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作文教学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结构指导《起承转合如何写》课件

起承转合式运用
那晚,当我像个熟练老成的炮弹手将最后一球准确无误地轰入篮球 筐后,我们终于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我蓦地抬头,那晚的月光格外皎 洁,娟然如拭。在如潮的鲜花和掌声中,父亲,那拨樟树叶的伟岸身姿, 呈现眼前,犹如天上那轮明月,清亮皎洁。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哽咽在 喉:“父亲,谢谢你送给我的那轮明月。”
【起承转合式结构】一般写作思路
起承转合式结构
第四步:合
起承转合四步骤
写心中充满希望、心态恢复从容
呼应开头、中心、题目
直接抒情、议论, 揭示中心。
回归开头写景状物
15% 20%
50%
15%
起承转合式结构
合:受到启示, 心态恢复从容。
是啊,树经历过伤痛后,反而开出了更美的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一阵东风吹来,吹去了我的帽子,吹起了我的刘海,槐花飘落,轻轻吻着我 额上的伤疤。阳光下,槐花在枝头舞动,在清风中形成一个个浮动游离的光点, 似乎在吐露着幸福的喜悦……
起承转合式例文
这时我不经拿出画板和笔记录这美好的瞬间,拿起笔,我便全神贯入了。有时我细笔勾勒,有时我浓墨
转 着色。在被普通的美而震撼到的我感觉画都有了生命。我太投入了,都没发现花店老板的到来。 “咔嚓”, 相机的快门声惊到了我。停下画笔,抬头一看,老板对我友好地笑了笑:“你画的很好,普通的花都能被你 描绘这么美丽,你内心也一定非常美好吧!”他盯了我的画许久,“你画画的样子,很认真,很美。”他诚恳 地对我说。“谢谢。”我笑了,这几句话或许是对我今晚最大的安慰了。“我想买下它,这太令我感动了。”老 板对我说。我怔了,感动?“没事,谢谢你,送你了。”我对他微微一笑,便转身离开。 第二天晚上,我走在这条街。看到了花店,雏菊还是那么美。只是它的上方贴了我的画和我画画时的照 片,以及几个娟丽清秀的字:最美的姿态。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 “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

高考作文教学提升课堂:“起承转合”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模式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学生们都希望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丰富、情感动人的文章。
但是在学了很多文章和阅读了很多文章之后,仍然觉得下笔不知所措。
那么,掌握文章的结构章法,学习写作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文章结构,能让写作者行文有序、深入细腻地表达情感、张弛有度地写人叙事、有条有理地发表见解,有效地防止写作时“踩西瓜皮”的现象,从而使文章有条不紊,中心突出。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学生对写作有着畏难的心理,不仅思路混乱,语言匮乏,就连简单的看图说话也表达不出来。
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又不知写什么的问题,笔者以“起承转合”的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
何谓“起承转合”?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和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起承转合”不仅是文章的结构,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模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契合人们的心理活动。
从最初的引入,再到一些原因的了解,一面到多面,由外逐步深入,并且这一过程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最后的了然显得水到渠成。
这种写作模式在许多文体的写作中都很实用,下面主要以“记叙文“写作训练来进行训练与阐述。
“起”是起点、发端。
在记叙文中,开篇要展现出情节的开端,感情是由何而触发,找准感情的触发点,使后文的感情有所依托,避免无病呻吟。
“承”是承接,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铺垫。
在记叙文中,这部分主要是事件和感情的发展部分,梳理好事件和感情的发展脉络。
“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
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另外方面变化,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将感情推向高潮。
“合”即归结、总结。
记叙文中,结尾要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
成语作文《起承转合》教学案例

