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用药剂量的考虑
儿科临床常用知识点总结

儿科临床常用知识点总结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断及治疗1、呼吸系统疾病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如必要可使用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支气管哮喘:治疗包括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发作,以及儿童哮喘教育及家长指导。
肺炎: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对于合并呼吸衰竭或休克的患儿,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2、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炎:主要是支持性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于重症患儿,需要静脉补液及营养支持。
胃食管反流病:提倡非药物治疗,如改变喂养姿势,避免加压食物,提高床头等。
对于合并食管狭窄、溃疡等并发症的患儿,需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胆囊炎、胰腺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及支持性治疗。
3、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对于合并肾盂肾炎、败血症的患儿,需静脉使用抗生素。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或手术治疗。
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尿失禁:首先需了解病因,对于合并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的患儿,需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4、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疾病湿疹:主要进行皮肤护理,饮食调理,避免接触致敏原。
对于重度患儿,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
疱疹: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复发率高的患儿,可选择口服长效抗病毒药物。
寻常疣: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冰冻治疗、手术切除或局部使用药物治疗。
5、感染性疾病水痘:对于轻症患儿进行对症治疗,严重病例需使用口服或静脉抗病毒药物治疗。
麻疹: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合并呼吸衰竭、脑炎、肺炎等并发症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猩红热: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
6、神经系统疾病癫痫: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对于难治性癫痫的患儿,可选择手术治疗。
脑膜炎:及时使用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对于脑炎、脑出血等并发症需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主要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及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简介)

【英文名称】 Paracetamol对乙酰氨基酚[1]【其他名称】扑热息痛,退热净,醋氨酚,Acetaminophen,Apamid,APAP 【常用商品名】;;醋氨酚;;;;;泰诺;对乙酰氨基酚;;【适应证】1.轻到中度的偏头痛的发作期治疗和难治性偏头痛。
2.奋力性和月经性头痛。
3.慢性发作性偏侧头痛。
4.紧张型头痛。
5.良性器质性头痛。
6.用于发热,也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以及神经痛、痛经、癌性痛和手术后止痛等。
尤其用于对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对各种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药品分类】神经系统用药-抗偏头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为解热镇痛药,国际非专有药名为Paracetamol。
它是最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是乙酰苯胺类药物中最好的品种。
特别适合于不能应用羧酸类药物的病人。
用于感冒、牙痛等症。
成分名称: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片[2]化学名:N-(4-羟基苯基)乙酰胺又称:对羟基苯基乙酰胺;;;对羟基乙酰苯胺;英文名称:4-Acetaminophenol;N-(4-hydroxyphenyl)-Acetamide;4'-hydroxyacetanilide 分子式:C8H9NO2分子式分子量:151.170结构:见图CAS No.:103-90-2上游原料:性状:棱柱体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微苦。
熔点:168-172℃沸点:相对密度:1.293(21/4℃)结构简式稳定性:毒性:溶解情况:能溶于乙醇、丙酮和热水,微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及苯。
其它性质:饱和水溶液pH值5.5-6.5。
性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1 药理毒理1.1 对乙酰氨基酚是(phenacetin)的体内代谢产物,属于苯胺类。
通过抑制体温调节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PGE1是主要是作用神经中枢,它的减少将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体表温度感受器感觉相对较热,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血管扩张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弱,故解热镇痛作用强,抗风湿作用弱,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
2022-2023年执业药师《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预测试题6(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执业药师《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药名容易混淆的药物识别,安定/地西泮A.退热药B.抗焦虑药C.抗心绞痛药D.抗高血压药E.抗帕金森病药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安坦/苯海索为中枢性抗胆碱药,为抗帕金森病药,作用在于选择性阻断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通路,而对外周胆碱能神经功能作用较小,从而有利于恢复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改善患者的帕金森病症状。
安定/地西泮是苯二氮革类药物,具有抗焦虑、抗癫痫、镇静催眠、松弛骨骼肌及消除记忆的作用,常用于抗焦虑的治疗。
故此题选B。
2.服药时饮茶可降低疗效的是A.格列本脲B.硫酸亚铁C.维生素AD.西咪替丁E.左旋多巴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茶叶含有鞣酸,可与金属离子络合,两者不宜合用。
3.患儿,男,10个月,1天前出现腹泻,大便7次/日,黄色水样便,量多,未见黏液脓血便,伴发热,体温38~39℃,时有呕吐/3次,日。
大便常规:WBC 1-3/HP。
加用微生态制剂应至少与抗感染药间隔A.2~3小时B.0.5~2小时C.3~4小时D.24小时E.48小时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痛风缓解期在关节炎症控制1~2 周开始使用A.秋水仙碱B.别嘌醇C.丙磺舒D.阿司匹林E.水杨酸钠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秋水仙碱可能是通过减低白细胞活动和吞噬作用及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性反应,而起止痛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对一般疼痛、炎症和慢性痛风无效。
