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氨基苯酚
对氨基苯酚、邻氨基对甲苯酚物化性质和用途

对氨基苯酚、邻氨基对甲苯酚物化性质和用途1. 【英文名】p-aminophenol 【别号】对羟基苯胺;p-hydroxyaniline;4-amino-1-hydroxybenzene 【CAS记下号】[123-30-8] 【结构式】【物化性质】白色或浅黄棕色结晶。
裸露在日光下变成紫色。
有强还原性。
与无机酸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盐。
沸点bp760 284℃(分解)、bp8.0 167℃、bp3.0 150℃、bp0.3 130.2℃。
熔点189.6~190.2℃(商业产品通常为粉色,熔点186)。
稍溶于水和,不溶于苯和,溶于碱液后很快变褐色。
【质量标准】GB/T 21892-2008对氨基苯酚【用途】主要用于创造偶氮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和毛皮染料(如毛皮棕P)。
以及创造扑热息痛、安妥明等药品,也用于制取显影剂、抗氧剂和石油添加剂等。
【制法】(1)经铁粉还原生成对氨基苯酚粗制品,再经溶液浸渍、过滤、干燥制得成品。
(2)在催化剂存在下加氢还原,得羟基苯胺,然后转位得,经精制制得成品。
(3)以硝基苯为原料,经有机电解制得成品。
【平安性】有毒。
猫皮下注射LD50为37mg/kg。
具有苯胺和苯酚双重毒性。
可经皮肤汲取,引起皮炎、高铁血红蛋自症和哮喘。
设备应密闭,生产现场保持通风良好。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采纳铁桶、纸桶或纤维板捅内衬塑料袋包装,每桶净重35kg,40kg或50kg。
储藏时要避光,防止受热、受潮。
按有毒危急品规定贮运。
2. 【英文名】2-amino-p-cresol 【别号】2-氨基-4-甲酚;6-hydroxy-m-toluidine 【CAS记下号】[95-84-1] 【结构式】【物化性质】为灰白晶体。
遇空气易氧化变色。
熔点135(137)℃。
易溶于、、等有机溶剂。
稍溶于水、苯。
在热水中易溶。
【质量标准】【用途】染料中间体,主要用于荧光增白剂DT。
【制法】(1)以对甲苯酚为原料,以、配制一定浓度的混酸举行硝化,反应毕,分别废酸,经洗涤蒸馏后以还原,最后经酸析、结晶、干燥得成品。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应用及发展对氨基苯酚又名对羟基苯胺,英文名为P-aminophenols,简称PAP,分子式C6H7NO,外观为无色片状晶体,遇光或在空气中会变成灰褐色晶体,溶于热水、碱和醇,微溶于冷水,几乎不溶于氯仿。
可升华,并部分分解,与无机酸作用能迅速生成水溶性盐,遇亚硝酸则呈深蓝色。
PAP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应用于医药、橡胶、染料、饲料、石油和照相工业等领域。
1 PAP的合成方法PAP最初是在1874年由Baeyer和Caro以对亚硝基苯酚为原料,采用在酸性介质中用锡粉还原的方法制得。
后来又改为用铁粉或硫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或对硝基氯化苯的方法,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PAP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发展很快,其合成制备工艺改进与创新日益增多,有关专利和论文大量出现。
PAP的合成方法很多,按其原料路线划分主要有:对硝基苯酚法、对硝基氯化苯法、苯酚法和硝基苯法。
1.1 对硝基苯酚法1.1.1 化学还原法对硝基苯酚经铁屑在酸性介质中还原生成PAP粗品,再经过亚硫酸钠溶液浸渍、过滤、干燥得成品,该法突出问题是生产成本高(每吨耗对硝基苯酚1.423吨),污染严重(大量的铁渣污染),生产规模小(一般厂规模200-600t/a),多数国家已淘汰该法。
虽然我国目前还有部分企业采用此法生产,但早在1984年化工部已决定不再扩大该法生产。
1.1.2 催化加氢还原法该法一般用水作溶剂并添加无机酸、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用Pt/C或Pd/C作催化剂,在大约0.2-0.5MPa、70-90℃下加氢。
工艺过程中添加甲苯溶剂,使催化剂留在甲苯层中,PAP 则在水层中,催化剂易回收,反应速度快,产率高。
但此法成本高,且催化剂易中毒,故不易工业化生产。
1.1.3 电解还原法据有关资料报导,在电流密度3.14-8.38A/dm3,采用TiO2/Ti电极,Ti阴极旋转条件下,使对硝基苯酚在10%-30% H2SO4水溶液中,40-70℃下进行反应。
对氨基苯酚安全资料表MSDS

对氨基苯酚安全资料表MSDS标识中文名:对氨基苯酚;4-氨基苯酚英文名:4-aminophenol;p-aminophenol分子式:C6H7NO分子量:109.12CAS号:123-30-8危规号:61720理化性质性状:白色至灰褐色结晶。
溶解性:微溶于水、醇、醚。
熔点(℃):184℃沸点(℃):150(0.4kPa)相对密度(水=1):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相对密度(空气=1):燃烧热(KJ/mol):最小点火能(mJ):饱和蒸汽压(KPa):0.4(150℃)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可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闪点(℃):聚合危害:不聚合爆炸下限(%):稳定性:稳定爆炸上限(%):最大爆炸压力(MPa):引燃温度(℃):禁忌物:酸类、酰基氨、酸酐、氯仿、强氧化剂。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氨烟气。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灭火方法: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毒性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吸入过量的本品粉尘,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有致敏作用,能引起支气管哮嘬、接触性变应性皮炎。
