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问题

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问题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问题是中国早期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自清代初期开始,清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改制政策,旨在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然而,在改制过程中,清政府遇到了众多的障碍和反对力量,因此农业改制的进程十分缓慢。
一、清代华北的农业现状清代初期,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较为落后。
农民多为自耕农,生产方式采用单轮耕作和旱作农业,土地利用率较低,耕作技术落后,产量偏低。
此外,由于地主阶级对土地资源的垄断和剥削,农民的生活条件极为贫困,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清代华北的农业改制政策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清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改制政策。
1. 直接管理制度清政府实行的直接管理制度,指的是由官府直接管理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收回地主的土地,并由官府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以便农民更好地耕种土地。
这种政策旨在改善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兑换制度兑换制度是指清政府将田赋和苛捐杂税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让地主和农民直接缴纳税款,以减轻他们的赋税压力。
3. 土地购买制度土地购买制度是指农民可以通过购买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耕作面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托管制度托管制度是指官府将荒地托管给农民管理,让农民在荒地上自由种植,以增加农业产量。
以上政策均旨在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问题,鼓励农民更好地耕种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农业改制政策的局限性然而,这些政策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障碍。
1. 政策执行不力尽管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改制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政府执行力度并不足够,政策执行缺乏监督和管理,使得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2. 地主阶级的反对华北地区的地主阶级一直占据着土地资源的垄断地位,他们抵制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清政府无法有效地实现农业生产的改革。
3. 农民的不满在实际操作中,农民表现出对改革政策的不满和反抗,他们认为政府不仅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反而让他们状况更加恶劣。
近代以来华北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

31 ・
Vo . 2 No 1 12 .
J un lo a a oye h i olg o ra fH M n P ltc ncC l e e
Ma .O 9 r2 O
清时期 , 基层社会管理相对呈现出有序状态 , 一方 面官方和民问各 自积极致力 于 自我领域( 自 ” “ 域 )
艰难 复 杂的发展 和嬗 变过 程 。 笔 者 想从 历 史的 角度 对 近代 华 北 乡村 治理 结 构 的 变 迁进 行 考 察 , 索其 变 迁的规律 , 而更好 地揭 示近代 以来 华北 乡村 治 理 结 构 的 变 迁历 程 。笔 者认 为 , 探 从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 民间的、 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只要农 民需要 的, 对改善农 民的生存状况有用
由于各地 自然环境、 社会生态 的不同 , 甲和保 甲 里 的施行情况各地差别很大。萧公权 和瞿同祖及 同 时代的其他学者对清初以来用于地方控制 的一套 官方 制度 的实际执行情 况进行 了研究 。他们认 为, 无论保 甲制还是里 甲制 , 在实际施行 中, 都因
收 稿 日期 :09 2 1 20 —0 —2
村 的社会生活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 中青苗会在 华北农村最 为普遍 , 也最为重要 。j 那么两者在华北 的乡村治理 中各 自 扮演 了什 么角 色?相互 之 间应该建立 和保持 怎样一种 联 系?对 此王 E根 的研究 颇 具启 迪 意 义 。他认 为 明 l
作者简介 : 印( 7一 )男 , 康恒 1 4 , 河北邯郸人 , 9 邯郸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 。
2集体化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 . 新 中国的 诞 生 , 志 着 新 一 轮 的 国 家 政 权 建 标 设的开始。经过土地改革 、 合作化等运动 , 1 8 至 9 5 年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全能型治理结构 逐渐形 成。这一 时期 的乡村治理结 构有 以下特
各个朝代基层管理制度

各个朝代基层管理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历史上的基层管理制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从古至今,中国的基层管理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治理理念。
本文将从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基层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中国基层管理制度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特点和变迁。
一、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基层管理制度主要呈现出家族和宗族制度的特点。
在夏商时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家族是生产和生活的单位,而家长则是家族的领袖,负责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与调解。