成语作文《起承转合》教学案例作者:尤建峰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一、故事导入,引出技法师:同学们,请看成语小故事《追悔莫及》,大家猜猜,文中横线处,女孩可能会说些什么?屏显:一女孩上火车,见自己座位上坐着一位男士。
她核对了自己的票,客气地说:“先生,您坐错位置了吧?”男士拿出票嚷嚷:“看清楚点,这是我的座,你瞎了?”女孩仔细看了他的票,不再作声,默默地站在他的身旁。
不一会儿,车开了,女孩提醒道:“ 。
”那位男士傻了。
生1:先生,你真的坐错位置了。
生2:先生,你弄错时间了。
生3:先生,你没有坐错位置,但坐错车了!(众生先惊愕,接着会心地笑了。
)师:你的补充真是神来之笔,原文就是这么说的。
短短的几句话,不仅把女孩的聪慧和男士的粗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将故事的巧妙突转形象地彰显了出来。
这种叙述故事的方法,就叫作“起承转合”。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种写作结构。
二、借文说理,感知技法师:“起承转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写作技法呢?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明代朱元璋的名篇《金鸡报晓》。
屏显: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
师:大家觉得第三、四句是什么?众生(几乎脱口而出):鸡叫三声撅三撅,鸡叫四声撅四撅。
师:真的吗?屏显: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师:这首诗前两句粗俗,后两句却气度不凡,有帝王诗风。
前后反差,使朱元璋的帝王气势瞬间强大。
清代纪晓岚的短章《杨柳依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说说妙在何处呢?屏显:东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
西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
任你柳丝千万条,怎么系得行人住?生4:也有“起承转合”,前四句看起来平淡如水,但“任你柳丝千万条”一突转,就把离别的愁情表达得无比深沉。
师:你不仅把握了文章主旨,对“起承转合”也有了直观感受。
那么“起承转合”究竟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元朝范德玑的阐述。
屏显:作诗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处理好篇章的起承转合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处理好篇章的起承转合篇章的起承转合是语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影响着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特别对于初二的同学而言,良好的篇章结构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起思、承旨、转折和合流四个方面,分享一些处理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和方法。
一、起思篇章的起思阶段是对于文章话题进行引入和展开的过程。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选择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背景信息、故事情节或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出文章主题。
比如,当我们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时,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来引发读者对环保问题的兴趣。
关于篇章起思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情景描写: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情境,引出文章的主题。
比如:“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湖水上,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
我来到了XX公园,看到了许多人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却也看到了一些人随意丢弃垃圾。
这让我深思,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2.引用名言:可以从名人名言中选取一句与主题相关的话语,作为文章的引子。
比如:“爱迪生曾经说过‘我们没有继承而来的地球,而是借用给我们的地球’,这句话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环境问题呢?”3.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
比如:“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环境采取行动了呢?”二、承旨篇章的承旨阶段是对话题进行详细解释和展开的过程,可以通过事实、数据和逻辑来支持论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观点,论证层次清晰,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处理篇章的承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划分段落:将承旨部分分为若干段落,每段只论述一个观点或理由,并且在段落之间进行过渡。
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读者更容易理解。
2.运用事实和数据:通过引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比如,当我们论述环保问题时,可以引用一些环境状况的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检测结果等。
写好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超完美教案

• • • • •
关于“承”需注意的问题
• 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 过渡语句。 • 二是注意安排好由“承”到“转” 的伏笔或铺垫。 • 三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一般来 说,文章到“承”结束,文字不要超 过全文的二分之一。
•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 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 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 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也许有人 会笑许衡“迂腐”,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 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 名利所困。 (起) • 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 。“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 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 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 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 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 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 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 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 流芳百世。(正承) • ——范例《我心有主》片段
“承”到“转”的模式变式概括
• • • (1)起——正承——反转——合 (2)起——正承——进转——合 (3)起——反承——正转——合
•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在 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 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 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 后人所津津乐道。(正承) • 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 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 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 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 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 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反转)
议论文“起承转合”(考场作文法宝)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2、由古及今,由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由故事传说 及现实社会,体现思维旳多维和深刻。
3、由现象到本质,由浅表到深层,构成递进构造。 4、由问题旳分析到问题旳处理,构成递进构造。
•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伟大旳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 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
“起承转合”出佳构
——议论文构思技巧
一、什么是“起”? 所谓“起”,就是开门见山端出论点;
常见旳措施有:
• 1、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 • 2、简叙一种故事或引用典故,由事到理
,引出中心论点。
• 3、简短、形象化描写后“秀”出中心论 点,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 4、提出一种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 出中心论点。
(承:举出和分析论据) 然而,在这飞速发展、物欲横流旳社会里,人学会 了隐藏,学会了冷漠。心灵旳温度被冰封,降至零度。 是谁,眼睁睁地看着小悦悦被两辆车旳车轮碾过而冷眼 旁观?是谁,面对着流浪汉旳可怜目光嗤之以鼻?是谁, 把电视媒体中旳种种求援讥笑得体无完肤?是人们,是
心灵温度为0℃旳人们。因为害怕受伤,所以把心灵封 闭,让心灵不再拥有温度。这么旳人生,没有温情,没 有热 诚,又谈何快乐!只有尸体才干无温度地存在,一种活 生生旳人,心灵若没有了温度,他只会犹如行尸走肉般 地度过每一天,他旳人生,拥有再多旳物质,冷若冰霜 旳心灵依旧让他旳人生黯淡无光。
启人深思,让人回味;
用心灵焐暖人生
佛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我说:心灵有多温暖,人生就有多温暖。
——题记
每个人旳心灵都有一定旳温度,这或高或低旳心灵温
作文技巧如何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