本品不易经皮肤吸收。
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防护工程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人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戴橡胶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及时换洗工作服。
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泄漏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工作服。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应用及发展对氨基苯酚又名对羟基苯胺,英文名为P-aminophenols,简称PAP,分子式C6H7NO,外观为无色片状晶体,遇光或在空气中会变成灰褐色晶体,溶于热水、碱和醇,微溶于冷水,几乎不溶于氯仿。
可升华,并部分分解,与无机酸作用能迅速生成水溶性盐,遇亚硝酸则呈深蓝色。
PAP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精细化工中间体,主要应用于医药、橡胶、染料、饲料、石油和照相工业等领域。
1 PAP的合成方法PAP最初是在1874年由Baeyer和Caro以对亚硝基苯酚为原料,采用在酸性介质中用锡粉还原的方法制得。
后来又改为用铁粉或硫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或对硝基氯化苯的方法, 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PAP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发展很快,其合成制备工艺改进与创新日益增多,有关专利和论文大量出现。
PAP的合成方法很多,按其原料路线划分主要有:对硝基苯酚法、对硝基氯化苯法、苯酚法和硝基苯法。
1.1 对硝基苯酚法1.1.1 化学还原法对硝基苯酚经铁屑在酸性介质中还原生成PAP粗品,再经过亚硫酸钠溶液浸渍、过滤、干燥得成品,该法突出问题是生产成本高(每吨耗对硝基苯酚 1.423 吨),污染严重(大量的铁渣污染),生产规模小(一般厂规模200-600t/a),多数国家已淘汰该法。
虽然我国目前还有部分企业采用此法生产,但早在1984 年化工部已决定不再扩大该法生产。
1.1.2 催化加氢还原法该法一般用水作溶剂并添加无机酸、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用Pt/C或Pd/C作催化剂,在大约0.2-0.5MPa、70-90 C下加氢。
工艺过程中添加甲苯溶剂,使催化剂留在甲苯层中,PAP 则在水层中,催化剂易回收,反应速度快,产率高。
但此法成本高,且催化剂易中毒,故不易工业化生产。
1.1.3 电解还原法据有关资料报导,在电流密度3.14-8.38A/dm3,采用TiO2/Ti电极,Ti阴极旋转条件下,使对硝基苯酚在10%-30% H2SO 4水溶液中,40-70 C下进行反应。
对氨基苯酚

对氨基苯酚(C6H7NO;HOC6H4NH2)物理化学性质:1.白色至灰褐色结晶2. 蒸汽压0.4kPa(150℃)3. 熔点184℃/分解, 沸点150/0.4kPa4. 溶解性:微溶于水、醇、醚5. 稳定性:稳定,不聚合6. 危险标记15(有害品,远离食品)7.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染料、药物及塑料固化危害性: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不易经皮肤吸收,属致敏物质,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接触过敏性皮炎。
吸入过量的本品粉尘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D50375mg/kg (大鼠经口);人吸入1mg/m3,最小中毒浓度(血液影响);人经口50mg/kg,最小致死剂量。
致突然袭击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氏菌2umol/皿。
体细胞突变:小鼠淋巴细胞4mg/L。
精子形态学:小鼠腹腔500mg/kg,5天。
生殖毒性:大鼠最低中毒剂量(TDL0):563mg/kg(孕1~22天),死胎。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三、实验室监测方法:极谱法(空气,苏联)环境和废水试样中痕量2-、3-和4-氨基苯酚的电子浮获检测-GC测定[刊,日]/Osaki Y.;Matsueda T.//分析化学.-1988,37(2)-253~258 《分析化学文摘》1992-1993四、环境标准:前苏联(1975)工作环境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1mg/m3前苏联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05mg/L五、危险等级:6.1类 UN2512用途:该品为医药;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的中间体。
