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1.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________、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2.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建安虞氏刊印的《________》3.《______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
4.元杂剧是在_______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5.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和《_________》分别塑造了赵盼儿和谭记儿这两个女性英豪形象。
6.《_________》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
7.王实甫的杂剧《__________》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贾仲明认为其“天下夺魁”。
8.徐复祚在《曲论》中称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_________为“元曲四大家”。
9.白朴擅词曲,其词集名《_________》,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10.白朴《墙头马上》一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________》一诗。
参考答案:1.正话2.全相平话五种3.西厢记诸宫调4.金院本5.望江亭6.窦娥冤7.西厢记8.白朴9.天籁集10.井底引银瓶11.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_________”之称。
12.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被辑为《________》传世。
13.马致远其现存的杂剧作品中,___________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陈抟高卧》、《岳阳楼》都是这类作品。
14.《_________》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15.大都作家群以_________为领袖,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16.____________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
l7.__________的《录鬼簿》,大致上按时间先后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18.尚仲贤的剧作以《_________》最为著名,它本自唐人传奇《柳毅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元明清史复习资料

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国朝文派:①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②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
党怀英:在诗、文、书法方面都很擅长。
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
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
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③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2.《论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论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
3.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说唱一个长篇故事。
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一、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1.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来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2.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
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3.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
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其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体制为“一本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多人科白”五宫(正、中、南、仙、黄宫)四调(大石、双、商、越调)三、散曲的概念1、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配乐的长短句,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诗歌形式,以尖新生动,说尽通透为尚,追求诙谐的韵味,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是古代韵文史上的最后一种形式。
2、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套数是同一宫调之下由两首以上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又称“散曲”或“大令”“套曲”小令是同一宫调下只有一支曲子构成3、发展分期:(大都)前期:作家生活态度认同市井社会的观念现象。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接近民间文学、质朴)(杭州)后期:从前期的好房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suī景臣)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浪子文人代表)、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被称为曲状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杂剧四大家>睢景臣《高祖还乡》属于历史题材四、诗文(少数民族诗人崛起→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guǒ、揭傒斯。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挽文山丞相》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被封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京下思归》杨载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苍山感秋》范椁雨止修竹闲,流莺夜深至。
《秋雁》揭傒斯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第三讲元杂剧与关汉卿一、杂剧的概念、体制、分期、代表作家及作品1、概念:元杂剧是在宋金以来的杂居、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
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体制(五个部分)A.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楔子:对剧情起交代作用的短小开场戏或过场戏B.以唱为主,说白为宾,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说白为宾,所以说白为“宾白”,宾白有“散白”和“散韵”之分C.曲、白、科和题目证明组成的剧本形式科主要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D.从音乐角度,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都有比较密切关系E.元杂剧的角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3、分期:(以延佑年间1314—1320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元杂剧高度繁荣,创作中心集中在京城大都等重要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后期:元杂剧逐渐衰落,创作中心移至杭州、温州等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4、代表作家及作品(元杂剧的分类)A.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幽魂》B.神仙道化剧:马致远《黄粱梦》《任风子》C.公案剧:关汉卿《鲁斋郎》《蝴蝶梦》D.社会剧:关汉卿《窦娥冤》E.历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文秀《渑池会》二、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原因:1、关汉卿一生创作的元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为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3、关汉卿杂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情节紧凑,节奏张弛有度,善于设置悬念;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推动了元杂剧走向成熟。
关汉卿文体风格:《窦娥冤》悲剧代表作悲剧团圆结局《救风尘》《望江亭》喜剧代表作寓庄于谐以美显丑《单刀会》《鲁斋狼》正剧代表作悲喜交错,互相调和严肃感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五侯宴》借历史融进现实,着重体现历史剧创作的时代精神与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艺术成就1、在创作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A.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的描绘;B.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的展现;C.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揭示。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了一大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3、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的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本色:指语言质朴自然,生活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当行: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讲王实甫与《西厢记》一、崔张故事的流变(一)原型——唐▪元稹《莺莺传》(二)传播与演变——宋金通俗文艺苏轼诗句:诗人老去莺莺在秦观和毛滂曾用“调笑转踏”形式歌咏这一故事赵德麟作鼓子词[商调▪蝶恋花]《会真记》说唱这一故事(三)根本性转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悲剧改造成喜剧,赋予它新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礼教精神(四)王实甫《西厢记》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不足:以“郎才女貌”为前提,结局没跳出状元及第,夫荣妻贵的俗套二、王西厢与董西厢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心理不同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2、戏剧结构不同董西厢是单线结构王西厢是复线结构。
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矛盾一条线索3、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王西厢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彻底和深刻4、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董西厢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三、《西厢记》的剧情,矛盾冲突,艺术冲突,人物形象塑造(一)主题思想:通过崔张爱情的描写,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自主婚姻的摧残,歌颂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所作的斗争,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二)矛盾冲突: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一莺莺、张生为一方的矛盾;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主);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辅)。
(三)艺术创新(突破)1、体制上和形式上,五本二十折,多角色演唱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的结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3、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心理,烘托渲染4、故事题旨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5、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破;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6、人物语言肖其人,形神必须高度性格化;曲词通晓流畅,秀丽华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四)人物形象塑造1、“二十三岁不曾娶的傻角”——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于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险,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2、多情而矜持的相国小姐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理想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束缚,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1: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然而剧作家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的描述,而是借由他人的惊艳来表现。
2: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
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
3: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4:崔莺莺不同于那些木讷的千金小姐,她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
5: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
6: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
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
总之,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
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3、热心于狡黠的“擎天柱”——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所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崔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崔4、封建家长的典型——老夫人老夫人很少出场,影响却贯穿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