在这一时期,基层管理体系以家族制度为核心,并逐渐演变为宗族制度。
宗族是家族的延伸,宗族内部设有血缘亲属关系,形成了以族长为首的宗族管理架构。
到了周朝,基层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周朝设置了诸侯,诸侯治理着各自的封地,并建立了基本的土地制度和人口控制制度。
周朝的基层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宗族制度得到了强化,宗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族长负责着对宗族成员的管理和调解。
而随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基层管理制度被建立起来。
那就是秦朝的县制制度。
在秦朝开始实施这一县制制度,它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334个县。
通过这样的划分,使得国家的基层管理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统一。
而在汉朝时期,基层管理制度经历了一定的扩张和变革。
汉朝对县制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立了郡县官,并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使得基层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规范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农民战争、民族大迁徙等重大变革事件,基层管理制度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在这一时期,基层管理制度主要以县制为主,由官府派遣县官来管理当地事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迁,县官的权力逐渐被地方豪强和土地富户所窃取,导致当地的基层管理制度逐渐失去了规范和统一。
明清以来华北市镇发展的缓慢及对近代化进程的阻滞

形 成 的地 点 和 时 间 内 ,拿 出 自 己 的 东 西 和 别 人 交 换 , 换 回 自己 之所 需 , 是 很 自然 的 事 情 。再 有 , 币 地 租 这 货
的很早 出现 , 迫使 农 民拿 出 自己的东 西到市 场上去 也
交 换 , 回货 币 来 缴 纳 地 租 , 是 和 商 品 经 济 的 发 达 换 更
模 较 大 , 和 普 通 的集 市也 没有 什 么本 质 的区 别 。 但
明 清 以 来 封 建 经 济 已 经 发 展 到 了 较 高 的程 度 , 以 集 市这种 形式 很早 就存 在 了 , 汉魏 晋南 北朝文 两 献 就 已有 不 少 农 村 集 市 的 记 载 , 根 本 就 不 是 什 么 生 它 产 力发展 的产 物 , 是 和 中国封建社 会 的基本 特征相 而 适 应 的 , 马 铃 薯 ” 的 一 家 一 户 的 小 农 经 济 , 自然 “ 式 在
作 者 简 介 : 文 智 ( 9 9 )男 , 津 社 会 科 学 院历 史 研 究 所 副研 究 员 。 邮编 :0 1 1 刘 15 - , 天 3 0 9
16 2
上为 生产积 累资 本 , 然也 就不 可 能对原 有 封建经 济 当
产 生 任 何 影 响 。庙 会 市 场 虽 然 规 模 大 、 间 长 , 实 质 时 但 上 和集市市 场没 有什 么不 同 , 是处 于 I 的不 固定 也 临时 的 市场 状 态 中 , 聚 时散 , 不 像 市镇 经 济那 样 具 有 时 而
20 年第 5期 09
NO. 2 09 5, 0
理
论
与
现
代
化
20一9 09O S p, 0 9 e 2 0
TH Eo R Y A ND M oD ERN I ZATI N o
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最近读了黄宗智先生写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作者利用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和规范认识危机问题,这应当是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
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
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请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在亚当斯密,马克思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在西方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参照下,人们自然而然的以西方标准评价中国的经济历程,然而经济史的内容是异常复杂的,因此就产生了黄宗智所说的“悖论”。
面对悖论,一部分学者坚信经典理论的正确性;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比较注意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黄宗智的卓越之处就在于把人为认定的事实之间的矛盾还原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
即他注意到了把经济现象割裂为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方法无助于接近事实真相,而是把中国经济作为一个结构功能意义上的整体来把握,这种重视整体的区域实证研究,使他意识到基于西方模式的理论无法概括中国的历史实际。
于是他围绕“过密化”这一中心概念,构建了一个独到的分析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为“缺乏有效制度创新增长”,正是由于在制度方面没发展出适当的模式。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摘要】在明清时期,人口增殖和流动对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村落规模扩大,经济活动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地域之间也出现了差异。
人口流动则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
明清时期的华北平原村落发展,不仅是人口的增殖流动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村落发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与村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口增殖流动、明清时期、华北平原、村落发展、影响、分布特点、规模、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地域差异、关系、启示。
1. 引言1.1 人口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人口的增殖对村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的华北平原,人口增长导致了村落的扩张和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的规模逐渐扩大,村落的人口密度也随之增加。