5.下述"抗结核病药合理应用"中,不正确的是A.顿服、提高血药峰浓度B.至少同时使用3 种药物C.采用WHO 推荐的4 个月短程疗法D.最大限度的防止耐药菌株产生E.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的原则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WH0推荐推广短程疗法,初始2个月为强化期,应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吡嗪酰胺等4种强力杀菌性药,后4个月巩固阶段用利福平和异烟肼。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退烧药的剂量选择与服用频率

退烧药的剂量选择与服用频率退烧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用于降低体温并缓解发热症状。
然而,正确的剂量选择和服用频率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退烧药的剂量选择和服用频率的相关问题。
一、剂量选择正确的剂量选择对于退烧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
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常规下限进行调整。
1. 成人剂量选择对于成年人,常见的退烧药有布洛芬(ibuprofen)和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
布洛芬的常规剂量范围为每次200-400毫克,间隔4-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剂量范围为每次500-1000毫克,间隔4-6小时。
然而,剂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调整,例如,老年人和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减少剂量。
2. 儿童剂量选择对于儿童,剂量选择应根据年龄、体重和药物种类进行调整。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以用于儿童退烧。
例如,布洛芬的剂量范围为每次5-10毫克/千克,间隔6-8小时;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范围为每次10-15毫克/千克,间隔4-6小时。
但是,儿童用药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可过量使用。
二、服用频率正确的服用频率可以保证药物对患者的效果更好,同时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下面是退烧药的常用服用频率。
1. 布洛芬服用频率对于成人,布洛芬的常规服用频率为每4-6小时一次。
然而,剂量和服用频率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反应进行调整。
在服用布洛芬时,应尽量避免超过每天最大剂量。
对于儿童,布洛芬的服用频率一般为每6-8小时一次,但这也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2. 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频率对于成人,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服用频率为每4-6小时一次。
同样,剂量和服用频率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反应进行调整,并尽量避免超过每天最大剂量。
对于儿童,对乙酰氨基酚的服用频率一般为每4-6小时一次,但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退烧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遵循医生建议在选择退烧药和确定剂量与服用频率时,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医院精麻药品合理用药培训考试试题

医院精麻药品合理用药培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中重度癌痛的长期维持治疗,推荐选用阿片类药物为()。
A、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正确答案)B、盐酸羟考酮胶囊C、盐酸吗啡片D、硫酸吗啡片2、癌痛的滴定治疗、剂量调整和癌性爆发痛的解救等短期治疗时可选择的阿片类药物有()。
A、盐酸羟考酮胶囊(正确答案)B、盐酸吗啡缓释片C、盐酸羟考酮缓释片D、芬太尼透皮贴剂3、阿片类药物的维持治疗可选择的药物有()。
A、盐酸吗啡片B、盐酸羟考酮胶囊C、硫酸吗啡缓释片(正确答案)D、硫酸吗啡片4、癌痛非住院患者: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复诊或者随诊一次的时间间隔为()。
A、每两个周B、每四个月C、每3个月(正确答案)D、每一个月5、开具盐酸哌替啶正确的有()。
A、每张处方为一日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B、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正确答案)C、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三级以上医院内使用D、每张处方为三日常用量,仅限于三级以上医院内使用6、下列属于处方前记的是()。
A、医师签名B、用法用量C、科别(正确答案)D、药品金额7、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日常用量。
A、1(正确答案)B、2C、3D、58、为门/急诊一般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日常用量。
()A、3,7,1B、1,5,7C、3,5,1D、1,7,3(正确答案)9、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日常用量。
()A、1,7,3B、3,15,7(正确答案)C、1,7,15D、3,7,1510、止痛治疗的目的是()。
A、部分缓解疼痛B、改善病人生活质量C、无痛睡眠D、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正确答案)二、多选题(每题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共40分)1、对乙酰氨基酚用于肝功能正常的癌痛患者应严格限制每日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 引言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通常被称为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药物,具有镇痛和退热的功效。
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之一。
为了确保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中国药典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标准规范,以指导药品生产、检验和使用。
本文将对对乙酰氨基酚中国药典标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以确保对该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科学研究。
## 1. 药品名称和标识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名称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定,包括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等。
在药品包装上应有清晰的标识,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准确标注有助于对乙酰氨基酚药品的溯源和监管。
## 2. 质量要求### 2.1 外观和性状药典规定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外观和性状标准。
这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描述,以确保药品的外观符合质量标准,且易于辨识。
### 2.2 质量标准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性质、纯度、含量等方面。
这些标准是确保对乙酰氨基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具有一致的质量特性的关键因素。
### 2.3 杂质和掺杂物药典详细列举了对乙酰氨基酚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和掺杂物,并规定了其合理的限量范围。
这有助于防止因不纯物质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3. 检验方法为了确保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控制,药典明确了一系列检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检验、化学检验、显微镜检验等。
这些方法既考虑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成分,又对可能的杂质和掺杂物进行了检测。
