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电子教案:探索唐诗中的人生哲理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电子教案:探索唐诗中的人生哲理探索唐诗中的人生哲理古代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让我们在细读中领悟到了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深刻。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学生们将通过学习唐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深入探索唐诗中的人生哲理。
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思维的殿堂,领略唐诗的美妙与精湛。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叙述了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俯瞰临晋景象的一番感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条人生哲理。
1.追求卓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段诗句告诉我们生活中要追求卓越,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进。
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要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决心。
只有持续前进,超越自我,才能让生命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2.保持谦虚“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个诗句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要保持谦虚,踏实做人。
王之涣声称他从未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只是在世间行走,发现并描述了一些美丽的场景。
他将自己比作一只平凡的小舟,谦虚地描绘了自己的锋芒和掌握的局限性。
这正是一种卓越与谦和的完美结合。
3.相信自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眼前無人道,懷抱 greentings/ 舊業想斯人。
”这段诗意味着在追求更高的目标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即使无人支持和帮助,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成就。
王之涣深信自己的努力和永不放弃的奋斗会给他带来未来的成就。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写出了在夜晚独处时的思想和感受,表达出了奋斗和坚毅的力量。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条人生哲理。
1.勇于面对现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这段诗句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用诗人的角度,即使在黑暗、寒冷和孤独的夜晚,它还有最美丽的星都散发出光芒,让人们在黑暗中发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5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五年上册三首古诗1.《示儿》——陆游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 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人一旦死去,就本来知道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 是只是的意思,“九州同” 指全国统一。
只是让诗人感到悲伤的是,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将国家的命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 指朝廷的军队。
诗人期望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失地。
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宋朝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 是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 是你的父亲,这里是诗人指自己。
诗人叮嘱家人,在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他,即使自己已经死去,依然心系国家的命运,这种爱国情感深沉而真挚。
2.《题临安邸》——林升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杭州)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建筑。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南宋都城的繁华和壮丽。
•“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 是临安著名的风景区。
诗人面对西湖边不断的歌舞享乐发出质问,这种歌舞升平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喻当时社会上的奢靡之风。
这种风气让那些达官贵人(游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 是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象征着中原地区。
诗人批判南宋统治者在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简直把杭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忘记了旧都沦陷、国土尚未收复的耻辱,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过关试题 苏教版

3 古诗两首1.查找资料填空。
贾岛( ~),是____代著名诗人,有“_______ ___”之称。
袁枚( ~),是______代著名诗人,自称“_ _________”。
2.认真读古诗,并试着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寻隐者不遇》中“寻”的意思是__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读着《所见》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牧童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语音专家。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隐.者(yǐn yǐnɡ) 不知处.(chùchǔ)鸣.蝉(mín mínɡ) 振.林樾(zhèn zhènɡ)4.汉字魔方。
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字(其中一个为本课所学的生字),再分别组词。
奇:()()辰:()()单:()()5.咬文嚼字。
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悟平台。
根据你的想象和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横线上写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苏教版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所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以前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2)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蝉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一齐读等)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词语好吗?(教师出示:欲、林樾、捕、鸣;学生交流回答)预设:樾:树阴。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捕:捉。
鸣:叫。
5.谁能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歌声振林樾——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陆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提示
默读诗句,看注解,查工具书, 联系以前学习诗句的一些方法,小 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 作上批注。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 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 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 由得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 书陆放翁书卷后》: • “青山一发愁蒙蒙, • 干戈况满天南东, • 来孙已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11.乃:你的,你们的。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词 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北定中原日)
③他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 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 (3)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临终 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 时此刻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 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结 合资料体会一下。 • (悲痛、悲愤、悲伤……)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 当时的心情? •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 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 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
第一问: 童子答: 第二问: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童子答: 言师采药去。 第三问: 只在此山中, 童子答:
云深不知处。
领悟到:
•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 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 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 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 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 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 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 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 底 了。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题材:隐逸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
二句三年得,
苦
吟
诗 人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寻隐者不遇
艺术特点:采用 松下/问童子, 了寓问于答的手 言师/采药去。 法,语言清新、 平白。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归。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归。
为寻访仙人,无意 地,居然走进了蓬莱岛, 这里啊,即使没有风也 可以闻到浓郁的松花香, 环境是那么的美妙;那 得道的仙君,不知到何 处去采仙草灵芝了,到 现在还没有回来,他居 住的地方呵,布满了白 云,是多么的洁净,寂 寥!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只在:就在。
此:这。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云深:山深云雾 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不知道 在何处。
师父其实就 (唐)贾岛 在这座旷远的大 松下/问童子, 山里, 但云雾弥 漫,不知他到底 言师/采药去。 在什么地方……
•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 徒弟,于是满怀 希望 地问:“请问你师 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 失望 ,又问:“去哪里采药?” 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 还有 一线希望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 “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 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 了口气,彻底 失望 了。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童子:儿童,未 成年的人。
问???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言:说。
(童子说:……)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在山林中的一棵 苍松树下,我向 隐者的小弟子询 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 药材去了。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读到这里你 有什么疑问? 隐者到底何 许人也??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全诗写了作者寻 访不遇的焦急心 松下/问童子, 情,表现了隐者 言师/采药去。 高洁的性格以及 只在/此山中, 诗人对他的仰慕。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体裁:五言绝句
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 山林的人。 遇:遇到,碰到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下:指出了事 寻隐者不遇 情发生的地点。 (唐)贾岛 也是隐者的隐居 之地。 松下/问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