这种人口增殖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促进了村落经济的繁荣。
人口的增加还促进了村落社会结构的演变,村落中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关系也更加明确。
人口的增殖同时也对村落的土地利用和环境造成了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从而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为了满足人口的需求,村落还需要不断地开拓土地,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口的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村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土地资源和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研究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过程中,人口增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口的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把握村落发展的规律。
1.2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的人口流动情况明清时期的华北平原,人口流动情况主要表现为外迁和内迁两种形式。
外迁主要指的是人口从华北平原迁徙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自然灾害、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地人口大规模外流。
明清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的农村社会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农村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也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变迁和农业革新明清时期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时期。
明代末年以前,中国农业仍然处于传统的封建经济形态下,以半自给自足为主,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革新。
例如,明代末年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列强抢夺殖民地资源,世界市场的扩大给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机会。
同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渠道。
随着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开始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如茶叶、丝绸等。
这种情况下,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革新也成为一种必然。
明末清初,种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民间推广的“三化”农业(即改种大粮、改种耐旱品种、改用肥料),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均有所提高,这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社会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农民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变迁农民地位的提升是明清时期农村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地位低下,长期受到地主政权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存状况逐渐改善,地位也得到提升。
一方面,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利用市场机会经营农业、渔业、手工业等产业活动,增加了收入来源。
农民不再完全依赖于土地和地主,他们开始走向独立经济的道路。
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许多农民通过经商致富,甚至积累了不少财富。
另一方面,在农民中间,也逐渐兴起了一股新的觉醒意识。
农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地主制度和封建统治产生了反抗和不满。
这种农民的觉醒意识逐渐成为明末清初各种农民起义的动力。
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

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吴家虎【摘要】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环境、乡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又受村落本身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移民文化等的影响.对该村的个案剖析可以看到近代华北乡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般机制,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华北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24)001【总页数】9页(P73-81)【关键词】华北乡村;人口流动迁移;侯家营【作者】吴家虎【作者单位】山西运城学院外语系,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第 24 卷第 1 期2007年 3 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FAiiion) Vol.24 \Jo.1Mar.,2007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1’吴家虎[ 摘要] 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 r 比较深入的考察。
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 r 深刻影响。
