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教案

《雨中登泰山》教案(一)能够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巧妙运用修辞。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终扣住一个“雨”字。
着力描写烟雨云雾,处处突出雨中泰山的特点。
如:课文一开始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而且“越下越大”,点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写,也处处围绕着一个“雨”字。
顺着作者游山的路线,一会儿是“雨又大起来了”,一会儿“来到雨地”,一会儿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会儿又是“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
作者写景时,着力描绘烟雨云雾的奇丽色彩。
如:“灰蒙蒙一片”、“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一会儿是“风过云开”;一会儿是“云薄了,雾又上来了”;一会儿“雾在山峡里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但“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
就在这烟雨云雾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瀑布:一种从半空中倒挂下来,像“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一种是“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高也不高”的飞瀑,其声音之大,犹如“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
这些精细的描写,都体现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壮观。
(二)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线的顺序来写的:岱宗坊(远观)→虎山水库(瑰丽景色,描写第一种类型的瀑布,对水流颜色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引用神话传说)→七真祠(着重描写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门(略写,雄伟的`江门把山挡住)→孔子登临处(石坊简介)→天阶(石坊简介)→长门洞(交代)→经石峪(介绍得名的原因)→壶天阁(柏洞、阴森)→黄岘岭(沙石颜色)→二天门(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桥(描写飞瀑)→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写泰山上的松树:盘着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时运用比喻、排比,穿插着抒情)→升仙坊(简介石坊)→紧十八盘(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记载,写出盘道的曲折艰险)→南天门(写了心情)→天街(静态描写小店,一连串比喻描写奇形怪状的积石,用丰富的联想写各种古迹:登封台、孔子小天下处、洗头盆、白云洞,俯视情景)作者随着立足点的变化而变换观察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一丝不乱,又把泰山上的各种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饱览迷蒙的雨雾中的泰山风光。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原文阅读(附作者简介)雨中登泰山李健吾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
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铁拐李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
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段落大意
• 第一部分:第1、2两个自然段:交待作者 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 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独得之乐” 的伏笔。 •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冒雨登泰山 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 中泰山的奇景 •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抒发雨中登 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开 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中心。
• 而雨在作者笔下一步似乎又有些灵性,开 始登山时是“斜风细雨”,而当作者拐进 七真祠观赏时正是倾盆大雨,待到“回到 正路,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住了。因此总 结这次雨中之行的感受便是“一路行来,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这便是文章的第 三部分,这样强调雨趣,旨在突出文章的 主旨,即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文 章以雨中登泰山始末,又以阐述雨中登泰 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这样首尾呼 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亲切,自然而 又完整。
写作手法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写出了特色。作者 冒雨登山是为了还“悠久的文化传流的一笔 债。”这就构成了第一部分。接着,抓住这 个“雨”字雨中登山景物非常有特色,展现 出一幅雨中泰山的“水墨山水”画:有绮丽 的黄锦、逼真的塑像、被水漫过的径石、阴 凉的柏洞,随风摆动、珠帘悬空的飞瀑, “吸翠霞而天矫”的松树,瞬息万变的云 海……无不因雨而显得润泽。展卷视之似乎 有淡淡雾气渺渺而来。
• 第 9 自然段: • 天街——岩石——云海
• 排比——对偶——引用——比喻——承接
段落分析
第 8 自然段:首先点出看到松树时的感受:把人
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然后歌颂泰山松生命 力极强,不怕艰险,在逆境中顽强地成长,歌颂它 坚强乐观的精神。泰山松又是好客的,甚至是忘我 的,它望穿秋水,撑开墨绿的大伞迎候客人的来临。 泰山松是“泰山天然的主人”。作者对泰山松的歌 咏,也就是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泰山的歌颂,也 就是对泰山松所代表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引用、比喻、排比、拟 人等修辟手法。
雨中登泰山作文

