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陈遇春一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以它的高大宏伟成为历代作家经常吟诵、描绘的题材。
在不少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泰山雨景就十分少见了。
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中,交错运用写景、叙事等手法,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独创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雨中泰山的艺术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
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
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
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
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
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
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具体生动地描绘出虎山水库,使人感到水奇山也奇。
雨中登泰山语文练习册答案

雨中登泰山语文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雨中登泰山》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作者在晴朗的天气下登山B. 作者在雨中登山,但并未提及雨对登山的影响C. 作者在雨中登山,感受到了泰山的神秘和壮丽D. 作者在雨中登山,但对泰山的景色感到失望答案:C2. 《雨中登泰山》中,作者提到了哪些自然现象?A. 阳光明媚B. 风和日丽C. 雨雾缭绕D. 雪花飘飘答案:C3. 根据文本,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A. 焦虑和不安B. 兴奋和期待C. 宁静和沉思D. 沮丧和失望答案:C二、填空题1. 文中描述泰山的雨雾,用“________”来形容,展现了泰山的神秘。
答案:如梦似幻2. 作者在文中提到,雨中的泰山给人一种“________”的感觉。
答案:洗涤心灵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泰山的________之情。
答案:敬畏三、简答题1. 请简述《雨中登泰山》中作者对泰山的感受。
答案:作者在雨中登泰山时,感受到了泰山的神秘和壮丽。
雨雾缭绕,使得泰山显得更加如梦似幻,洗涤了作者的心灵,让他对泰山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2.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绘泰山的雨景的?答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泰山雨中的景象。
雨雾缭绕,山峦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增添了泰山的神秘气息。
四、论述题1. 论述《雨中登泰山》一文中,作者如何通过雨景来表达对泰山的感悟。
答案:在《雨中登泰山》中,作者巧妙地利用雨景作为背景,来表达自己对泰山的感悟。
雨中的泰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作者通过雨景的描写,传达了泰山的神秘和伟大,以及自己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敬畏。
雨中的泰山,不仅洗涤了作者的双眼,更洗涤了他的心灵,让他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结束语通过《雨中登泰山》的练习,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欣赏自然景观,更学会了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感悟生命和自我。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和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新疆专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

新疆专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1、《雨中登泰山》作者是[单选题] *李建李健吾(正确答案)李白李康2、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
在《劝学》里,荀子主要论述了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品性具有决定的意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精湛(zhàn)竣工(jùn)眷属(juàn)B、书籍(jí)违背(wéi)拜谒(yè)C、喘息(quǎn)祭祀(sì)糟粕(pà)(正确答案)D、抵御(yù)阴霾(mái)束缚(fù)5、“睿智”的“睿”的正确读音是“ruì”。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尘嚣xiāo荫庇bì栽种zāi 埋骨máiB、稀疏shū栅栏zhà禁锢gù嬉戏xīC、飒飒sà心弦xuán 挖空kōng 奢华shē(正确答案)D、灵寝qǐn 墓冢zhǒng朝拜cháo 灌木guàn7、《雨中登泰山》的点睛之笔是()[单选题]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一路行来,虽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兴趣盎然(正确答案)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8、1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红楼梦》的官职中哪个是清代实有之职?( ) [单选题] *A.永兴节度使B.五城兵马司(正确答案)C.金陵省体仁院总裁D.大明宫掌宫内相10、1即席发言具有随机性、临场性的特点,要求反应速度快。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 下册 参考答案