作文技巧如何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写作是一门艺术,如何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是每个作家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而起承转合是作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够给作文赋予完整性和条理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撰写精彩起承转合的作文技巧。
一、起情以人,打破常规开篇一个精彩的开篇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起情以人是常用的开篇方式之一。
通过以人物或故事情节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作文的世界,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写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打破传统的开篇方式。
二、承接现实,引出问题在承接部分,可以通过引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起点,引起读者共鸣。
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关注度,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例如,可以引出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是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
三、转折点明,展开论证在转折处,需要明确交代转折点,即将问题引向具体的方向或解决方案。
这个部分要注意逻辑的清晰性,让读者能够理解你的论证思路。
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运用事实、数据、案例以及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等,来进行有力的论证。
四、合理归纳,总结观点在合上部分,需要对前文进行合理归纳,形成明确的论点或观点。
通过总结前文的论证和分析,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结论,让读者在阅读完作文后获得一个全面的印象。
五、增强感染力,语言修辞运用为了增强作文的感染力,语言修辞的运用非常关键。
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场景和情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准确性,避免啰嗦和空洞的陈述。
六、多读优秀作文,借鉴他人之长阅读优秀的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读优秀的作品,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思维和视野。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家或者获奖的作品来阅读,注意他们的结构安排、语言运用和观点阐述,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总而言之,要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作文,关键在于起的引人、承的引出问题、转的论证和合的总结观点等环节的处理得当。
小学生作文的起承转合和结构安排

小学生作文的起承转合和结构安排作文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作文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一篇好的作文,必须具备起承转合和合理的结构安排。
下面,我将就小学生作文的起承转合和结构安排进行论述。
一、起承转合的概念起承转合是作文的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指的是作文中的四个部分,即开头部分(起)、承接展开部分(承)、转折部分(转)和总结部分(合)。
只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合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使整篇文章内容连贯、层次分明。
二、起承转合的功能和特点起部分是作文的开头,往往起着引入话题、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起部分时,可以使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描写或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承部分是作文的主体部分,是对话题进行展开和阐述的地方。
在此部分,小学生可以使用丰富的语言、直观的事例或者适当的比较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话题的理解和观点。
转部分是作文的转折点,通过转折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转部分时,可以运用一些转折的词语,如但是、可是、然而等,来引入相反的观点或者是进行观点的对比和评价。
合部分是作文的总结和归纳,用以表达作者对话题的观点和思考。
在作文的合部分,小学生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三、小学生作文结构的安排在写作文时,小学生应该注意合理安排作文的结构,使之更加完整和有逻辑性。
1. 开头部分(起):开头要简洁明了,引人入胜。
可以使用直接说题或者是以故事、描写句等方式引导话题。
2. 主体部分(承):主体部分是作文的重点,要有条有理地展开。
可以使用分段的方式,每个段落只写一个观点,使文章层次清晰。
3. 转折部分(转):转折部分在文章中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可以使用一些转折的词语,通过对比和评价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4. 结尾部分(合):结尾要简明扼要,总结全文的核心观点,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想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承转合”说到“起承转合”,就要提到八股文。封建社会科举考 试,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 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以起承转合概括之,形式死板,内容僵化。毛 主席在《反对觉八股》一文中,把这种旧八股以及由此衍生的洋八股、 党八股,一律归于扫荡之列。 那么,起承转合这种行文的格式,还有没有可取之处呢能不能来 个古为今用呢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一篇之中,先立大意, 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就曾对此技法作肯定。古人尚能 如此,我们为何不能翻出新意呢。 试做改造: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是全文 的关键,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 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 收束全文。 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二可使内容丰 蕴深刻,不妨一试。本法颇有违背“创新”之意,然创新是多方面的, 不应拘泥于形式-------结构固定了,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语言、内容、 思想等等。就看你的水平了…
作文结构安排
——起承转合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赠汪伦 李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 古语云:出口为语,落笔为文。文章是心灵的花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虽说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 然趋向。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二、以事理及事例解析起承转合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 部分组成,概括而言就叫作“起承转合”。这种文章形式相对固定,内容保守。但凡事不能一概而 论。《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 则工致矣。”事实上,起承转合这种行文的格式,只要我们能古为今用,灵活运用,不但能将观点 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起承转合实际是一种文章本身的规律。古往今来人们公认的文章写得好的当属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它们的论证结构都是起承转合,《师说》的中心意思提倡从师、 提倡师道。 起:开头、开端;点题、表明观点;总起,立论; 承:承接上文加以表述; 转:转说开去,一种是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 处; 合:收束全文。 起承转合的写作体式好处: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二可使内容丰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 合,三至意焉,则功至矣。
-------元·杨载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香菱学诗得痴迷, 要拜黛玉为师,黛玉道:“什么难事,也 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 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 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 不对都使得的。”
要珍惜时间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 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 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 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 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 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 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 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 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 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 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