数”(注:民国《安徽通志稿·民政考·户口》。
)。
据清官方统计,三省在此期间净减人口5400多万(注:有关太平天国起义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可参见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下卷,第10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王业健《太平天国对于苏南人口的影响》,载《中国论丛》(英文版)19卷;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人口变动及其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
)。
而在华北地区,虽然也有捻军起义、太平军北伐等战事,但除直隶而外,河南、山东、山西三省人口仍在继续增长,而直隶人口数字锐减实为统计缺失(注:据清官方统计,直隶人口1851年为23455000人,1858年减至974000人。
按1858年数字仅为承德一府人口数字。
)。
到光绪三年(1877年),华北四省人口总数增长到1亿,按清朝户部清册,是年山东人口35657000人,河南23944000人,山西16443000人,直隶若以1857年数字23032000人计之,则四省人口总数为99066000人,比咸丰元年净增约270万人(注:1858年至1898年直隶人口仅承德一府造报。
),这一数字达到清代华北人口增长的最高峰。
“正因为制度上的不合理和天灾人祸同是对人口增长不利的,所以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先决条件是能正确的分期。
”(注: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254页。
)何炳棣先生这一论断,对于研究近代华北人口变化是极富意义的。
全国人口由升而降的转折点是咸丰初年的太平天国战争,而华北人口的转折点则是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
光绪元年(1875年),华北各省出现旱象,至1877-1878年(阴历干支丁丑、戊寅年)达到巅峰期,并波及陕西、陇东、川北及苏、皖北部,史称“丁戊奇荒”。
整个华北呈现出残破不堪的局面:山西“平、蒲、解、绛、霍、隰赤地千里,太、汾、泽、潞、沁、辽次之,盂、寿以雹,省北以霜,其薄有收者大同、宁武、平定、忻、代、保德数处而已。
”(注:王锡纶:《怡青堂文集》卷6。
)河南全省有87个州县报灾,饥民五六百万,“被灾之广,受灾之重,为二百数十年来所未有”。
山东青州饥民“不得不以五谷各糠并草种以及树叶树皮磨面充饥,其中老弱不堪行动,不能自如,只得坐以待毙……自缢、投井、投河、服毒者,种种情形,笔难尽述”。
直隶灾情极广,仅河间一府就有灾民200余万,灾情之重为“数十年所未有”。
为死里求生,武强、霸州、通州等地灾民纷纷组织武装,进行抗粮斗争(注:参见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6-97页。
)。
“丁戊奇荒”致使华北地区人口大量耗减,晋豫两省尤甚。
据清户部清册,1877年山西人口16433000人,至1883年仅存10744000人,净减1/3以上。
河南省1877年人口23944000,次年急剧下降到22144000人,共亡失人口180万(注:梁方仲:《统计》甲表86。
)。
在某些重灾州县,“有全家俱毙者,有阖村同尽者”。
“人十毙六七”、户口减2/3的类似记载,可谓俯拾皆是。
大体而言,经“丁戊奇荒”,华北四省人口减少约700万,是为灾前山西全省人口的1/2。
光绪初年的特大灾害后至1949年前,整个华北地区的人口又处在缓慢增长的过程中。
清末户口统计时,直隶全省人口为26721358人,山东为29556688人,山西为10099135人,河南为26109931人(注:梁方仲:《统计》甲表86。
),四省合计92487112人,仍未超出光绪元年的人口数字。
民国以后,无论是清末警察系统的人口登记,还是30年代保甲机构的人口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不实的现象,何炳棣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统计史上的“真空时期”。
珀金斯明确指出,“凡是考察过1851年和1953年的人口调查的人,不会不注意到这两套各自为政独立完成的资料之间有广泛的一致性。
这种看法不仅适用于人口总数,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各省的数字。
”(注:〔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277页。
)根据1953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河北人口总数为35984644人,山东48876548人,河南44214594人,山西14314485人,四省合计为143390271人。
若与咸丰元年或“丁戊奇荒”前比较,除山西一省外,其余三省人口均有一定幅度增长。
反观咸丰以后江南各省区的人口发展,江苏、浙江、安徽以及江西、湖北、福建均未超出咸丰初年的水平。
由此可以断言,咸丰朝以后,直至1949年前后的一个世纪中,江南地区人口在下降,而华北平原人口则在迅速地增加。
二华北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在人口数量消长的基础上展开的。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发时间早,人口相对集中,因而自古以来,华北地区就是人口流动的主要迁出区。
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就征发数十万人越南岭、征越族,在岭南地区建立郡县,这可以视为北方人口南迁的先声。
至西汉后期,华北平原地区人口集中,而长江流域人口却相对稀少,江南虽开发困难却易于维持生计,故而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
大而言之,自秦汉至元末,华北地区的人口南迁出现过三次高潮,即西晋永嘉年间、唐安史之乱后和南宋靖康年间。
这三次南迁高潮几乎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间持续百年以上,移民总数均在百万以上。
葛剑雄先生明确指出:“从秦汉至元末由黄河流域向长(注: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