## 4. 贮存对乙酰氨基酚在贮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药典规定了合适的贮存条件,包括避光、防潮、通风等要求。
这有助于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 5. 包装药典规定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包装要求,确保药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包装材料的选择、标签的标注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题及答案(四)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试题及答案第四章-药物治疗管理与健康促进、第五章-常见病症的健康管理(一)第四章药物治疗管理与健康促进【A型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不需考虑的因素是()。
A. 安全性B. 有效性C. 经济性D. 方便性E. 美观性网校答案:E网校解析:本题考查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
治疗方案不是实物的服务,不存在美观性一说。
制定治疗方案应全方位考虑,既要考虑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也要为患者考虑经济性、方便性等。
【A型题】中度贫血的评价指标是血红蛋白(Hb)含量为(g/L)()。
A. <30B. 30~60C. 60~90D. 90~120E. 120~160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血红蛋白计数及临床意义。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量<30g/L;重度贫血,Hb量在30~60g/L;中度贫血,Hb量在60~90g/L;轻度贫血,Hb量在90g/L与正常参考范围下限之间。
【A型题】常用于碱化尿液,促进毒性药物排泄的是()。
A. 苯巴比妥B. 磺胺醋酰C. 麻黄碱D. 碳酸氢钠E. 氯化铵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尿液pH与药物的关系。
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钾、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增高。
麻黄碱虽然也是碱性药物,但不良反应多,并不用于碱化尿液。
【A型题】患者,男,58岁,患有肺结核,长期服用异烟肼。
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的生化指标是()。
A. BUNB. HbC. ALTD. RBCE. PLT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肝功能检查。
肝毒性药物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利福平、红霉素等可导致肝细胞坏死,释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到血液中,导致ALT、AST升高。
BUN是血清尿素氮,检测肾功能的指标。
Hb是血红蛋白、RBC是红细胞、PLT是血小板。
【A型题】可导致胆固醇升高的药物是()。
A. 氟伐他汀B. 泼尼松C. 非诺贝特D. 二甲双胍E. 吗啡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药物与胆固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期20120702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用药剂量的考虑
作者赵德恒
部门化药临床一部
正文内容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为非那西丁的一个活性代谢物,首先发现于19世纪末,目前已成为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解热镇痛药。
随着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数据的大量积累,
人们对其安全性认识不断清晰和全面,更加关注用药剂量与肝毒性的关系,从而保障患者
的安全用药。
1.药物特性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目前一般认为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3(COX-3)起作用。
该药口服后90%经肝脏代谢,其中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30%与硫酸结合,均形成无毒性物质经肾脏排出。
4%-5%的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代谢产生N-
乙酰苯亚胺基醌(NAPQI),后者与谷胱甘肽共价结合而失去毒性由肾脏排出。
当摄入对乙
酰氨基酚剂量远远超过治疗剂量时,可导致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通路饱和,大量的对乙
酰氨基酚转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导致谷胱甘肽被迅速消耗。
谷胱甘肽储存量下降到
正常的30%以下时,未与其共价结合的NAPQI与肝细胞大分子共价结合而导致肝细胞的
损害和环死。
2.主要应用范围
对乙酰氨基酚在国内外已上市多年,除少数单药用于解热镇痛外,多数是与其他抗感冒药物组成复方抗感冒药,用于伴有发热或疼痛等感冒症状的短期对症治疗。
也有部分和阿片类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用于镇痛治疗。
3.对乙酰氨基酚的用药剂量
3.1 国外用药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抗感冒短期对症治疗时,国外口服制剂的成人常用剂量为每次
0.65-1.0g,每日最大量为4.0g。
因从1998年至200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已成为美国患者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而其中48%是由于过量使用导致,美国FDA于2011年1月13日发布安全性公告,将含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复方的处方药品中,每个单剂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由500mg降低至325mg,每次给药片(粒)数和给药间隔不变,每日最大用量为4.0g。
英国早在1998年即开始控制对乙酰氨基酚的超量使用,每日推荐用量与美国基本相同。
3.2 国内用药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在国内推荐用于解热镇痛的用量与国外有所不同。
由于上市时间较早,国内外均无系统的对乙酰氨基酚临床研究数据。
据《新编药物学》收载,口服一次0.3-0.6g,一日0.6-1.8g,最大量为一日2.0g。
《临床药理学》收载,一次0.25-0.5g,最大量为一日2.0g。
《临床医师/药师用药指南》收载,一次0.3-0.6g,最大量为一日2.0g。
经查询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对其中涉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抗感冒药多篇临床研
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单次不超过0.6g,每日不超过2.0g,临床总体有效率为96%以上,基本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为确定我国成年患者的对乙酰氨基酚合理用药剂量,我中心曾于2009年4月组织召开了复方感冒药专题研讨会,与国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国内外研发企业一起,共同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我国的抗感冒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最大用量应不超过2.0g。
4.小结与建议
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可导致严重的肝毒性,目前国内外药品监管部门均对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最大用量进行了限制。
根据我国的医疗实践和临床试验数据,限定每日最大用量应不超过2.0g,为国外推荐每日最大用量的一半。
鉴于对乙酰氨基酚在国内外临床应用中推荐的每日最大用量不同,而国内研发的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多为仿制国外上市品,其处方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和拟定的用法用量通常采用国外推荐剂量,而超过国内规定的最大用量。
因此,建议企业在考虑研发新的或仿制国外已上市的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时,应认真审核处方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且拟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最大用量不应超过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