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环境、乡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又受村落本身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移民文化等的影响。
对该村的个案剖析可以看到近代华北乡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般机制,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华北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 关键词 ] 华北乡村;人口流动迁移;侯家营 [ 中图分类号]C912. 82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508X(2007)( 】1-()073-()9 __L‘. __L 一、刖旨侯家营村是河北省昌黎县泥井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兼行政村,交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绪论
长久以来 ,基层制度研究大多集中在制度演变以 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上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 ,晚清 村政改革以及民国的乡村自治 ,都是国家为了“强化国 家政权对乡村的控制 ,以便进一步榨取地方资源”的结 果 。① 而人民公社是这种努力的进一步强化 ,乡镇作为 行政区划的最低层级 ,它的确立 ,则表明国家对县以下 基层社会管理的正规化 。不可否认 ,国家对基层社会 控制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也是国家得以存在 以及稳定的基础 。但是研究者却没有解释 ,为什么经 过那么多朝代 ,直到晚清民国时期这一目标才得以实 施 ,到上世纪 80 年代 ,随着乡镇制度的建立 ,县以下的 基层行政制度才开始实现正规化 。
① (美)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第 284 页 。 ② (美) 杜赞奇《: 文化 、权力与国家 —1900 —1942 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第 3 页 。 ③ 何炳棣《: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 - 1953) 》,葛剑雄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0 年 ,第 27 页 。 ④ 曹树基《: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第 459 页 。
但是乾隆以后 ,由于村落的空间格局已定 ,村落由 数量的发展逐渐转向规模的发展 ,而且这一趋势晚清 乃至建国以后仍在继续 ,今天的华北百户以上的大型 村落随处可见 ,如果我们动态地考察明清以来华北平 原的村落规模就会发现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像今天那 样的百户乃至数百户的巨型村落并不多见 。以清苑县 为例 ,嘉靖十七年 (1538) ,清苑县共有 177 个村庄 ,24 个社 ,除了在城四社以外 ,还剩下 20 个社 ,以每社 130 户计 ,共约 2600 户 ,则平均每个村落为 14. 7 户 。可见 这一时期的村落规模还比较小 ,大多只有一 、二十户而 已 。在一些主要由移民组成的里社 ,很多里社内“民皆 散处”,还没有形成村落 ,可能大多为 1 - 2 户零星分布 的小聚落 。由此可见 ,今天的村落形态乃是长期发展
清初各县方志村落记载的混乱 ,说明村落在这一 时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是乾隆初年以后 ,随着 保甲制度的全面实施 ,村落明显受到了重视 。一方面 ,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 ,到乾隆时期 ,村落数量与规模都 得到了相当发展 。另一方面 ,保甲的编制本身就是为 了“统一诸村 ,听命于知县 ,而佐其化理”。③ 通过编制 保甲 ,使各县村庄受到全面的清理 。所以从乾隆初到 清末的县志 ,一般采用“保甲 ———村落”模式 ,每个“保” 下辖数个自然村 ,村落主体地位逐渐确立 。
① 李怀印《: 晚清与民国时期华北乡村中的乡地制》《, 历史研究》2001 年第 6 期 。 ②③④ 王铭铭《: 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见王铭铭论文集《走在乡土上 ———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132 、154 、132 页 。
— 102 —
王铭铭试图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史的角度解释这一 现象 ,他认为乡镇政府的发展过程与现代国家的强化 过程相一致 ,是现代国家“权威性资源”集中化的对象 和表现 ,随着民族 ———国家的建构 ,这个级别的政府机 构被创造 ,它是国家权威性资源长期不断积累与乡村
现代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 客观地说 ,从国家与社会的 历史关系来解释基层制度形成与变迁 ,确实是一个全 新的视角 ,它肯定了基层制度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 历史过程与现代国家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 、明清华北平原人口增长与村落的发展
明清是我国人口迅速发展的时期 ,据何秉棣估计 , 万历二十八年是整个明代人口的最高峰 ,全国人口达 15 ,000 万 ,其后大约在 17 世纪第一个 25 年 ,由于受到 农民起义以及水旱灾害引起的饥荒 、瘟疫等因素影响 , 人口出现了很大的减损 ,人口发展进入了相对缓慢的 时期 。但是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人口发展又进入一个 快速发展时期 ,到乾隆五十九年 ,人口达到 31 ,300 万 , 比万历二十八年增长了一倍 。③ 到 1953 年新中国第一 次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已经达到 5 亿 3 千万左右 。由于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权与村庄自身权力的交接点 。地方政权机制的扩张 , 加重了县政府的开销 ,从而提高了他们对村庄在赋税 方面得要求”。① 根据黄宗智的观点 ,基层机关的增加 与开销的加大 ,需要从村庄吸纳更多的财源 ,从而使基 层政权逐步向下延伸 。
杜赞奇的观点与黄宗智基本相近 “, 在 20 世纪前 期的中国政治舞台上 ,不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 ,政权都 在急剧地更替 ,但在华北 ,国家政权扩张的一个重要方 面深入基层和吸纳下层的财源 ———在这个时期却基本 上没有中断 。所有的中央和地区政权 ,都企图将权力 深入到社会基层 ,不论其目的如何 ,他们都相信这些新 延伸的政权机构是控制乡村社会的最有效的手段”。② 他认为国家政权向下延伸的动力是为了吸纳乡村的财 源 ,而吸纳财源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乡村社会的 控制 。