用于生产药物扑热息痛;偶氮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毛皮染料(毛皮棕P)以及显影剂;抗氧剂和石油添加剂等。
包装运输:采用铁桶、纸桶或纤维板桶内衬塑料袋包装,每桶净重35kg、40kg或50kg。
按有毒危险品规定贮运仓储要求:贮存时要避光,防止受热、受潮。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_应用及发展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_应用及发展氨基苯酚,也称为对氨基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7NO,分子量为109.13、它是一种呈白色到淡黄色结晶粉末,具有苯酚的外观和氨基的气味。
氨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物质,在制药、农药和颜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氨基苯酚的生产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首先是苯酚和氨反应制得氨基苯酚。
该反应通常在高温下进行,产品产率较高,但存在废气处理难、产品纯度低的问题。
此方法适用于工业生产,但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其次是对硝基苯酚进行脱硝反应得到氨基苯酚。
该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通过加热脱硝,生成氨基苯酚。
相比之下,这种方法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产品的纯度相对较低。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砷酸亚铜催化下苯胺和次氯酸钠反应制得氨基苯酚。
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的优点,但对催化剂的要求较高。
氨基苯酚在制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一些药物的中间体,例如对乙酰氨基酚、丁托品酒石酸、咖啡因和氨基酚等。
此外,氨基苯酚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特性,在药物和保健品中常用作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成分。
氨基苯酚也在农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作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的原料,用于控制农作物上的害虫、杂草和病原菌。
氨基苯酚杀虫剂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可广泛用于农田、果园和蔬菜大棚等地。
此外,氨基苯酚还被应用于颜料行业。
它可以作为制造一些颜料颜料的原料,如氨基苯基丙烯酸酯酰胺红和氨基苯甲酸酰胺黄等。
未来,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氨基苯酚的应用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型催化剂、反应条件的优化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氨基苯酚的产率和纯度,提高生产效益。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方法

对氨基苯酚的生产方法氨基苯酚(p-aminophenol)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被广泛用于合成染料、医药和催化剂等领域。
以下是两种常用的氨基苯酚生产方法的详细介绍。
方法一:苯酚硝化还原法苯酚硝化还原法是一种常见的合成氨基苯酚的方法,其主要步骤为硝化反应和硝化还原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硝化反应:将苯酚(C6H5OH)与浓硝酸(HNO3)按摩尔比1:2混合,在低温下搅拌反应。
反应生成硝基苯酚(C6H5NO2)。
硝化还原反应:将硝基苯酚溶解在稀硫酸(H2SO4)中,并通过还原剂(如亚硫酸钠NaHSO3)进行还原反应,得到氨基苯酚和硫酸。
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基苯酚(C6H6NHOH)。
方法二:苯胺氧化法苯胺氧化法是另一种合成氨基苯酚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氧化反应:将苯胺(C6H5NH2)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H2O2)进行氧化反应。
经过氧化反应得到氨基苯酚和水。
反应生成过程如下所示:C6H5NH2+H2O2→C6H6NHOH+H2O还原反应:氧化反应需要的氧化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还原反应得到。
将硝基苯(C6H5NO2)溶解在碱性溶液中,加入亚硫酸钠(Na2SO3)等还原剂进行反应,产生氨基苯酚和相应的盐。