雨中登泰山【1】《雨中登泰山》今天是我们山东之旅的第四天。
我们昨天就从导游叔叔那里知道了今天是去登泰山!吃完早餐,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大雨!雨停之后,导游叔叔告诉我们:“因为天气突变,所以登山的缆车停运了,大家有没有兴趣步行登泰山呢?”同行的叔叔阿姨们七嘴八舌地开始商量起来:“我们不远千里,来都来到泰山脚下了,当然要登上去喽!”爸爸妈妈征求我的意见:“鸽儿,想不想试一试?”我心里有点点害怕,泰山有多高啊?但想起去年我就能自己步行登上黄山了,就对爸爸妈妈说:“我也要去试试!”旅游大巴把我们这一群准备步行登山的勇敢者带到缆车站,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由于下雨天凉,妈妈给我们三人各买了一件雨衣,又给我买了一件防寒服,全副武装之后,我们的雨中登泰山开始了!我们沿着缆车站边上的石阶往上爬,泰山的石阶很陡,因为下雨还有点儿滑,妈妈紧紧地牵着我,很细心的看着脚下的路。
爬了不一会儿,我的腿就酸得受不了啦!不停的叫着要停下来休息。
妈妈对我说:“现在不能停下来,因为登山的人很少,我们要是停下来就会和大家走散,很危险的!”爸爸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一鼓作气,现在一旦停下来,就不想再往上爬了!”正在这时,我的同班同学夏稚超和他的爸爸气喘嘘嘘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夏伯伯对我说:“张诗羽,加油啊!”爸爸说:“丫头最勇敢了!来,爸爸带你爬,我们和他们比一比,看看谁先到达‘玉皇顶’!”我听了,心里顿时充满了自信,腿也不觉得酸了!我在心里说:“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登上泰山之巅的玉皇顶!”蒙蒙的细雨还在不停地下,山路上飘起了浓浓的雾气,几步之外就看不清人影了!山风吹来,云雾缭绕,我们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山路也不是很陡了,妈妈一边走一边告诉我很多关于泰山的知识:“泰山是位于中国东边最高的山,有着‘五岳之尊’的称号。
因为它最高,又能最先迎来日出,所以历史上的秦始皇、武则天、唐明皇都曾经率领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大队人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从中原的京城赶来,登上泰山之巅的‘玉皇顶’,进行‘封禅’的仪式。
雨中登泰山第三段总结

雨中登泰山第三段总结
在一般人看来,登泰山观日出是最大的乐趣,但作者认为,虽“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却有“独得之乐”,因为雨中登泰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色,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所欣赏不到的。
作者所说的“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不正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吗?“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这既写出了雨中泰山景色的特点,也道出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面对这变化而和谐的奇景,作者怎能不觉得“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呢?字里行间不也正流露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壮美的热爱之情吗?感情是多么自然而真挚啊!联想到文章开头所交代的作者登泰山之前的向往和急迫的心情,更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在文章结构上的匠心:不仅注意到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而且自然地点题,突出了中心。
《雨中登泰山》ppt课件

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02
对泰山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篇文章,更多的人得以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了中国传统文化。
03
对自然的思考与启示
雨中登泰山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伟大与美丽,从而引发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珍惜与保护意识。
02
雨中登泰山的过程与体验
登山前的准备
03
雨中登泰山的影响与启示
对个人的影响
增强意志力
雨中登泰山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 心,这有助于锻炼个人的意志在雨中登泰山的过程中,需要不 断挑战自我,克服各种困难,这 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我挑战和应
对能力。
培养耐心和恒心
雨中登泰山需要耐心和恒心,因 为天气和路况可能会给行程带来 很多不确定性。通过这样的经历 ,可以培养出持之以恒的品质和
泰山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现 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 。
05
雨中登泰山的保护与发展
泰山保护的重要性
自然景观的独特性
泰山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 拥有独特的山峦、瀑布、森林等 自然风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和生态意义。
历史文化的传承
泰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保护泰山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面临挑战
泰山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 染、人为破坏等,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泰山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障泰山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科技创新的助力
雨中登泰山文章赏析

《雨中登泰山》赏析一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历代作家经常吟诵。
一般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则以独到的笔触,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的写作手法,绘就了水墨山水般的雨中泰山别具魅力的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
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
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
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
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是那么淡淡的,在里面蕴含着的是醇厚的朴素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诗),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
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
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具体生动地描绘出虎山水库,使人感到水奇山也奇。
“要忠实地摹仿自然,仅仅能够写,就是说,仅仅有抄写员、誉录生的本领还太少;还应当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新的生命。
《雨中登泰山》课件

机遇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需求,泰山有望吸引 更多国内外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对雨中登泰山未来的展望
提升品牌形象
加强泰山旅游的品牌建设和宣传 ,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
名度和美誉度。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泰山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 护,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对人生观的影响
珍惜当下
雨中登泰山让人更加珍惜 眼前的美好,懂得把握当 下,积极面对生活。
勇敢面对困难
登山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能够培养人勇敢面对困 境的精神。
追求内心平静
雨中登泰山让人学会在喧 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 静和安宁。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尊重自然
雨中登泰山让人更加敬畏自然的 力量,认识到人类应当与自然和
泰山文化还提醒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05 雨中登泰山的未来展望
CHAPTER
雨中登泰山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泰山作 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其旅游业的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泰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来 将有更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活动和 项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泰 山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
雨中登泰山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泰山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加强管理 和规划。
市场竞争的加剧
雨中登泰山还体现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雨中行 进,道路湿滑,困难重重,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才 能攀登到山顶。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 也要勇往直前,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中登泰山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
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
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
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
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
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
(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
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
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
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
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
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
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
“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
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
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
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
“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
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
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
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
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
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
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
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
“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
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
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
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
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
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
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
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
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
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
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
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
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
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
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
(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