直到清初 ,村落在基层社会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 重视 。在宝坻县 ,雍正《宝坻县志》载宝坻县有 20 里 社 ,自然村落 120 个 。但是到了乾隆《宝坻县志》,村庄 数量达到 910 个之多 ,几近雍正《宝坻县志》记载村庄 数量的 8 倍 。乾隆《宝坻县志》所载 910 个村庄应该是 可靠的 ,考《畿辅义仓图》之《宝坻县义仓图》,宝坻县为 911 个村落 ,与之相合 。对于这么大的差别 ,乾隆《宝坻
黄宗智 、杜赞奇等人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晚清实 施村政改革与民国乡村自治的原因 。黄宗智认为“清 末民初 ,地方政府的机构和权力 ,伴随着新设立的基层 政权机关 、武装单位以及现代警察和学校而扩张 ,这种 扩张 ,导致国家与自然村的关 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动 。 这种变动 ,明显体现于赋税的演变 ,因为税收是国家政
我国传统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城市人口所占的比 例极为有限 ,因此 ,大量增加的人口多为农村人口 。
从华北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遭受了靖 难之役的影响 ,这一地区人口真正开始稳定增长应该 在永乐以后 。据曹树基的研究 ,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 全国其它地区的水平 “, 明代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 要高于南方地区 ,江南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人口年平均 增长率约为 3. 4 ‰,华北地区明初至万历八年左右 ,人 口的平均增长率大约在 6 ‰左右”。④ 农村人口的发展 体现在村落上 ,一方面表现为村落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 面则表现为村落规模的扩大 。
县志》撰修者的解释是“近日按编牌甲 ,乃至九百一十 之多 ,岂前志之多漏欤 ? 抑或有一庄而有数名欤 ? 夫 小村野落今皆以庄目之欤 ? 非也 ,里以土著为限故见 少 ,庄则合旗民而罗布 。”②由此可见 ,在宝坻县这种满 汉混居的地方 ,实际上只统计了部分村落 ,满人居住的 村落不在统计之列 。
顺治《蠡县志》所载的村落数据问题则是另外一种 情形 。比较不同时期蠡县各社的村落数量就会发现 , 顺治《蠡县志》和嘉靖《蠡县志》中各社的村落数量是完 全一样的 ,都是 152 个 ,也就是说从嘉靖年间到顺治初 年 ,村落数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但据《畿辅义仓图》 之《蠡县义仓图》记载 ,乾隆十八年蠡县的村落数量达 到 220 个 ,较顺治时期增加了 65 个 ,这说明从嘉靖到顺 治时期 ,蠡县村落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因此 , 可以断定 ,顺治《蠡县志》完全抄录了嘉靖《蠡县志》的 村落数据 。
三 、明清村落发展与村落地位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 ,从总的趋势来看 ,明清 华北平原村落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无论数量还是规 模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而随着村落数量与规模的发展 , 村落的地位也得到明显提高 。
对明清华 北 各 县 地 方 志 有 关 村 落 记 载 的 研 究 发 现 ,华北地区明代方志很多里社下没有关于村落的记 载 ,说明村落在明代基层社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这是因为华北平原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尤其是“靖难 之役”以后 ,人口损失严重 ,村落多遭损毁 ,大多村庄都 是由洪武与永乐时期的大移民形成的 。在移民较为集 中的地区 ,移民基本采取“便宜定居”的方式 ,于是造成 了“民多散处”的局面 ,里社之下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 上的村落 。例如在元氏县 ,元氏县到崇祯年间共有里 社 21 个 ,其中解村社 、东关社 、彩义社系新增民 ,即由 移民组成的里社 ,在这三个移民里社下面 ,都是处于 “民皆散处”的状态 ,没有形成村落 。① 这些散处居民形 成的零星聚落直接统合在里社的管理下 。
但是 ,王铭铭在强调国家“权威性资源”积累的同 时却否认了基层管理体制形成的内生性因素 “, 现代式 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置 ,确实是社会变迁的一个主要 内容 ,但它绝不是一个社会自主展开的过程 ,而与国家 权力现代性的努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乡镇之类的地 方行政制度 ,并不是国家分配给地方的利益 ,也不是地 方自主的生产资源积累的成果 ,而是一种被社会学家 吉登斯称为‘权威性资源’的东西 ,它可被国家占有并 运用于国家实力范围的延伸以及国家对社会的高度控 制”。④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 制度变迁
黄忠怀
提要 : 明清华北村落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乾隆前后为分界 ,到乾隆初期 ,村落已经完成大 致空间布局 ,乾隆以后 ,村庄由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规模的发展 。与村落发展相对应 ,明清村落地 位也得到相应提高 ,到晚清民国时期 ,村落已经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 。研究显示 ,明清村落 的发展推动了基层制度的变迁 ,村落发展是基层制度改革的内生性动力 。
以河北新河县为例 ,明嘉靖《新河县志》中 ,新河县 只有村落 33 个 ,到了乾隆十八年《畿辅义仓图》中 ,村 落数量达到 114 个 。在广昌县 ,崇祯年间村落数量为 79 个 ,到乾隆十八年则达到 156 个 。与村落数量随着 农村人口发展而增长不同 ,华北平原村落规模在村落 发展早期 ,总体上并没有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增长 。从 嘉靖时期到乾隆时期 ,其间大约有二百多年 ,全国的人 口增加了一倍多 ,但村落的数量也在成倍的增长 。在 增长最快的县中 ,乾隆十八年《畿辅义仓图》中村落数 量是嘉靖时期的村落数量的 4 - 10 倍 ,因此这一时期 可以看作是村落快速裂变时期 。这一时期的村落规 模 ,从宏观上来看 ,村落数量增长的倍率与人口增长的 倍率大致相当 ,原来的村落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扩大的 规模 ,随着村落的裂变而被消解 。因此 ,就村落的平均 规模而言 ,乾隆十八年前后 ,村落的规模虽然也有缓慢 的增长 ,但平均规模的增长并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