语文习题册(第六版下册)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雨中登泰山一、基础知识1、C2、C3、A4.A5.(1)不就是就就是(2)不但还(3)只有才(4)不管都6.李健吾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二、课文理解1.B2.D三、语段精读(一)1、B2、B3、D4.C5、D6.白纱比喻水气花纹比喻水流(二)1、本小题选项设计有误,正确答案为(4)(5)(1)(2)(6)(3)。
也可让学生将C 选项中的(1)(5)顺序颠倒,这样就可选C。
2.B3、A14.C四、拓展训练1.(1)× (2)×(3)√2.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2 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B2、(1)冷落、寂寞(2)着,穿(衣) (3)抑止(4)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长久3、C4、(1)排比(2)比喻(3)拟人(4)反问5、(1)创造社沉沦(2)秋尽江南草木凋(3)欧阳修秋声赋二、课文理解1、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雨后话凉秋枣奇树(意思答对即可)。
2.这样写,就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就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C三、语段精读(一)1.B2.A3.C4、C25、C(二)1、B2.A3.C4.C(三)1.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对比手法。
3.排比句“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从多个角度说明南方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酣畅淋漓地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描写。
比喻句“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就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表现了南方之秋秋味的平淡、稀薄、柔软与范围的狭小,北国之秋秋味的浓烈、厚实、刚强与范围的广大。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孔子登临处
路线图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研究课文3:作者描写“虎山水库”有什么特色?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研究课文4:文章描绘泰山松树抓住了什么特点?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崇高的竟界的,却是那些“吸翠
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 的
隙缝,身---子-----扭-----得----象-----盘-----龙-- 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 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P
泰山雄 五岳独尊。登泰山而小天下。 华山险 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 衡山秀 五岳独秀。林木苍郁,景色幽秀。 恒山奇 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深山藏宝。
嵩山奥 三教荟萃,博奥精深,山、寺、貌互补争艳。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泰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蔫(niān):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
萎缩。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孔子登临处
路线图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P
《雨中登泰山》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 作者“独得之乐”的伏笔。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 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泰山的奇景。
紧十八盘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云海《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Nhomakorabea中登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课文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课文哎呀,说起雨中登泰山,我可真是有话要说。
上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那篇文章写得真是太生动了,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雨中攀登了一回泰山。
文章里说,泰山的雨,那可不是一般的雨,它就像是老天爷的眼泪,哗啦啦地往下倒。
我读着读着,就想象着自己也在那雨中,穿着雨衣,拄着登山杖,一步步往上爬。
李健吾在文章里说,泰山的雨雾,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前方的路。
我同桌小华听了,就打趣说:“那不就跟我们数学老师讲课一样,总是让我们云里雾里的。
”全班都笑了,数学老师也笑了,说:“小华,你这是在说我讲课像雨雾啊?”文章里还提到了泰山的石阶,那可是一级一级的,就像是天梯一样,直通云霄。
我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腿都软了。
小华在旁边说:“小明,你这表情,是想到爬泰山就腿软了吧?”我苦笑着说:“那可不是,我这是被李健吾的文笔给征服了。
”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泰山的雨,是泰山的灵气,能洗净人的心灵。
我听了,就对小华说:“那我们下次去泰山,是不是也要淋淋雨,洗洗心灵啊?”小华一本正经地说:“那是必须的,不过我可不想感冒。
”文章的最后,李健吾说,虽然雨中登泰山很辛苦,但看到雨后的泰山,那种壮丽的景色,让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读到这里,就对小华说:“你看,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无论多难,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
”小华点点头,说:“小明,你这是在给自己打气呢,还是准备下次考试也来个雨中登泰山?”读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我真是感慨万千。
虽然我没真的去过泰山,但通过他的文章,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和雨中的神秘。
我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泰山看看,亲自体验一下雨中登泰山的感觉。
不过,我可得准备好雨衣和登山杖,别像李健吾那样,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
第一章现当代散文3《雨中登泰山》(语文)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

《雨中登泰山》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
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
哪五岳呢?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长是巍巍泰山。
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一)生字难词。
豁然(huò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崚嶒(léng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訇訇(hōng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匍匐(púfú):爬行。
手足并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喑恶叱咤(yīnwūchìzhà):厉声怒喝,此处指水势水声。
(二)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
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水淋淋,湿漉漉,游览者饱享了“独得之乐”。
作者笔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壮观,活脱是一幅雄伟奇丽的立体画。
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二十华里的中轴线上,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牵线串珠,编织出泰山美妙的画卷。
四、介绍、分析:(一)起程。
首先来关注两个问题:1.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2.关注文章第一、二节,讲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作者如此情深,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
这雨“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
“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份量甚重。
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
“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氛转换,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对泰山的神往。
2022七彩语文答案 五年级下

2022七彩语文答案五年级下1、《雨中登泰山》作者是[单选题] *李建李健吾(正确答案)李白李康2、下列中括号内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正]月(zhēnɡ)[掺]和(cān)[翡]翠(fěi)水[浒]传(hǔ)B.[骡]马(lǘ)[似]的(shì)[藏]戏(zànɡ)吞[咽](yàn)C.搅[和](huo)汤[匙](chí)嘟[囔](nɑnɡ)[哄]堂大笑(hōnɡ)(正确答案)下列词语中,中括号内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3、成语完形:繁()丛杂[单选题] *芜(正确答案)复多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lào(正确答案)B、背负bèi 树冠guān 萌蘖nièC、龟裂guī宋徽宗huī贮藏zhùD、谚语yàn 紫绡qiāo 果梗gěng5、1《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此文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在反对和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过程中确立了拿来主义的观点。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爱而不见(xiàn)B、搔首踟蹰(zhī)(正确答案)C、静女其娈(luán)D、彤管有炜(wěi)7、1“羽扇纶巾,谈笑间”的下一句是“一时多少豪杰”。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附和(hè)炫耀(xuàn)哺育(bǔ)仓皇逃窜(cuàn)B.山涧(jiān)冗杂(rǒng)门框(kuàng)潜心贯注(qiǎn)(正确答案)C.粗拙(zhuō)藻饰(zǎo)狼藉(jí)春寒料峭(qiào)D.选聘(pìn)遏制(è)斟酌(zhēn)颠沛流离(pèi)9、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
里。
天是灰的,心是沉的。
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
等天晴吗?想着
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
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
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
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
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
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水声落在我
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
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
人朝上走,水
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
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
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
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
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
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
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
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
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
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
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
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
我们敢
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
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90.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1.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2.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
用意何在?
93.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
90.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91.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92.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93.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
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
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