反应生成过程如下所示:C6H5NO2+6Na2SO3+3H2O→C6H6NHOH+6NaHSO4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工业生产氨基苯酚的重要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然而,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废水处理问题、废气排放问题和反应物利用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不断改进和发展合成氨基苯酚的新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对氨基苯酚实验报告问题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对氨基苯酚的合成方法;2. 学习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3. 研究对氨基苯酚的性质,包括熔点、溶解度、红外光谱等;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对氨基苯酚(C6H7N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等领域。
对氨基苯酚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硝基苯还原法和苯酚与氨基化合物反应法。
本实验采用苯酚与氨基化合物反应法,以苯酚和氨基甲酸乙酯为原料,通过酸催化反应合成对氨基苯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锥形瓶、磁力搅拌器、分液漏斗、回流装置、抽滤装置、烘箱、红外光谱仪、熔点仪等;2. 试剂:苯酚、氨基甲酸乙酯、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无水乙醇、乙醇、碘化钾、溴化钾、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合成对氨基苯酚(1)在烧杯中加入苯酚和氨基甲酸乙酯,搅拌使其混合均匀;(2)加入浓硫酸,搅拌均匀;(3)将混合物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回流反应;(4)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用饱和食盐水洗涤;(5)用无水乙醇进行重结晶,得到对氨基苯酚固体。
2. 对氨基苯酚的性质研究(1)熔点测定:使用熔点仪测定对氨基苯酚的熔点;(2)溶解度测定:分别将少量对氨基苯酚加入水和乙醇中,观察溶解情况;(3)红外光谱分析:使用红外光谱仪对对氨基苯酚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氨基苯酚的合成实验中,苯酚与氨基甲酸乙酯在浓硫酸催化下发生反应,生成对氨基苯酚。
通过重结晶,得到纯度为95%以上的对氨基苯酚固体。
2. 对氨基苯酚的性质(1)熔点:对氨基苯酚的熔点为153-155℃;(2)溶解度:对氨基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2g/100mL,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g/100mL;(3)红外光谱分析:对氨基苯酚的红外光谱显示,在3400cm^-1处有-NH伸缩振动峰,在1700cm^-1处有C=O伸缩振动峰,在1250cm^-1处有C-O伸缩振动峰。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合成了对氨基苯酚;2. 对氨基苯酚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好的物理性质;3. 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为对氨基苯酚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的理化常数: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不易经皮肤吸收,属致敏物质,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接触过敏性皮炎。
吸入过量的本品粉尘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375mg/kg (大鼠经口);人吸入1mg/m3,最小中毒浓度(血液影急性毒性:LD
50
响);人经口50mg/kg,最小致死剂量。
致突然袭击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鼠伤寒沙门氏菌2umol/皿。
体细胞突变:小鼠淋巴细胞4mg/L。
精子形态学:小鼠腹腔500mg/kg,5天。
):563mg/kg(孕1~22天),死胎。
生殖毒性:大鼠最低中毒剂量(TDL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极谱法(空气,苏联)
环境和废水试样中痕量2-、3-和4-氨基苯酚的电子浮获检测-GC测定[刊,
日]/Osaki Y.;Matsueda T.//分析化学.-1988,37(2)-253~258 《分析化学文摘》1992-1993
5.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5)工作环境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 1mg/m3
前苏联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05mg/L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小量泄漏: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清净,有盖的空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务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